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百慧
摘 要: 馬拉默德的短篇小說《德國流亡者》中的主人公奧斯卡·加斯納,是一個流亡在美國的德國猶太人,剛剛逃離納粹的魔爪。本文主要從四個不同角度分析奧斯卡移民到美國后遭受的痛苦,這四個角度包括奧斯卡失去經濟保障的痛苦,失去母語的痛苦,失去身份的痛苦,失去對愛和人性的希望,對實現美國夢的希望,對家人團聚的希望帶來的痛苦,以此使讀者回憶納粹的惡行,并激發(fā)讀者的深刻思考。此外,奧斯卡的痛苦充分顯示出納粹黨的暴行和納粹大屠殺對猶太人民生活和精神的影響。
關鍵詞: 納粹大屠殺 影響 《德國流亡者》
伯納德·馬拉默德是二十世紀杰出的美國猶太作家,他對美國文學作出了巨大貢獻。馬拉默德一生共完成了8部長篇小說和65部短篇小說,其中很多作品獲得了各種文學獎,是與艾薩克·辛格、索爾·貝婁和菲利普·羅斯齊名的作家?;谒纳罱洑v,馬拉默德在文學作品中創(chuàng)造了各種各樣的猶太人物。其中包括他的短篇小說《德國流亡者》中的主人公奧斯卡·加斯納,馬拉默德在大學期間在德國猶太難民家中做家教。其中一名學生是經濟學家,在失去所有歐洲客戶和合同后打開煤氣自殺,他就是《德國流亡者》中奧斯卡·加斯納的原型。本文主要通過分析奧斯卡失去經濟保障、失去母語、失去身份、失去希望這四個方面反應奧斯卡的痛苦。目的是幫助讀者理解納粹大屠殺給猶太人帶來的痛苦和納粹大屠殺對猶太民族的負面影響。
一、失去經濟保障的痛苦
馬拉默德在故事的開篇就為讀者展現了奧斯卡的生活條件。奧斯卡住在悶熱昏暗的旅館,炎熱的天氣使他更加難受。奧斯卡曾經受過良好的教育,有著自己的事業(yè),所以不難推斷出他曾過過體面的生活,有著自己的交際圈。但是移民到美國后他卻要為最基本的食宿擔心。他耷拉著肩膀,眼神里滿是憂郁和沮喪。
奧斯卡是剛來到美國的德國猶太難民,幾個月前剛剛從納粹大屠殺中逃生。除了書籍和朋友贈送的一些禮物外,他幾乎什么都沒有。他曾在水晶之夜前來過美國,找到工作后返回柏林辦理移民手續(xù),卻被整整推延了六個月。
納粹黨人很想把猶太人趕出德國,但是在這之前先要把猶太人的錢搜刮干凈。許多猶太人因為得到一份移民許可傾家蕩產。奧斯卡的新工作是在紐約公共研究學院,他必須就他所要教授的課程做一次英語演講,但是他能說的只是一口蹩腳的英語。如果要找一個語言教師輔導他英語,每小時就要花去5美元。由于經濟拮據,他不得不找本文的敘述者馬丁·高柏幫助他。馬丁·高柏也是猶太人,但是涉世沒有奧斯卡深,文化也沒有奧斯卡高。初見馬丁,奧斯卡“眼中的一絲猶豫像水下的潛流一樣彌漫開來”①,竟要找這樣一個孩子求助。
失去經濟保障引起的焦慮和不便只是奧斯卡遭受的痛苦中極小的一部分,卻不容忽視。因為如果他那時很富有,在美國的生活就會更好一些,不用整日擔心能否保住工作或者填飽肚子。
二、失去母語的痛苦
奧斯卡和許多其他移民一樣都遇到了語言問題,但他的問題更嚴重,因為他要靠英語保住工作。他“或發(fā)錯輔音,或弄錯名詞和動詞,把各種習慣用語混在一起”②,這些問題只要奧斯卡勤加練習就很容易克服,難以克服的是他內心的敵人。他曾經是柏林有名的評論家和記者,對文學有著獨到的見解。但就是這樣一個以寫作為生的人現在連一頁紙都寫不出來。他現在就是“在自己很陌生的語言中整理思緒的流亡者”(Davis49)。對此,作者解釋說:“對于許多能言善辯的人來說,最大的損失乃是喪失語言——他們無法表達自己心中所要表達的思想。你有一些絕妙的想法,可一說出來,就變成了破瓶子的碎片。”③奧斯卡語言的喪失約束了他的表達能力,打擊了他的寫作熱情。
“奧斯卡能逃得過希特勒,卻逃不過語言”(Avery141)。他掙扎著,努力地參照字典寫演講稿,結果只寫出支離破碎的文字,他的想法感受無法用英語表達。這種語言的喪失引起的痛苦不止屬于奧斯卡一個人,是所有不精通英語的流亡者們共有的。另一個流亡者說自己簡直是個白癡,自己是個猶太人這一事實都成了他的負擔。奧斯卡也一樣,沒有了語言,他就成了可憐的軀殼。
三、失去身份的痛苦
