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漢洋
白居易兄弟四人,白幼文為長,次居易,次行簡,次幼美。其中白幼美貞元八年夭于徐州符離縣,年僅九歲;白行簡因?qū)懹兄麄髌妗独钔迋鳌?,亦頗有文名。而關(guān)于白幼文的情況,由于資料有限,尚未見有專門論及其生平的文章。幼文生平資料中,以樂天元和十二年所撰的《祭浮梁大兄文》相對較詳,文中說:
(白幼文)不謂才及中年,始登下位。辭家未逾數(shù)月,寢床未及兩旬,皇天無知,降此兇酷?!駥偃諘r葉吉,窀穸有期,下邽?zāi)显?,永附松槚。居易?fù)憂系職,身不自由。伏枕之初,既闕在左右;執(zhí)紼之際,又不獲躬親。痛恨所鐘,倍百常理?!喟V小,居易無男,撫視之間,過于猶子。其余情理,非此能申。
可知,幼文當(dāng)卒于元和十二年(817),葬渭南下邽。至于其他情況,祭文中或未提及,或含糊言之?,F(xiàn)綜合相關(guān)材料,梳理如次。
一、 白幼文的生卒年與其生母之身份
祭文中“才及中年,始登下位。辭家未逾數(shù)月,寢床未及兩旬,皇天無知,降此兇酷”云云,似幼文中年而卒。若以中年為50歲計(jì),則幼文當(dāng)生于代宗永泰元年(765),與生于大歷七年的樂天僅差四五歲。但這與實(shí)際顯然不符。樂天稱幼文為“大兄”,可知其在家族兄弟輩中行大,而樂天行二十二。樂天貞元十七年(801)撰《祭符離六兄文》中稱此符離六兄卒時“年不及于知命”,樂天時年30,則這位六兄長樂天近20歲;又同年撰《祭烏江十五兄文》稱此烏江十五兄卒時“年又不得四十”,知這位十五兄長樂天近10歲。按照排行,這兩位兄長都小于幼文。謝思煒先生據(jù)此推斷幼文至少年長樂天20歲。(《白居易集綜論》,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7年版)因此,幼文卒時實(shí)已年近七十,其生年,保守計(jì)算,也當(dāng)在天寶十二、三年左右。
樂天《襄州別駕府君事狀》記其父母情況云:
(白季庚)貞元十年,五月二十八日,終于襄陽官舍,享年六十六?!蛉藵}川陳氏……十五歲事舅姑,服勤婦道?!土晁脑氯?,歿于長安宣平里第,享年五十七?!凶铀娜耍洪L曰幼文,前饒州浮梁縣主簿。次曰居易,前京兆府戶曹參軍、翰林學(xué)士。次曰行簡,前秘書省校書郎。幼子金剛奴,無祿早世。
陳氏卒于元和六年(811),享年57,其15歲與白季庚成婚時在大歷四年(769)。白季庚卒于貞元十年(794),享年66,與陳氏成婚時已41歲。陳寅恪論白季庚婚配之遲云:“夫男女婚配,年齡雖相距懸遠(yuǎn),要亦常見,本不足異。所可怪者,以唐代社會一般風(fēng)習(xí)論之,斷無已仕宦之男子年逾四十,尚未結(jié)婚之理。若其父果已結(jié)婚,樂天于季庚之事狀中何以絕不言及其前母為何人?其故殊不可解。疑其婚配之間,當(dāng)有難言之隱?!保ā对自姽{證稿》,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版)前文已經(jīng)指出幼文約生于天寶十二、三年左右,而陳氏與白季庚大歷四年成婚。因此,幼文定非陳氏所出,白季庚在與陳氏成婚之前已經(jīng)有家室并生下幼文。義寧先生忽略了此點(diǎn),所以覺得白季庚婚配之間有難言之隱。
