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新雷(南京大學文學院,江蘇南京 210093)
?
高明行旅昆山無錫事跡考
吳新雷
(南京大學文學院,江蘇南京210093)
摘要:作者高明與昆山的顧瑛頗有交誼,跟玉山雅集中人時有往來,曾參與顧瑛文士集團的社會活動,接觸面甚廣。其昆山無錫之行所作的詩文,則反映了高明在人生道路上的思想狀態(tài)。一方面,他厭倦仕宦生涯,向往隱逸;另一方面,他又崇尚孔孟之道,忠實地恪守儒家精神。他的道德建構是竭力宣揚忠、孝、節(jié)、義,這是封建社會傳統(tǒng)的倫理觀念。這種思想基礎和價值理念,造成了他把不忠不孝的《蔡二郎》寫成了全忠全孝的《琵琶記》。
關鍵詞:《琵琶記》;高明;昆山無錫行旅;儒家精神;忠孝觀念
有關南曲戲文名流作家高明的生平事跡,零星地散見于多種古籍之中,但均簡略,缺乏完整的記敘。1945年夏,南戲學科的開拓者錢南揚先生旁征博引地寫成《瑞安高明傳》初稿①載于《浙江省通志館館刊》1945年第1卷第3期.。接著,錢先生又加修訂,定稿為《琵琶記作者高明傳》,正式發(fā)表于1946年11月13日上海《大公報》“文史周刊”第5期,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年版《琵琶記討論??诽赜柁D載②又附載于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0年版《琵琶記》卷末, 收錄于錢南揚. 漢上宧文存[M]. 上海: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0: 14-29. 現(xiàn)收錄于. 錢南揚文集: 漢上宧文存[M]. 排印本. 北京: 中華書局, 2009: 15-27.。此后,諸多學者在此傳的基礎上作了增訂補考,如侯百朋先生依照原式增補而成《高明傳略》[1],又出版了《高則誠南戲考論集》③侯百朋. 高則誠南戲考論集[M]. 西安: 陜西人民出版社, 2008.,胡雪岡和張憲文先生多次收輯校箋高明的作品,出版了《高則誠集》④胡雪岡, 張憲文. 高則誠集[M].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2年及2013年版.,為學者提供了可貴的新資料。筆者讀后甚有收益,其中有兩個地方的高明行跡引起了筆者的特別注意,一是高明行經昆山為顧瑛“玉山雅集”寫了《碧梧翠竹堂后記》,二是高明行經無錫為孟宗振“惠麓小隱”賦詩,并為華孝子祠堂寫了《華孝子故址記》,我覺得可以進一步探考⑤徐朔方《高明年譜》(《徐朔方集》第1卷,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3.)和黃仕忠《高則誠行年考》(《琵琶記研究》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1998年版、2011年版) 已涉及“因公過昆山”之事, 而無錫行跡則尚未論列.。查《元史地理志》所示,今蘇南的昆山和無錫等地,在元代與浙江各地同屬于江浙行省,時稱平江路昆山州、常州路無錫州,而高明在元順帝至正九年(1349年)前后曾任駐所在杭州的“江浙行省掾”(或稱“江浙行省丞相掾”),昆山無錫恰在其職司行事的范圍內。為此,我到昆山和無錫訪古察今,作了實地考察和調查研究,又查閱了《玉山名勝集》《草堂雅集》(見圖1)和歷代《無錫縣志》,爬梳勾稽,探得高明到昆山無錫的行旅事跡,對高明的生平研究做了些搜遺補缺的工作。今將探考所得寫成調查古今的考察報告,與同仁們相互切磋,若有紕謬,請批評指正。
圖1 武進陶湘涉園木刻本《草堂雅集》(1921年開雕)書影; 中華書局2008年版點校排印本《玉山名勝集》《草堂雅集》書影
