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宇
(大連理工大學 城市學院,遼寧 大連 116600)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手段與方法,通過一定的感恩教育內容對受教育者實施的識恩、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盵2]“它是一種以情動人的情感教育,也是一種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種以人性的人性教育?!盵3]教育者如果能夠結合運用科學的教育理論與手法,對當今大學生施以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這不僅有利于道德意識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更利于增強回報社會的責任心,符合當今發(fā)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主題。然而,面對當前“90 后”大學生感恩意識缺乏和感恩教育不足的現(xiàn)狀,我們深感擔憂,并希望通過本文的簡短粗淺分析,能對“90 后”大學生感恩教育有所推動。
1.缺乏回報父母養(yǎng)育的感恩意識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古人云:“哀哀父母,生我夠勞”、“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些詩歌都表達了父母對子女的養(yǎng)育之恩,以及子女孝敬父母的渴望。但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雖然“90 后”大學生心里知道父母養(yǎng)育自己的艱辛與不易,但在實際生活中,卻對父母缺乏體恤、關心的具體舉動。
通過是否在父母生日當天送出祝福的問卷調查中我們得出:32%的90 后大學生曾送出問候,更又可悲的10%左右的90 后大學生不知父母生日時間。在問及“當父母為你過生日時,你會怎么看待”這一問題時,有51%的學生回答“覺得這是很正常的,別人家里都這樣”。從中可以看出,父母在“90 后”大學生心中沒有占據重要的地位,而把父母對自己的疼愛和關心,認為是理所應當,甚至是還不滿足。
在關于和父母聯(lián)系的次數(shù)調查中,48%的同學一周左右給家里打電話。幫助父母承擔力所能及日常家務的90 后大學生只占19%,65%的學生是在父母的督促下偶然幫忙,13%的學生則認為與他們無關,父母自己可以做,從不幫忙,這說明絕大部分學生不會主動幫助父母做家務,意識不到應該感恩養(yǎng)育自己的父母。
2.“尊師重道”意識薄弱,缺乏對他人的感恩意識
學生離不開家庭更離不開學校,尊師重道是做人的基本準則,而當前90 后大學生“尊師重道”感恩意識明顯薄弱。喜歡彰顯個性的“90 后”大學生有著較強的抵抗和叛逆心理,因而對老師的教誨,他們有時表現(xiàn)出不理解,缺乏一些體諒之心。17%的學生表示只是偶爾心血來潮時會對老師的恩情表示感謝,33%的學生表示更多的時候是在心里感謝,但不會向老師當面表達,另有還有6%的學生認為根本不需要感謝,這是老師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在遇見老師是否會主動打招呼的調查中顯示,有接近48%的學生表示被老師看見了才去打招呼,27%則會裝作沒看見,繞道而行,主動向老師打招呼的僅占19%,這表明大部分學生不愿意主動和老師打招呼。老師對學生的辛勤付出,有時得不到學生的體恤,絕大部分學生表示從來不會在課間幫老師擦黑板或給老師倒水喝,曠課,睡覺、吃東西、接聽手機現(xiàn)象頻出,尊師重道從何體現(xiàn)。由此,為繼續(xù)傳承“尊師重道”理念,增進良好師生關系,加強對“90 后”大學生感恩教育迫在眉睫。
人是社會群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人與人的交往溝壑成了社會這張大網,人的成長離不開家庭,學校,更離不開社會,社會中的人需要幫助他人,更需要他人的幫助。在對朋友或他人的感恩調查方面,有42%的學生表示和室友的關系不太融洽,習慣不一樣,有13%的表示不喜歡和室友相處,這表明有半數(shù)以上的學生和室友關系存在不和諧的狀況。在回答“他人的幫助對你的成長的作用”時,34%學生的想法過于偏激,違背事物是普遍聯(lián)系的客觀規(guī)律,認為自己的成長可以脫離社會群體。通過進一步調查發(fā)現(xiàn),在部分“90 后”大學生心中,尚未意識到朋友、同學間的交往以及他人幫助,對自我成長的重要性,對于有恩于自己的人缺乏應有的感恩之情。
3.缺乏社會對其培養(yǎng)的感恩意識