關(guān)于這一問題,楊宗瑩最早作了初步說明,(《白居易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版)謝思煒更通過幼文與樂天的年齡差距明確攫出此點(diǎn)(《白居易集綜論》)。但楊先生對于幼文之母的身份未作說明。對于陳寅恪提出的白季庚的事狀中未提及幼文之母的問題,謝思煒以為這可能是樂天出于對生母之私情而故意隱去不提。但這一推斷似不符唐人墓志、行狀一類文字的敘述慣例。在這類文章中,志主的婚姻情況一般都如實(shí)記錄。如樂天《唐故溧水縣令太原白府君墓志銘》中即記載其從叔白季康先娶河?xùn)|裴氏、再娶高陽敬氏的事實(shí);在為元稹撰寫的墓志中也直言其先娶京兆韋氏、續(xù)娶河?xùn)|裴氏的婚姻經(jīng)歷。且唐人并不以多次婚娶為恥,似也不必在墓志或行狀中為尊者諱。此外,《襄州別駕府君事狀》作于元和六年,此時幼文尚在世,若其母為季庚前妻,樂天在家狀中竟然只字不提其母,而以幼文為陳氏長子,作為長兄的幼文何以竟能泰然處之?因此,幼文之母可能并非白季庚前妻。
那么白幼文之母之于白季庚到底是何種身份呢?陳寅恪所言的“以唐代社會一般風(fēng)習(xí)論之,斷無已仕宦之男子年逾四十,尚未結(jié)婚之理”的說法又是否符合實(shí)際呢?唐代正式的婚姻關(guān)系只有妻、妾,《唐律疏議》卷十四云:“《戶令》云:‘娶妾仍立婚契。即驗(yàn)妻、妾,俱名為婚?!奔雌藓玩挠⒉庞姓降摹盎槠酢?,只有這兩種關(guān)系才可以稱之為“婚”。但即使在此法律保護(hù)的二者中,其身份地位亦有懸隔?!短坡墒枳h》卷十三云:“妻者,齊也,秦晉為匹。妾通賣買,等數(shù)相懸?!笨梢?,妾與妻雖然同為婚姻關(guān)系,但待遇卻迥然有別。由于唐人娶妻既重名家,又講究門當(dāng)戶對,因此一般只有身份地位與男性匹配的女性才可能被娶為妻,身份低卑者則一般只能被納為妾。如白居易好友元稹,其妻韋叢元和四年卒,元稹元和六年在江陵貶所也只是納一普通女子安仙嬪為妾,直到元和十年才和出身河?xùn)|望族的裴淑重新結(jié)婚。唐代更有一些士人甚至終身未娶妻,只是與某位身份地卑的女子組成家庭并生兒育女。如《唐故宣州旌德縣尉李君墓志銘并序》記:
君諱紳,字宗,今嗣曹王絳之弟也?!溆诩菜?,享年三十五,時大和甲寅歲九月十三日夜。未娶,有三子曰寶、曰重、曰小重。(《唐代墓志匯編》大和086)
志主李紳“未娶”卻有三子。顯然,這“三子”乃是李紳與某位地位低卑的女子所生。至于這位女性的身份,既不稱為“婚”,則非妻非妾,當(dāng)是侍婢一類,總之其出身和地位與李紳并不匹配,因而墓志未提及其情況。又如《唐故處士河南元公墓志銘并序》記:
公始自魏室受姓,代生明哲,婚宦顯著,煥乎中州。曾祖思忠,滑州靈昌令。祖瓘,廬州刺史……皇考潮,河南府河陰令……公即河陰府君之第二子也……其終也無疾,其嗣也無兒……侍櫛之女,始孩而孤……銘曰:……不婚無祿,奄隔良晨?!屡畫牒ⅲ谜邆?。(《唐代墓志匯編》貞元108)
從墓志所記來看,這位出身河南望族的元公“不婚無祿”,但是又有一位“侍櫛之女”,即是和一位侍妾或者是婢女共同組成家庭并生育一女。這位“侍櫛”由于其身份低卑,所以并未和元公結(jié)為正式夫妻,因此在墓志中對其信息也并無一言涉及。
綜上可見,唐代男子在正式婚配之前,或是在沒有合適的妻子人選的情況下,與其他身份低微的女性組成家庭并生兒育女的情況很普遍。由于這些女性并非法律意義上的妻,在男性的墓志、行狀等材料中對其情況一般也并不涉及。由此我們可以推知,幼文之母可能并非白季庚之妻。樂天《襄州別駕府君事狀》記其父“天寶末,明經(jīng)出身”,正與幼文生年相近。白季庚在幼文生時約25歲,與幼文之母的結(jié)合當(dāng)在其明經(jīng)及第前。季庚雖亦官宦子弟,但祖父輩官職不高,其時又未有功名,要想娶一位有身份的女性為妻可能有諸多不便,所以選擇身份低微的幼文母暫時組成家庭,但她并不具有唐代法律意義上妻的身份,至多只能是白季庚之妾,白幼文也當(dāng)是庶出,所以在前引白季庚事狀中被當(dāng)作陳氏之子。