《琵琶記資料匯編》和《高則誠集》所載《碧梧翠竹堂后記》,都是從清人孫衣言《永嘉集》引元人顧德輝編集本“轉錄”得來的。經查考,此文原出于顧瑛編輯的《玉山名勝集》,現(xiàn)有《四庫全書》影印本和中華書局2008年點校排印本。
顧瑛(1310 - 1369年),又名德輝、阿瑛,字仲瑛,人稱玉山主人、玉山隱君,自號金粟道人。平生工詩善畫,不屑仕進。自元順帝至正八年(1348年)到十年(1350年)前后,他在昆山西鄉(xiāng)界溪與綽墩之間營造了一座園林別墅,總名為“玉山草堂”,或稱“玉山佳處”,內有種玉亭、金粟影、小蓬萊、書畫舫和碧梧翠竹堂等26個景點。為的是筑巢引鳳,招集四方賓客,開展詩文創(chuàng)作和書畫聲歌等文化藝術活動,號稱“玉山雅集”。這種活動是在玉山草堂的各個景點輪流舉行的,如小蓬萊雅集、書畫舫雅集,碧梧翠竹堂雅集等等,每次雅集的人數多少不論,少者三五人,多者二三十人,在元末三十多年中舉行了五十多次,既有詩文書畫活動,又有南曲北劇的聲藝演唱活動。顧瑛還匯輯歷年倡和之作,按景點地名輯集的總題為《玉山名勝集》,按作者姓氏分卷輯集的總題為《草堂雅集》,均有《四庫全書》本?!端膸烊珪偰俊び裆矫麆偌嵋贩Q贊顧瑛的交游活動說:
其所居池館之盛,甲于東南,一時勝流,多從之游宴,因裒其詩文為此集。各以地名為綱,曰玉山堂、曰玉山佳處、曰種玉亭、曰碧梧翠竹堂、曰湖光山色樓……每一地名先載其題額之人,次載瑛所自作春題,而以序記詩詞之類,各分系其后,元季知名之士,列其間者十之八九。考宴集唱和之盛,始于金谷蘭亭,園林題詠之多,肇于輞川云溪。其賓客之佳,文詞之富,則未有過于是集者。雖遭逢衰世,有托而逃,而文采風流,照映一世,數百年后猶想見之。錄存其書,亦千載藝林佳話也①永瑢,陸錫熊, 孫士毅, 等.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八十八, 集部四十一, 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這里指出元末的社會名流大多跟顧瑛有交往,其中十之八九參與了玉山雅集,并各有詩文作品留題。顧瑛則按照玉山名勝各個景點來編錄作品,每處都摹記書法家題寫的匾額名目和顧瑛自題的楹聯(lián)。高明的《碧梧翠竹堂后記》就載于《玉山名勝集》“碧梧翠竹堂”景點專輯中,堂額是趙孟頫以篆書題寫的,顧瑛自寫的門聯(lián)是:“嶧陽古調來鸞鵠,嶰谷春聲吹鳳皇?!鳖欑埉敃r的文壇盟主楊維楨寫了《碧梧翠竹堂記》,又請來高明寫了《后記》,可見在主人顧瑛的心目中,高明與楊維楨比肩,在當時的文化界均有十分崇高的地位?!逗笥洝返娜氖牵?/p>
昆山顧君仲瑛,名其所居之室曰玉山草堂。筑圃鑿池,積土石為丘阜,引流種樹于中,為堂五楹,還植修梧巨竹,森密蔚秀,蒼縹陰潤,袢不得達其牖,羲暉不能窺其戶,乃名其堂曰“碧梧翠竹”。堂中列琴、壺、觚、硯、圖籍及古鼎彝器,非韻士勝友不輒延入也。凡自吳來者,既夸仲瑛之美,則必盛稱梧竹之雅致。
今年八月,余至昆山,過仲瑛所居,仲瑛延客入堂。時日已暮,馀暑尚酷。及既坐,蕭爽闃寂,清氣可沐。須臾,有風出于梧竹之間,摩戛柯葉,調調刁刁,泠然于喁,如耳琴筑。久焉,皎月自水際出,光景穿漏,泛漾欄檻。仲瑛出酒觴客。客數人皆能詩,歌談辨飲甚樂。夜將半,露下梧竹中,清光拂席,涼吹襲人,毛骨欲寒??拖嗯c笑曰:“安得從浮丘公招青童吹靈霄之笙,擊洞陰之磬,以終此樂耶?”飲酣,客將就寢,余以公事有程不得留。
舟至河滸,時已曙矣,回望玉山之居,樹木蔥翠,煙霏芊綿,樓觀縹緲,隱露若圖畫。因嘆曰:“史稱蓬萊、方丈、瀛洲,有欲至者,風輒引其船去,世或疑其怪誕。然以余觀之,若梧竹之勝,雖欲優(yōu)游夷猶,而以塵累牽掣,不得少留而去,況欲涉海求所謂方丈、瀛洲、蓬萊者哉!然則引船之風,意或有之也?!庇嘤钟^史傳中所載古今人物,類皆功名勢位之人,而以潔身遁世稱者,僅一二見,豈非山林泉石之樂,固少有得之者耶?乃知謝幼輿自以一丘一壑過人,彼蓋深有所見也。遂乃命人緩移蘭,且顧且去,意眷眷不能舍也。比至城廓,車馬雜遝,塵坌起,慨想昨昔所游,則已疑為夢中見矣!
