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芳
(南京體育學院,江蘇南京,210014)
坐落于南京東郊中山陵景區(qū)內的南京體育學院,其原址是民國時期的首都中央體育場。中央體育場是國民政府興建的第一個大型體育設施,整個建筑群是民國建筑中唯一保存較為完好的體育類建筑,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和價值。中央體育場自1930年開始籌建,距今已有80多年的歷史。筆者依據中央體育場歷史檔案資料,結合有關的調查走訪情況,對其建設、使用與維護等情況進行專題研究。
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后,1928年成立國都設計技術專員辦事處,編制對南京進行現代化改造的《首都計劃》。[1]民國時期體育發(fā)展的無序以及國民體質的孱弱,促使國民政府重視和強化學校體育,同時促進社會體育的發(fā)展。為此,“國民政府在1929年4月16日頒布了《國民體育法》。為進一步貫徹實施此法,國民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配套實施方案?!保?]1930年春,浙江省政府在杭州承辦民國第四屆全國運動大會,“英才畢聚,盛極一時,當時諸公復有戚于提倡體育之必要”[3]。在這些時代背景下,蔣介石提議組織1931年全國運動大會籌備委員會,提出要在南京興建一座大規(guī)模的體育場,作為以后召開全運會的基地。1930年4月由國務會議決議,選擇在首都郊外,總理陵園以東、靈谷寺以南1000余畝地內建筑永久性體育會場。選擇此地是為了“為國表率,兼以地依陵寢,更可時存敬仰”。[4]也因為此地“北高南低,可以利用天然地勢,建造不僅能節(jié)費省時,而其他各場地部位亦可排布自如,同時田徑場內可以將足球場、200公尺直跑道包容于跑圈之內,此外復有各項球類賽場,分布其中,為備各項運動決賽,均能于場內舉行”。[5]
地址選定后,因地面崎嶇不平,民墳荒冢比比皆是,于是進行墳墓遷移等前期工作,同時籌委會約聘基泰工程司擔任繪圖設計與監(jiān)督工作。在基泰工程司創(chuàng)辦人關頌聲和合伙人楊廷寶等的努力下,1930年9月將全部圖樣繪制完成。1931年2月利源建筑公司中標開工建設中央體育場。同年5月10日進行了隆重的奠基典禮,蔣介石親自參加,奠基石放在田徑場西司令臺左下方,距地面五六尺的樣子,基面鐫有“中華民國二十年五月十日中央體育場奠基紀念”金色大字,書有“蔣中正”字樣?!爸醒塍w育場”場名由監(jiān)察院院長、第五屆全運會名譽副會長、書法家于右任題寫。1931年8月中央體育場主體工程完工,共耗資1433900元。
中央體育場建設是當時全國最大的工程之一,是建遠東最大的體育建筑群。其設計與布局等經過了深入的研究?!霸搱鑫挥谑锥迹▽崒佟笆锥加媱潯钡慕M成部分[6]),密邇陵園,其式樣之選擇頗費躊躇,陵園建筑,全采中國式樣,該場既在園地之內,論理自宜一致,惟場內布置,盡為近代之需要,中國建筑史上無例可援,事實既難強合,而體育場之特性,在美觀上恐未能盡量發(fā)揮,結果采用中國建筑之精神,而將其形體與裝飾略加變化,使合于體育場之用。又以國人心理于體育一道,即一磚一瓦之微,靡不盡莊嚴肅穆之意出之,而同時安插自然,絕無牽強跡象?!保?]整個體育場采取對稱的布局手法,鋼筋混凝土結構建設。建筑外形采用我國傳統牌樓式,水泥粉飾及細部裝飾,莊嚴肅穆,安靜自然,最終形成了一個開放式的,因地制宜,布局合理緊湊的建筑群,其中包括田徑、國術、籃球、游泳池、棒球、網球、足球、跑馬8個賽場,可容納60000多觀眾。
