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涵 盛晴 葉桂華
摘要:目的 探討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的康復護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選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行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患者,制定系統(tǒng)的康復計劃,提供全面的康復及護理。結果 481例患者術后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良好,均順利出院。結論 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為了有效的預防并發(fā)癥,使患者的關節(jié)功能盡早恢復且達到最佳的康復效果,術后必須進行系統(tǒng)化的康復訓練及護理。
關鍵詞:髖關節(jié)置換術;康復護理
多篇文獻報道了髖關節(jié)置換手術成功的經驗,并對術后護理進行了總結,由于康復護理的內容沒有被重視,由此會影響手術的整體效果。而我科設立了由專業(yè)康復醫(yī)生及康復護士組成的康復小組,針對不同患者制定個性化的康復護理方案,使髖關節(jié)置換后達到滿意的康復效果。現(xiàn)對我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的481例髖關節(jié)置換手術后的康復護理方法與效果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實行481例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其男性142例,女性239例,平均年齡66歲,小于60歲82例,60~79歲340例,80歲以上56例,90歲以上3例。術前天數(shù)3d,術后天數(shù)7.5d。出院后1w、1個月、3個月隨訪康復效果。
2 術前康復護理
包括全身和各肢體功能的評估,制定康復護理計劃。術前康復護理主要是評估患者全身肌力、步態(tài)、患髖的活動范圍及患髖有無疼痛,康復知識掌握程度及對康復的認知度的評估,并對患者進行適應性的康復訓練,講解手術相關的康復知識及訓練方法,預防并發(fā)癥的活動指導,通過系統(tǒng)的術前準備使手術后康復訓練順利進行。
3 術后康復護理
術后護理除了常規(guī)護理外,康復護理成為手術后護理的重要內容,因為術后的康復護理直接影響患者預期達到的康復目標。
3.1做好心理護理,克服心理障礙 術后患者因切口疼痛、心理恐懼等多方面因素,不能配合進行主動活動,使康復鍛煉不能盡早有效進行??祻妥o士應做好心理護理,加強溝通,耐心介紹早期進行功能鍛煉對達到手術理想目標的重要性,有傷口疼痛時功能鍛煉在給予鎮(zhèn)痛藥物后進行,讓患者能積極有效進行功能鍛煉。
3.2術后早期的康復護理
3.2.1患肢正確姿勢保持及肌力恢復鍛煉 術后術肢保持中立外展位,穿"丁"字鞋并外展15°~30°,防止術肢內收、外旋,足尖保持向上達到中立位,膝下墊軟枕以利于術肢處于放松狀態(tài)。翻身時雙腿間夾軟枕,由護士協(xié)助,一手托患者臀部,一手托膝,將患者與身體同時轉為側臥,禁止內收內旋[1],避免向患側翻身。術后第1d指導患者行患肢肌肉的靜力收縮運動和遠端關節(jié)活動。如踝關節(jié)的主動背伸、跖屈運動及股四頭肌、腘繩肌訓練,同時患肢穿彈力襪,給予足底靜脈泵2/d,45min/次,以防止術肢腫脹及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3.2.2根據對患者的術前和術后評估結果和手術方式制定康復計劃,指導患者在術后盡早開始進行康復訓練,臥位時的髖關節(jié)活動,以恢復肌肉力量,逐漸增加髖關節(jié)活動度為目的。①術肢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術肢伸直同時收縮肌四頭肌,保持5~10s;術肢直腿抬高訓練:要求患肢伸直抬高離床面20cm保持5~10s再放下,每組20次,3~4組/d。