江蘇徐州市賈汪區(qū)大吳瓦莊小學(221132) 李 云
例題講解是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但是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在進行例題講解時往往只顧自己單方面的知識傳授,學生參與率低,致使課堂教學效率低下。那么,怎樣改變這種教學現(xiàn)狀,從而使例題講解不再是教師的“專利”呢?
[案例1]“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除法”教學片斷。
師:小白兔和小猴子一起去郊游,它們來到綠茵茵的草地上(情境展示),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它們?nèi)ゲ赡⒐健?/p>
師:平均每只兔子能采到幾只蘑菇?如何進行列式計算呢?
生:6÷2=3(只)。
師:圖上有幾只猴子?平均每只猴子能摘到幾個桃子?為什么?
生:3只;0個桃子,因為 0÷3=0。
師:你能說說理由嗎?
生:樹上一個桃子也沒有,所以每個猴子摘到的桃子個數(shù)是0。
師:如果有4只猴,5只猴,6只猴呢?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結(jié)論?
生: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shù)都得0。
從上述教學片斷可以看出,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沒有就課堂問題進行簡單是非對錯的評價,而主要是從學生的認知起點“平均分”入手展開,然后把小白兔采蘑菇的計算方法自然遷移到小猴子摘桃子的計算上,從而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shù)都得0”的概念。這樣步步為營的課堂提問,學生參與率高,學習興趣濃厚。
[案例2]“對稱、平移和旋轉(zhuǎn)”教學片斷。
師:(出示例1)小船圖和金魚圖是怎樣運動的?
生:向右平移。
師:想一下,它們的運動方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生:(小組匯報交流)小船圖向右平移了9格,金魚圖向右平移了7格。
師:他們的回答正確嗎?我們一起來數(shù)一下。
(師生合作,首先判定小船圖和金魚圖移動的方向,然后就移動格子一起數(shù)數(shù),肯定學習匯報結(jié)果。)
生:(完成“做一做”,教師巡回指導)。
從這個教學片斷可以看出,教師在帶領學生認識平移現(xiàn)象時,沒有把平移的相關知識直接告訴學生,而是為學生提供了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條件,讓學生自己去完成例題里的相關問題,然后教師再在學生匯報的基礎上和學生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得出正確的結(jié)論。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師生共同參與、集思廣益,真正使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
[案例3]“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教學片斷。
師:仔細看圖,想想圖上畫的是什么形狀,并說說這個圖形的周長指的是什么。
生:這是籃球場的圖形。
師:怎樣才能求出籃球場的周長是多少呢?請用你自己的方式算一算。
生:(匯報交流)(1)28+15+28+15=86(米);(2)28+28+15+15=86(米);(3)28×2=56(米) 15+15=30(米)56+30=86(米);(4)28+15=43(米) 43×2=86(米)或(28+15)×2=86(米)。
師:能把你們各自的理由說說嗎?(生說理由)那么,在這些方法中,你們覺得哪種方法計算最為簡便呢?為什么?
生:我覺得第四種最為簡便,因為長方形的兩組對邊分別相等,我們只要知道它的長和寬是多少,就可以很快求出它們的周長。
師:他說得對嗎?是這樣嗎?我們一起來驗證一下。“一塊菜地長50米,寬20米,這塊菜地的周長是多少?”請大家算一算。
生:(50+20)×2=140(米)。
從上述教學片斷可以看出,教師在例題講解完畢以后,特意加了一個驗證環(huán)節(jié),這樣不僅可以使例題教學中的長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及時得到落實,還有助于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提升思維的深度,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
總之,例題教學作為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不斷優(yōu)化其教學方法,把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作為例題教學的不懈追求,真正做到師生互動、積極合作、共同演繹,從而使例題講解不再是教師的“專利”,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