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昌縣農機局 范志偉
為民路上的農機情
——記孝昌縣農機推廣站站長張繼云
孝昌縣農機局 范志偉
在孝昌縣的地壟田間,哪里有農機轟鳴聲,那里就能看到一個皮膚黝黑、個子高高的年輕人。他,就是孝昌縣農機推廣站站長張繼云,一個常年奔波在農機推廣第一線、被農民朋友親切稱呼為“張師傅”的好黨員、好同志。1997年部隊轉業(yè)后,他就進入了孝昌農機部門工作,從此便與農機推廣結下了不解之緣。十幾年來,他懷著對農機推廣事業(yè)的滿腔熱情,勤奮工作,無私奉獻,贏得了農機企業(yè)及農民機手、領導和同事的普遍信賴和一致好評。他連續(xù)多年被評為孝昌縣先進工作者及省、孝感市農機系統(tǒng)先進個人,2013年被孝感市委、市政府表彰為孝感市抗旱工作優(yōu)秀個人,所從事的農機推廣工作位居孝感市前列,全市機插秧、油菜機收機播現(xiàn)場會也多次在孝昌縣召開。
1975年出生于農民家庭的他,對生他長他的孝昌農村有著最淳樸的鄉(xiāng)土之情,始終保留著小時候接觸農業(yè)機械特有的親近和興奮。
當初從部隊轉業(yè),他懷揣著優(yōu)秀土兵證、黨員身份證和汽車駕駛技術,本可以輕輕松松在大城市或大企業(yè),找一個理想的就業(yè)崗位,月薪不會低于3000元,然而,面對高生活質量、高工資收入的誘惑,他毅然選擇了回鄉(xiāng),分配到了孝昌縣農機局工作,成為一名普遍的農機人,而對農機工作的“一見鐘情”,讓他一干就是17個春秋。
當時的孝昌縣農機局,是孝昌縣農業(yè)局內設的二級單位,待遇低保障難,幾百元錢的工資一拖幾個月發(fā)不下來,一些干部職工紛紛調動工作或外出打工,有的同志也勸他想想辦法。面對愛人下崗無收入、兒子嗷嗷待哺等沉重的家庭負擔,他沒有牢騷和怨言,也沒有要求調動工作,更沒有撈取過任何個人私利。被他教出來的機手,夏收時一個月就可獲得幾萬元收入,而他卻再次選擇了堅守,心安理得地拿著微薄的月工資。
賢惠的妻子十分理解他的農機情結,主動打短工、做窗簾補貼家用。這一點,讓他既感動又愧疚,他也暗暗地下定決心,一定要在農機戰(zhàn)線上堅守奉獻,力爭在平凡的崗位上干出新的業(yè)績。
由于技術好、業(yè)務熟,不管是春雨潤物,還是秋實累累;無論盛夏酷暑,還是臘冬嚴寒,他始終是田間地頭最受歡迎的“土專家”,他的電話成為農機系統(tǒng)的“熱線電話”。
“打鐵還須自身硬”。到孝昌縣農機部門工作,他深知自身基礎差、底子薄,深感知識缺乏和本領恐慌。為此,他堅持終身學習理念,全面系統(tǒng)地學習黨的方針政策,《農業(yè)機械化促進法》、《保護性耕作技術規(guī)范》等知識。白天,他和同志們一道到田間地頭,在生產(chǎn)實踐中學習;晚上,他時而查閱資料,時而伏案疾書,就是憑著這種螞蟻啃骨頭的精神,讓他在很短的時間內,由農機推廣的“門外漢”成為“行家里手”。
自2006年以來,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拉動下,孝昌縣新機具、新技術的引進和推廣力度逐年加大。如何讓農民更快更好地熟悉新機具、掌握新技術,是擺在農機推廣人面前的一道難題。張繼云和他的團隊在對每一臺新機具和每項新技術推廣應用之前,都要對著實物和圖紙刻苦鉆研、仔細揣摩,確保做到先行先試、熟練操作。同時,狠抓技術培訓指導和機具維修保養(yǎng)服務,年培訓農民機手上萬人次,檢修機具上萬臺套,全縣沒有發(fā)生一起重特大農機安全生產(chǎn)事故。
