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綠妖]
生活萬馬齊奔,你無法做一個在街道上看風(fēng)景的人,一旦止步,即成為人群對立面,要承受洶涌人群的橫沖直撞。似乎,唯有滾到路旁匍匐在地,才能躲過。許多人匍匐下來,立刻被甩出軌道。時代的高鐵轟轟隆隆駛過,路上都是掉隊的人。因為掉隊,他們反而獲得自由,失敗的自由、絕望的自由、孤獨的自由,這自由穿過他們身體,猶如風(fēng)穿過豎笛。他們緘默不語,又訴盡心聲。
臨近圣誕,大堂里放一堆花里胡哨的洋玩意兒,彩紙、圣誕樹、圣誕老人。圣誕老人高不及膝,白胡子毛茸茸的,一天到晚守衛(wèi)著圣誕樹。
有天下班出來是晚上十點,電梯里沒什么人,大堂很安靜。平時總站在前臺后面的保安,蹲在圣誕樹前,摸著圣誕老人的胡子,低低地在說著什么。腳步聲也沒讓他回一下頭。
走到外面,回頭看看,隔著玻璃門,還能看到他就那么蹲著,手一下一下?lián)崦フQ老人的胡子,要么扶在他肩膀上,說什么,卻完全聽不到了。
這是北京最繁華的地段之一,外面是鋪天蓋地的火樹銀花。
晚上八點多的東四,她抱著一個孩子坐在地上,背后是塊工地,是這一帶少有的無燈之處。在這一片黑沉沉中,她低著頭,盤腿而坐。顯然她在乞討。很多人抱著孩子乞討,都在跟前地上寫有說明:給孩子治病,錢花完了,需要好心人幫忙,云云。她也乞討,可什么也沒有寫,跟那些時刻看著路人,甚至不??念^的同行比起來,她什么也沒做,只是低著頭。這是個絕望的人。
我走過去放點錢,忍不住問,孩子怎么了。
“他生病了……”
當(dāng)然是這句話。
正中午,她把門推開一條縫,人就站在這條縫里,要進(jìn)不進(jìn)、要出不出地遲疑著:請問,你們這里有面條嗎?
服務(wù)員應(yīng)聲說:有面條。這是北京街邊最便宜的“成都小吃”,賣蓋澆飯、酸辣粉、蛋炒飯。
“多少錢?”她還是擠在門縫里,一只腳在外面,隨時可以走掉。
“有5塊的,8塊的,9塊的。”
“最便宜的幾塊錢?有湯嗎?”
“5塊,有湯?!?/p>
她又站了十秒鐘,終于下決心,走進(jìn)來吃飯。她坐下來的樣子,好像這店里的桌子椅子隨時會碎掉一樣。
他悄悄地走到我桌子擋板前,一屋子人,不知道為什么挑了我,“誰叫快遞了?”
聲音很輕,表情比聲音還要輕,好像我一出聲他馬上準(zhǔn)備逃跑一樣。大概在開口問我之前,他已猶豫良久。我站起身,跟著他東張西望,一屋子茫茫人海,看不出誰的快遞。
“你聲音大點,問誰叫快遞?!蔽医o他出主意。
他點點頭,“誰叫快遞了……”他的聲音不比蚊子大多少,饒是如此,都被自己的聲音嚇到。
他這樣不可能找到人的。但他的話音未落,我玩金屬樂隊的女同事已大喝一聲:誰叫快遞了!一屋子人都抬起頭來,就聽一個女聲高高興興接下話茬:我,我。你是雷鳥的么?
他笑瞇瞇地走過去,步子也是輕輕的,消失的那邊,就聽有個男聲說:雷鳥別走。他仍然高高興興地,小聲地應(yīng)一聲。
或許是我的猜測,也許他根本沒說話,以他的音量,說話我也聽不見。他臉黑黑的,是干過農(nóng)活粗活重活的臉,是沒有被善待呵護過的臉,這樣的臉,本來不會這么羞澀的,可他偏偏像沒出過門的大姑娘一樣秀氣。
下午晚一點兒的時候,他不聲不響又站在我身邊——他好像看準(zhǔn),在這個公司,我是他的聯(lián)絡(luò)人——小聲問:你們這里,誰姓劉呀?