二、 白幼文的仕宦經(jīng)歷與罷職后的生活
幼文的仕宦經(jīng)歷,樂天祭文中亦未明言。樂天《傷遠(yuǎn)行賦》云:“貞元十五年春,吾兄吏于浮梁。”所謂的“吾兄”即指幼文,貞元十五年(799)在浮梁任上。然樂天祭文仍稱其為“浮梁大兄”,知幼文卒時的最高官職仍是浮梁時的職務(wù)。宋人陳振孫《白文公年譜》對此曾有疑惑:“幼文為浮梁主簿在貞元十五年,今二十年矣,而以舊官終。未識中間何以不調(diào)也?!睂?shí)際上,說幼文二十年不調(diào)并不準(zhǔn)確。前引樂天《襄州別駕府君事狀》稱幼文為“前饒州浮梁縣主簿”,則幼文在浮梁任縣主簿一職,元和六年時已罷去。又樂天《寄江南兄弟》詩云:
分散骨肉戀,趨馳名利牽。一奔塵埃馬,一泛風(fēng)波船。忽憶分手時,憫默秋風(fēng)前。別來朝復(fù)夕,積日成七年。花落城中地,春深江上天。登樓東南望,鳥滅煙蒼然。相去復(fù)幾許?道里近三千。平地猶難見,況乃隔山川。
朱金城先生《白居易集箋?!废荡嗽娫谠投?,惜其對所寄何人未作說明。所謂“江南兄弟”,似不止一人,但由詩中信息推斷,當(dāng)有幼文在內(nèi)。詩云“登樓東南望”、“道里近三千”,知所寄江南之地距長安約三千里。按《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八“饒州”:“西北至上都三千一百三十里”,浮梁即饒州屬縣。詩云“別來朝復(fù)夕,積日成七年”,知樂天與之離別約七年。據(jù)《傷遠(yuǎn)行賦》,樂天貞元十五年(799)秋自浮梁幼文處歸洛陽,又貞元十六年(800)進(jìn)士及第后與符離六兄“黟歙之間,欣然一覿”(《祭符離六兄文》),貞元十七年又在宣州作《祭烏江十五兄文》,這兩次江南之行雖未明確提及幼文,但地近饒州,當(dāng)不會不與幼文相見。因此,若以最晚一次江南之行的貞元十七年(801)計(jì),至元和二年(807)恰為七年。若此,幼文元和二年可能尚在浮梁任上。聯(lián)系上文,幼文罷浮梁主簿任當(dāng)在元和二年至六年間??紤]到陳氏卒于元和六年(810),樂天兄弟要丁憂守闕,則幼文罷浮梁職事可能也在元和六年。由此推算,幼文任職浮梁當(dāng)自貞元十五年(799)至元和六年(810),前后約十年,嗣后再無其他仕宦經(jīng)歷。
縣主簿為唐代縣令之佐官,“掌付事勾稽、省署抄目、糾正非違、監(jiān)印、給紙筆、雜用之事”(《唐六典》卷三),關(guān)于其任期情況,雖無明確記載,然當(dāng)與縣令、縣尉等相當(dāng)。德宗貞元九年(793)七月下制:“縣令以四考為限,無替者宜至五考?!保ā短茣肪戆艘唬┌催@一任期推斷,幼文約做了兩任主簿。唐制,諸州上縣主簿正九品下階,中縣、中下縣及下縣主簿皆為從九品上階。浮梁為上縣,則幼文也不過是正九品下階的小官,雖然未像陳振孫所言乃二十年不調(diào),然十年之間未離一縣主簿,且罷去后又未再敘用,也算是仕途偃蹇之人了。樂天稱其“才及中年,始登下位”,良有以矣。
那么幼文罷職后的生活情況如何呢?今按樂天《答戶部崔侍郎書》云:
前月中,長兄從宿州來,有孤幼弟侄六七人皆自遠(yuǎn)至。日有糲食,歲有粗衣。饑寒獲同,骨肉相保。
