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
母親有個針線板兒,一直陪伴她走過四十多個春秋冬夏。
說起母親的這個針線板兒還真有一點來歷。小學三年級的時候,父親從縣木材公司批了兩立方米板皮。這板皮,實際上就是將原木加工成板材或方材時電鋸所鋸下的四面表皮。板皮這個加工木材的剩余物,在那個年代,可是個“稀罕物”,沒有很靠得住的關系是批不到的,也是買不到的。這板皮,用處可大了,長一點的可以釘板杖子,取代了用秫秸夾的杖子,杖子就很耐用。因為當時房前屋后的園子都普遍用秫秸夾的杖子,基本是開春夾上,經(jīng)不住豬鉆狗跳的,不等到了秋天早就無法遮攔。所以,誰家要是有用板皮釘?shù)恼茸?,鄰里們都得另眼相看。對于短一點的板皮也可以釘個裝雜物的箱子,比如做煤倉子的隔板、倉房里放物品的墊板等,實在短小的就作引火柴用。城里絕大多數(shù)人家都用茅草柴引火,煤不愿意著。用板皮引火就非常方便了。父親求了一輛運輸社給糧店送糧食的馬車把板皮拉了回來。左鄰右舍的都很羨慕,過來幫忙往院子里抱板皮,還有的干完活要走了一兩塊板皮。父親、母親將板皮按照不同用途挑選出來并分別垛好。母親雙手抱起一塊沉甸甸的短木頭嘎達,問父親“這是什么木頭?” “這是色木,人家木匠做雹床子就用這種木料”父親對母親說。母親說“那這么瓷實的木頭就留著做個針線板兒吧”。
就這樣,父親用斧子費了好大的勁,砍出了個小板幌子毛料。怎么說費了好大的勁呢?這色木十分堅硬,又是個樹嘎達,實在不好砍,再加上沒有鋒利的斧子,你說能不費勁嗎!父親帶著砍好的小板幌子毛料,去求木工師傅給做了個針線板兒。不幾天,父親下班將做好的大約長30厘米,寬4厘米,厚度不到1厘米的色木針線板兒帶了回來。
起初,這個針線板兒,是一頭纏白線,一頭纏黑線,不知道什么時候又在中間纏上了藍線。
母親做針線活,不僅麻利,而且針碼小,還勻稱,在親屬、朋友和鄰里中都很有名氣。所以,常常是幫了東家?guī)臀骷?,裁衣服、納鞋底、打麻繩、絮棉花,有求必應,特別是誰家的兒子要結婚、誰家的閨女要出嫁,都要來求母親給絮棉衣。我家簡直成了這個胡同的“被服廠”了。那是時候的人際關系沒那么多“講究”。相互之間真誠,樸實。母親是個熱心腸的人,又是特別要強的人,一旦別人求到頭上幫做針線活,她都笑呵呵的應了下來,“拿來吧,啥時候要?”
家人的衣服、褲子、鞋子都是母親一針一線做的。母親根據(jù)家人的體型、腳型,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專利”,就是用牛皮紙做成的、冬夏兩季的衣服樣子、褲子樣子、鞋樣子等。有時鄰里的大娘、大嬸找母親幫著裁剪衣服,母親就用她的“專利”或放大、或縮小、或加肥、或變瘦,一切都迎刃而解了。
看著母親的針線板兒,我心中情不自禁的吟詠起唐朝詩人孟郊的那首《游子吟》來:“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們做兒女的,就像那一株小草,怎能報答得了母親像春光一樣的愛心呢?我學著改寫一下,叫做《孩兒吟》:“慈母手中線,孩兒身上衣。傾心密密縫,意恐不堪用。少小不懂事,怎解老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