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向陽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浙江 杭州310018)
在中國,德漢語言對比研究的范圍多涉及語音,語法,詞匯,修辭,以及語用和語篇對比等方面。不少學者就對比語言學的理論問題進行了探討,一批有理論深度的德漢語言對比專著相繼問世,如錢文彩教授的《漢德語言實用對比研究》等。孫曉的《德漢否定對比研究》則是很具探索性的優(yōu)秀學術(shù)論文。而劉齊生教授所著的《全球化背景下的外國語言文學研究叢書:語篇差異與政治語法》一書,對漢、德語篇中構(gòu)建話語政治現(xiàn)實、同時又與現(xiàn)實政治語境相協(xié)調(diào)的語言結(jié)構(gòu)進行了比較分析和功能分析,試圖提出一條從政治語法的角度理解語篇差異的功能分析途徑[1]。但是,在德漢兩種語言比較方面還有很多尚未開展研究的課題。目前已經(jīng)有年輕學者從事德漢派生詞比較研究、德漢稱呼詞對比研究、德漢委婉語對比分析、德漢諺語對比研究、德漢指人代詞“移位”修辭法比較研究、德漢“謂語”句法項對比研究、德漢否定對比研究以及德漢概念隱喻對比研究。
國外有語言學家將德語語言的組織劃分為若干單位進行分層次研究,關(guān)注“性,數(shù),格,時,體,態(tài),級,語氣”等基本的語法元素,將其與其他歐洲國家語言的語法體系進行對比。例如慕尼黑大學土耳其裔博士生Suzan Kozak 在其論文《Vergleich des Passivs und passivischer Strukturen im Türkischen,Deutschen und Englischen und ihre Verwendungsweise in drei verschiedenen Tageszeitungen 》中就土耳其語,德語和英語的被動語態(tài)及其結(jié)構(gòu)進行了系統(tǒng)的比較,從而研究被動語態(tài)在土耳其語、德語和英語報刊中的使用方式[2]。
但對于德漢被動語態(tài)構(gòu)架比較及其差異成因的研究則還很少有人涉及,因此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德國人思維嚴謹,注重語言之間的邏輯性和完整性。德語被動語態(tài)主要有過程被動和狀態(tài)被動兩種形式:
1.過程被動語態(tài)(Vorgangspassiv)強調(diào)主語是行為的對象,其基本結(jié)構(gòu)為:werden+過去分詞。它有以下幾種表現(xiàn)方式:
(1)由支配第四格賓語的及物動詞構(gòu)成被動語態(tài)。例如:
1)Nach dem Festwerdendie Zelteabgebaut.(節(jié)日過后這些帳篷會被拆除)
2)Dieser Apparat kann leichtrepariert werden.(這個儀器很容易修好)
(2)不及物動詞構(gòu)成的被動語態(tài),由于原來主動句中沒有承受者,在被動句中可以由es 作為形式主語替代,也可以由某個時間或地點狀語引導(dǎo),稱無人稱被動句。由于此類被動語態(tài)主要強調(diào)發(fā)生的動作行為或者動作的結(jié)果,至于動作的發(fā)起者和承受者往往無須說明。這類句子在漢語中卻往往用主動語態(tài)表達。例如:
1)Eswird gesungen und getanzt.(人們又唱歌又跳舞)
2)Am Samstagwirdnichtgearbeitet.(星期六大家不上班)
(3)被動語態(tài)中由介詞von 帶起行動的主體往往是人物,而由介詞durch 帶起行動的主體往往是行動的媒介或采用的手段。例如:
1)Die Verletzten wurdenvonder Polizei ins Krankenhaus gebracht.(傷者已經(jīng)被警察送往醫(yī)院)
2)Das Schiff wurdedurchein Flugzeug mit Bomben zerstort.(這艘船是被飛機投下來的炸彈炸毀的)
2.狀態(tài)被動語態(tài)(Zustandspassiv)則通常表達一種被動的動作行為結(jié)束后的狀態(tài),一般是由支配第四格賓語的及物動詞構(gòu)成,基本結(jié)構(gòu)為:sein+過去分詞。例如:
1)Die Fenstersind ge ffnet.(窗戶開著)
2)Der Antragwar abgelehnt.(提議已經(jīng)被否決)
3.若需要多次用到被動形式,為了使文章或?qū)υ挼木涫骄哂卸鄻有裕藗兺扇∮帽粍討B(tài)的替代形式(Ersatzpassiv)來表達:lassen+sich+動詞,sein+zu 的不定式結(jié)構(gòu),以及sein+動詞詞干+bar 就常被用來替代被動式。例如:
1)Das Buchl sst sichgutverkaufen.(這本書賣得很好)
2)Das Problemistschwerzu l sen.(這個問題很難解決)
3)Ihr Wunschist erfüllbar.(您的愿望可以實現(xiàn))