《與微之書》云:
長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諸院孤小弟妹六七人提挈同來。頃所牽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饑飽,此一泰也。
兩書都作于樂天貶江州司馬期間。前文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其中“崔侍郎”即崔群。書中提及“戶部牒中奉八月十七日書”,是知崔群致書樂天當(dāng)在元和十一年八月,樂天復(fù)書當(dāng)即此后不久。則由“前月中,長兄從宿州來”可知,幼文提攜弟妹赴江州約在元和十一年七月間;后文作于元和十二年(817),所言“去夏”,與致崔群書中時間亦大抵吻合。然前文言白幼文自宿州來,后文言自徐州來,似不同。按《舊唐書·地理志一》:“元和四年正月,敕以徐州之符離置宿州?!笨芍獌蓵幸环Q舊地名,一稱新地名,皆指符離縣??梢娪孜脑谌ナ赖那耙荒晔巧钤诜x的。又樂天元和九年(814)作于下邽的《夜雨有念》云:“吾兄寄宿州,吾弟客東川?!敝孜脑途拍暌苍诜x,符離應(yīng)是其罷職后長期生活的地方。
樂天之父白季庚建中二年以拒李納功由彭城令遷徐州別駕,建中三年左右,居住在滎陽的白氏族人赴徐州,白家始寄居符離,至貞元二十年移家渭南下邽,前后在此二十余年。樂天作于長慶四年的《埇橋舊業(yè)》詩云:“別業(yè)埇城北,拋來二十春。改移新徑路,變換舊村鄰。有稅田疇薄,無官弟侄貧。田園何用問,強(qiáng)半屬他人。”可知白季庚在符離既有別業(yè),又購置了一些田產(chǎn),這些都是白家前后在此生活二十余年的物質(zhì)基礎(chǔ)。既然幼文未與樂天等一起移家下邽,那么季庚在符離的產(chǎn)業(yè)可能都由幼文繼承。幼文罷浮梁任后一直居于符離,當(dāng)是靠一份產(chǎn)業(yè)維持生活的。
三、 白幼文的子嗣情況
關(guān)于幼文的子嗣,樂天祭文中提及有“宅相”者,樂天大和二年為白行簡所撰的《祭弟文》中言“宅相得彭澤場官”即其人。據(jù)祭文,白幼文似只有一子,但這與上紀(jì)八十年代面世的《白居易家譜》(后文稱《家譜》)的記載不同。譜中《白氏重修譜系序》云:
幼文長子諱景回,淄州司兵參軍;次子諱景受,字孟懷,觀察使;三子諱景衍?!ò?,指白居易)……會昌元年,以兄幼文次子景受嗣。(景受)生邦翰,司封郎中。(《白居易家譜》,中國旅游出版社1983年版)
又譜中《白氏先人年事實(shí)錄》“會昌元年”條記:
是年春,以兄幼文次子景受為嗣。幼文長子景回小字阿?。痪笆苄∽职⑿?;景衍小字阿保。行簡長子道味,小字阿英;次子晦之,小字阿護(hù);三子龜郎。(《白居易家譜》)
據(jù)此,幼文當(dāng)有三子:景回、景受、景衍。而樂天言幼文卒時“宅相癡小”,則宅相當(dāng)是幼文最小子景衍。然《家譜》所記未必可靠。證據(jù)即是近年面世的《唐故太原白府君墓志并序》,其云:
君諱邦彥,其先太原人也?!嬷M季庚,皇任襄州別駕,贈大理少卿。王父諱行簡,皇任尚書膳部郎中??贾M景受,皇任監(jiān)察御史。(轉(zhuǎn)錄自胡可先、文艷蓉《新出石刻與白居易研究》,《文獻(xiàn)》2008年第2期)