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以國家和社會的支持為基礎。因此,增強“90 后”大學生對國家和社會的感恩之情是高校德育工作中一項重要的任務。然而,調查的結果卻令人堪憂。當問到“是否對社會現(xiàn)狀滿意”時,15%左右的大學生選擇了經常抱怨,46%的大學生選擇了偶爾抱怨。在回報國家或社會的情況調查中,有53%的學生表示,可能會感謝社會對自己的培養(yǎng)并愿意為社會奉獻自己的力量,而還有10%左右的大學生明確表示自己不會回報社會。這種想法是可怕的,更是可悲的。進一步調查發(fā)現(xiàn),58%的大學生表示,當國家或社會發(fā)生諸如雅安地震等災難時,如果有時間,自己可能會去,而13%的學生明確表示不會。通過以上一系列數(shù)據我們可以看出,雖然部分“90 后”大學生能認識到個人與國家和社會的關系,但在國家和社會需要感恩并真正付諸行動時會產生猶豫。
1.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誤區(qū),導致了對感恩教育的不夠重視
“90 后”大學生大多是在獨生子女家庭中成長起來的,過著眾星捧月般的生活。很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往往只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對孩子的道德教育往往容易忽視。這種家庭環(huán)境和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就弱化了“90 后”大學生的感恩意識,嚴重影響了他們的道德情操的培養(yǎng)。
在本次調查中,41%的父母偶爾會教育子女受人幫助要懂得感激別人,更有34%的父母從來不會對子女進行感恩教育。我們再來看一下家庭教育的關注點調查,絕大多數(shù)學生表示,家長們更多關注的是自己的學生成績和身體狀況。這些數(shù)據表明,只有部分父母把家庭教育的目光和關注點放在孩子感恩教育上,而這種家庭教育中的誤區(qū)和忽視會嚴重影響孩子身心的全面健康發(fā)展。
2.重視程度不夠,教育方法不科學,導致一些高校感恩教育的成效不高
近年來,“90 后”大學生感恩意識和行為的缺乏,已經引起了國家相關教育部門,相關領導的高度重視,相繼組織開展感恩年,感恩月等一系列感恩教育活動,高校中“德育為先”、“德才兼?zhèn)洹钡男S柪砟钕嗬^產生。為了使抽象的、籠統(tǒng)的高校德育教育具體化,系統(tǒng)化,相關部門主張從感恩教育作為德育教育的突破口,避免教育目標中定位不明確,思政教育教學中沒有具體量化標準的弊端產生。然而,在落實國家相關政策過程中專門設置感恩教育課程的高校卻是鳳毛麟角。就算一些高校已經開展感恩教育工作,依舊采用較為呆板、簡單化、表面化的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導致了感恩教育成效不高。
據初步統(tǒng)計,全國僅有15%左右的學?,F(xiàn)已開設系統(tǒng)有效的感恩教學課程及較為豐富多彩的感恩活動, 62%的高校開設了內容很少的與感恩教育相關的課程或活動,更有接近18%的高校根本沒有開設過相關課程或活動。與此同時,被調查者中66%的大學生表示自己身邊的“90 后”大學生感恩意識正在弱化和缺失,這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對“90 后”大學生的感恩教育亟待加強。
3.社會對感恩教育的宣傳力度不夠,教育氛圍不夠濃厚
“一個充滿著歸宿感的社區(qū),一個充滿期待和寬容的社會輿論對于大學生感恩意識的培養(yǎng)和感恩行為的外化無疑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盵4]18面對現(xiàn)實社會環(huán)境,我們不僅能看到媒體關于某某高校大學生知恩不報的報道,還能看到社區(qū)里、鄰里鄰居之間老死不相往來的現(xiàn)狀。48%的受調查者指出,社會缺乏對感恩教育的宣傳,僅有7%的受調查者認為感恩活動比較充實。但同時,有41%的人認為對社會的感恩教育宣傳很受教育,54%的人表示社會的感恩教育會對自己起到一定作用。這些數(shù)據說明,發(fā)揮社區(qū)、社會、媒體網絡等環(huán)境對大學生感恩教育的正面引導,對營造感恩氛圍起著不可估量的強大作用。
綜合上述調查問卷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90 后”大學生的感恩教育問題已經凸顯在我們面前。作為民族未來發(fā)展的新生力量,“90 后”大學生感恩意識的培養(yǎng)和感恩教育水平的提升,不僅與大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和未來的發(fā)展息息相關,而且將直接關乎到整個社會公民道德水平的高低及民族未來的未來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同時,感恩教育的實施是需要家庭、學校、社會這幾個基本途徑相輔相成共同完成的,它們在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感恩品質及產生感恩行為的過程中起到了不同的作用,若想使大學生能夠真正擁有一顆感恩之心,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薄案叩冉逃抢^承人類文化、傳播人類價值的重要手段,對大學生而言,高校是讓他們繼承感恩文化的重要場所。因此,高校感恩教育體系的建構對加強和改進當代大學生感恩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4]22
