穎子
20年前,在杭州金剛寺巷10號,有20戶老鄰居,他們住在一個墻門里,喝著同一口井里的水,出入同一扇大門,雖然只是普通的鄰居,卻親如一家人,我能聞著你家的肉香,你能嘗到我家的韭菜餅。1994年,老墻門拆遷,這些老鄰居搬出了曾經(jīng)的大家庭,住到了杭州市不同的城區(qū),后來又有不少人陸陸續(xù)續(xù)搬出了杭州城,在別的城市落了戶,然而他們卻忘不了墻門里的老鄰居。2014年10月19日,老墻門原居民袁孝楓倡議舉辦一場“鄰里團圓會”,希望墻門里20戶老鄰居都來參加,但畢竟20年過去了,這些老鄰居天各一方,還有多少人記得鄰里情分?他原本以為能來十來戶就不錯了,可沒想到,鄰居會這天,20戶老鄰居全來了,一個沒落,有的人還帶來了兒子兒媳、孫子孫女,有的老街坊一見面就哭了。這場跨越了20年的鄰居會,被網(wǎng)友譽為“最有愛”的聚會……
墻門瑣事,
20戶鄰里親如一家
墻門大宅是杭州傳統(tǒng)的建筑形態(tài),也是老一輩杭州人心中難以磨滅的記憶。幾十戶人家共同居住在一個墻門里,有了困難大家?guī)兔?,有了喜事一起分享,百十來人就像一個大家庭,瑣碎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1947年出生的袁孝楓,小時候正趕上了那個生活在墻門中的年代。袁家原本住在上海,1957年,因為父親工作調(diào)動,10歲的袁孝楓跟著家人一起搬到了杭州,住進了杭州金剛寺巷10號。
墻門里住著20戶人家,袁家和另外兩戶人家住在樓上,一道木質(zhì)樓梯連通上下兩層。住在樓梯口的顧家是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母帶著四個子女,爸爸是火車站的會計,大兒子喜歡拉小提琴。住在里面的嚴(yán)家有一位老爺爺,是鐵路上的老職工,平日里喜歡種花,不大的陽臺上被他種滿了各種好看的花。
每天吃完晚飯,父母把桌子拉開,袁孝楓和五個弟弟妹妹圍成一圈,在燈下做作業(yè)。晚風(fēng)送來陣陣花香,耳邊是輕柔美妙的小提琴曲,爸爸在一旁看報紙,媽媽則忙著洗碗收拾,只有28平方米的老房間中彌漫著一片溫馨和諧的氣氛。
在一個屋檐下,袁家和樓上的另外兩家相處得很好,鄰居們戲稱他們?nèi)龖魹椤叭蚁铩薄H夜灿靡粋€廚房。說是廚房,其實不過是樓梯上面兩平方米左右的一點空間,滿滿當(dāng)當(dāng)?shù)胤胖骷业拿猴灎t、炒菜鍋和裝油鹽醬醋的瓶瓶罐罐。一到飯點兒,三位媽媽就在廚房里忙活開了,她們一邊笑吟吟地聊著家長里短,一邊烹飪出各種美味。那時候生活條件艱苦,各家的廚房里難得添些葷腥,卻從不吝于和鄰居分享。今天你家燒了魚,分給我家嘗嘗,明天我家包了餃子,也送給你家嘗嘗。誰家的油鹽醬醋用完了,吆喝娃娃去小賣店買的工夫,另兩家會馬上把自己家的拿出來。三個女人像是一大家的妯娌,也像姐妹,其樂融融。
老墻門在改造之前沒有自來水,各家要用水全靠那幾口水井。住在樓上的三戶人家里,嚴(yán)家女孩多,唯一的男孩又比較瘦弱,因此從下到上拎水全靠幾個女娃娃。拎水是項力氣活,嚴(yán)家的女娃娃經(jīng)常在拎水上樓的時候碰翻水桶,然后和滿桶的水一起轟隆隆地摔下樓梯,樓下那戶常常遭殃,被“水漫金山”。鄰近的幾家不忍心,經(jīng)常搶著幫著嚴(yán)家提水。
1957年,老墻門改造,樓下裝了兩個水龍頭。袁媽媽買來了一根橡皮水管,又在樓上家門口擺了兩口大缸,用橡皮管接在自來水龍頭上,顧家和袁家的兩個孩子一個在樓下控制水龍頭,一個在水缸邊看著,水快要放滿時,水缸邊那人大叫“滿了滿了”,樓下那人就馬上關(guān)上水龍頭。有了這個法子,樓上的三戶人家總算不用再去水井邊提水了。
在墻門里,誰家有什么東西壞了,都會有人自告奮勇地修理。每到春節(jié),擅長書法的時伯伯會買來一沓厚厚的紅紙,幫各家各戶寫對聯(lián)。做列車貨運員的瞿伯伯經(jīng)常要去外地,誰有什么東西要從外地買,或者要搭車去什么地方,托他準(zhǔn)能辦成。
