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舒+余久久
善學努力,前輩賞識
在父親的照拂下,少年期間的高慶奎其實還算一帆風順,雖未少年成名,但順利拜名師,順利登臺表演,算是入了戲門。直到他17歲倒倉,經歷了人生中第一個重要的關口。這是誰也幫不上的事,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和運氣。而他也果真爭氣,倒倉期間不間斷學習,不喪失學戲的熱情,為以后的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但當走過倒倉期,聲音的條件還是沒有恢復完全,所以一度充當“挾著靴包進后臺”的配角,多是三四路的行當。雖說他的老師多,會做的戲多,一時間各班爭聘,搭班機會很多。但高慶奎從不止步于此,他去配戲更是為了學戲。一場一場戲下來,也許有人是在蹉跎歲月,但于高慶奎來說,每一部戲都在成為自己的加分項。越是逆境,越能看到一個人的胸懷和氣度,高慶奎就在這樣的逆境中展示出強大的心胸與毅力。
少年時期高慶奎拜賈麗川為師,受益匪淺。但對高慶奎來說,學無止境。于是,他在變聲后又拜師李鑫甫練武功,學把子。
李鑫甫,又名庫兒,是李壽峰、李壽山的兄弟,行四,是譚鑫培的干兒子,多年傍在譚鑫培身邊,所謂“庫兒年少愛好,私淑叫天,差有心得。譚每露,必私在簾內竊聽,不令人知,一如譚之于長庚也?!保ㄒ娒骰迯]主人《聞歌述憶》)張聊止談到他看過的《戰(zhàn)太平》時曾說:“此劇除譚鑫培外,端推鳳卿與李四二人。以聲論調,則王勝李;以身段做派論,則李勝王。是夜李鑫甫飾花云,演來確多精彩。……自刎疆場一場之神情,尤能將花云之忠肝義膽,描寫盡致。至臺步身段之佳,亦非他伶所及。”李鑫甫還擅演關戲。張肖傖曾說:“近代之綠袍戲,當以李鑫甫為首屈一指?!?/p>
當時在老生行當,興起“文武老生”這樣的定義,即文戲武戲都做得,譚鑫培就是最大牌的文武老生。為什么會這樣,最簡單的道理就是戲路寬了,機會自然更多。但也有表演藝術上的考究,老生也不是只慢條斯理抒發(fā)感情,必要時以動作輔助更有助于表達人物的心情。高慶奎也是奔著這樣的目標去了,正好趁著嗓子有空檔,把腿腳上的功夫加強起來。和學文戲比起來,武戲的學習過程更為艱苦。翻、滾、撲、跌、手、眼、身、法、步,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表情,都和汗水分不開。在武戲學習之后,高慶奎又拜賈洪林為師,多方促進,更趨完美。
機會從來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高慶奎的文武之功都有長足發(fā)展之時,正式搭班演戲的生涯也開始了。1913年6月,高慶奎時年24歲,在父親和賈洪林的援引下,初搭田際云的“玉成班”(后改名翊文社),在倒第二演《胭脂虎》中的李景讓。