4.德語中不能構(gòu)成被動語態(tài)的動詞有:haben,kennen,wissen,erfahren,kosten,umfassen 等,以及一些反身動詞如:sich k mmen,sich anziehen 等。
5.另有一些動詞如statt/finden 所構(gòu)成的句式看似主動語態(tài),事實上有被動的意味:Wie jedes Jahr am zweiten Freitag im August findet das Jazzfest in der Basler Altstadt statt.(爵士音樂節(jié)于每年八月的第二個星期五在巴塞爾的老城舉行)
漢語被動語態(tài)的結(jié)構(gòu)按照文體可分為兩大類,分別是漢語文言文和現(xiàn)代漢語:
1.漢語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常見被動語態(tài)有兩大類:一種是有標志的被動語態(tài),即借助一些被動詞“為……所”或“……為所……”等來表示;還有一種是無標志的被動語態(tài),往往用動詞直接表示被動意思,結(jié)合文意判定。
(1)漢語文言文有標志的被動語態(tài),例如:
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賦》)
2)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3)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4)受制于人。(《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5)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過秦論》)
6)為仲卿母所譴。(《孔雀東南飛》
(2)漢語文言文無標志的被動語態(tài),例如:
1)雖體解吾猶未度兮。(《離騷》)
2)感斯人言。(《琵琶行》)
3)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念奴嬌 赤壁懷古》)
4)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傳》)
5)戍卒叫,函谷舉。(《阿房宮賦》)
2.現(xiàn)代漢語常見漢語被動語態(tài)同樣有兩大類,一種是有標志的被動語態(tài),即借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還有一種是無標志的被動句,這種被動語態(tài)往往用動詞直接表示被動意思,結(jié)合文意判定?,F(xiàn)代漢語被動語態(tài)的結(jié)構(gòu)多為主位加助動詞加關(guān)系位加敘述詞[3]。主位指動作的執(zhí)行者,關(guān)系位指動作的承受者。
(1)現(xiàn)代漢語有標志的被動語態(tài),最常見的是“被”字句。但是由于中國歷史悠久,地緣遼闊,漢語形成了非常豐富的語言變化,“由”“讓”“給”“該”“挨”等同樣可以構(gòu)成被動語態(tài),語句的主語往往是動作的承受者。例如:
1)窗戶被安妮擦得干干凈凈。
2)新的軟件系統(tǒng)為廣大用戶所關(guān)注。
3)這部弦樂四重奏是由莫扎特作曲的。
4)酒都讓李白喝完了。
5)那本漫畫書給弄丟了。
6)你在這兒停車確實該罰。
7)孩子正在因為賴床而挨罵。
8)1962年漢堡遭受了歷史上最大的洪災(zāi)。
(2)現(xiàn)代漢語也存在大量沒有“被”字的被動式,形式上看不出它和主動式的分別,只在意義上看得出來。依中國漢語的習慣,如果沒必要說出動作的執(zhí)行者,就省略“被”字,以下例句都屬于此類情況:
1)作業(yè)都做好了。
2)電子郵件已經(jīng)發(fā)出了。
3)我的自行車丟了。
4)餐桌上擺滿了菜。
5)花得趕快澆水。
此外,漢語中許多主動句都不能隨便改為被動語態(tài)。例如“我很欣賞你”不能說成“你被我欣賞”。而且并不是帶有“被”字的句子都是被動態(tài),例如:“一不小心被他跑了?!本褪且环N習慣表達方式。“跑”這個行為是主語“他”執(zhí)行的,事實上是主動句。
從上述德漢被動語態(tài)結(jié)構(gòu)之間的比較,可以看出德漢被動語態(tài)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句法,語義和語用這幾個方面:
德語的謂語是由動詞構(gòu)成,動詞是一個句子的核心并通過動詞配價形成框架結(jié)構(gòu),從而達到支配整個句子的格局[4]。德語在被動語態(tài)中同樣非常注重謂語框,werden+過去分詞,或sein+過去分詞,即構(gòu)成牢固的被動語態(tài)結(jié)構(gòu)。相對而言,漢語被動語態(tài)沒有這些限制,漢語的謂語構(gòu)成很有靈活性,不刻意追求句子結(jié)構(gòu)形式上的完整,以意義的完整為目的,只要能達意就行,“被”字經(jīng)常省略。漢語常見以物品名稱開頭的句子,例如:衣服洗完了。菜買好了。大樓蓋成了。按照語法體系,這些物品名稱是句子中的主語,又是動作行為的對象,主語在意念上處于被動地位,屬于被動態(tài)。這類句子在德文中無一例外是用謂語框構(gòu)架被動語態(tài)的,例如:Die Torteist aufgegessen.(蛋糕吃光了)
