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年
張大千畫了一幅《綠柳鳴蟬圖》,畫上是一只大蟬俯趴在柳枝上,蟬頭朝下,做欲飛狀。齊白石見了這幅畫, 對張大千說道:“大千先生此畫極為傳神。不過,我以前畫蟬,曾向一位農人請教,據他說蟬的頭都是朝上的,極少有朝下的情況。當然,這也只是那個農人的一面 之詞,我也沒親自看過,也不一定對。”張大千聽后,趁著去青城山寫生的時機,跑到屋外仔細觀察,發(fā)現樹上的蟬果然都是頭朝上的?;貋砗?,他把自己的觀察告訴了齊白石,齊白石神秘地一笑,說:“我也觀察過!”張大千此時才恍然大悟,原來齊白石早就知道自己錯了,只是怕自己丟面子,才假稱這些是從一個農人口中聽到的。張大千對齊白石佩服不已。
齊白石給張大千挑錯,假借一個農人之口說出,就表明自己也不知道對錯,有向張大千求教的意思,給張大千留了面子。這可算是第二重境界:讓對方也看不出來你是在挑錯,從而不覺得丟面子。生活中,發(fā)現了別人的錯誤,如果你不分場合,直言指出,讓對方感到難堪,他就很難聽得進去。如果用求教、探討的語氣說出來,給對方留點面子,會讓對方心里更舒服,效果往往更好。
說話應該給別人留面子,可怎么說才能留得巧、留得妙呢?“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需要我們在生活中多觀察、多思考。你說的話讓別人有面子,自己也會更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