田徑場為整個體育場的中心建筑,是核心部分,占地最廣,位于全場的東南方向,南北長列,為橢圓形,東西兩邊各筑門樓一座,占地約77畝,場內設500米跑圈和兩條200米直道,跑圈內為一標準足球場,南北兩端設有籃球場、網球場,以備決賽使用。田徑場有完備的排水系統,四周設有看臺,看臺的設計比較科學,每個人都能縱覽全場,水泥臺階上鋪有木板。看臺下為運動員宿舍及浴室、廁所,北看臺利用土坡,采用原土壓實,上置看臺。全部看臺可容納觀眾35000余人,為當時全國最大的田徑運動場。
田徑場設東西兩個主入口,有三個拱形花格鐵門,門高5.5米,入口為大穿堂,長15.5米,寬12.2米。兩旁設辦公室及裁判員、記者等休息室,樓上為帶大雨棚的司令臺。門樓立面上部采用云紋望柱頭和小牌坊屋頂做裝飾,門前立有兩個古銅燈。場內布置嚴整,觀眾只能從各區(qū)大門入座,無路可達賽場,故觀眾雖多但秩序井然。
中央體育場主建筑西入口兩側對稱設兩個旗桿,底座為混凝土結構,呈八角形,高2.44米。原旗桿系圓木制成,銅頂,總高19.81米,15米處設有木斗,斗內裝有燈光,以備照明。修復后的旗桿保留原有底座,為鋼質材料,高度11.18米。
國術場位于中央體育場中軸線南側,與籃球場對稱。平面呈正八角形,使四周視距相等,最遠視距為18.2米,滿足國術比賽要求。國術場正門朝北,立三開間牌坊與籃球場相對應,門上刻有于右任題寫“國術場”場名,并設有大平臺,平臺上為武器陳列臺,下面為運動員更衣室、休息室等用房。觀眾看臺利用地勢順坡用水泥筑成,可容納5400人,有8個出入口,門前各有售票亭。
籃球場位于中央體育場中軸線北側,與國術場對稱。賽場呈長八角形,就原有地勢挖成盆形,盆底作比賽場,場地鋪設光滑木地板,四周順坡筑水泥看臺,可容5000名觀眾。主入口處立三開間牌坊,門上刻有于右任題寫的“籃球場”場名,有踏步上平臺,平臺下為運動員入場通道,兩側為運動員更衣室及浴廁等。全場設觀眾疏散口8個,均立有單開間牌坊作為疏散標志。
游泳池在田徑場的西北面,在棒球場和西大門外轉盤中心軸線上,是我國第一個50米標準游泳池,是當時遠東最好的室外游泳池。游泳池由入口、泳池、看臺三部分組成。入口為宮殿式建筑,五脊六獸廡殿琉璃瓦屋頂,長26.8米,寬13.4米,內設男、女淋浴更衣室,地下室裝置鍋爐和各種過濾池水設備。泳池長50米,寬20米,設有9條泳道,最淺處為1.2米,最深處為3.3米,可供跳水之用。池水引用蓄聚之山水和井水,另設自動循環(huán)換水裝置,保證池水清澈、衛(wèi)生。據記載“池四壁滿綴電燈,池波微動,浮光耀金”。泳池周圍為運動員休息平臺,兩側為看臺,看臺利用土坡做水泥座位,可容納觀眾4000人。設有觀眾疏散口8個,均立有單開間牌坊作為疏散標志。
棒球場位于游泳池對面,為扇形建筑,也是依山坡形勢筑成。場地半徑為85米,利用東西兩面山坡作看臺,看臺可容納3000人(亦有4000人之說)。為避免妨礙觀眾視線,場內運動員休息室地坪低于室外地面。場地四周以鐵絲網圍欄,入口正對本壘,場外設有兩個正方形售票廳,由兩牌坊門道至場內。
網球場在國術場之南,“與國術場、棒球場成一中線,而與進場大道成直角,每一賽場均設有高鐵絲網,分別間隔,更衣室居南面高岡山,內分男女更衣、淋浴、廁所各室,并有茶點室一所,以備平時人往戲球,能得休憩之地。全場共有座位10550,門廊前則因土坡作洋灰座位數排,做法與他場略同?!保?]