“德國難民”這一標題暗示奧斯卡在納粹大屠殺后很難再維持德國猶太人的身份,也暗示屠殺猶太人的同時,納粹德國人要將自己的一部分文化徹底根除。奧斯卡移居美國逃避迫害,卻發(fā)現自己還是身處困境。他的內心不斷追問為什么德國人一定要消滅猶太人才罷休。奧斯卡是猶太人,但同時也是德國人,血液中流淌著德國文化,因此他不能忍受納粹黨人的種種罪行。奧斯卡痛恨自己的德國猶太人身份,猶太民族自古以來經歷過無數榮辱興衰。猶太人沒有自己的國家,祖祖輩輩都分散在各個民族和國家中。他們來到一個國家,就會和當地文化發(fā)生沖突,仿佛猶太人就是種族隔離、不講道義、受苦受難的代名詞。奧斯卡移民到美國后,一時間還不能改變穿著、生活習慣、講話方式和思維方式,這些與美國人的不同使他對自己的身份產生困惑,不知所措。一方面他必須適應新文化,另一方面卻緊緊抓住猶太文化不放。他無法發(fā)泄這些痛苦的折磨,看待世界的方式慢慢產生偏差,最后選擇自殺以結束痛苦。
四、失去希望的痛苦
納粹黨人入侵波蘭時,奧斯卡克服重重困難完成了演講稿。那時他滿懷希望,認為勇敢的波蘭人能夠戰(zhàn)勝納粹黨人,而且他有自信做一次成功的演講,這些都使他歡欣鼓舞。寫完演講稿,奧斯卡馬上在馬丁的幫助下練習發(fā)音和語法,馬丁注意到了奧斯卡的變化。所有練習非??菰铮菉W斯卡沒有放棄,因為他覺得自己還有美好的未來。最后奧斯卡的演講很成功,可是三天后他卻用煤氣自殺了。馬丁無法理解奧斯卡的自殺,因為他沒有意識到奧斯卡的命運與從前國家的命運是息息相關的。
奧斯卡最關心的是人類的災難而不是自己的事業(yè)和安全。在演講的最后他用英文和中文朗誦了惠特曼的詩:
“上帝的精神便是我自己的兄弟
而一切出生的人也都是我的兄弟
一切女人都是我的妹妹
和我所愛的人
而造化的骨架便是愛……”④
愛流露在整首詩的字里行間,奧斯卡堅信著這種愛,但是法西斯主義卻踐踏了這份神圣的愛。當意識到大量猶太人被殘忍地殺害而他卻無能為力時,他再也不能忍受內心的折磨,自殺成了他唯一的解脫方式,他“通過煤氣灶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毒氣室”(Avery142),實際上是以死亡對抗納粹的暴行。
實際上在納粹入侵波蘭之前,奧斯卡就已經經歷過心理上的死亡了。他害怕聽新聞報道,害怕聽到同胞被殺害的消息。每晚他都噩夢連連,他夢到納粹黨的人折磨他,甚至強迫他看那些尸體。這些夢都反映了他對人道的渴望,也反映了大屠殺給他帶來的心理創(chuàng)傷。
奧斯卡逃過大屠殺來到美國,嘗到了自由的滋味及無限的機會和可能性。表面上看這是他走向美好生活的轉折點,但是他仍舊是德國逃出來的流亡者,不能融進美國文化。對于奧斯卡來說,“猶太人就意味著永久的異化,是不被社會系統接受的現象”(Alter25)。馬拉默德曾經說他很理解為什么德國流亡者移民美國后變得憂郁。他說:“不了解一個城市都會使我感到孤獨,更別提那些被驅逐出德國的人了?!保╭td.in Davis49)在巨大的壓抑下,猶太人的個人自由不再重要,只有整個猶太民族的解放才能確保個人的自由和快樂。
戴維斯說奧斯卡自殺是因為他的妻子。奧斯卡移民美國的時候沒有帶著妻子,盡管他懷疑她像她母親一樣是個反猶分子,但是他還是愛著她。他內心深處很想在美國定居后和妻子團聚。奧斯卡的妻子曾寄給他一封信,內容大概是她在過去27年里對奧斯卡都是忠誠的。他妻子后來甚至皈依了猶太教以證明自己。她被用卡車運到波蘭占領區(qū)的一個邊城小鎮(zhèn)殺害,和她“一同遇難的還有一絲不掛的猶太教信徒和他們的妻子兒女,還有一些波蘭士兵及少數吉普賽人”⑤。奧斯卡得知這一消息后精神世界徹底崩塌,他更加確定惠特曼詩中的人性不存在于德國土地上。另外,奧斯卡對于妻子的死有著深深的自責感和愧疚感。離開妻子他還是一樣能活,但是會不停追問如果一開始就選擇信任妻子,結局又會怎樣呢?奧斯卡妻子的悲劇結局和納粹分子的殘忍恰到好處地安排在文末,使讀者最后終于知道誰應該對奧斯卡的死負責。
五、奧斯卡痛苦的根本原因——納粹大屠殺的負面影響
納粹大屠殺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對猶太人大范圍的屠殺,在這次大屠殺中超過600萬猶太人被殺。大屠殺始于1933年對無辜猶太人的迫害,終于1945年二戰(zhàn)結束納粹集中營的俘虜被解放,大屠殺結束。