②在無痛情況下加強術側髖關節(jié)周圍肌群力量練習,做抗阻股內側和股外展力的等長肌力訓練:即在股內側和外側給予阻力,讓患者主動內收和外展術肢每次5s,放松5s,盡量完成5~10次/h。練習時避免術肢超過人體中線[2]。③仰臥位屈髖屈膝運動:屈曲膝關節(jié)使足跟滑向臀部,然后伸直,在不引起疼痛的情況下屈髖<90°,同時用手掌保護髖關節(jié)后方,防止髖關節(jié)內收而引起假體脫位[3]。④夾臀訓練:平臥位使兩側臀部肌肉收緊,保持5s。此階段持續(xù)3~5d。在進行上述訓練的同時增加關節(jié)活動訓練,并逐漸加大活動范圍,運動時由被動向主動過渡[4]。
3.3手術1w后的康復護理 何時下地練習行走受假體類型、手術切口方式和患者體力恢復情況而定。并嚴格執(zhí)行醫(yī)囑,但必須在康復護士指導下扶助行器行走。術后6d~3個月在鍛煉髖關節(jié)活動度和加強股四頭肌力量訓練的同時做好下床和步態(tài)的訓練。下床前先將床頭搖高45°~60°,從臥位到坐位,使患者有一個適應過程,以減少起床后頭暈、惡心、嘔吐的不良反應,先協(xié)助患者床邊站立練習,2次/d,等適應后再練習行走。下床時患者先移至健側床邊,健側下肢先離床并使足部著地,患肢外展,屈髖<45°,由護士協(xié)助抬起上身,使患肢離床足部著地,再拄雙拐站起,上床時,按相反方向進行,即護士托患肢先上床。6w后練習上下樓梯訓練,行走時患肢部分負重,向前移動助行器后,健肢先邁一步,患肢跟進。教會患者及家屬上下樓梯的方法:健肢先上樓梯,患肢及拐杖隨后;下樓時拐杖先下,患肢隨后,健肢最后。
3.4出院的康復護理指導 在患者出院前對患者及家屬進行詳細指導,出院后繼續(xù)康復訓練,至少堅持6個月,直到髖關節(jié)的功能恢復穩(wěn)定。應遵循患肢不負重的雙拐行走→患肢部分負重的單拐行走→棄拐行走的原則,不宜參加劇烈活動,要防止人工關節(jié)脫臼及保護人工關節(jié)。不過早棄拐行走,不彎腰拾物,不坐矮凳和過低的坐便器,不盤腿和翹二郎腿,不提拉重物,借助穿襪器穿襪,或采用以下姿勢穿襪,術后3w可坐在椅子上,伸直健側下肢,屈膝、屈髖,將術肢小腿置于正常膝下方,一手握住患肢足底,一手放于患膝內側,輕輕向下,并逐漸屈曲正常健肢膝關節(jié),這個動作同時含患髖關節(jié)的屈曲,內收和外展,使患者能夠自如的穿鞋襪。保持居家活動區(qū)域內寬敞,利于行走,穿防滑的鞋子。
4 術后康復護理的特點
康復功能鍛煉的內容多,且需長時間鍛煉,鍛煉過程中或鍛煉后可能會引起疼痛,部分患者出院在家因沒有康復人員在旁指導,產生怠慢心理或鍛煉不到位,導致康復鍛煉不能有效進行??祻妥o士進行鍛煉時應循序漸進,予疼痛評估并及時處理疼痛。針對每個患者的特點,建立個性化的康復護理計劃,出院后指導家屬督促功能鍛煉,護士做好定期電話回訪予以指導。481例患者經過住院時的康復護理及出院后的康復指導,3月后隨訪關節(jié)功能恢復正常。
5 體會
術后早期進行功能鍛煉,以促進患肢肌肉和關節(jié)功能早日恢復,對于維持關節(jié)穩(wěn)定性、恢復髖關節(jié)功能、減輕關節(jié)負載起著很大的作用,成功的護理,需要患者本人、醫(yī)務人員、家屬的多方配合完成。
參考文獻:
[1]林慧玲,林錦芬,潘耘,等.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康得護理[J].廣西醫(yī)學.2012.34(9):1245-1246.
[2]費璐竑.102例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的康復護理[J].全科護理.2012.10(3) :648-649.
[3]董麗梅.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74例術后護理[J]. 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9(34):439-440.
[4]都井平.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術后護理及康復訓練[J]. 基層醫(yī)學論壇,2011.15:1046-1047.編輯/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