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陌生人道德困境”及相關問題分析

2015-03-18 00:35韓建磊趙慶杰
關鍵詞:維系陌生人倫理

韓建磊,趙慶杰

(1.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思政部,江西景德鎮(zhèn) 333403;2.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8)

“陌生人道德困境”及相關問題分析

韓建磊1,趙慶杰2

(1.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思政部,江西景德鎮(zhèn) 333403;2.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8)

中國近年來發(fā)生的道德事件主要集中于公共領域的陌生人群體,因此當前中國令人詬病的道德問題實際上主要體現(xiàn)為陌生人道德問題。通過對這些陌生人道德事件的分析,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個非常奇怪的現(xiàn)象,那就是,一個在家里或單位里能夠嚴于律己的人一旦進入陌生人領域或者面對陌生人時,其道德自律性水平往往會降低,甚至表現(xiàn)為“缺德”,而這正是本文所說的“陌生人道德困境”?!澳吧说赖吕Ь场钡男纬膳c當前我國道德建設的滯后具有內在聯(lián)系,具體來說就是中國陌生人倫理的缺失、道德與利益關系認識的僵化及道德維系力量的語境錯位等。要消除“陌生人道德困境”,就必須建立基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礎的新道德體系。

陌生人;道德困境;傳統(tǒng)倫理;道德滑坡

中國近年來發(fā)生的社會影響比較大的道德事件,如南京“彭宇案”①、天津“許云鶴案”②、廣東“小悅悅事件”③等,都有一個明顯的共同點,即雙方互為陌生人,而親人、朋友、同事等卻很少有類似的道德問題發(fā)生。這就要求我們重新審視中國持續(xù)多年的令人詬病的道德滑坡現(xiàn)象,去思考究竟是全部道德都在滑坡還是具體某一種道德在滑坡。而上述道德事件(類似的事件還有很多)顯示,中國的道德滑坡主要發(fā)生于陌生人社會中的公德領域,當雙方互為陌生人時滑坡狀況尤甚。本文中,筆者用“陌生人道德困境”來描述這一道德現(xiàn)象,并就與之相關的問題進行分析。

一、“陌生人道德困境”的界定

前國家領導人胡錦濤曾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加強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發(fā)揮道德模范榜樣作用,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盵1]據此,當前的道德規(guī)范可基本分為三部分,即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與家庭美德,而個人品德則是三者在個人思想與行為中的體現(xiàn)。“家庭美德是每個公民在家庭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涵蓋了夫妻、長幼、鄰里之間的關系”[2],可以肯定地說,目前家庭道德領域的滑坡現(xiàn)象并不明顯,最起碼很少在互聯(lián)網上發(fā)現(xiàn)相關報導?!奥殬I(yè)道德是所有從業(yè)人員在職業(yè)活動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涵蓋了從業(yè)人員與服務對象、職業(yè)與職工、職業(yè)與職業(yè)之間的關系”[2],這個領域確實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醫(yī)生吃回扣、教師收受家長紅包(這也是違法現(xiàn)象)等,但這僅是特定職業(yè)領域才有的道德問題,并不具有普遍性,且人們相信通過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就能解決這些道德問題。而真正擊潰人們道德信仰、真正讓人感覺道德敗壞的實際上是近年來公共道德領域,即“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2]中發(fā)生的一系列事件,比如“彭宇案”。個人品德則稍有不同,個人品德也就是個人的道德品質,是“個人在其道德生活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穩(wěn)定性特征,深深地根植于個人思想感情之中,化作自動化的行為方式。它使主體在不同場合、不同環(huán)境,表現(xiàn)出對事物或人的一貫態(tài)度或一貫傾向,因而具有很大的穩(wěn)定性。”[3]很明顯,作為一種內在的道德修養(yǎng),個人品德無論是在家庭道德領域、職業(yè)道德領域還是公共道德領域均應呈現(xiàn)一貫傾向。然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很多人在家庭領域、職業(yè)領域均是“好人”,然而一旦進入公共領域,往往會變得冷漠無情,甚至見死不救,這是非常令人困惑的問題。筆者發(fā)現(xiàn),這跟人們之間關系的“生疏”與“熟悉”有關,當雙方均為熟人時,大家均講道德;而雙方均為陌生人時,則不一定。也就是說,一個人一旦進入陌生人領域或者面對陌生人時,其道德自律性往往會下降,甚至表現(xiàn)為“缺德”,這是就是本文所說的“陌生人道德困境”。