這次我有經(jīng)驗,不為難他,自己轉(zhuǎn)身,抬高聲音:誰叫的快遞?一排擋板后面,那個女孩示意他過去。他又悄悄消失。
在別的辦公室,他又怎么在一屋子人里,憑他小小的聲音,找到是誰叫快遞呢。
在九劇場看完演出出來。外面在放露天電影。稀稀拉拉站一些人,帶看帶不看的。
有人打乒乓球。正中間的空地上,當(dāng)當(dāng)正正只坐了一個人,他盤腿坐在一疊紙板上,旁邊放著一個舊的大旅行袋。手里拿著一點吃的,看不清是什么,一口一口吃著,不時喝口水。不知道他是剛搞完戶外運動回城的時髦青年,還是個撿破爛的。最終我判定他是個流浪漢,因為旅行袋里全是他撿的飲料瓶。
他坐在地上,昂著頭看電影,又吃又喝,從容極了。
電影里是年輕的袁詠儀,不是《新不了情》,或許是蕭芳芳和袁詠儀主演的《虎度門》。
開封鼓樓有家大紅燈籠戲曲茶社,每晚七點半,有豫劇演出。演員很多,從前豫劇團長,到80后的姑娘,幾乎一個豫劇團都來了,不唱戲時,就謙卑地向客人遞自己資料,請你點戲,一段50元。我們一段也沒點,但喜歡的,會用力鼓掌。他們聽到,下臺后走來跟你逐一握手,順手給你把茶水添上。我在蘇州茶樓聽過評彈,評彈演員更矜持,戲單有服務(wù)員遞,更不會為客人倒水添茶。豫劇演員和豫劇一樣,都有一種苦澀的東西,河南也是。
有一位叫劉憲生的(似乎是這個名字),好像唱紅臉須生,開始我把他當(dāng)成收門票的,他也遞資料,遞得很低調(diào),我始終沒把他跟那個化妝照上的人對上號。后來他上臺唱了一段,他的嗓音略帶喑啞,但能唱到極高,好像“一個人在深夜撫摸著自己的祖?zhèn)鲗毜丁?,這原是郭小寒形容李志的,但我回想他的演唱,好像只有這么一句話合適。他唱得不多,或許點他戲的人不多。不唱的時候,他站在后面,又恢復(fù)為跑堂的神色。
北京,東直門地鐵站。他盤腿而坐,草帽蓋住眼,露出一個瘦削的下巴,身上淡灰色衣服既不是當(dāng)代,也不是古代,不知道是哪個年代的風(fēng)格。
一塊深藍(lán)色長布墊于琴下,琴長一米多,如一柄長劍。他凝神定氣,似衡山莫大先生漂泊至此。拉起來方知是豫劇,穆桂英掛帥之“轟隆隆三聲炮”,他拉得投入,頭部一甩一頓,一唱三嘆。
一曲拉罷,工作人員趕他走,遂收琴。原來他拉的是墜胡。山東人,拉豫劇。我問能否拍照,他下意識理理頭發(fā):拍我做什么,我不好看。我老了,不中用了。舉止間竟有幾分羞澀,他恍然不知自己身后,是新上市的照相機的廣告,有美顏自拍功能,是萬千都市女郎的新寵。
香港,彌敦道。行人如潮,車水馬龍,在這嘈雜里,頭發(fā)花白的她,對身邊繁華恍若不聞,坐在地上,拉一個民間樂器,似蛇皮三弦,聲音幾不可聞。乞討的碗,夾在鐵架子上,大概是讓爭分奪秒的港人不必彎腰就可投錢。沒人停下腳步。她拉兩下,伸手到跟自己一般高的碗里摸一摸,碗是空的,锃明。我勉強才能聽到她拉的似乎是戲曲,也許是南音。她又一次伸手摸碗時,摸到我放進(jìn)去的硬幣,忙一迭聲說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