這出《胭脂虎》講的是唐代揚州妓女石中玉因不愿做皇帝的妃嬪,逃到會稽和軍營副將王行瑜訂了婚約。此事被元帥李景讓得知,將二人拿到帥府,爭辯之下惱羞成怒,要將二人問斬。在李母慌忙求情下,赦了二人,并責備李景讓,重定軍心。而此時敵軍攻城,眾將不敵。無計可施之時,石中玉自告奮勇愿去退兵,但要李認她為義妹,并且要親自為她扛刀牽馬,李景讓不得已一一照辦,石中玉果然擒住了龐勛,得勝回城。這出戲中有趣之處在于元帥李景讓前后判若兩人,前半段莊嚴,后半段卻以畏葸、詼諧見長,形成對比。而在演出這部劇時,交由高慶奎飾演前半段的李景讓,后半段則由賈洪林上陣,恩師的提攜之意不言而喻。這天大軸是孟小如的《九命奇冤》,倒第三是梅蘭芳、謝寶云的《孝義節(jié)》。同年7月,他又在玉成班演倒第五,《白門樓》的陳宮,張寶昆飾呂布。倒第四是梅蘭芳、謝寶云的《母女會》,大軸是田雨農、李連仲《連環(huán)套》。
1913年的這次搭班只是開場,在之后的歲月里,高慶奎搭了無數的班,唱了無數的戲,唱戲的本領扶搖直上。如果只是靠慈父和恩師的臉面,一個人能得到這么多班子的喜愛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梨園新人輩出,名門之后總是不缺,老師也不是只有一位弟子,誰能只憑情誼就一直提攜你呢?這只能說明,高慶奎自有其讓人賞識的閃光點。
三不爭者,倍得契機(上)
在高慶奎開始搭戲時的北京,要想在戲曲界混出名堂,真是難于上青天。因為當時北平生行名角如林,前有老生界的泰斗譚鑫培、劉鴻升都還健在,而中流砥柱則是孟小如、王鳳卿、貫大元、王又宸等,都已稍有地位,年輕一輩的余叔巖、言菊朋也開始嶄露頭角。要想在強手如林的地方唱出重圍,談何容易。
高慶奎非常聰明,他清楚地認識到,要想爭得一席之地,光靠扎實的根基和出眾的天賦是不夠的,一定要多觀摩名家的演出,充實自己的演藝,鍛煉舞臺的經驗,才能成長得更為迅速。而且,作為一個戲曲演員,多露臉,讓觀眾熟悉也是非常重要的。觀眾對你眼熟了,對你也會有更多關心,更容易發(fā)現(xiàn)特點。所以,高慶奎確定他的方向,那就是“多搭班”。
為了能多搭班,他定了一個著名的“三不爭”原則,即“不爭主角配角,不爭戲碼前后,不爭戲份多少”。這三點,換現(xiàn)在來講,那可是直擊人心的廣告語,簡直是梨園福音。先說第一點“不爭主角配角”,這個配角還不是說非得大配角,小配角那也是可以的。有固執(zhí)的演員,只想當主角,小配角的戲,看都不會看。但一場戲里,主角也就那一位,對班主來說,最缺的還就是配角。配角配得好,這出戲才能更好看。第一條,對班主對演員們來說,甚好。第二條“不爭戲碼前后”,梨園規(guī)矩多,前輩晚輩要按著順序來,名氣大的也有脾氣,因為這個戲碼前后的問題而翻臉的不計其數。這一點,省心,不麻煩。第三條“不爭戲份多少”,連錢都不計較了,哪個管事人不喜歡?而高慶奎又告知大家“三不爭原則”只是為了觀摩前輩劇藝,這話也讓前輩們心里熨帖,對他也是另眼相看。
梨園里多的是性格張揚的人,各班的管事人早就頭痛不已,所以一聽說這三句,都覺得高慶奎謙和,紛紛約他搭班。而且,真搭上班之后,不僅信守承諾,而且戲也唱得真好,更讓大家覺得放心。一傳十,十傳百,竟到了“搶”他搭戲的地步。
除了1913年初搭班的田際云玉成社,之后高慶奎還搭了俞振庭的雙慶社、譚鑫培的合慶社、王瑤卿的天慶社和成慶社、楊小樓的桐馨社和中興社、周瑞安的瑞慶社、梅蘭芳的裕群社和喜群社等。戲唱得多,觀眾緣培養(yǎng)得好,高慶奎的名氣也越來越大。咱們且來隨著他搭戲的過程尋找一下他的成長歷程吧。
1914年4月,他在翊文社的倒第五《鎮(zhèn)澶州》里,配演楊令公魂子,瑞德寶飾岳飛。大軸是梅蘭芳、王蕙芳的《樊江關》。同年8月,他在翊文社的倒第六《轅門射戟》里配演劉備,張寶昆飾呂布。大軸是楊瑞亭的《霸王莊》,壓軸梅蘭芳、孟小如的《趕三關》。