“陌生人道德困境”表面上源于人們道德自律性的下降,實質上反映了中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滯后。要走出“陌生人道德困境”,解決陌生人道德失范事件頻發(fā)的難題,就不能僅停留于“道德敗壞”之類的譴責,也不能簡單地寄希望于道德宣傳與教育,而應深入分析“陌生人道德困境”的根源及相關問題,方能對癥下藥。

二、“陌生人道德困境”之中國傳統(tǒng)倫理結構分析

“陌生人道德困境”表現(xiàn)為陌生人之間道德自律性的下降,這就需要思考:為什么陌生人之間道德自律性就會下降呢?從中國傳統(tǒng)倫理結構來分析,這源于“陌生人倫理”的缺失,陌生人倫理的缺失則導致中國歷史上不存在關于陌生人的道德。

中國傳統(tǒng)倫理主要指儒家倫理,一般概括為“五倫”,即“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妻”,這基本上涵蓋了傳統(tǒng)社會的主要人際關系。相應地,五倫各有其“理”,可概括為孟子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長幼有序、夫妻有別、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同時,還體現(xiàn)為“五常”,即“仁、義、禮、智、信”。在“理”之上,又衍生出諸多具體的道德規(guī)范?!皞悺?、“理”與“道德”就構成了中國完整的傳統(tǒng)倫理體系。但是,這種以“血緣”為基礎而推導出來的倫理結構所涉及的人群有一個共同特征,那就是:雙方相互認識,或者最起碼一方認識另一方。這樣一來,“五倫”結構就出現(xiàn)了一個明顯的缺陷,即沒有明確地界定“陌生人”的“倫”屬,用樊浩老師的話說就是:“與自己無關系的‘路人’卻不包含在”傳統(tǒng)倫理關系之內[4]。雖然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孔子說“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wèi)靈公》),似乎傳統(tǒng)倫理道德可以通過這種“推己及人”的方式作用于陌生人,而實際上,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作用范圍往往只能局限“五倫”之內,而無法在陌生人之間產生良好的作用。比如,梁山好漢一方面對朋友、家人、皇帝展示出“忠、孝、義”,另一方面,卻又多是殺人越貨的魔頭,而這些被殺被搶之人往往正是“陌生人”。為什么傳統(tǒng)倫理道德忽略了“陌生人”這一群體?首先,血緣倫理是無法推導出陌生人倫理的,因為以血緣為基礎的家族成員皆是熟人,由“天倫”推導出來的朋友、君臣亦是熟人,所以血緣倫理無法為陌生人設立倫屬。其次,這與中國傳統(tǒng)的經濟模式有著密切的關系。簡單地說,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模式下,人們幾乎終生可以生活在“熟人社會”里而無需外出或者對外交流,何來“陌生人”?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說,中國是典型的血緣和地緣結合體,“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盵5]

也就是說,陌生人倫理缺失是中國傳統(tǒng)倫理固有的先天不足,而其負面影響之所以一直沒有明顯地體現(xiàn)出來,則是因為中國傳統(tǒng)社會是典型的“熟人社會”。然而,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互聯(lián)網虛擬世界的擴展,中國的陌生人群體也隨之迅速擴大,從而進入所謂的“陌生人社會”。“陌生人社會”里陌生人倫理缺失的負面影響就明顯地體現(xiàn)出來,即由于缺乏倫理基礎,陌生人群體也就缺乏基于相應倫理的、專用的道德規(guī)范(公共道德雖然可以用于陌生人,但嚴格來說,公共道德是針對全體國民的),最終導致了各種“缺德”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從這個角度來講,屢屢發(fā)生的公德事件并不能必然地證明中國人道德素質下滑或道德敗壞,而只能說明,當中國人處于陌生人社會中時,往往不知道應該遵行什么道德規(guī)范。相應的,解決途徑是要盡快構建陌生人倫理并形成相應的陌生人道德規(guī)范。

三、“陌生人道德困境”之道德與利益關系分析

近年來發(fā)生的道德事件除了雙方皆為陌生人外,還有一個明顯的特征,那就是均與利益有直接或間接關系,比如,“彭宇案”、“許云鶴案”及類似的道德事件之所以屢次激起人們的憤怒,就是因為“受助方”起訴“施助方”要求賠償所謂的各種費用與損失;而2008年的劉吉桂事件,也是因為劉吉桂在救助乘客過程中收取了相應的食宿費而引起爭議④;同樣,東莞“小悅悅”遭遇車禍后之所以沒有人敢救助,原因之一是怕被訛上而造成自己的利益損失,而不是大家真的沒有良心(這時的良心僅僅停留在思想層面,而無法付諸實踐)。以上案例顯示,利益因素在“陌生人道德困境”的形成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這就需要我們思考:一是利益與道德的關系究竟如何,即二者是相互排斥的還是統(tǒng)一的?二是為什么在陌生人社會里人們在實施一種道德行為時老是擔心利益問題,而在家庭或職業(yè)領域則不用擔心?