墻門里更是孩子們快活的天堂。那個年代各家基本都有兩個以上的小孩,多的更是一家有六七個孩子。墻門的大門是傳統(tǒng)的江南大木門,一進大門就是一個天井,約有四五十平方米的空地,是孩子們玩耍的好地方。白天,孩子們就在一起跳皮筋、“造房子”、做“木頭人”、“搶婆婆”、“躲貓貓”、“打彈子”……夏夜消暑的時候,小孩子們就圍在大門口,坐在長凳上聽大人講故事。那是沒有寂寞沒有煩惱的童年,是在大家庭中快快樂樂的童年。
墻門老屋,里弄幽巷,每一塊磚瓦間都藏著許許多多趣聞軼事……
分別情難忘,
20年后我們來相會
1969年,22歲的袁孝楓在知青下鄉(xiāng)的浪潮中,到了農(nóng)村的建設(shè)兵團,從此離開了墻門里的生活。回城后他被安排到中學(xué)任教,1983年又到了機關(guān)單位,成立了自己的家庭,漸漸離墻門的生活越來越遠了??伤麉s仍然顧念鄰里間的溫情,常會回老墻門看看。
1994年,杭州市要建造城站火車站,老墻門也被劃到拆遷范圍內(nèi)。墻門里的老鄰居大部分搬遷到了三里亭社區(qū)。三里亭社區(qū)是新式小區(qū),房子更寬敞了,條件更舒適了,然而老鄰居們的聯(lián)系卻不那么緊密了。偶爾碰個面,也是打個招呼,就匆匆回自家忙各自的事情了。
2014年上半年的一天,一位60多歲的老鄰居特地來看望袁孝楓的母親,袁孝楓和幾個弟弟妹妹也趕了過來,大家聚在一起,熱熱鬧鬧地圍了一桌,共同回味老墻門中的那些時光。老鄰居感慨地說:“我到現(xiàn)在還惦記著那時候袁媽媽帶來的楊梅呢,這么多年再沒吃過那么好吃的楊梅了?!?/p>
已經(jīng)88歲的袁媽媽笑呵呵地說:“是啊,那時候日子苦,沒什么好吃的東西,一點楊梅也能記掛到現(xiàn)在?!崩相従訃@了口氣說:“那時候生活雖然苦,可是這么多人住在一塊,鄰里間互相幫助,就像兄弟姐妹,一個墻門里就是一個大家庭,日子再苦也好過?,F(xiàn)在生活雖然越來越好,但獨門獨居,鄰里間老死不相往來,總覺得心里空落落的,有時候連個說話的人都找不到。還是那時大墻門里的生活更像生活??!”袁媽媽也嘆了口氣,有些落寞地說:“是啊,現(xiàn)在咱們都老了,也不知道還有幾年好活,這輩子還能不能再跟墻門里的大伙聚一聚。”
母親說話的神情刺痛了袁孝楓的心。母親是個念舊的人,他和弟妹們成家后紛紛搬離母親身邊,為了方便照顧母親,他們幾個都曾邀母親到家里去住,然而母親卻不同意,她說從前的老鄰居都知道她住在這里,如果她搬走了,那些老鄰居就找不到她了。雖然這里已經(jīng)不是從前的老墻門,可是母親還是舍不得離開,就盼著那些老鄰居能回來看看她。
母親念叨的多了,孝順的袁孝楓產(chǎn)生了一個想法,既然有同學(xué)會,有校友會,能不能辦個“鄰居會”,把墻門里的老鄰居都召集起來,坐下來好好聊聊。
袁孝楓的想法一提出來,馬上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幾個平時聯(lián)系比較密切的老鄰居也立刻表示愿意參加,并且主動幫忙聯(lián)系其他的鄰居。老墻門拆遷已有20年,當(dāng)時的一些老人已經(jīng)過世,還有一些因為年紀(jì)太大而起不了身,而年輕人也有著各自的生活,袁孝楓心里有些沒底,他不知道有多少人還掛念著老墻門。
第一天,第二天……得到消息的老鄰居們紛紛給袁孝楓打電話,表示愿意參加聚會。袁孝楓還找到了三里亭社區(qū)委員會的負責(zé)人,社區(qū)黨委書記很贊成他的想法,積極幫助他聯(lián)系居民、安排場地??紤]到很多老鄰居年紀(jì)大了行動不便,袁孝楓把聚會地點定在了離社區(qū)不遠的一家酒店。
袁孝楓還親自為這次活動設(shè)計了會徽,兩只手交握成一顆心的形狀,寓意心手相牽的鄰里情。他還為這次聚會設(shè)定了主題:老鄰居,老朋友,新友誼,新夢想。他希望能通過這次活動重塑老墻門的鄰里情,共同找回過去的美好。