適袁君子英來自昆山,乃記其事,以示子英,俾以遺仲瑛。且語之曰:“為我語仲瑛君,碧梧翠竹之樂不易得也,第安知他日毋或汩于祿仕,而若余之不能久留也?!?/p>
至正九年九月既望,永嘉高明記[2]。
此記不僅署名,而且還寫明作于至正九年(1349年)九月十六(“既望”)。據文中描述,至少可以歸納出四個方面的情況:(一)高明是在至正九年八月中旅差抵達昆山的,顧瑛邀請他到新建的碧梧翠竹堂雅集,宴會上客人“皆能詩,歌談辨飲甚樂”,不僅賦詩倡和,而且還有音樂聲歌的活動,只是沒有列出參與者的具體名單。(二)碧梧翠竹堂的擺設和環(huán)境非常優(yōu)雅,室內陳列古鼎彝器及圖書文物,有琴有硯,可以彈琴唱曲,也可以舞文弄墨;室外環(huán)植靈鳳之所棲食的碧梧翠竹,一片蓊蔥,望之若海外仙居,“非韻士勝友不輒延入”。(三)高明因公務在身,日程安排太緊而不能久留(未記是何公務),晚宴后連夜乘船離開昆山(未記往何處去),此文是人在行旅中“慨想昨昔所游”的追記。(四)“適袁君子英來自昆山,乃記其事以示子英,俾以遣仲瑛”,這表明此記寫成后是托袁子英交給顧瑛的。按:袁子英名袁華,是顧瑛玉山雅集中的??停恫萏醚偶肪硎孱欑鵀橹餍髟疲骸霸A,字子英,吳之昆山人,幼有雋才,尤善作詩,鐵崖先生(指楊維楨)愛其俊敏,常與過余草堂,輒有吟詠,德性純雅,尤可稱焉?!薄恫萏谩芳袖浻性A給高明的一首七言律詩,題為《寄張師允御史兼柬高則誠錄事》,末句云:“遙想此時高錄事,定陪驄馬步云衢?!笨几呙魅翁幹荨颁浭隆笔窃谥琳迥甑狡吣辏?345 - 1347年),后為“江浙行省掾”,足見袁華和高明早有來往,素有交情,所以高明應顧瑛之請寫《后記》完成任務后,便托袁華去交了卷。
顧瑛在《草堂雅集》卷七中收錄了高明的三首詩,親自為高明作小傳說:“字則誠,永嘉平陽人。至正五年張士堅榜中第,授處州錄事。長才碩學,為時名流。往來予草堂,具雞黍談笑,貞素相與淡如也?!雹僖? 顧瑛. 草堂雅集: 中冊[M]. 楊鐮, 祁學明, 張頤青, 整理. 點校排印本. 北京: 中華書局, 2008: 646. 按:《草堂雅集》在玉山雅集期間隨錄隨刊, 一再重刻, 所以版本復雜, 多寡不同. 據楊維楨《東維子文集》卷七《玉山草堂雅集序》所言, 其始是在至正九年夏, 輯錄“五十余家, 詩凡七百余首”, 但后來逐年增加, 有13卷本, 14卷本, 16卷本; 陶湘刻本18卷, 共收入80位詩人的作品多達3 369首, 所以楊維楨的原序已不適用, 顧瑛輯刻各本均未刊載楊序.意思是指來往不止一次,有時雞黍盛宴,有時粗茶淡飯,都是一樣地談笑自若,真是君子之交,坦誠淡定。顧瑛稱之為“長才碩學,為時名流”,對他是十分推崇的。
高明與玉山雅集中的名士如楊維楨、陳基、張?zhí)煊ⅰ⒅x應芳等也有情誼。楊維楨《東維子文集·送沙可學序》中推許高明是“從事掾之賢能者”,陳基、張?zhí)煊?、謝應芳等也都有詩送給他,如陳基寫了七律《送范德輝赴縉云教諭兼簡高則誠》,末句云:“到州為謝高書記,日日相思賦索居(《草堂雅集》卷二)?!庇纱丝梢姡呙骱皖欑氖考瘓F的雅人韻士平時就是有交往的。
有一點值得特別提出,那就是顧瑛常使家班中的天香秀、南枝秀等伶人歌女為玉山雅集奏樂助興,往往是“張筵設席,女樂雜沓”[3]332,甚至還到外地邀請專業(yè)戲班的男女藝人來唱戲,袁華《天香詞序》記顧瑛從杭州請來了著名的女伶桂天香唱南曲[3]256,王圻《稗史匯編》又記載:“富俠若顧仲瑛輩,更招致賓客,……其雅不能詩者,尤好搬演雜劇?!盵4]可見顧瑛招待賓客時有多種聲歌伎藝活動,不會做詩的藝人便搬演北曲雜劇。由于昆山是南戲昆山腔的發(fā)源地,魏良輔《南詞引正》指明“善發(fā)南曲之奧”的昆山腔創(chuàng)始人顧堅與楊維楨、顧瑛、倪瓚“為友”,足證南曲歌手顧堅參與了顧瑛文士集團的聲歌活動。高明到昆山參與雅集,很可能與這些民間藝人相遇,這對于促進南戲北劇的文化交流是具有推動作用的。