1.增設感恩教育課程,創(chuàng)新感恩教育內容
長時間以來,專業(yè)化的感恩教育課程并沒有被納入過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體系中。雖然少數(shù)高校有相關內容,也只是在課堂上傳授由思想政治理論老師整理匯總來的相關知識和經驗,或者以邀請校內外感恩典型講訴通過自身的經歷形式進行教育,有關資源相當匱乏。由此可見,我國急需增設相應的感恩課程教育以充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方面的教學計劃,使高校感恩教育理論課的尷尬局面得到改善。
可通過兩個方式來增設感恩課程教育。第一種方式是基于感恩課程內容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教學計劃,即請專業(yè)的相關研究者專門化地編寫出感恩教育課程大綱和感恩教育教材以供使用,第二種方式是修改現(xiàn)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課程的教學大綱,增設感恩教育篇章。如,把感恩內容以篇章或專題的形式加到《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中去,同時也可將德育教育內容根據學生的需要,在各類專業(yè)課課堂上開展,以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修養(yǎng)。同時,感恩課程的開展適合從大一新生開始,這樣不但可以彌補他們在大學前感恩教育培養(yǎng)的缺失,而且可幫助他們把理論基礎打好,從一開始就抓好大學生的感恩教育,可使其在今后的教育道路上更有針對性和時效性。
另外,長久以來,一些教育工作者在進行感恩教育過程中,往往容易把感恩教育簡單地理解為向學生傳授感恩知識的過程,教育的內容也往往只停留在“感恩”表象層面上,忽視了對學生精神層面的深度關注。而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fā)展,感恩教育的內容也應該與時俱進,體現(xiàn)時代特征?!耙虼耍诟卸鹘逃齼热莸脑O置上,不僅要包括對父母的孝順、對他人的關愛、對師長的尊敬等傳統(tǒng)意義上的感恩內容,還應包括理想信仰教育、生命觀教育、責任感教育、生態(tài)教育等方面的內容?!盵5]這樣不僅對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成長會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同時,對于“90 后”大學生肩負起歷史和民族賦予他們的使命也有積極的意義。
2.構建大學生感恩教育的長效機制,增進教育的可持續(xù)性
近年來,當代大學生感恩教育工作得到國家領導和各高等院校思政工作者的高度重視,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若想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和教育的可持續(xù)性,則必須構建起感恩教育的長效機制,從而形成高校有效開展感恩教育的重要保障。
首先,需要完善感恩教育的保障機制。建立健全規(guī)章制度,例如將感恩教育的內容作為《學生學籍管理規(guī)定》、《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中的新增內容,在新生入學時就依據相關規(guī)定對他們進行入學教育,讓他們在入學第一天就樹立明確的是非觀,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以便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約束自己、管理自己[6]23。
其次,應建立健全感恩教育評價機制。高校應該把對大學生個人的感恩素養(yǎng)的評價納入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并運用科學的統(tǒng)計數(shù)據方法,針對在校不同成長階段的“90 后”大學生進行日常生活學習信息進行量化分析,可以更加直觀、多角度地觀察其成長。并針對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科學準確的分析,從而對“90 后”大學生的日常感恩教育的實效性進行比較全面的評價。這樣,可以促進大學生自身的感恩品質被作為一種日常行為習慣而逐步完善,同時,它對大學生感恩品質的培養(yǎng)也會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