在回答第一個問題前,我們可以先討論這樣一個問題,即做好事究竟應不應該獲得利益回報?就中國社會而言,社會主義道德觀起碼在宣傳層面上是不主張利益要求的,比如我們總是強調“無私奉獻”的道德原則,樹立的道德典型也往往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形象;同樣,中國傳統(tǒng)道德觀(以儒家思想為主)也往往被認為具有“見義忘利”的特征,比如孟子的“去利懷義”[6]98-99,董仲舒的“正義不謀利”[6]219-220,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欲”[6]389-390等。在這種道德語境中,一旦“施助方”在“施助”過程中摻入了利益因素,那么其“施助”的意圖則會引起懷疑,比如劉吉桂、陳光標等,皆是在“施助”過程中直接或間接地獲得了部分利益而引起了人們的質疑甚至辱罵?;谶@個社會現(xiàn)實,我們有必要厘清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正統(tǒng)的道德觀或者中國傳統(tǒng)的義利觀,其所強調的“無私奉獻”、“見義忘利”究竟指的是什么意思?筆者認為,“無私”或“忘利”均是針對道德主體的,即“施助方”不能主觀上要求回報,但這并不意味著社會或“受助方”不能給予“施助方”以回報,1993年6月由公安部等部門聯(lián)合發(fā)起成立“中華見義勇為基金會”則可以證明這一觀點。這樣我們可以說,主觀上不要求回報與客觀上有沒有回報其實是兩碼事。主觀上不要求回報,僅證明一個人道德高尚;而如果客觀上沒有相應的回報,則一定程度上顯示這個社會整體無良知。比如,一個人因為救助他人而導致自己生命垂危,他應不應該得到客觀的回報?很明顯,應該獲得回報(這種回報既可以來自“受助方”,亦可以來自社會或政府),否則就會導致“英雄流血又流淚”的悲劇產生。相反,如果一種道德行為能獲得適當?shù)睦婊貓?不一定是直接的經濟利益,哪怕是一句發(fā)自內心的“謝謝”也行),那么人們的道德自覺性也將會大大提高。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基本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道德與利益的關系既是相互排斥又是相互統(tǒng)一的。相互排斥是指,做好事時“施助方”不應該對“受助方”有利益的要求;相互統(tǒng)一是指,社會、政府或“受助方”理應給予“施助方”以利益回報。因此,雖然“施助者”得到了政府與他人的獎勵與回報(主觀未要求),但這絲毫不會影響“施助者”的道德高尚。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再來分析第二個問題,即為什么相對于家庭或職業(yè)領域,陌生人在做好事時會更多地考慮自己的利益?筆者認為,主要是因為陌生人在做好事時其自身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護。陌生人社會與家庭或職業(yè)領域的區(qū)別之一在于,陌生人社會里,大家都是匆匆過客,不存在固定的利益關系;而家庭與職業(yè)場所則相反。家庭成員間存在固定的利益關系,是一個“休戚與共”的利益整體,任何一個成員的不道德行為,均會損害這個整體其它成員的利益,以至于最終損害自己的利益。反之,任何一個成員的道德行為均會有益于這個整體,并最終使自己受益。而職業(yè)領域,比如醫(yī)院,醫(yī)務人員同樣與患者存在固定的利益關系。醫(yī)務人員任何一個不道德的行為,均可能被患者給宣傳出去,最終會影響這位醫(yī)務人員的口碑,情況嚴重時,甚至會丟掉飯碗。這樣,醫(yī)務人員如果想保全自己的工作或有更好的發(fā)展,最好的選擇就是遵守醫(yī)德。相應的,患者如果想獲得醫(yī)生的認真醫(yī)療,也必須尊重醫(yī)生??梢哉f,在家庭領域與職業(yè)領域,遵守道德規(guī)范(包括做好事等)對雙方基本上都是有利的;反之,違背道德規(guī)范(包括“見死不救”等)對雙方基本上都是不利的。然而陌生人之間一般不存上述相互制約的利益關系,事實是,幫助了別人,自己未必受益;見死不救,自己未必受損;更嚴重者,“缺德”者也未必受損。這樣,一方面我們承認國家多年來關于“見義勇為”“助人為樂”的公德宣傳確實有一定效果,所以當一種“好事”對于“施助者”不會構成利益威脅時,大家均愿意做這種類型的好事,比如給老人、孕婦讓座等,無論對方是熟人還是陌生人;另一方面也要認清,陌生人社會里大家均是為了生存與發(fā)展而奔波,對自身的利益非常重視,雖然做好事不求回報,但也不愿意利益受損。一旦無法確認自己的利益是否會受損,且沒有其它機制來彌補做好事可能導致的利益損失時,大家則可能會選擇中止這種道德行為以維護自己的利益。而2007年“彭宇案”的最惡劣影響恰恰是極大地加強了人們對做好事時是否會給自己帶來利益損失的憂慮,所以在此事件之后才發(fā)生一系列見死不救的案例。

