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周王室勢力衰微,權威不再,各諸侯國為了能在政治和軍事上占據(jù)主導地位,開啟了激烈的爭霸戰(zhàn)爭,相互之間合縱連橫、東征西討,前后共有數(shù)位諸侯依次稱霸 (霸,諸侯之長,即伯,音轉為霸),史稱“春秋五霸”。
關于“五霸”究竟指哪些人,歷史上至少出現(xiàn)過八種說法,具體如下:
一、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 —— 《史記》
二、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鄭莊公 —— 《辭通》
三、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越王句踐 —— 《四子講德論》
四、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吳王闔閭 —— 《白虎通》
五、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吳王夫差 —— 《漢書注》
六、齊桓公、晉文公、鄭莊公、秦穆公、宋襄公 —— 《論語別裁》
七、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句踐 —— 《荀子》
八、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 —— 《鮚崎亭集外編》
中學歷史教科書中通常用的是《史記》或《荀子》的版本。然而,很多歷史學者認為,所謂“五霸”,應是一種虛指,并非實指五位霸主,拘泥于“五霸”的說法不切實際??梢哉f,足智多謀的鄭莊公、尊王攘夷的齊桓公、稱霸中原的晉文公、獨霸西戎的秦穆公、問鼎中原的楚莊王、復興霸業(yè)的晉悼公、縱橫江淮的吳王闔閭和稱雄東南的越王句踐,這八個人一起串聯(lián)起了整個春秋時代,見證了數(shù)百年的榮辱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