跑馬場在籃球場之西,寬度約等同于田徑場,長度則倍之,場內無建筑物,四周僅為馬道,道寬10米,總周長約1600米。足球場布置合適,形勢與地佳,高聳的會場大門極為雄壯,但限于經費不足,暫時用的是木看臺,而設備更為簡陋,看臺也太高。
中央體育場建造的直接目的是在1931年10月10日舉行第五屆全運會,但是因“九一八事變”和水災等影響,運動會延遲。由此“中央體育場建成后由中山陵園管理委員會負責管理。”[9]管理經費經中央政治會議核定月支2200元,在國家教育文化類第二預備費類動支,由中山陵園管理委員會承領管理。
在民族危機日益嚴重,日本侵略者不斷挑釁的背景下,1932年12月全運會重新啟動舉辦程序,決定于1933年10月10日舉行。教育部主辦此次全運會,向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商借中央體育場,由林森批準借用,借用期限為1933年8月1日至10月31日,共計3個月?!皥龅亟邮罩?,以久未使用,為雨水沖刷,凝固坍塌不能用,場所多蓬篙沒徑,荒涼不堪。水管及蓄水池亦多毀損,經兩月余之修繕經營,方可使用。”[10]又根據需要修建了溝道、停車場,“在國術場以西空地建造了臨時商場一所,有數百間大小房屋,當時租賃一空。”[11]經過將近一年的準備,第五屆全運會在1933年雙十節(jié)如期開幕,此次全運會參賽單位33個,運動員2697人,到場觀眾及外賓前后共達30萬人。運動會10月20日結束,共計11天。運動會結束后,大會籌委會撤銷,全部建筑設施及器械、物品、家具等移交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接收。
第五屆全運會結束以后,因戰(zhàn)亂等原因,中央體育場沒能發(fā)揮國民政府所期望的全運會基地的作用,只是游泳場、籃球場、網球場等場地對外開放,除了達官貴人,百姓市民也來此游玩。
1937年12月南京淪陷后,中央體育場被日本侵略軍侵占,用作兵營和養(yǎng)馬場。期間,足球場的大部分看臺被毀。東北角的棒球場北邊成為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東郊叢葬地,共掩埋3000多遇難同胞,偽政府曾立碑。
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中央體育場由國民黨軍隊接管。時任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王正廷向國際奧委會提出申請,以中央體育場作為主場地舉辦第十五屆奧運會。
1949年4月南京解放,中央體育場由解放軍接管。
1956年在中央體育場舊址劃出部分體育設施,創(chuàng)辦了“南京體育學校”,校址由賀龍元帥親自選定。1956年9月17日學校成立并開學,此校是江蘇省第一所培養(yǎng)中等體育專業(yè)人才的學校,也是南京體育學院的前身,更是中央體育場自民國第五屆全運會后,時隔23年的再次有效利用。1958年6月7日,江蘇省委省政府決定將江蘇師范學院的體育???、省體干班、省體育學校三個單位合并成立南京體育學院。中央體育場轉變?yōu)橐凰叩润w育院校的主要體育設施之一。競技體育運動訓練、體育教育教學和體育科研工作由此發(fā)展起來。當時田徑、游泳、籃球、排球、馬術、棒壘球等運動項目就在相應的場館內訓練,師生員工主要以看臺下的房間作為辦公場所、學生運動員宿舍、家屬房等。但是,因為三年困難等原因,馬術、棒壘球等項目撤銷,跑馬場、棒壘球場等逐漸荒廢,大片的土地暫借給當地人民公社西洼子生產隊種莊稼。到“文化大革命”時期,籃球場、國術場等也已經荒草遍地了。
1978年南京體育學院恢復辦學,中央體育場又得以更好利用,其建筑與藝術等方面的價值逐步為世人所認識,其在近代中國體育史上的地位和影響逐漸顯現。1990年以田徑場為主體建筑制作的中央體育場建筑模型,用于亞運會期間的展示。在1990年開館的中國體育博物館,近代大廳中央就是“中央體育場”沙盤。1992年中央體育場被列入南京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列入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又被批準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被列為南京重要近現代建筑(編號:2008032)。