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羽中
明清之際蘇州府轄吳江葉氏才藻驚世,男女比肩。葉紹袁、沈宜修夫婦文雅相映,葉小鸞、葉燮等姊妹兄弟英華聯(lián)璧。葉氏合集《午夢堂集》自問世以來即享盛名,錢謙益、周亮工等文壇宿將贊賞有加。午夢堂主葉紹袁,號天寥道人,晚年有自傳文《一松主人傳》,乃摹擬陶淵明《五柳先生傳》而作。文章用凝練的筆法、他者的視角勾勒出一位慷慨急義、嗜書好酒的隱者形象,對參子輩述懷之作,透顯出其家族孤峭淡泊的人生志趣。
我國自傳體文學源遠流長,漢代即已流行。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王充《論衡·自紀篇》、班固《漢書·敘傳》、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曹丕《典論·自敘》等皆自傳文字,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便是這位東晉隱士的自傳。葉紹袁特以《五柳先生傳》為追模對象,源于陶淵明的名士風流以及《五柳先生傳》所樹立的文學典范。他曾如是提及《一松主人傳》的寫作淵源: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有許由冢云。然則隱士之目,自唐虞已然,遐哉邈矣!迨乎后世,故行矯翼,鑿窟而居,披發(fā)自覆,編草為裳,穿石作釜,絜之遣風罷月、驚猿怨鶴者,固其高霞孤映之致,一往而勝哉!然非圣世有道人之軌也。庾彥寶十畝之宅,山池相半,我猶以有待為煩;韓康伯荊門書掩,閑庭宴然,則真名士風流矣。奚必入深山,入密林而后稱逸乎?淵明《五柳先生傳》曰: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今仿其遺躅,號為一松主人。倘亦我思古人之意與!(《湖隱外史·棲逸》)
我國隱逸之風可追溯于上古,唐虞時代,堯帝傳君位于許由,許由不受,逃箕山下,農(nóng)耕而食。葉紹袁心賞隱逸,但對于假名士“鑿窟而居,披發(fā)自覆,編草為裳,穿石作釜,絜之遣風罷月、驚猿怨鶴”的做法,頗不為意。即便是性尚夷簡的庾詵(字彥寶),史載其“特愛林泉,有十畝之宅,山池居半”(《梁書·庾詵傳》),葉紹袁仍不認同,認為依舊有“所待”。莊子在《逍遙游》中提出“猶有所待”和“惡乎待哉”兩個概念,何謂“無待”?“簡言之,即沒有依賴,追求精神的絕對自由,做到無我、無名、無功,超越這一切功利目的,方能達到真正的自由”(陸永品語)?;谑?,葉紹袁認為不論是遁入深山,抑或庾詵孜孜建筑有山水之趣的別院,都是依賴于一定的外物而促成隱逸的狀態(tài)。那么,“無所待”的隱士為哪般呢?韓康伯、陶淵明允稱?!妒勒f新語·品藻》載,有人問袁恪如何看待殷仲堪與韓康伯德高下時,他回答說:“理義所得,優(yōu)劣乃復未辯;然門庭蕭寂,居然有名士風流,殷不及韓?!比~紹袁認為,陶淵明與韓康伯飯蔬食飲水,門庭蕭寂,宴如也,乃風流名士,真正的隱者。
特別是陶淵明,葉紹袁與其在生活境況、雅好上頗多相似處。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晉書·陶潛傳》),辭官歸里,葉紹袁亦不耐吏事,在朝中為官,不一二載即歸。陶回鄉(xiāng)后,“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歸園田居》),其對鄉(xiāng)居生活的喜愛,一覽無余。葉紹袁陳情歸養(yǎng),抵家后,“展拜慈顏,悲慰交集”,“‘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高吟杜少陵詩,泣數(shù)行下,亦起舞欲狂也”(《葉天寥年譜自撰》),歡娛之貌躍然紙端。陶淵明夫人翟氏,安貧樂賤,夫婦二人,夫耕于前,妻鋤于后,其樂融融。