顧瑛玉山草堂的遺址在今昆山市巴城鎮(zhèn)轄區(qū),原來的園林別墅隨著歷史的變遷早已蕩然無存,但玉山雅集的事功史績卻受到當今本地各級領導和熱心人士的看重。進入新時期以來,顧瑛在綽墩所建金粟庵的遺址于1997年被列為昆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本鄉(xiāng)人沈崗開辦的昆山市陽澄湖名人文化村玉山勝境公司于2010年在東陽澄湖畔重建了玉山草堂(見圖2),上有草堂新匾(見圖3)并舉辦了“玉山雅集·2010顧阿瑛誕辰7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筆者提交會議的論文《論玉山雅集在昆山腔形成中的聲藝融合作用》中論及了高明曾經參與玉山雅集的史事[5]。
圖2 昆山東陽澄湖畔重建的玉山草堂 (2010年建成)
圖3 草堂新匾
顧瑛編輯的《草堂雅集》收入高明的七絕詩《題孟宗振惠麓小隱》,《無錫縣志》又載有高明為華孝子祠堂寫的碑文《華孝子故址記》,經考查察訪,惠麓小隱和華孝子祠堂均靠近惠山泉,足證高明的行蹤曾到達無錫惠山東南麓的風景名勝區(qū)。
無錫西郊的惠山與錫山相連,現(xiàn)辟有錫惠公園。公園內惠山東南坡,有久負盛名的惠山泉,唐肅宗上元年間(760 - 762年)《茶經》作者陸羽品定為天下第二泉,蜚聲宇內,引來了大批文人如唐代李益、李紳,宋代蘇軾、秦觀等,紛紛題詩作文。元末顧瑛、倪瓚、袁華、張雨、趙孟頫等玉山雅集中人也都來過,趙孟頫書題的“天下第二泉”碑額,至今猶鑲嵌在錫惠公園內泉亭的壁間。袁華編錄的《玉山紀游》(《四庫全書》本)輯入了顧瑛在元順帝至正十一年八月游無錫寫的《登惠山》和《送惠山泉》諸詩。高明到惠山為惠麓小隱和華孝子祠堂寫的詩文沒有署明年代,《高則誠集》的編者認為,應當是至正十一年以前他在任職江浙行省掾期間寫的①胡雪岡、張憲文輯校的《華孝子故址記》箋語云: “此文當為高氏于至正八年至十一年間(1348 – 1351年)任江浙行省屬掾時作.” (參見: 高則誠集[M].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3: 7.)。據《弘治無錫縣志》記載,二泉附近的景點有惠山寺、春申祠、三賢祠、惠麓小隱和華孝子祠等?!恫萏醚偶肪砥咚浉呙鳌额}孟宗振惠麓小隱》詩云:
汴水東邊楊柳花,春風散入五侯家;
繁華一去江南遠,閑汲山泉自煮茶。
詩題下作者原注:“宗振,孟后之裔。”[6]考孟宗振乃宋哲宗孟皇后內侄孟忠厚的五世裔孫,當年布衣孟忠厚在汴京以皇親而入仕高升,所以詩云“汴水東邊楊柳花,春風散入五侯家”,但歷經世變,其后裔孟宗振卻歸隱于惠山,以惠泉烹茶,與賓客品茗相敘,逍遙于林野之間。據《宋史》卷二百四十三《后妃傳》和卷四百六十五《外戚傳》記載,孟宗厚是河北洺州人,因“哲宗恩眷”而飛黃騰達;靖康之難,徽、欽二帝被金兵擄去,孟太后臨危主持國政,冊立康王趙構登基繼位。南渡后,宋高宗“事太后極孝”,上尊號為“隆祐太后”。太后謝世后,高宗特地將無錫惠山寺?lián)芙o孟忠厚辦理祭禮祀典。元末明初的《無錫縣志》卷三“祠宇志”記載:“紹興間,以寺賜信安郡王孟忠厚,以奉孟后歲祀,改號旌忠薦福寺。依惠山之麓,得泉石之秀?!雹凇?洪武)無錫縣志》卷三下,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孟忠厚在惠山還建造了時思精舍,居留于此的子孫成了吳地人。其五世孫孟宗振(又作“宗鎮(zhèn)”)原名潼,早年被推舉出仕,但最終仍歸隱于惠麓,成了無錫本地的名人,元末明初的《無錫縣志》卷三《人物傳》專門為他立了小傳:
元孟潼,字宗鎮(zhèn),世吳人,宋信安郡王忠厚之五世孫,信安有墓在無錫,當惠山之西,其先世嘗有別業(yè)在惠山下,潼官游南北,遂歸老焉。潼始以茂異膺憲舉為文學掾,累遷至承直郎松江府判官致仕。性謹厚,平居恂恂,未嘗少懈。處家事若官政,待家人必以禮,遇童仆必以恩,語人必忠信,未嘗妄笑語。為文一本于理,致所歷官守,率以廉能見稱。在任雖無赫赫名,逮去嘗有后思③《(洪武)無錫縣志》卷三上,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這樣考查下來,惠麓小隱主人的歷史背景以及高明詩題、詩注的來頭就清楚多了;而且很顯然,孟宗振是歸隱以后邀來高明相敘的。
關于孟家的惠麓小隱和時思精舍,地方志中也都有記載。如《嘉慶無錫金匱縣志》卷十三“古跡志”說:
惠麓小隱,在錫、惠兩山間,元孟潼歸隱處。潼又作鄒國公祠,祀孟子,后其地改為鄒園。別有時思庵,在第三峰擔鉤塢,宋信安郡王孟忠厚建①《(嘉慶)無錫金匱縣志》卷十三, 清嘉慶刻本.。
《光緒無錫金匱縣志》卷十四“古跡志”記載:
時思精舍,亦稱時思庵,在第三峰擔鉤塢(一作桃花塢),宋信安郡王孟忠厚建,五世孫潼別筑惠麓小隱,在錫、惠兩山間②《(光緒)無錫金匱縣志》卷十四, 清光緒七年刻本.。
可知惠麓小隱的主人出于亞圣孟軻之后,孟軻是戰(zhàn)國時鄒人,故此名鄒園。孟潼交游廣闊,和茅山道士張雨、畫壇巨擘倪瓚交好,張雨和倪瓚都寫了《留題時思精舍》同題倡和的五言律詩(《弘治無錫縣志》卷三十“詞章志”)?!恫萏醚偶肪砥哌€收錄了張雨《惠山贈孟宗鎮(zhèn)》七律一首③張雨是元代著名詩人, 早年在茅山入道, 與畫家黃公望同為全真教派道家詩仙, 常往來于無錫、昆山和蘇、杭之間. 顧瑛在《草堂雅集》中為之作傳云: “張雨, 字伯雨, 錢塘人. 博覽群書, 故其詩清曠俊逸, 時輩不能及. 始隱茅山, 后徙杭之靈石澗. 與趙魏公(趙孟頫)、虞翰林(虞集)友善, 詩名震京師, 自號句曲外史.”,中有“鄒嶧世家猶閥閱,春申祠宇足比鄰”“不為茶經求陸子,端從蓮社拜遺民”之句,可見不與元朝統(tǒng)治者合作的張雨,竟把孟潼當作南宋遺民來禮拜了,而孟潼也確是以隱逸遁世者的身份和張雨、倪瓚、高明等玉山雅集中人來往的。經察訪,時思精舍、惠麓小隱、春申祠、三賢祠今已不復存在,而高明為之撰寫碑記的華孝子祠堂則至今仍留存完好。
《琵琶記資料匯編》《高則誠集》所載《華孝子故址記》,均從清代《常州府志》中輯錄得來,這易使人產生誤解,已有學者因此而誤認高明在常州作有《華孝子故址記》)④黃仕忠. 《琵琶記》研究[M]. 廣州: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23. 按: 學術界常有誤會之事, 如國學大師王國維曾將昆山的顧瑛玉山草堂誤認為出于無錫, 其權威著作《宋元戲曲史》附錄《宋元戲曲家小傳·高明小傳》云:“則誠所交, 皆當世名士, 嘗往來無錫顧阿瑛玉山草堂.” 過去從未糾正, 現(xiàn)今既然論及昆山無錫的高則誠行事, 所以應予指出.。經查考,此記最早的出處實見于元末明初的《無錫縣志》⑤有《四庫全書》本, 又有中華書局1990年據《四庫全書》本影印的《宋元方志叢刊》第三輯本. 此為現(xiàn)存最早的無錫志, 成書于元代末年, 《四庫提要》說明是“兩江總督采進本” “四卷,不著撰人名氏” “考明史地理志, 洪武二年四月, 始改無錫州為縣, 是志古今郡縣表, 末雖止于升無錫為州, 然標題實稱為無錫縣, 已為明初之制.”可能是元末編成, 而明初有所增飾. 中華書局編輯部影印時爽快地定名為“《無錫志》, 元佚名篡修.” 按: 1922年上海中華書局《錫山先哲叢刊》第1輯, 曾據《四庫全書》本《無錫縣志》用活字版出版了不加標點的排印本.,自明至清歷次纂修的縣志均傳承備載。現(xiàn)據元末明初的《無錫縣志》卷四“記述志”所示,移錄原有的標題、署名和全文如下:
華孝子故址記高明
惠山寺之東偏,當泉水之上,有三賢祠,按志書,今祠址華孝子所居宅也。初,祠久廢,吳人王彬,始復倡建,既成,則以三賢事刻諸石,且曰,初址實孝子故居。孝子之事,不以沒而不著,復礱其碑陰以記其事,章善也。按齊史,孝子名寶,晉義熙末,始八歲,父豪戍長安,且行謂曰:“我還為汝冠?!焙箝L安陷,父歿,寶奉命至七十不婚冠,或問之,不忍答,輒號慟彌日。建元三年,詔表其門閭,凡史載孝子事若此。
蓋自西晉以來,尚玄虛,賤名檢,教馳法斁,波流風靡,而孝子獨能篤至行,終始不渝,其誠意惻怛,可以貫金石于云霓,若與宇宙日月同其久。于此,見天之降衷、人之秉彝,不以衰世末俗而有異也。
孝子晉人,而志謂齊孝子者,蓋孝子生于晉,長于宋,沒于齊。當其一身而天下三易姓,當時居朝廷有爵位者,朝事司馬氏夕事劉,朝事劉夕事蕭,恬不以為怪,而孝子奉父一言七十年余,未嘗斯須忘,以至沒身不替。使當時朝廷有爵位者,其奉君命、恪官守,亦咸若華氏子,則晉不當為宋,宋不當為齊,而孝子宜不曰齊孝子也。凡游于茲者,憩幽林,酌清泉,臨風覽古,懷三賢之高風,慕孝子之至行。其素有志者,宜加奮勵;其未能者,則澄思革心,勉追遐躅,是則某所以樹碑之意云爾!夫人性一耳,有為者亦若是,吾徒宜毋自怠。①《(洪武)無錫縣志》卷四下,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由此可見,高明是親自來到了無錫惠山,得以了解華孝子祠的具體方位是在惠山寺和二泉東側的三賢祠旁邊②《弘治無錫縣志》卷二十三“祠宇志”: “三賢祠在慧山寺泉亭上, 三賢為宋長史湛茂之(指南朝劉宋時司徒長史湛挺)、唐相李紳、桑苧翁陸羽也.”。華孝子名寶,晉安帝義熙(405 - 418年)末年惠山本地人,因父陣亡而不忘父言,不冠不婚,“能篤至行,終始不渝”,經歷了東晉、宋、齊三個朝代。齊高帝建元三年(481年),朝廷頒詔給予表彰,《南齊書》卷五十五《孝義傳》為之立傳,后人就其故居建祠奉祀。高明應孟宗振之邀來惠山的時候,可能同時就寫了這塊碑記,評論華孝子的孝道,竭誠頌揚,表明了“樹碑之意”。歷經世變,原碑無存。到了明代宗景泰七年(1456年),無錫知縣顏肅主持,儒學教諭馮善承辦,重新刻石樹碑,《弘治無錫縣志》卷三十五“碑碣志”記載:“《華孝子故址記》,進士永嘉高明撰,國朝景泰七年邑人馮善跋重立?!雹垴T善的跋文原刻于景泰碑背面, 因跋文字數較多, 特附記于本文之后.景泰碑立于華孝子祠的享堂前,“文革”中被毀。1983年無錫市文管會修復祠堂,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至2006年,主管部門根據景泰碑“文革”前的搨本(已有殘損)再次刻石,可以見到馮善給碑文“戴帽穿靴”的情況:前面加刻了題目《大明重刊齊孝子華寶故址記》,碑額篆書為《重刊孝子華寶故址記》;碑文后面加了“永嘉進士高明撰”7個字,正文后加了“大明景泰七年丙子夏五朔旦致仕教諭馮善”17個字;再后面開列了無錫知縣顏肅等人的名單,有縣丞、主簿、典史,還有“孝子裔孫”(志書中說“以弟華寬之子為嗣”)19人,共同署名“重立”(新碑砌于祠堂碑廊北墻上,附見圖4)。
《光緒無錫金匱縣志》卷十二“祠祀志”記載:“華孝子祠在惠山寺右,地名華坡,祀晉孝子寶,唐以來即孝子故居為祠。后廢,宋王彬復建。明景泰間知縣顏肅重修,弘治中裔孫輝等增葺之。”④《(光緒)無錫金匱縣志》卷十二, 清光緒七年刻本.據志書和無錫市文管會所示,現(xiàn)有祠宇始建于元英宗至治(1321 - 1323年)年間,明憲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重建,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翻建。1983年修復,2006年重修,“文革”中被毀的元代趙孟頫原書“孝為行首”匾額也重新復制后高懸堂上,門額“華孝子祠”四個大字是依據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丙子重九”嵇璜(太子太保)的手跡復制的(附見圖4)。
