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洋,王令占,李響,謝國剛,涂兵,張楗鈺,曾波夫
(武漢地質礦產研究所,武漢430205)
鷹揚關組(又稱為鷹揚關群)由李自惠(1979)創(chuàng)名于廣西賀州市大寧鎮(zhèn)鷹揚關,將“寒武系水口群”中的一套“細碧角斑巖系”稱為鷹揚關組[1]。在此之前,1∶20萬賀縣幅區(qū)調報告[2](1965)中將其全部劃分為寒武系水口群下亞群;1∶20萬連縣幅[3](1973)和江永幅[4]區(qū)調報告(1975)中則稱之為震旦系下組。之后,陳顯偉等[5](1983)與廣西巖石地層[6](1997)修正為與桂北的富祿組相當,時代為早震旦世;廣西1∶50萬數(shù)字地質圖[7](2000)根據地層對比與獲得的基性火山巖鋯石年齡(819±11Ma)[8],將其時代定為青白口紀,1∶25萬賀州幅區(qū)調報告[9](2008)沿用了這一方案;覃小峰等(2014)獲得的了角斑巖鋯石U-Pb年齡,認為該群火山巖主要形成于早古生代[10]。由此可見,鷹揚關組的形成時代還存在較大爭議,值得進一步探討。
最近,由武漢地質調查中心承擔的“1∶5萬廣西富川縣、濤圩、桂嶺圩、太保圩幅區(qū)域地質礦產調查”項目組,通過詳細的野外地質調查與室內研究工作,在廣西大寧鎮(zhèn)下龍村附近鷹揚關組中首次識別出了變質熔結凝灰?guī)r,并獲取了可靠的鋯石U-Pb年齡,為鷹揚關組的形成時代及構造背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證據。
變質熔結凝灰?guī)r新鮮面呈灰綠-青灰色,風化后顯紅褐色、黑色、疏松多孔,常含有火山角礫(圖1-A),角礫成分主要為火山熔巖、微晶石英巖與變質泥質巖,形狀不規(guī)則,有的呈棱角狀多邊形,有的呈竹葉狀,局部含量較高,向變質熔結角礫巖過渡,氣孔構造十分發(fā)育(圖1-B),小者如針尖,大者可達6×8cm,呈長卵圓形,磁鐵礦充填其中,巖石常強烈絹云母化而呈現(xiàn)絲絹光澤。鏡下觀察表明,其具有假流紋構造,由泥質巖巖屑、漿屑、塑變玻屑、晶屑、角礫及磁鐵礦組成(圖1-C、D),經變質作用,火山碎屑常被絹云母、石英所取代,但保留了原始的形態(tài),同時,鏡下并未發(fā)現(xiàn)塑性玻屑淬火而發(fā)生碎裂的現(xiàn)象。
變質熔結凝灰?guī)r鋯石年代學測試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GPMR)完成,共獲得了29組有效年齡,其中12顆鋯石207Pb/206Pb年齡集中于843±8.7Ma~853±7.9Ma之間,加權平均年齡為849.6±4.6Ma(MSWD=0.12),12顆鋯石207Pb/206Pb年齡集中分布于818±6.6Ma~830±7.6Ma之間,加權平均年齡值為821.3±3.9Ma(MSWD=0.17)(圖2)。由于分析樣品的原巖為熔結凝灰?guī)r,849.6±4.6 Ma可能為巖漿房早期結晶的鋯石或捕獲圍巖的鋯石年齡,而821.3±3.9Ma則代表了火山噴發(fā)的年齡,該年齡與周漢文等[8](2002)所獲得的年齡一致,表明鷹揚關組的火山碎屑巖主要形成于新元古代。另外,本次鋯石測年樣品中有3顆鋯石年齡集中在790Ma左右,其意義有待進一步探究。
圖2 鷹揚關組變質熔結凝灰?guī)r的鋯石LA-ICP-MSU-Pb年齡諧和圖
本文受中國地質調查局基礎地質調查項目(編號:1212011220517,12120113063200)聯(lián)合資助。南京大學黃志誠老師在薄片鑒定方面給予了悉心的指導,在此表示感謝!
[1]李自惠.廣西賀縣鷹揚關海相火山巖基本地質特征初步認識[A].//廣西地質學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及學術報告論文摘要集[C].1979,21-28.
[2]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地質局.1∶20萬賀縣幅區(qū)域地質礦產報告[R].1965.
[3]廣東省地質局.1∶20萬連縣幅區(qū)域地質礦產調查報告[R].1973.
[4]湖南省地質局.1∶20萬江永幅區(qū)域地質礦產調查報告[R].1975.
[5]陳顯偉,何崇泉.桂湘粵邊境鷹揚關震旦系剖面[J].廣西區(qū)測,1983,(1):8-22.
[6]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地質礦產局.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巖石地層[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7.
[7]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地質礦產局.廣西1∶50萬數(shù)字地質圖及其說明書[R].2000.
[8]周漢文,李獻華,王漢榮,李江,李惠民.廣西鷹揚關群基性火山巖的鋯石U-Pb年齡及其地質意義[J].地質論評,2002,48(增刊):22-25.
[9]廣西地質調查研究院.1∶25萬賀州幅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R].2008.
[10]覃小鋒,王宗起,王濤,等.欽-杭結合帶西南段加里東期島弧火山巖的厘定及其地質意義[A].//中國地球科學聯(lián)合學術年會,2014:2293-2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