由上引墓志可知,景受乃白行簡之子。另外,據(jù)現(xiàn)代學(xué)者的進(jìn)一步考證,景受實(shí)際上就是《家譜》中所記的白行簡第三子龜郎,龜郎乃景受的乳名(詳參文艷蓉《白居易子嗣考辯》,《重慶社會科學(xué)》2009年第3期)?!都易V》不僅將景受錯誤的記為白幼文次子,而且將景受的名字與乳名拆分為兩人,可見其錯亂是十分嚴(yán)重的。因此,我們還當(dāng)結(jié)合其他傳世文獻(xiàn)來考察幼文的子嗣情況。
樂天《醉吟先生墓志銘》(后稱《墓志銘》)云:
三侄:長曰味道,廬州巢縣丞。次曰景回,淄州司兵參軍。次曰晦之,舉進(jìn)士。樂天無子,以侄孫阿新為之后。
墓志中記樂天有侄三人。按《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于白行簡下記云“味道,成都少尹”,與《家譜》都以味道為白行簡子,這一點(diǎn)當(dāng)無疑問。《家譜》又以晦之為行簡次子,若此,則幼文子只能是景回一人,宅相也當(dāng)是景回。但此墓志的真實(shí)性一直存在爭論。自岑仲勉《白集〈醉吟先生墓志銘〉存疑》疑其非樂天親撰,后之學(xué)者多從其說。近年來中日學(xué)者又對岑說進(jìn)行反駁,基本可以判定其不偽(詳參耿元瑞、趙從仁《岑仲勉〈白集醉吟先生墓志銘存疑〉辨》,芳村弘道《據(jù)〈管見抄〉本題注考辨白居易〈醉吟先生墓志銘〉之真?zhèn)巍罚?。筆者同意《墓志銘》為樂天自撰的判斷,但僅從其中對于樂天諸侄的記載來看,《墓志銘》與《家譜》仍有矛盾。其一,前文言及,幼文至少長樂天20歲,而行簡生于大歷十一年,小樂天5歲,則幼文至少長行簡25歲。若如《家譜》所記,幼文有三子而景回為長,揆以常理,景回必不當(dāng)小于行簡長子味道,甚至可能比行簡還要年長,而《墓志銘》將景回排在味道之后;其二,《家譜》謂景衍為幼文第三子,但《墓志銘》所列諸侄中未見景衍之名,這一點(diǎn)也頗令人生疑。
《家譜》中所記幼文與行簡之子,或以正式的名字相稱,或稱乳名,頗不相同,又景受的歸屬亦被證明是錯誤的,因此,《家譜》中記景衍為白幼文第三子,晦之為白行簡第二子,也未必準(zhǔn)確。若景衍為樂天侄,那么《墓志銘》應(yīng)當(dāng)會將其列入,之所以未列景衍,筆者以為合理的解釋是,《家譜》所記的景衍非幼文之子,景衍可能是行簡次子晦之的名,晦之乃景衍之字。首先,《家譜》記景衍而不載其仕宦,而對景回、景受的仕宦則予以記錄,這意味著景衍可能并未入仕。而《墓志銘》記晦之,亦僅言其“舉進(jìn)士”,所謂“舉”乃是應(yīng)舉之意,并非說明景衍曾進(jìn)士及第。退一步講,即使曾經(jīng)進(jìn)士及第,也可能并未任官,這在唐代并不罕見。由仕宦情況上來看,《墓志銘》中的晦之與《家譜》中的景衍當(dāng)都以布衣而終。其次,古人名與字多能互訓(xùn)?!墩f文解字》謂:“景,光也?!薄把堋弊钟挟a(chǎn)生之意。景衍即指光之初生。又謂:“晦,月盡也?!惫湃艘悦吭伦钅┮蝗諡榛?,第一日為朔,往往晦朔連用,以月之圓缺代指前后月之交替,這一過程正是月光從無到有逐漸產(chǎn)生的過程。景衍與晦之正可互訓(xùn),明顯是名與字的關(guān)系,也可證景衍與晦之乃一人。
若以上推斷不誤的話,《墓志銘》中所記的三侄中,景回當(dāng)即幼文之子宅相,而且樂天言幼文卒時“宅相癡小”,當(dāng)是尚未成年,則白幼文起碼是中年得子,所以宅相才可能比白行簡長子的年齡更小些,因而在《墓志銘》中排在味道之后。宅相大和二年在彭澤為官,據(jù)《家譜》則以淄州司兵參軍終,亦名位不顯。
(作者單位:鹽城師范學(xué)院文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