袁孝楓把會徽做成了一枚枚胸章,打算聚會的時候分發(fā)給老鄰居們。除了徽章,袁孝楓還為到來的每一位鄰居準(zhǔn)備了禮物——每人一個精美的玻璃杯,寓意著“飲水思源”,不要忘記老墻門這個大家庭,同時送杯子也諧音一輩子,祝愿每一位老鄰居一輩子開心快樂。袁孝楓的外甥女自告奮勇地承擔(dān)起了禮物的籌備工作,喜愛攝影的弟弟袁孝炯則主動要求擔(dān)任現(xiàn)場的攝影師。一場浩浩蕩蕩的老鄰居聚會活動,在大家伙高漲的熱情中緊張地籌備著。
從8月份開始通知之后,不斷有老鄰居報名參加。袁孝楓一再打電話確認(rèn),最終確定要參加的人數(shù)為65人。在大家伙的期盼和催促下,聚會的日期被確定在2014年10月19日這天。
難分難舍好鄰里,
相親相愛一家人
袁孝楓訂下的酒店9點開門營業(yè),他事先跟酒店負責(zé)人溝通好,讓酒店提前半小時開門,方便他去布置會場。這天8點半,袁孝楓早早趕到酒店,卻沒想到有人比他來得更早。在酒店的大門外,幾位上了年紀(jì)的老人家由子女?dāng)v扶著,早早就等在了那里。
袁孝楓認(rèn)出來那都是墻門里的老人,急忙走上前去。一位鄰居笑呵呵地對他說:“我媽早就盼著這次聚會了,今天一大早就起來,非得讓我們提前帶她過來?!痹髭s緊把老人請進酒店,老人的動作有些遲緩,心情卻很好,笑瞇瞇地說:“一想著能見到從前的老姐妹,我在家里就待不住了,就想快點趕過來?!?/p>
進了飯店,幾個老人坐在一邊笑呵呵地聊天,年輕人都過來幫袁孝楓布置會場,掛橫幅、掛氣球,把大堂布置得熱熱鬧鬧。
9點半左右,老鄰居們陸陸續(xù)續(xù)地趕來了。袁孝楓在入口處設(shè)了一個簽到臺。鄰居們簽完到之后都舍不得走,聚在那兒熱鬧地聊開了,大家有說不完的話,道不完的情。上午10點,老鄰居們基本到齊了。讓袁孝楓有些意外的是,原本電話里確定要來的有65人,當(dāng)天到場的卻有70多人。其中有10位老人的年齡在80歲以上,年齡最大的已經(jīng)95歲高壽。老人們都不愿意錯過這次難得的聚會,年紀(jì)大了,就越發(fā)想念老朋友。
在大廳中央的一張圓桌上,袁孝楓用56支蠟燭擺成了一個心形,象征著老墻門56年的鄰里情。中間用蠟燭擺了一個阿拉伯?dāng)?shù)字“10”,代表著金剛寺10號。他請到場的10位老人共同點燃了蠟燭。
一位鄰居找到袁孝楓,對他說:“我的母親今年也有80多歲了,她特別懷念墻門里的老鄰居,但是她癱瘓在床,知道有這個聚會,囑咐我一定要替她過來。能不能也給我的母親一份紀(jì)念品,她看到一定會很開心。”袁孝楓爽快地答應(yīng)了,并且讓對方拿出手機,讓母親那幫老姐妹們對著手機錄了幾句話,好帶回去給老人聽聽。
場下,老鄰居們熱熱鬧鬧地坐在一起,你挽著我的手,我拍著你的肩,互相問候,回憶著舊日的時光,傾訴著離開墻門以后的生活。一些20年沒見的老鄰居都已經(jīng)認(rèn)不出彼此,但只要一說出名字,立馬就像兄弟姐妹一般擁抱在一起。
聚會活動持續(xù)了4個小時,活動的最后,袁孝楓組織大家一起吹熄了桌子上的蠟燭。老鄰居們意猶未盡,拉著手依依惜別,互相許諾著下次聚會再見。
回到家中,袁孝楓馬上建了一個微信群,群名就叫做“老墻門10號”。他把老鄰居們一個個加進了群里,方便大家交流。大家在群里聊開了,有些上了年紀(jì)的老人為了能在群里跟老鄰居們說話,特意跟孩子學(xué)會了用微信。這個微信群成了網(wǎng)絡(luò)上的“老墻門”,老鄰居們每天在這里聊著家長里短,回憶著過去的美好時光,分享著點滴快樂,似乎還生活在當(dāng)初的那個老墻門里。距離再也不是障礙,他們的心貼在一起,哪怕離得再遠,依然是和和睦睦的一家人。
“老墻門”幾十年的鄰里情,即使經(jīng)過歲月磨洗沖刷也絲毫不曾褪色,不像現(xiàn)在,很多人即使門對門,也不知道誰是誰,更別說聊聊知心話嘮嘮知心嗑了。遠親不如近鄰,其實每個人內(nèi)心都希望身邊有位好鄰居,只要你愿意邁出那一步,走出去,把心放開,不管多冰冷的墻也阻擋不了鄰里之間的感情。
編輯/劉 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