既然道德與利益是辯證統(tǒng)一的,而“陌生人道德困境”形成的原因之一是陌生人對于自身利益的擔心。從這個角度來講,如果想破除這種道德困境,途徑之一就是消除陌生人的這種擔心,讓其放心地去做好事;而要消除這種擔心,就必須有一種道德保護機制來維護陌生人的利益,尤其是當一個人因做好事而利益受損時,這種機制起碼應該彌補其等量的損失。令人欣慰的是,云南省昆明市已開始建立這種機制,承諾“為攙摔倒老人被訛者埋單”[7]。

四、“陌生人道德困境”之道德的維系力量分析

道德的維系力量有三個,即風俗習慣、社會輿論與內心信念,然而“陌生人道德困境”的出現(xiàn)則起碼說明這三種維系力量對于陌生人的作用已微乎其微。究竟是“三種維系力量”對于陌生人的作用確實有局限性,還是另有他因?我們首先來分析這三種維系力量正常發(fā)揮作用的條件。一般認為,風俗習慣是人們約定俗成的規(guī)則,是被人普遍認可的;社會輿論之所以能出現(xiàn),恰恰是某些行為違背或符合人們所認可的“應然”,所以人們才會指責或褒獎這種行為;內心信念可以理解為良心,是“自律”的依據。這三種力量能發(fā)揮作用的基本條件是人們對于某一種道德規(guī)范的認可。由此可推論,當三種維系力量不起作用時,可能的原因之一是現(xiàn)行的關于陌生人的道德規(guī)范并未獲得人們的真正認可,相應的,三種維系力量也就失去了發(fā)揮作用的源動力;可能的原因之二是傳統(tǒng)的“三種維系力量”并不適用于陌生人道德,陌生人道德的維系還有其它的力量。

第一種原因看起來很容易理解,正如前面所述,中國的陌生人社會是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而逐漸形成的,這個領域的陌生人之間并沒有專用的道德規(guī)范,而是依靠個人品德或公共道德規(guī)范來有限地維系人們之間的關系。然而,這種解釋僅適合“公共道德”,卻無法很好地用于“個人品德”。個人品德作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有一顯著特征,那就是“在不同場合、不同環(huán)境,表現(xiàn)出對事物或人的一貫態(tài)度或一貫傾向,因而具有很大的穩(wěn)定性”[3]。很明顯,個人品德的作用并不會因為身處“陌生人社會”就要必然地比家庭環(huán)境中差一些。但中國的實際情況是,個人品德在陌生人社會往往會失效,即便是在眾目睽睽之下,“缺德”現(xiàn)象也屢見不鮮。這就要需要進一步思考,陌生人社會中的陌生人群究竟有什么特別之處,以致使得個人品德的自律功能大大降低?前面已述,與處于家庭領域、職業(yè)領域的人們相比,陌生人社會中陌生人群的特別之處在于他們之間往往是沒有直接利益關系的。在家庭或職業(yè)領域遵守道德,發(fā)揚美德,最終對自己有利,而陌生人社會則往往不存在這種必然的利益關聯(lián)。是否可以說,正是因為陌生人之間不存在必然的利益關系,所以個人品德無論是作為“內心信念”的自律還是作為“社會輿論”的他律,其效果均大大降低呢?筆者認為,這是可以接受的一個重要解釋。王國鄉(xiāng)在《自主權利的道德界限》中說,“人們修養(yǎng)品德、美德的直接目的是為了自我人格的完善,而追求自我人格完善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通過融入社會,實現(xiàn)自己的經濟利益?!盵8]136而陌生人之間恰恰不存在明顯的利益關聯(lián),也就是說,對陌生人做一件好事并不能必然給自己帶來直接或間接的利益,甚至無法提升自己借以融入社會的人格,最終個人品德的修養(yǎng)失去了原動力,從而也就不能很好地在陌生人領域發(fā)揮自律或他律的作用。

