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
適有秋風起,燈火映半山。
來大山里教書已有倆月,山中深秋已似故鄉(xiāng)寒冬,早來的一場飛雪封了半座山。因為所教的課程多,又有支教筆記要完成,所以每天備課與記錄要到十點,再從學校沿逶迤山路走回小院,生火休息。夤夜多星,卻點不亮夜的黑,我們經(jīng)常在寒夜裹緊身子,風雪夜歸人。
山里的夜,是真的黑。我曾在呼倫貝爾大草原上經(jīng)歷過夜晚,也慕名到過拉薩、漠河這些以夜著名的地方,而這層層大山里的夜,卻比那些久負盛名的游覽勝地更多了一分墨色,不知是山裹著夜還是夜懷抱著山。頭上的銀河璀璨如鉆海,卻照不亮前方半米的山路。我們只好在院前門外掛上一盞燈泡,五十瓦,不算亮,可那螢火似的光亮在秋風中搖搖晃晃,竟恍然照映了半座山,明滅宛然。
于是,每次出辦公室便多了一份期待,仿佛那盞小燈已被賦予了人性與生機,為我們引著歸家的路。而苦寒之地,也只有這一抹螢亮能慰藉我們對家的懷想,對溫暖的渴望。
總會在燈下,須臾地發(fā)會兒呆,記得爺爺家門口,也總是亮著這么一盞燈。
初三的時候,住在爺爺家。家距學校不算遠,步行需要半小時,大多數(shù)情況我會騎自行車“奔波其間”,后來車子丟了兩輛,再加上體育測試與中考成績掛鉤,我開始選擇步行,一則鍛煉身體,同時也能放松一天下來的課業(yè)壓力。而下半學期開設了“二晚”,九點半下晚課,陸陸續(xù)續(xù)走出校門,已是燈火闌珊。
由學校通往家的路只有一條,除了最后要拐進胡同,沒有岔路,只需要順著昏黃的路燈一路向前就可以。而今依舊懷念那時的自己,背著大大的書包,踏著影子低頭前行,MP3里放著英語聽力,聽煩了就換成歌曲,哼著旋律度過這短暫的課后時光。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都會碰到趙磊老師,一名年輕的男老師,教語文,陽光帥氣。趙老師騎自行車上下班,總是停下來要我上車,極少數(shù)的情況我會飛身上車,和他一路嘻嘻哈哈,現(xiàn)在還記得他皮衣的味道,被風吹過來,讓人皺眉頭。后來趙老師調(diào)往其他學校,我就又開始形單影只了。好在,慢慢走回家,那種與夜色并行,走過萬家燈火奔向?qū)儆谧约旱哪且槐K小燈的愜意,可能鮮少有人能懂。
插畫:彭建德
爺爺家是平房,在胡同里,門前的楊樹高大魁梧。小的時候最怕夜色中的楊樹,一團漆黑的樹蓋在風中搖晃,呼啦啦的聲音。爺爺知道我怕黑,就在門前裝了一盞燈泡,直到現(xiàn)在,一切都在變,只有這閃爍的燈光依舊。
而那些一去不復返的舊時光里,最動人的也是燈光下爺爺?shù)纳碛啊?/p>
每當我走向家門口那搖曳的燈光時,總會發(fā)現(xiàn)一個身影,手里拄著拐杖,向著我回家的方向遙望。花白的發(fā)、枯槁的手和老藤拐杖,燈光掩映下,一切元素架構(gòu)起一派自然而然卻充盈著無限脈脈溫情的場景。我遺憾自己不是畫家,無法畫出那黃昏中守望著我的老人,盡管每次回想都如此清晰,歷歷在目。那時的爺爺已是古稀高齡,腰椎與關(guān)節(jié)是沉珂頑疾,可無論我?guī)讜r回家,爺爺總會站在門口,風雨無阻。
就這樣,爺爺與門口的燈火陪伴著我,直到我考上高中,離開老家。而牽掛卻猶如門前那一盞燈火,在我心中閃爍。
大學畢業(yè)那年,我回老家看望爺爺奶奶,由于動車時間的關(guān)系,到站的時候已近午夜,匆忙打上出租車向家的方向飛馳,直到車子拐不進那小小的胡同。下車,卻在抬頭的一瞬間看到那熟悉的一抹亮,燈光搖曳下,爺爺左手拄著拐杖,右手拿著手電筒當風而立,一頭銀發(fā)在風中飄蕩,而手電筒的光剛好照著我落腳的地方。
此時,夜幕悄悄降臨,我在山中懷念兩千八百公里外的家鄉(xiāng),那里有一盞燈永遠為我而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