此外,還應建立一定的激勵機制。通過給先進個人頒發(fā)榮譽證書等的方式給與其肯定,讓其從精神上得到滿足,感受外界對于自己的肯定。同時還可以輔以物質獎勵的方式,讓先進個人在享受到精神鼓勵的同時,也感受到一定物質方面的滿足,并將這種滿足感轉化為在以后生活中作出更多感恩舉動的強大動力[6]23。
3.感恩教育的發(fā)展需要社會實踐與感恩品質相結合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塑造人格、磨練個性當然也離不開實踐。大學生感恩教育內化為其自身素質的過程,同樣離不開社會實踐環(huán)節(jié)。大學生作為高校的主體,應積極、逐步地從學校組織的感恩教育實踐活動到社會感恩教育活動過渡。并在具體的社會活動中,逐步領悟、消化和進一步完善自身的感恩素養(yǎng)。比如,高??梢耘c各應聘單位攜手創(chuàng)辦大學生就業(yè)實習基地,設立實習崗位,讓大學生在工作中體會到工作的辛苦和生活的艱辛,從而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更好地工作、生活,回報父母、老師和社會。還可以鼓勵大學生作為青年志愿者支援貧困地區(qū)的教育事業(yè),幫助尋找走失兒童等公益活動,通過參加這些公益活動,可以增強大學生的社會使命感,形成助人為樂,扶老攜幼的價值觀。與此同時,在這些社會實踐中,大學生能不斷明確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之間的辯證關系,如何更好地實現(xiàn)自身價值,確定未來的發(fā)展道路。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也是學校教育的有力補充和延伸。因此,若想增強感恩教育的實效性,要讓大學生們從關心父母,勇于承擔家庭責任感開始,重視家庭教育的時間優(yōu)勢和情感力量。長久以來,中國傳統(tǒng)的“人才”觀使許多家長在培養(yǎng)子女時,往往只注重子女的智力因素的發(fā)展,和學習成績的高低,而忽視了對孩子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這導致部分當代大學生感恩意識和家庭責任意識淡薄。因此,家長應轉變觀念,注重孩子在精神及道德方面的成長需求,加強對孩子的綜合能力培養(yǎng)。
同時,家長還應注重感恩的言傳身教,注重自身道德修養(yǎng)的提高,潛移默化地去影響孩子,讓他們懂得尊敬自己的長輩、父母、師長,身體力行,這是給孩子最好的示范教育。除此之外,家長可以和孩子經常親近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傾聽孩子的想法和訴求,進而得以交流溝通,使他們通過觀察人與自然之間交互關系,從而理解付出與回報的同等性,培養(yǎng)感恩意識,懂得珍惜與回報,并在感恩中步入生活,步入社會。
墨子云:“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而己則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笨梢?,人性的養(yǎng)成不僅僅靠家庭和學校,社會環(huán)境也將其影響。為了使“90 后”大學生能在不入社會大潮中出淤泥而不染,社會也必須去糟取精。面對當前高速發(fā)展的信息化社會,也需要多方面社會群體的共同努力。在大學生價值觀、人生觀尚不得到完全成熟時期,需要純凈的社會土壤加以孕育,和諧的社會氛圍加以圍繞,更多的正面輿論加以引導,為他們的感恩意識的養(yǎng)成創(chuàng)造外在環(huán)境。除此,社會應充分發(fā)揮媒體宣傳力度,大范圍地、具體化地組織剛剛步入社會的年輕群體參加感恩實踐活動,從實踐中使他們體會互助互愛,互幫互勉的樂趣,深刻懂得幫助他人就是幫助自己的道理,時刻懷揣感恩之情,并能夠積極主動抵制社會存在的一些不良作風,營造和諧的社會大家庭。
[1] 馮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的大學生感恩教育研究[D].沈陽:沈陽航空航天大學,2013.
[2 ]陶志瓊.關于感恩教育的幾個問題的探討[J].教育科學,2004(4):9.
[3] 項福庫,祝國超.感恩教育理論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162.
[4] 陳軍弟.當代大學生感恩教育探究——以廣西高校為例[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1.
[5] 陳冉.“90”后大學生感恩教育研究——以武漢地區(qū)部分高校為例[D].四川農業(yè)大學,2012:34.
[6] 李炙霞.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的對策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yè)大學,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