德國人崇尚科學思辨,在語言中體現(xiàn)得一絲不茍。德語較漢語更注重語法結(jié)構(gòu)的邏輯嚴謹性,使德語表達的意思明確、清楚。例如Der Patient muss sofortoperiert werden.(病人得馬上動手術(shù))德國人注重被動的行為,因為嚴格意義上是醫(yī)生給病人動手術(shù),病人“被”動手術(shù)。而漢語因為表達簡練,容易產(chǎn)生歧義。例如:“你去理個發(fā)吧。”聽上去就像“你去上班吧。”這類句子中的“你”為動詞的發(fā)出者,然而實際上是叫你去美發(fā)店讓理發(fā)師給你理發(fā),你“被”理發(fā)。又如對“我得修車”這句話人們可以理解為自己修車,也可以理解為將車開到修理廠讓工人修理。中國人善于從整體上把握事物,注重語言的靈活,簡潔以及韻律感,不刻意追求句子結(jié)構(gòu)形式上的完整[5]。然而相對于漢語,德語出現(xiàn)結(jié)構(gòu)歧異的幾率要小得多。
德語大量使用被動語態(tài),而中國人更傾向直接用主動語態(tài)表達。有很多德語被動句如果直接譯成漢語的被字句,則會不符合中國人的行文或說話習慣。部分德語的被動語態(tài)必須譯成漢語的主動語態(tài),這是因為前者反映了客體意識,而后者必須轉(zhuǎn)換成主體意識。例如:In Deutschlandwirdviel Biergetrunken.就不能譯為“在德國很多啤酒被喝”,而應(yīng)遵循中文表達習慣:“在德國,人們喝很多啤酒”?!坝绕湓诂F(xiàn)代,被動式的用途較主動式狹得多,然而它的特殊用途卻又不是主動式所能替代的?!保?]
在漢語的表達中,一個句子中有施事者和受事者,往往是施事者第一重要,是強調(diào)的主體,受事者位居其次。例如:大家送了他一張CD。在這句話中,“大家”是施事者,“他”是受事者,施事者位居比受事者重要的地位。在漢語表達中,很少表述成:他被大家送了一張CD。若用德語敘事:Ihmwurdeeine CDgeschenkt.側(cè)重點為突出事實的客觀性,往往是施事者居次要地位,在句中可以提到,也可以不提到,而與事實相關(guān)的受事者居于首位。而且,德語無人稱被動句甚至不必提到動作的發(fā)動者,也不提及動作的承受者,主要強調(diào)發(fā)生的動作或動作的結(jié)果[6]。例如:Im Raum darf nichtgeraucht werden.(在室內(nèi)人們是不被允許吸煙的)
由“被”“給”“該”“挨”“遭”等組成的漢語被動語態(tài),經(jīng)常表達不如意或不期望的事情,受損受害或引起不利的結(jié)果,帶有否定的意味。例如:亞馬遜流域森林遭到破壞。房子被風刮倒了。逃課的學生挨批評了。而德語中的被動語態(tài)僅僅為客觀的描述,并無否定含意。如:Die Hilfsguter werden vom Roten Kreuz sofortaan die Geschadigten verteilt.(救援物資立刻由紅十字會發(fā)給災(zāi)民)
德漢兩種語言在被動語態(tài)表達上的差異主要是因為兩國的歷史背景,宗教信仰,文化價值觀,思維方式,以及生活習慣的不同所產(chǎn)生的文化差異造成的。文化差異可以體現(xiàn)在飲食,社交以及語言等很多方面。語言使文化得以發(fā)展和傳播,文化又影響和滲入到語言結(jié)構(gòu)的各個層面。
中世紀的德意志,諸侯割據(jù),邦國林立,廣大地區(qū)處于純方言的原始語言狀態(tài)。伴隨著工業(yè)資產(chǎn)階級的崛起,商業(yè)貿(mào)易的發(fā)展,教育的繁榮,各種地域性官話和方言開始趨于融合[7]。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是16世紀德國著名的神學家,為推動宗教改革,致力于《圣經(jīng)》的翻譯工作。在翻譯中他匯聚豐富的德語詞匯,排除方言的影響,切實可行地確立了一種統(tǒng)一、普遍而穩(wěn)定的,通行全德的書寫語言,對德文的規(guī)范做出了很大貢獻,為日后現(xiàn)代德語的形成,提供了最重要的前提條件。圣經(jīng)中有極其標準的被動語態(tài)例句,如第二章2.1 節(jié):SowurdenvollendetHimmel und Erde mit ihrem ganzen Heer.(天地萬物都被造齊了。)又如第三章3.5 節(jié):Gott weiss,an dem Tage,da ihr davon esset,werdeneure Augenaufgetan,und ihr werdet sein wie Gott und wissen,was gut und bose ist.(神知道,在你們吃禁果的那天,你們的眼睛就被擦亮了,你們便如神能知道善惡)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近代考古已發(fā)現(xiàn)有3350多年前商朝的甲骨文、約4000年前至5000年前的陶文、約5000年前至7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zhì)的龜骨契刻符號?!