1915年2月,他搭陳德霖的福壽班,在廣德樓與梅蘭芳、時慧寶、王鳳卿、謝寶云和陳德霖合演大軸《四郎探母》,當天余叔巖也在此地重返舞臺。同年3月,高慶奎在俞振庭的雙慶社為梅蘭芳墊戲配戲,梅蘭芳大軸《玉堂春》,高慶奎配演紅袍潘必正。6月,他搭王瑤卿的天慶社,在開場,唱《賣馬》。大軸是王瑤卿的《金猛關》。11月,在譚鑫培的合慶社唱《群英會》,大軸為譚鑫培、王長林的《天雷報》。
1916年1月,高慶奎在合慶社陪榮蝶仙唱《荀灌娘》,飾荀崧,同月陪時慧寶演《逍遙津》,飾穆順。6月,高慶奎配演王鳳卿《定軍山》之孔明。8月,高慶奎與王瑤卿的成慶社再度搭戲,陪王瑤卿唱大軸,配演《穆柯寨》的楊延昭。
1917年1月,搭春日社,唱《宮門帶》。10月,搭朱幼芬之桐馨社,唱《趕三關》、《鎮(zhèn)潭州》、《搜孤救孤》,又陪王瑤卿演《木蘭從軍》,飾花弧。
眼看這每一年的履歷,都是密集的演戲經歷,而且合作的也多是京劇精英。高慶奎有這份精力有這份心,每一場戲都唱得認真漂亮,而所學之處更是難以估量了。后來高慶奎的搭班生涯有了更加白熱化的發(fā)展,他還不得不趕場呢。1918年3月,他先唱完雙慶社的《上天臺》,然后又趕往瑞慶社與尚小云合演《戰(zhàn)蒲關》。北京的老生多的是,偏偏一個高慶奎,兩班都爭著請,可見其受歡迎的程度了。
除了“三不爭”原則,高慶奎在搭班的時候還有一個讓大家稱道的地方,那就是懂得尊卑,尊師重道,而且,從細節(jié)都會注意起。比如當時唱老生,有劉派(劉鴻升),但大多是譚派(譚鑫培),那當高慶奎遇到與劉鴻升同臺時,就只露譚派戲。因為如果同臺唱一樣的戲,就有點和前輩比賽的意思。唱不好,那就是班門弄斧,相形見絀??梢恍⌒?,機緣巧合,就那么一舉唱紅了,而且甚至還發(fā)揮得好些,那前輩以后臉上就過不去了,你也不好再跟人家學些什么了。高慶奎一直堅持這個原則不變,所以前輩們也心下舒服,處處多給他機會。
三不爭者,倍得契機(下)
在戲曲界要想揚名立萬,除了要有祖師爺賞飯吃的天時,登臺際遇和遍訪名師的地利,更需要有捧角家眾志成城的人和。高慶奎就在這多年的搭戲過程中,遇上了愿意捧自己的大貴人。
首先要提到的就是被稱為北平梨園界怪杰的俞振庭。俞振庭生于1879年,是俞派武生創(chuàng)始人俞菊笙的第五個兒子,人稱俞五。他有組織的天才,在臺上生活不久,就成立了雙慶社,直接在臺下當起班主來了。他是一位相當有經營頭腦的人,易于接受新事物,愛琢磨觀眾的心理,所以排戲的時候很能迎合觀眾需求,噱頭也耍得好,甚至還開創(chuàng)了男女同臺演戲及夜場戲之風,在當時都是很具革新性的措施。
在當時的北平,同行們其實是有些怕俞振庭三分的。究其原因,也跟他的性格有關。梨園軼事里有一則,可以看出俞振庭的性格來。當年侯喜瑞(著名京劇凈角)19歲時在俞振庭的班里搭班,一天隨班去應某王府的堂會戲,可巧兩位王爺都點錢金福的活,錢先生怕趕場不及,便把其中一個角色讓給了侯喜瑞。侯喜瑞圓滿唱完馬謖,就找到俞振庭要錢,說“我既然替了錢先生的活,那么就該領錢先生的戲份”。俞振庭心里氣得大罵,對這小子看不上眼。但侯喜瑞領完錢并沒有裝入自己的腰包,而是親自送到了錢家。俞振庭知道實情后,大為贊賞侯喜瑞的做法,于是便帶他去東來順吃飯,還送了他一件好褂子,在日后的表演中,對他也更加另眼相看。