沈宜修與葉紹袁亦伉儷相得,曾共誦鮑明遠《代貧賤愁苦行》笑以為樂,兩對夫婦“偕隱”的溫馨場面何等地相似!陶愛菊,宅邊遍植菊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簪花漫步,花香繞鬢。葉氏也性愛花草,沈宜修“日蒔佳卉,藥欄花草”(《亡室沈安人傳》),午夢堂群落中,各色花木數(shù)目繁多,庭落中時有暗香浮動。陶嗜酒,“歡會酌春酒,摘我園中蔬”(《讀山海經(jīng)》),葉氏全家亦有此雅好,如沈宜修“善詼諧,能飲酒”(《亡室沈安人傳》),葉小鸞“最不喜拘檢,能飲酒”(《季女瓊章傳》)。陶淵明隱居生活有諸多清苦處,“幼稚盈室,瓶無儲粟”(《歸去來兮詞序》),葉氏夫婦亦是“求衣營食,不遑寧處”(《百日祭亡室沈安人傳》)。凡此種種,是故葉紹袁閱讀《五柳先生傳》時,頗能產(chǎn)生共鳴。
此外,《五柳先生傳》更作為一文學典范,吸引著葉紹袁。雖然在此傳之前已有類似文章,但“從某種意義上說,《五柳先生傳》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具有文體學意義的自傳”,與既有的自傳性質(zhì)的文字比較,《五柳先生傳》在文體上的兩大創(chuàng)新:“其一,將以往自序傳的文字由第一人稱的敘述改變?yōu)榈谌朔Q,這實際上是將自我作為一個他者來描寫,或者說是以他者的眼光來審視自我。這種敘述立場的改變使得‘自傳在某種程度上顯得趨向于客觀。其二,將以往的自序傳由生平事實的描述改變?yōu)閷髦鱾€性特征的聚焦。為了突出個性,可以采用省略、夸張乃至變形的修辭手段,因而使自傳的寫作有了更強的文學性。第一點是富于歷史感的,第二點是偏于文學性的,‘自傳作為一種文體,其特征就在歷史感和文學性的完美結(jié)合。這也就是陶淵明的貢獻,他豎立了自傳文的典范?!保◤埐畟ァ短諟Y明文學史地位新探》)葉紹袁以此典范為摹本,身世經(jīng)歷相似的他,又會碰撞出何等精妙的華章呢?《一松主人傳》全文如下:
一松主人,家世讀書為業(yè),曾宦游金陵燕市中,不一二載賦歸來,四壁蕭然也。性度爽豁,與人周旋,以真不知世間有金錢動心者,及濟人急,慷慨必赴,忘其貧也。無他好,好書好酒,詩亦恒作,人求其文,無不應。晚而好禪,禪亦不求深解,寄情焉。已而敝廬數(shù)椽,聊庇風雨。庭中故有一松,修干聳立,清音謖謖,將五六十年,因名其室曰一松草堂。草堂之西,倚水而筑,有一人焉,常客主人家,曰西溪釣翁。釣翁不甚識字,粗曉文義。喜弈,弈亦不精。惟飲量勝,累百巨觥,無能為頹。時與主人對,歲傾中山幾甓也。釣翁家多菱,善蒔水仙,秋時必采菱為侑具,冬則水仙花代之。已而釣翁死。朱顛客焉,朱顛飲不如釣翁,但好飲。松之余多種蔓菁,飲時捋為庾景行食品,醉則于于然,與客散發(fā)松下也,故自號一松主人。
本文與《五柳先生傳》一樣,將“生平事實的描述改變?yōu)閷髦鱾€性特征的聚焦”。文中留給讀者突出的印象,是一松主人對財物的態(tài)度,“性度爽豁,與人周旋,以真不知世間有金錢動心者,及濟人急,慷慨必赴,忘其貧也”,此乃葉紹袁真實的生活寫照。他平日急人所急,分文不取。十九歲那年,他從沈宜修處籌措四十金,借與密友買房。另有友人,被人污以盜竊,已付有司,“欲斃之箠楚之下”,經(jīng)其多方營救,“力雪其情,得以不死”。時傳他“私具賂千金者”(《葉天寥自撰年譜》),令葉深感不被世人理解。即便在晚年,他們的生活已然十分困頓,葉紹袁對周遭的朋友仍盡可能的施以援手,如有位友人遣其子叩門,書信如是:“足下素疏于財,而肯振友之乏,敢以情告,乞以三金為藥餌資。”言辭懇切,葉紹袁“惻然興憫,即設(shè)處與之”(《葉天寥自撰年譜》)。慷慨助人的義舉,葉氏子輩也多有因襲。長子葉世佺“慷慨好義,落落不知生產(chǎn)為何物”,“遭兵燹,遷徙不能謀,衣食雖極困,友人有以急告者,竭力以周,不知有己。有舊館師陳姓名十傳者,父喪不能殮,來告,兄適賣產(chǎn)為糊口,有二十金,即以其半與之,不問償也。又一同硯席友周姓名東侯者,以困乏告,時適當兵燹,兄囊中有數(shù)金,為奔徙費,兄不計其多寡,隨手探二餅,不權(quán)衡多少,約五金與之,亦略無德色”,周人救濟而無德色矜容,“此亦人之所難者”(《謝齋諸兄弟傳》),令葉燮深感佩之。七子葉世倕“沆直不合時宜,其臨財廉,見義必力,人咸以憨目之”,“憨”的背后,實為慷慨赴義的俠骨仁風。