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東郊叢葬地于1985年被南京市人民政府重新立碑(原碑已無存),2006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為了適應學校的發(fā)展,南京體育學院先后收回了棒壘球場、跑馬場等土地,進行校園各類場館建設,同時對有關場館進行了改建。2000年,經江蘇省政府批準,投資930萬元將籃球場原址改建為室內網球館,設四片標準網球場,建筑面積3500平方米。新館利用原盆式地形建造,保留入口三開間牌坊和八個疏散口單開間牌坊,外墻鑲有斬假石仿古欄桿和花崗巖雕花石刻,將九個牌坊有機相連。南北立面采用玻璃幕墻,既為館房采光,又將原牌坊映襯其中,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2001年,經江蘇省政府批準,投資3064萬元將原室外游泳池改建為50米標準室內游泳館,建筑面積3982平方米。新館保留了原宮殿式建筑入口和八個單開間牌坊,北端采用大面積玻璃,將原宮殿建筑立面映入館內。這一設計既將新老建筑自然分隔,又使兩者相輔相成,和諧統一。
中央體育場的修繕一直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1989年,國家撥專款對中央體育場進行了修繕。南京體育學院在歷年的校園環(huán)境整治與場館維修過程中,都對中央體育場進行了局部修繕。主要有:對有關的門牌樓與牌坊的損壞處進行修補;對外立面涂刷高級外墻涂料,進行長久性保護;有的采取糾正措施,使其恢復原貌;對漏雨的地方采取局部防漏措施。近年來,對田徑場東、西門樓進行了較大的修繕保護工作,在場館改建過程中進行了相應的保護處理與修繕。盡管如此,中央體育場經歷了80多年的風風雨雨,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損壞,如開裂、剝落,部分欄桿缺損等,局部地方還存在漏雨和沉降現象,個別地方長滿青苔。
中央體育場是我國近代優(yōu)秀建筑,它是在繼承中國民族傳統建筑樣式、建筑風格的基礎上的大膽創(chuàng)新。建筑群整體建筑風格與中山陵園廊廟建筑風格辯證統一,既超出尋常的尺度、規(guī)制,體現國家氣象和神圣莊嚴的氛圍,又兼顧了體育文化設施的城市功能和國民生活需求。它是積淀著體育文化傳統、蘊涵著歷史脈絡的標志性建筑,是體育文化象征和物質載體。多年來一直是南京體育學院教學、訓練的主要場所之一,是江蘇省主要的競技體育運動訓練基地,曾培養(yǎng)了15位奧運冠軍、88位世界冠軍和世界紀錄創(chuàng)造者。
在今后的開發(fā)、使用中,為了確保中山陵景區(qū)整體建筑、景觀與中央體育場主建筑群風格上的一致性和空間視野上的開闊性,使景觀、體育高校、大眾體育與休閑等協調一致、有機結合,有如下建議:第一,中山陵景區(qū)和南京體育學院在體育公園建設與校園規(guī)劃和建設中,要按照國家文物保護有關規(guī)定制定文物建筑維護辦法,對中央體育場這一歷史建筑群逐步進行整體性修繕維護;第二,在建設“近現代體育博物館”等工作中對中央體育場歷史建筑實施保護性開發(fā)利用,充分發(fā)揮體育文化教育基地的作用,將中央體育場及周邊區(qū)域打造成南京的體育名片和市民健身的重要基地。
[1][6]《〈首都計劃〉:差點讓南京成為華盛頓》[J].《東西南北》,2012年第11期,第66頁。
[2]宋猛、湯衛(wèi)東:《民國時期<國民體育法>的制定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2年第1期,第130頁。
[3][4][5][7]《中央體育場建筑概況》,二十二年全國運動大會籌備委員會編:《二十二年全國運動大會總報告》,中華書局,1934年9月版,第1頁。
[8]《中央體育場建筑概況》,二十二年全國運動大會籌備委員會編:《二十二年全國運動大會總報告》,中華書局,1934年9月版,第3頁。
[9]《中山陵檔案史料選編》,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9月版,第777頁。
[10][11]二十二年全國運動大會籌備委員會編:《二十二年全國運動大會總報告》(第一編籌備部分),中華書局,1934年9月版,第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