所以,俞振庭其實是有些江湖氣的。如果你對了他的脾氣,或者能與他合作無間,他就真有心捧你,而且也真有能力捧紅。但如果不與他合作,他打擊你也不遺余力。譚鑫培、孫菊仙、劉鴻升都搭過他的班,梅蘭芳、尚小云、李萬春也都是被他捧紅了的。
高慶奎這個“三不爭”原則一傳出,俞振庭就大為激賞,于是在1915年把高慶奎爭取到雙慶社。那時候梅蘭芳正是戲曲之路的上升期,是雙慶社的頭牌,俞振庭就讓高慶奎為梅墊戲、配戲,并且勸梅蘭芳也捧他。梅蘭芳是位很愿意捧人的好人,他從兩次上海公演回來以后,一意求新求變,編排古裝和時裝的新戲,在他的新戲里,高慶奎幾乎場場都在,儼然成了梅派人物。梅蘭芳那時候的紅火勁,比譚鑫培還能叫座,觀眾最多,而在看梅戲的觀眾心目中,也就有了高慶奎的印象了,所以說,梅蘭芳就是高慶奎的另一位大貴人。
梅蘭芳的新戲里,原排就有高慶奎的是:《鄧霞姑》里的鄧彬、《天女散花》里的文殊和《紅線盜盒》里的薛高。《孽海波瀾》里的彭翼仲,原由劉景然飾演,劉死后,由高慶奎接活兒。《一縷麻》里的林太守、《木蘭從軍》的花弧、《童女斬蛇》里的李誕,原排都是賈洪林飾演,賈死以后,這三個活兒也由高慶奎擔任了。高慶奎本就深得賈洪林的親傳,演起戲不輸人。梅蘭芳也開心,捧得值啊!
于是,當1916年,朱幼芬組織了桐馨社時,梅蘭芳在其中掛二牌,就也把高慶奎約去了。在桐馨社表演時,高慶奎的藝術生涯有了一個突破,他終于開始慢慢脫離配角,而單獨演一出正戲了。所貼的戲碼有《搜孤救孤》、《鎮(zhèn)澶州》、《賣馬》、《奇冤報》、《上天臺》、《梅龍鎮(zhèn)》、《華容道》、《翠屏山》、《武家坡》、《碰碑》、《定軍山》、《伐東吳》、《黃金臺》、《鬧府》、《南天門》、《醉寫》、《捉放曹》等。后來梅蘭芳在1918年出外回來以后,搭裕群社掛頭牌,班里也有高慶奎。此時他唱的正戲有《洪羊洞》、《罵曹》、《失街亭》、《五丈原》。1919年1月,姚佩蘭、王毓樓組織喜群社在新明大戲院經常演出,梅蘭芳頭牌,余叔巖、王鳳卿輪演二牌,高慶奎也在,演過的正戲有《轅門斬子》、《戰(zhàn)長沙》、《烏龍院》、《落馬湖》、《進蠻詩》、《浣紗記》、《刺巴杰》等。有梅蘭芳的地方就有高慶奎,這個品牌聯(lián)想,做得多好。
不過綜觀高慶奎唱過的這些戲目,老生戲有褶子、靠把、衰派和劉派的戲,并且兼演紅生、武生,戲路之寬泛,已是梨園罕見了。
俞振庭有個武生界很紅的師兄叫楊小樓,是楊派武生的創(chuàng)始人。在高慶奎這件事上,俞振庭也是拜托了楊小樓,對高慶奎很是提拔。1918年4月,楊小樓與尚小云排演《楚漢爭》時,就安排高慶奎飾韓信。1919年10月,楊小樓唱《長坂坡》,讓高慶奎飾劉備。雖然還是配角,但跟之前所演的配角相比,這兩個重要性要大多了,意在培養(yǎng)高的聲勢。之后楊小樓的新排頭本《宏碧緣》安排中,更可看出對高慶奎的信賴。公演之時,楊小樓飾駱宏勛,賈璧云飾花碧蓮,錢金福飾余千,王長林飾胡理,李連仲飾鮑賜安,邀請高慶奎反串老旦,扮演駱母,使他與這些老角耆宿們相排并列,而那年高慶奎才29歲。而且當時楊小樓班里有龔云甫,不是派不出人來,但還是把高推至高位,真是一番苦心。非常欣慰的是,高慶奎的聲音終于趨于穩(wěn)定,嗓音音質越唱越亮,音階越唱越高,所以更是不負眾望,旗開得勝。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