葉氏善酒,前敘已知。選擇合適的下酒之物相侑,作為文人雅致生活的一種,不可不究。葉氏素耽審美,即便是在隱遁山林,生活最為窘迫之際,仍不忘追尋?!都仔腥兆ⅰ分邢嚓P(guān)飲酒的記述在在皆有,如一次葉紹袁與友人雪夜雅集,飲酒時,“各食一蟹,余已無他”,葉紹袁自評“亦自不俗”。又一日,葉紹袁與倌、倕在外甥嚴仲日處,“煮菜獨酌”,“凄情可掬”。在《一松主人傳》中,下酒之物,更具觀賞價值,葉紹袁與西溪釣翁相對飲酒,“秋時必采菱為侑具,冬則水仙花代之”,與朱顛相對飲時,時捋蔓青為侑,令人想到《離騷》中“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芬芳與高潔。葉氏好書善詩,亦恒作詩,沈宜修耽情翰墨,三女恒與筆墨為伴,男兒們更是對詩文孜孜鉆研,“搦管抽毫,粲然春葩之競發(fā),秋月之澄鮮,俱一一可上追古人者”(《謝齋諸兄弟傳》)。此外,葉紹袁坦言晚來好禪,“禪亦不求深解,寄情焉”,頗得陶淵明讀書不求甚解的樂趣。
午夢堂庭中有棵松樹,乃葉紹袁父葉重第手植,在葉紹袁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葉重第“居官情慎,數(shù)年薄宦,家無余貲,身歿之日,所遺惟一床書,奚囊蕭然也”,“善飲酒,豪宕不治家產(chǎn)”(袁黃《奉政大夫貴州按察司僉事振齋葉公墓志銘》)。他雖然在葉紹袁十一歲時便奄然捐背,但其清廉正直的品行卻銘刻在子輩的心中。崇禎十一年,葉紹袁夜夢紫柏大師貽詩:“日看孤松淡淡閑?!保ā赌曜V續(xù)纂》)他在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父親的手植,并由此推繹出歸隱于鄉(xiāng)的決定。故而,葉紹袁自稱為一松主人,當也有對父親生活態(tài)度的承續(xù)之意。
族弟葉紹颙稱葉紹袁:“賦性孤峭,自幼至老,讀書掩戶而外斤斤如也?!保ā吨赜單鐗籼眉颉罚┥凭剖葧?,不與世之交接,或許在世人看來不夠圓滑,是孤峭的表現(xiàn),但正是葉氏所心賞的韓康伯式的名士風流。此種處世方式,也深刻影響到葉氏子輩,并為子輩所悅納。季女葉小鸞曾作《蕉窗夜記》一文,托名為煮夢子,三子葉世傛自稱洋夜子,兩人均表示要“了不關(guān)世事”。六子葉燮,晚年在橫山腳下修筑二棄草堂,江蘇巡撫宋犖曾親為拜訪,拒不相見,令其感嘆:“獨立蒼茫處,容我一立否?”宋犖后還寫下《訪己畦先生不值》一詩,此事在清初文壇傳誦一時,葉燮的清高和特立獨行成為美談。不僅如此,子輩對葉紹袁非深山亦能隱逸的觀點,也有承接。煮夢子與洋夜子所隱處均為一室之內(nèi),葉世傛甚而在《臥室記》中,將隱于深山與隱于室作對比。他設(shè)計了兩個人的對白,有人主張隱于深山之中,“流泉左右,碧峴參差,同棲煙月,共挹云霞?;蜃砘ㄅP石,或吟風嘯雨,四時之光景不同”,葉世傛卻認為與其在俗山之中流賞名景,不若隱于室中,“入而臥焉,則羲黃百代之圣人可以寤寐而游,閬風瑤池之上,不待穆王八駿而往也”,室中“圖書分列,琴幾宛然”,心靈可自由奔放。
明末進士白貽清,曾評葉氏孤峭淡泊的“詩酒自娛”,乃“志在千古”(《年譜續(xù)傳》),令葉紹袁大為感動。而今在女性文學研究及家族文學研究趨熱的學術(shù)環(huán)境下,吳江葉氏受到的關(guān)注度不可謂不高,《午夢堂集》的流布,也是對這個家族執(zhí)著守持的溫暖肯定吧。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后流動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