奧斯卡一系列的痛苦和他最終自殺的悲劇是由大屠殺引起的。他曾經用支離破碎的英語痛苦地說是納粹毀了他的事業(yè),迫使自己離開德國,使他像“鷹口中滴著鮮血的一塊肥肉”⑥。納粹使他失去良好的表達能力,失去生活的信心和生存的意志。作為眾多受害者中的一員,奧斯卡的痛苦反映在所有大屠殺幸存者的精神狀態(tài)上。起初有人認為大屠殺幸存者只是那些逃過最終屠殺方案的人,但后來對幸存者的定義擴大到“所有設法逃過大屠殺的人”(Frank 160),包括那些在美國尋求避難所的猶太人。
納粹分子對歐洲猶太人的系統化屠殺給幸存者造成了無法抹去的創(chuàng)傷。在最開始幾年里,只有兩種抵抗方式:逃跑或者自殺。這些幸存者被囚禁在噩夢中無人解救,他們經受內疚感、焦慮感、人格問題和精神問題。最常見的就是愧疚感,他們對失去所愛之人感到愧疚,對茍活于世感到愧疚,對任人宰割感到愧疚,甚至還會愧疚沒有自殺的勇氣。珍妮·博爾卡就是幸存者之一,在一次采訪中她說在大屠殺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她都不相信上帝的存在。她一直不斷地問自己一個問題“為什么我還活著?”(Menszer “why am I alive” par.1)。
納粹分子對猶太人的罪行令人毛骨悚然。他們把猶太人像牛一樣裝進火車運到集中營,強迫其勞動并且經??謬標麄儭!霸诩{粹集中營里歷經磨難,并于1986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著名美國學者埃利·威塞爾曾這樣表述被解放的那一天作為幸存者的內心感受:快樂是空的,感覺是空的,情感是空的,希望是空的”(qtd.in 張倩紅75)。大屠殺之后不久有大約30萬無家可歸的幸存者在歐洲尋求避難所,過著流亡者的生活。奧斯卡作為一名幸存者,即便逃過了大屠殺的迫害,也逃不過他是猶太人這一事實。他的命運和整個猶太民族的命運是休戚相關的,因此他的痛苦是無法避免的。
馬拉默德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移民背景寫成了《德國流亡者》,充分展現了德國難民在美國漂泊的生存狀況。通過對奧斯卡痛苦的分析可以看出納粹大屠殺是導致他自殺的元兇。納粹大屠殺對整個猶太民族的影響不容忽視,幸存者也為各種心理問題困擾。本文的意義就在于通過解讀《德國流亡者》提醒人們歐洲最黑暗的一段時期,正視納粹的邪惡罪行。人們應永遠銘記納粹大屠殺并進行深刻反思,確保此類悲劇不再發(fā)生。每個社會都應以史為鑒,尊重種族差異,消除偏見和排外思想。
注釋:
①②③④⑤⑥本文中的譯文倘若無特別說明,均參考新沂譯.德國流亡者.山東文學,1994(08).
參考文獻:
[1]Alter, Iska. The Good Mans Dilemm.New York: AMS Press,1981.
[2]Avery, Evelyn, ed. The Magic Worlds of Bernard Malamud.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Inc.,2001.
[3]Davis, Philip. Bernard Malamud: A Writers Lif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2007.
[4]Frank, Ellis. The Holocaust Industry: Reflections on the Explotation of Jweish Suffering by Norman G.Finkelstein.National Observer. May 22,2011:160-165.
[5]Menszer, John. Why am I Alive. 1999. Apr. 16, 2012.http://www.holocaustsurvivors.org.
[6]新沂譯.德國流亡者[J].山東文學,1994,(8):46-51.
[7]張倩紅.后大屠殺時代:納粹屠猶的社會后果分析[J].史學月刊,2005(9):7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