綜上所述,高明與昆山的顧瑛頗有交誼,跟玉山雅集中人時有往來,曾參與顧瑛文士集團的社會活動,接觸面甚廣。他與孟子的后代人孟宗振也有交往,到無錫題“惠麓小隱”的詩注表明他和孟宗振并非偶然的萍水相逢,而是對其門第身世有深切了解的,彼此之間已頗為熟知。至于昆山無錫之行所作的詩文,則反映了高明在人生道路上的思想狀態(tài)。
《碧梧翠竹堂后記》流露了作者對仕宦生活的厭倦情緒,卻極為欣羨顧瑛隱居于玉山草堂的雅趣。他因公務纏身不得久留而懊惱不已,對于草堂仙居“且顧且去,意眷眷不能舍也?!彼憛挕肮γ麆菸恢恕?,而盛贊玉山隱君顧瑛能“潔身遁世”,還托袁華傳話說:“碧梧翠竹之樂不易得也”,千萬不能離失這個樂園而跌落到“祿仕”中去!他向往“山林泉石之樂”,欣然為歸隱惠山“閑汲山泉”的孟宗振題詩。他喜好與游離于官場之外的玉山雅集中人交往,在《寄屠彥德并簡倪元鎮(zhèn)》詩中說:“何似云林倪處士,焚香清坐淡忘憂。”①見: 高明. 高則誠集[M]. 胡雪岡, 張憲文, 輯校.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3: 37. 按: 屠性字彥德, 余姚人,其詩收錄于《草堂雅集》卷十四; 倪瓚字元鎮(zhèn), 號云林, 無錫人, 元代畫壇“四大家”之一, 其詩收錄于《草堂雅堂》卷九.顧瑛在《草堂雅集》卷九中說倪元鎮(zhèn)“自號經鋤隱者,家有云林隱居?!蹦呤显缒陮W道,后來信佛,自號凈名居士,可見高明樂意與逃世避世的隱君、居士、僧侶②據徐永明考述, 高明與慈溪定水寺住持僧來復(字見心)有交誼,曾寫信奉達“定水堂頭見心和尚座下”, 又賦詩《暇日訪見心禪師于四明彌陀講寺二首》. 參見: 徐永明. 高則誠生平行實新證[J]. 文學遺產, 2006, (2): 93-98. 按:釋來復也是玉山雅集中人, 與顧瑛交好, 中華書局本《草堂雅集》卷十六收錄了釋來復的四題詩篇, 中華書局本《玉山名勝集》下冊中有顧瑛和釋來復的倡酬詩.、道人結交,那些人都不愿跟元朝統(tǒng)治者合作,如顧瑛自號金粟道人,楊維楨自號鐵笛道人,高明也自號菜根道人,這影響了他的政治態(tài)度,加重了他越來越濃的隱逸思想,導致他最終辭官,退隱于鄞縣櫟社沈氏樓(瑞光樓),以詞曲自娛,終于完成了南戲《琵琶記》的創(chuàng)作。
圖4 據明代景泰碑搨本摹刻的高明《華孝子故址記》新碑, 華孝子祠門額(2007年攝影)
《華孝子故址記》表露了高明崇尚孔孟之道的思想意識,文中慨嘆六朝時道德淪喪,“尚玄虛,賤名檢,教馳法斁”;頌揚華孝子恪守孝道,其精誠德行“可以貫金石于云霓”,與日月同輝。聯(lián)系他任處州錄事時曾上書請為孝女陳妙修旌表(見宋濂《麗水陳孝女傳碑》),后來到黃巖時寫了《孝義井記》(見《光緒黃巖縣志》卷三),到慈溪時寫了《王節(jié)婦詩》(見顧嗣立《元詩選》),結合《華孝子故址記》加以比較研究,便可以見出高明是儒家精神的體現(xiàn)者,他的道德建構是竭力宣揚忠、孝、節(jié)、義,這是封建社會傳統(tǒng)的倫理觀念。這種思想基礎和價值理念,造成了他把不忠不孝的《蔡二郎》寫成了全忠全孝的《琵琶記》。
參考文獻
[1] 侯百朋. 高明傳略[C] // 侯百朋. 琵琶記資料匯編. 北京: 書目文獻出版社, 1989: 435-451.