皞}頡造字”的傳說在戰(zhàn)國時期已經(jīng)廣泛流傳?!痘茨献印け窘?jīng)》中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墩f文解字序》中記載: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傳說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史官,被尊為“造字圣人”。到漢武帝時,儒家學說被確立為官方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其他藝術(shù)與文化也蒸蒸日上,出現(xiàn)了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的巨著——《史記》。《史記·項羽本紀》中可讀到“……為所……”結(jié)構(gòu)的被動語態(tài):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shù),大大推動了文化發(fā)展。隋朝開創(chuàng)的科舉制是當時比較科學與公平的人材選拔制度。唐王朝與許多鄰國發(fā)展了良好的關(guān)系,日本則不斷派遣使節(jié)、學問僧和留學生到中國。唐朝的詩文得到較大的發(fā)展,涌現(xiàn)出許多偉大的文學家,如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以及散文家韓愈、柳宗元,在他們的詩詞中可見大量被動結(jié)構(gòu),例如:去馬來牛不復(fù)辯,濁涇清渭何當分(杜甫《秋雨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宋朝文化極盛,出現(xiàn)了大量著名的詞人。人皆養(yǎng)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蘇軾《洗兒詩》)。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李清照《一剪梅》),以上均是典型的漢語言被動語態(tài)的表達方式。
德中文化價值觀和思維模式不同,西方語言是以亞里士多德嚴密的形式邏輯為基礎(chǔ)形成的,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歐洲的理性主義強調(diào)科學的實驗,注重形式論證,對德國自然科學的發(fā)展起到了推動作用。表現(xiàn)在語言上,即強調(diào)形式上的完整和語言的邏輯性。德意志民族的特性又是極其嚴謹、認真與執(zhí)著,具有力求精準的言語觀,善于分析的思維方式以及注重邏輯的思維模式[8]。德國十八世紀啟蒙運動的杰出文人萊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寫過不少寓意深刻,富有教育意義的寓言,其中廣為中外讀者熟悉的“烏鴉與狐貍”(Der Rabe und der Fuchs)中就有邏輯嚴密的被動句:Der Rabe erstaunte und freute sichinnig,für einen Adlergehaltenzuwerden.(烏鴉為自己被看作是一只鷹而內(nèi)心感到驚喜。)而德國二十世紀著名的戲劇家,戲劇理論家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在他敘述十七世紀意大利偉大的科學家伽利略勤奮治學,勇于探索的劇作《伽利略傳》(Leben des Galilei)中寫下的:Werwirdals Nachfolgergenannt?(誰被任命為繼位者?)同樣是被動語態(tài)中的經(jīng)典。
在信封收信人姓名地址的寫法上,德文順序為:收件人,街道,城市。而中文則排列為:城市,街道,收件人。德國人是重局部,重個人,在思維模式上是由小到大,傾向于從微觀到宏觀。中國人剛好相反,重整體,重集體,在思維模式上是由大到小,傾向于從宏觀到微觀[9]。
中國人信奉儒家思想,講究中庸之道,喜歡用模棱兩可的字眼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思想,使?jié)h語成為一種內(nèi)斂的語言。尤其像詩歌這類文學作品,更是含蓄深藏。唐代詩人張若虛“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詩句就以這種婉約的方式,感慨個人的生命如此短暫即逝,而人類的存在則綿延久長。由于這些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使中國人思想意識、思維模式以及言語觀等方面都傾向于籠統(tǒng)和直覺,重實用輕分析。
中國詩歌中很多寫景的詩句,都是情的象征。中國詩還講物我之間的交流。外部世界與詩人本身是一體的[10]。唐詩,宋詞中就沒有太多第一人稱,如李白的“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而德文詩,總要明確地找到詩歌的主體是誰。這樣才覺得詩中的種種關(guān)系是確定的,若找不出明確的人稱代詞指代主體,就把句子寫成被動的方式。
