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彥龍
(新疆喀什地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普外一科 新疆喀什 844000)
肝膽外科手術后膽漏原因及治療分析
曹彥龍
(新疆喀什地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普外一科 新疆喀什 844000)
目的:分析肝膽外科手術后膽漏的原因及治療效果。方法:搜集2010年8月-2014年8月我院接收的肝膽外科手術后膽漏63例患者,分析膽漏原因,并根據(jù)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對照組30例治療方法為常規(guī)治療,實驗組33例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應用生長抑素。觀察對照組與實驗組的治療效果,比較分析。結果: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引流量明顯較少,拔管時間較短,治療有效率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肝膽外科手術后膽漏與多種因素有關,生長抑素治療效果確切,可推廣。
肝膽外科;膽漏;原因;生長抑素
膽漏為肝膽外科手術常見術后并發(fā)癥。引起膽漏的原因較多,拔管、操作不當、醫(yī)源性損傷等均可導致膽漏,因此,必須加強對膽漏原因的深入分析,從根本上做好防治,對膽漏患者采取有效措施,減輕危害。膽漏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兩種。一般來說,非手術治療療效較為確切,簡便可靠?,F(xiàn)搜集2010年8月-2014年8月我院接收的肝膽外科手術后膽漏63例患者,對其膽漏原因及治療效果進行總結性分析,并將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搜集2010年8月-2014年8月我院接收的肝膽外科手術后膽漏63例患者,根據(jù)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對照組共30例,平均年齡是(57.62±5.42)歲,年齡范圍是21-72歲。實驗組共33例,平均年齡是(58.12±5.33)歲,年齡范圍是20-73歲。對照組與實驗組的一般臨床資料相比,無明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膽漏原因(1)膽床細小副肝管或毛細膽管損傷:原因為電凝止血不夠充分或者膽囊床未縫合;(2)膽囊管處理方式不當:LC術中使用鈦夾對膽囊管進行夾閉時,使用的鈦夾過小,或夾閉不全;膽囊管質脆、炎性水腫;膽囊管結扎不牢固,使鈦夾或結扎線隨著膽囊管殘端的不斷退縮,而逐漸滑膩,引起膽漏;次全切手術中殘端未完全縫合也可引起膽漏; (3)肝斷面膽管發(fā)生膽漏:細小膽管常發(fā)生肝斷面膽漏,術中疏忽了對細小膽管破損及斷口處的觀察和相應護理,導致引流不暢,遠端壓力較大,造成膽漏;(4)右肝管、膽總管或肝總管損傷:炎癥導致局部解剖變異或解剖不清,術中出血引起盲目縫扎或鉗夾,均可導致膽漏;膽總管壁的局部切口縫合處發(fā)生缺血和壞死,引起膽漏;開腹術或LC術中過度應用電凝,導致熱電效應對膽管壁造成灼傷,誘發(fā)遲發(fā)性膽漏;(5)膽腸吻合口未良好愈合:吻合口狹窄,對膽汁流出造成阻礙,由于患者全身情況較差、吻合處供血較差、創(chuàng)面感染等,造成吻合口無法良好愈合,引起膽漏;(6)T管拔除后膽漏:糖尿病、感染、長期應用激素、營養(yǎng)不良等導致竇道形成不全或緩慢,引起膽漏;T管過長,彎曲,用力過猛或拔管過早等均可引起膽管或T管竇道撕裂,引起膽漏。
1.2.2 臨床治療對照組治療方法為常規(guī)治療,實驗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應用生長抑素。生長抑素每日1次,每次用量為6mg,給予患者肌內(nèi)注射。
準確記錄術后第1d、4d、7d患者引流量,觀察治療效果,記錄拔管時間,并比較。
1.3 統(tǒng)計學分析對本文所得實驗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檢驗,所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所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觀察指標對照組術后第1d引流量是(168.4±24.3)ml,術后4d是(100.3±12.3)ml,術后7d是(40.2±6.5)ml,拔管時間是(265.3± 35.6)h。實驗組術后第1d引流量是(159.5±26.7)ml,術后4d是(50.2 ±9.6)ml,術后7d是(6.9±2.1)ml,拔管時間是(163.3±23.5)h。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引流量明顯較少,拔管時間較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2.2 臨床療效對照組治療有效率是83.33%,25例治愈,5例無效;實驗組治療有效率是93.94%,,31例治愈,2例無效。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治療有效率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肝膽手術后膽漏患者術后3d有膽汁持續(xù)引出,或每日單次膽汁引流量>100ml,則診斷為膽漏。未放置腹腔引流的患者,術后出現(xiàn)腹膜刺激征,再次實施手術或抽出膽汁時,可在腹腔內(nèi)發(fā)現(xiàn)大量膽汁聚積[1]。由于手術中患者多為應激狀態(tài),術后早期僅有少量膽汁聚積在肝臟,膽漏量較少,加上與引流的出血性液體互相混合,故較難發(fā)現(xiàn)。隨著休克改善,肝創(chuàng)面血性液體的滲出相應減少,膽汁分泌相應增加,膽汁引流至患者體外時較易發(fā)現(xiàn)[2]。除此之外,中老年患者是肝膽手術的主要人群,所占比例高,易發(fā)生糖尿病,受高齡、并發(fā)癥多、久病、肝功能差和低蛋白血癥等因素影響,T形管周圍的竇道較不牢固,拔除T形管后,易導致膽漏腹膜炎,故臨床主張,為了有效改善患者高糖血癥等,術前應給予患者胰島素,且術后需持續(xù)應用4周左右,直至T形管拔除方可停藥。常規(guī)治療為給予患者半臥位或右側臥位、胃腸減壓、抗感染、禁食水、促進水電平衡、控制消化酶分泌、保持引流通暢、營養(yǎng)支持等。通過非手術治療,促進肉芽組織的快速生長,從而加快漏口閉合。生長抑素屬于肽類激素,可有效抑制胰腺多肽、胃腸液和胰島素分泌,對胰酶的促胰液素、膽囊收縮素反應具有明顯抑制作用。在藥物作用下,膽道括約肌得到松弛,膽汁分泌明顯減少,引流膽汁量也相應減少,具有避免肝細胞損傷和保護肝臟作用[3]。生長抑素可有效控制膽汁分泌,減少分泌量,降低膽道壓力,縮短自我愈合時間,療效顯著。在本文研究中,分析膽漏原因,并給予實驗組生長抑素治療,對對照組僅進行常規(guī)治療,結果顯示,實驗組治療有效率是93.94%,對照組治療有效率是83.33%,且實驗組引流量明顯較少,拔管時間較短,表明生長抑素治療效果確切,療效顯著。
綜上分析,生長抑素治療肝膽外科手術后膽漏效果較好,可有效減少引流量,縮短拔管時間,值得推廣。
[1]陸山.肝膽外科手術后膽漏原因分析及治療手段[J].求醫(yī)問藥(下半月),2010,10:87-88.
[2]梁堃.肝膽外科手術后膽漏的原因及防治探討[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4,06:98.
[3]何林海.肝膽外科手術后膽漏的原因及防治分析[J].中國衛(wèi)生產(chǎn)業(yè),2014,25:133-134.
R256.4
B
1009-6019(2015)03-0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