[2] 顧瑛. 玉山名勝集: 上冊[M]. 楊鐮, 葉愛欣, 整理. 點校排印本. 北京: 中華書局, 2008: 167-169.
[3] 顧瑛. 玉山名勝集: 中冊[M]. 楊鐮, 葉愛欣, 整理. 點校排印本. 北京: 中華書局, 2008.
[4] 王圻. 稗史匯編[C] //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 第141冊. 濟南: 齊魯書社, 1995: 377.
[5] 吳新雷. 論玉山雅集在昆山腔形成中的聲藝融合作用[J]. 文學遺產, 2012, (1): 113-120.
[6] 顧瑛. 草堂雅集: 中冊[M]. 楊鐮, 祁學明, 張頤青, 整理. 點校排印本. 北京: 中華書局, 2008: 646.
附記:景泰碑背面原有顏肅撰《碑陰記》(未提及高明)和馮善撰《碑后跋》,正德元年(1506年),三十四代孫華輝另外立石再刻。提及高明的馮善撰《華孝子碑后跋》全文如下:“大明仁宗昭皇帝在青宮時被召,過滁州問醉翁亭故事,無復遺跡,乃嘆守臣之不得人,以其視故事且漠然,為政可知矣。今觀本縣華孝子事,歷千余年,寥寥無繼舉其事以為錫類之勸者,其與醉翁亭輕重何如耶?況其遺址反祀三賢,微進士高明撰記,幾不墜于無稽乎!雖賴有其記,無繼舉者,則亦同歸于淪胥以沒矣。景泰乙亥,廬陵顏侯肅來知縣事,首訪及此,每歲春秋蒸嘗舍菜而一展敬,邑之士庶修禊登高,觴酒賦詩,時一瞻仰,蓋足以觀感而化民俗,宜有奮勵追躅之人,豈但舉修故事哉!此非守令之得人,曷克臻此!倘我昭皇帝睹斯事于茲,必錫褒嘉,不但興滁上之嘆而已。千載之下,風教賴以不墜,其在茲乎!景泰七年歲次丙子夏五月朔旦,致仕教諭邑人馮善跋?!北╊}署為:“正德紀元丙寅歲孟夏上,三十四代孫輝等百拜立石?!贝苏卤畵乇疽惨阎匦驴淌?,砌于華孝子祠堂碑廊北墻上。
(編輯:劉慧青)
Gao Ming’s Travels to Kunshan and Wuxi (Research Report)
WU Xinlei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China210093)
Abstract:Gao Ming(高明), Author of The Lute, had close and amicable ties with Gu Ying, and contact with figures in the Yushan salon. He participated in literati social events and had a wide circle of acquaintance. The poems and prose pieces that he wrote during his travels in Kunshan and Wuxi reflect Gao Ming’s state of mind on the road of life. On the one hand, he loathed the official life, and longed for seclusion. On the other hand, he advocated the philosophy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faithfully abiding by Confucianist philosophy. His moral structure is formed by the advocacy for loyalty, filial piety, righteousness,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ethical concepts. This philosophical basis and concepts of value are what caused him to re-write the unfilial, disloyal scripts Second Son Cai as the loyal, filial script The Lute.
Key words:The Lute (Pipa ji《琵琶記》); Gao Ming; Travels in Kunshan and Wuxi; Spirit of Confucianism; Filial Piety and Loyalty
作者簡介:吳新雷(1933- ),男,江蘇江陰人,教授,研究方向:宋元明清文學
收稿日期:2014-12-15
DOI:10.3875/j.issn.1674-3555.2015.06.002本文的PDF文件可以從xuebao.wzu.edu.cn獲得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3555(2015)06-0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