德國人具有冒險和頑強拼搏的精神,把他們的智慧投入對外部物質(zhì)世界的征服中。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過程中,尊重客觀規(guī)律和符合客觀事物的邏輯,形成一種重分析、求思辨的思維習慣和求實與理性的文化心態(tài)。因而,德語語法常以客觀物質(zhì)現(xiàn)象為基礎(chǔ),具有明確化、條理化、精確化和邏輯性的特點[11]。生于蘇黎世的瑞士最著名的德語作家馬克斯·弗里施(Max Frisch)在他訪問二戰(zhàn)后滿目瘡痍的德國和奧地利時所寫的《日記》(Tagebuch)一書中,用sein+動詞詞干+bar 的被動方式客觀而務(wù)實地記錄下他當時內(nèi)心所受到的震動:Der Ausfall an Menschenistüberallspürbar.(戰(zhàn)后到處都能感覺到勞動力的缺乏)
中國人更多把自己的智慧用于內(nèi)在的修身養(yǎng)性,形成一種主觀猜測、富于想象的文化心態(tài):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屈原》)。儒學關(guān)注“人”,以人為主體,孔子提出“君子”這樣的理想人格,《論語》中有: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均充分體現(xiàn)了漢語對文字的韻律感的重視。
通過上述分析研究可以看出,語言與文化的緊密關(guān)聯(lián)。語言的歷史和文化的歷史是相輔而行的,他們可以互相協(xié)助和啟發(fā)[12]。隨著中西文化的撞擊和交流越來越頻繁,作為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和體現(xiàn)工具的語言也越來越具有了更多的共性。世界各國語言也在互相影響,它們的表達方式或許也在逐漸靠攏,文化共識也將逐漸增加。
[1]劉齊生.語篇差異與政治語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2012.
[2]Kozak S.Vergleich des Passivs und passivischer Strukturen im Turkischen,Deutschen und Englischen und ihre Verwendungsweise in drei verschiedenen Tageszeitungen[D].Munchen: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at,2010.
[3]王力.王力文集[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80-83.
[4]錢文彩.漢德語言實用對比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5]王力.中國語言學史[M].上海:復(fù)旦大學出版社,2014:157.
[6]魯?shù)婪颉せ糌惛瘢诺堑抡Z語法[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
[7]Eroms H.Das deutsche Passiv in historischer Sicht.In:Hoffmann,L.(Hg.),Deutsche Syntax.Ansichten und Aussichten[M].Berlin:Walter de Gruyter,1992:225-249.
[8]Haarmann H.Weltgeschichte der Sprachen.Von der Frühzeit des Menschen bis zur Gegenwart[M].München:Beck Verlag,2006.
[9]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較導(dǎo)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15.
[10]楊吉成.詩性的中國文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271.
[11]Rosch O.Untersuchungen zu passivwertigen Funktionsverbgefuge im Deutschen der Gegenwart.Ein Beitrag zur funktionalen Valenzgrammatik[M].Hamburg:Helmut Buske Verlag,1994.
[12]Palmer L R.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Linguistics[M].London:Macmillan,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