既然無論是“道德與利益關系的分析”,還是“道德的維系力量的分析”,均說明“陌生人道德困境”的出現(xiàn)與“利益”有直接的關系,那么是否可以認為“利益”是維系道德的第四種力量呢?雖然尚無學者提出這一觀點,但筆者認為這個問題非常值得討論。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與西方倫理學中關于“道德”的界定是有差異的,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認為“道德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受著社會關系特別是經濟關系的制約”,“社會經濟關系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利益,直接決定著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guī)范”等[9]46。如果認可馬克思主義這種道德觀的話,那么也必須同時承認,經濟基礎中的一些重要規(guī)則(比如市場經濟中的“等價交換”原則)也必然地體現(xiàn)在人們的道德觀念中。而西方道德觀則不一樣,“在西方的主流倫理學中,以霍布斯、斯密、康德為代表的倫理學者都認為,所謂道德都是個人的人格品德或美德”,并不包含“經濟行為應當”,與“經濟利益無關聯(lián)”[8]133。通過比較,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中的道德觀與西方倫理學中的道德觀的區(qū)別就明顯地體現(xiàn)出來了,即前者把經濟活動中的“應當”也納入道德范疇,相應的就不可避免地與經濟利益產生聯(lián)系。如果說在西方倫理學語境中,否認“利益”存在對道德的維系作用是其道德界定的應有之義的話,那么在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語境中,不加思考就一口否定利益對道德的維系作用,就有些武斷與偏執(zhí)了。畢竟在市場經濟中,人們都在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而獲取受中國憲法保護的合法利益,很多時候,人們愿不愿意主動去做一件事的依據往往是這件事能否為自己帶來合法的利益,相應的,對于一個陌生人應不應該“施以援手”的依據也往往是基于利益的考慮(當然,主要是考慮會不會損害自己的利益,不過也要承認,一定的利益回報確實會鼓勵人們去做好事)。筆者不敢妄下結論說,利益就一定是維系道德的第四種力量,但是敢斷言,中國“陌生人道德困境”的出現(xiàn),多是起因于當事者對自己利益可能受損的顧慮,所以“利益”在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語境下對道德究竟有沒有維系作用是非常值得探討的,筆者也期望有更多的學者深入研究。

綜上,起碼在中國,傳統(tǒng)意義的道德三大維系力量自身的局限性是導致“陌生人道德困境”形成的又一重要原因。相應的,問題的解決促使我們既要致力于陌生人倫理的構建,又要本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精神去討論與思考將“利益”因素納入道德維系力量范疇的可行性。

五、結 語

“陌生人道德困境”是伴隨中國市場經濟的建立而出現(xiàn)的特殊社會現(xiàn)象,從根源上講,它反映出當前中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與市場經濟體制之間的不同步,具體來說,則表現(xiàn)為陌生人倫理缺失、道德與利益關系認識的僵化及道德維系力量的語境錯位等問題。“陌生人道德困境”產生的原因很復雜,相應的,這種困境的消除也將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而本文僅僅是就其中的一些相關問題展開膚淺的論述,意在拋磚引玉,求教于大方。

注釋:

① 2006年,南京徐壽蘭老太太等車時被撞倒受傷,她指認是主動將其扶起并幫助送到醫(yī)院的小伙子彭宇所為,并據此向彭宇索賠13萬。2007年南京鼓樓法院在事實不清的情況下,一審判決彭宇賠付徐老太約4.5萬元。

② 2009年,許云鶴駕車沿天津紅旗路行駛時,發(fā)現(xiàn)前方四五米處一位老太太(即王老太)違規(guī)橫跨馬路護欄被絆摔倒,于是停車將其扶起并送到醫(yī)院。事后,王老太認定是被許撞倒,其家人訴至法院,要求許賠償各種費用16萬元。紅橋區(qū)人民法院在無法確認許云鶴是否撞到王老太的情況下,以王老太可能被“嚇倒”的假設,一審認定許云鶴承擔40%的民事賠償責任,實際判定賠付對方約11萬元。