水稻全程機械化,機插秧是全省推廣的重點,由于技術難度高等原因,大多數(shù)農機手不愿接收。針對這種情況,他在深入調研、聽取意見的前提下,一是建議在補貼政策上對插秧機優(yōu)先;二是組織對插秧機感興趣的農機手,加強理論和實踐培訓,對年紀大的和接受能力慢的,耐心講解,重復示范,直到他們弄懂熟透為止;三是機插秧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主要是育秧,為了確保育秧不出問題,每年育插秧季節(jié),他都在田間地頭實行保姆式服務。2013年,孝昌縣插秧機數(shù)量由189臺猛增至306臺、凈增117臺,超額完成了省定任務,完成機插秧面積13萬畝(1hm2=15畝)。在機收工作方面,積極組織協(xié)調收割機搶收搶割,把外地收割機請進來、本地收割機組織好,使孝昌縣中稻收割時間由15~20天縮減為10天左右,為農民搶農時、奪豐收創(chuàng)造了條件,幫機手增加了收入。
張繼云經(jīng)常深入田間地頭和農戶家中幫助農機手檢修農機具,向農民宣傳推廣農機新機具、新技術。為了方便與農戶聯(lián)系,他把自己的手機號開通為“農機熱線”,對農民的電話有求必應,每到一處都親自安裝調試,手把手傳授,直到農民能熟練使用機器,且從不收取報酬。為了表示感謝,一些農民請他吃飯或送好煙好酒,都被他婉言謝絕。
“鐵人”王進喜不僅是一個先進人物的代表,更體現(xiàn)了吃苦耐勞、無私無畏的精神。張繼云傳遞著榜樣的正能量,他以實際行動詮釋著召之即來、來之善戰(zhàn)、戰(zhàn)之必勝的“鐵人”精神和形象。
2012年7月12日,孝昌縣城區(qū)排水管網(wǎng)不暢,連接新老城區(qū)的大小涵洞積水成湖,嚴重影響了過往群眾的出行安全。孝昌縣農機局組建了城區(qū)排澇搶險突擊隊,他親自擔任隊長,連續(xù)奮戰(zhàn)2天2夜,排除了險情,打通了東西交通大動脈。多年來,這支突擊隊在城區(qū)排澇搶險中,因不怕臟、不怕累、敢吃苦而屢獲好評。
2013年,孝昌遭遇三季連旱,該縣十幾萬畝稻田灌漿和人畜飲水困難,接到任務后,他身先士卒,帶領農機人員,連續(xù)奮戰(zhàn)20多天,搶修農機歸口泵站30多處,組織抗旱設備6560臺套。特別是在華西鄉(xiāng)幸光村臨時協(xié)調搶建12臺14.7kW大型綜合抽水機組的戰(zhàn)斗中,他3天3夜沒有合眼,在抬機械時左手被砸傷了,仍堅持不下火線,確保了臨時泵站按時安裝完成,受到了孝感市、孝昌縣主要領導的充分肯定。他斷裂的肌腱事后被縫了7針,醫(yī)學鑒定為九級傷殘,他的硬骨頭精神感染了農機人。由此,“鐵人”的稱號也慢慢傳開。
“鬧春耕”“戰(zhàn)三夏”“忙三秋”,是最重要農時季節(jié),他的身影成為這一樂章上跳動的音符、和諧的旋律。每逢這個時候,他就早出晚歸,既出征,又掛帥;既當指揮員,又當戰(zhàn)斗員,忙得像一臺開足馬力的機器,帶領農機技術人員,組織農民機手奮戰(zhàn)在田間地頭,同時,還在推廣站自發(fā)地組織了一支農機服務隊,親自開車播種和指導后期的田間管理。有些人說“你作為農機推廣站站長,只管推廣就行,還非得要親自開車呀”,他說,“不親自開車哪知道機具的性能,只有親自試,才能搞好新機具新技術的推廣工作”。近年來,為了打造油菜機械直播縣的示范樣板,輻射帶動周邊農戶機械化種植,他經(jīng)常和同事奮戰(zhàn)在一線上,沒有10天半個月是不可能休息。懂事的兒子,把這些天稱作他的“農機控”時間,任何事情也不要去打擾他。
2014年7月1日,孝昌縣召開紀念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93周年暨深化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大會,張繼云同志被表彰為焦裕祿式的好干部。
張繼云同志就這樣數(shù)年如一日,默默地耕耘在農機推廣第一線,他與人為善、廉潔奉公、務實肯干,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兌現(xiàn)了一位新時代“農機人”的為民情懷。
201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