③ 2011年10月13日,兩歲的王悅在佛山廣佛五金城路上行走時,不幸連續(xù)被兩車碾壓,但7分鐘內18位路人都視而不見,漠然離去,最后施以援手的是一位拾荒的陳賢妹阿姨。10月21日,王悅不幸離世。

④ 2008年1月25日清晨六點,一輛由廣東駛往湖北的大巴車因下雪路滑而側倒在路邊。緊急關頭,當?shù)卮迕駝⒓鹫胰藢④囃铣?然后將44名饑寒交迫的乘客引入家中并連續(xù)五天四夜供應食宿。事后,多家中央級媒體報導劉吉桂“免費”救助乘客的感人事跡。然而,乘客在感恩的同時,卻也反映他們在劉吉桂家食宿是交了錢的(注:按雙方協(xié)議定價),而非媒體宣傳的“免費”。因為向乘客“收錢”,劉吉桂的行為是不是還屬于“見義勇為”則引起了人們的爭論與質疑。

[1]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EB/OL].(2007-05-25)[2013-05-10].http:∥news.xinhuanet.com/mrdx/ 2007-10/25/content_6942644.html.

[2]《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全文[EB/OL].(2001-10-24)[2013-05-10].http:∥www.people.com.cn/GB/ shizheng/16/20011024/589496.html.

[3]魏英敏.試論道德行為與道德品質[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5):42-45.

[4]樊 浩.儒家人倫關系設計的特點與內在矛盾[J].社會科學家,1990(3):52-57.

[5]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9.

[6]朱貽庭.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7]昆明文明辦承諾為攙摔倒老人被訛者埋單[EB/OL].(2012-05-19)[2013-05-10].http:∥news.sohu.com/ 20120519/n343589340.shtml.

[8]王國鄉(xiāng).自主權利的道德界限[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

[9]羅國杰.倫理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責任編輯 文 格)

Moral Dilemma about Strangers and Its Causes

HAN Jian-lei1,ZHAO Qing-jie2
(1.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Jingdezhen Ceramic Institute,Jingdezhen 333403,Jiangxi,China;2.School of Marxism,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Beijing 100088,China)

In recent years,Chinese moral events mainly occur in strangers group in public.Therefore, the nowadays Chinese moral problems mainly embody stranger moral problems.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se events,we will find a very strange phenomenon,that is,once a person who is self-disciplined at home or in the work unit enters the stranger areas,his moral self-discipline will decline,which is“the stranger moral dilemma”.“Stranger moral dilemma”intrinsically links with the backwardness of our moral construction,which manifested as“l(fā)ack of strangers ethics”and“l(fā)ack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ity and interests”.To eliminate the moral dilemma of the strangers,we have to establish a new moral system based on the foundation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trangers;moral dilemma;traditional ethics;moral decline

B82

A

10.3963/j.issn.1671-6477.2015.01.008

2014-07-10

韓建磊(1976-),男,山東省棗莊市人,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思政部講師,碩士,主要從事中國倫理學研究;

趙慶杰(1976-),男,山東省東營市人,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中國倫理學研究。

猜你喜歡
維系陌生人倫理
《心之死》的趣味與倫理焦慮
民族互嵌村落共同體生成與維系機制研究
護生眼中的倫理修養(yǎng)
是什么維系著婚姻
異質型村莊共同體何以維系——一個滇西北民族村寨的互惠實踐研究
醫(yī)改莫忘構建倫理新機制
謹防陌生人
謹防陌生人
小小閥門維系安全
婚姻家庭法的倫理性及其立法延展
手游| 理塘县| 怀柔区| 肃北| 台北县| 元阳县| 无为县| 日土县| 乌拉特前旗| 曲水县| 凌源市| 济阳县| 安龙县| 花莲县| 盘山县| 全南县| 克什克腾旗| 沁阳市| 光泽县| 鄱阳县| 桦川县| 辉县市| 汕尾市| 武宁县| 芷江| 炎陵县| 卓资县| 六枝特区| 勐海县| 体育| 双牌县| 彩票| 寻乌县| 贡觉县| 乳源| 新疆| 哈尔滨市| 泸西县| 文山县| 韶关市| 武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