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央通訊社與戰(zhàn)時新聞傳播

2015-03-28 08:41:18陳玉申
關鍵詞:分社通訊社中央社

陳玉申

(南京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93)

中央通訊社與戰(zhàn)時新聞傳播

陳玉申

(南京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93)

中央通訊社是抗戰(zhàn)時期國內最大的新聞機構,也是戰(zhàn)時新聞傳播的神經中樞。由于采訪條件的限制和政府的信息管控,這一時期媒體上自采的稿件數量不多,主要依賴中央社供稿。中央社憑借其人力、設備等資源優(yōu)勢,在各地廣泛設置通訊網,派遣隨軍組機動采訪,及時報道戰(zhàn)事動態(tài),宣傳我軍抗敵戰(zhàn)績,鼓舞民心士氣。中央社還與外國通訊社交換新聞,在對外傳播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中央社的戰(zhàn)時報道方針也存在明顯的缺點,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報喜不報憂,甚至虛構戰(zhàn)情,虛報戰(zhàn)績,使民眾對抗戰(zhàn)形勢難以獲得真切的認識。中央社的新聞壟斷,抑制了媒體之間的競爭,對報業(yè)發(fā)展也產生了消極影響。

抗日戰(zhàn)爭;中央通訊社;新聞傳播;新聞壟斷

1944年出版的《戰(zhàn)時中國報業(yè)》一書,對戰(zhàn)時首都重慶的報紙采用中央通訊社稿件的數量做了一個抽查:在1940年1月份,《掃蕩報》采用中央社新聞稿2230篇,占該報新聞總篇數的96.5%;《大公報》采用中央社新聞稿1909篇,占該報新聞總篇數的88%;《時事新報》采用中央社新聞稿1869篇,占該報新聞總篇數的98.5%;《新華日報》采用中央社新聞稿1743篇,占該報新聞總篇數的88.7%。[1]從這組統(tǒng)計數據可以看出,重慶報紙刊發(fā)的新聞報道,自采的稿件數量很少,絕大多數都是中央社提供的。這就意味著,哪些新聞能夠進入傳播管道,人們從媒體上能夠獲得哪些信息,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央社掌控的。因此,研究抗戰(zhàn)時期的新聞傳播,必須把中央社作為重要的考察對象。本文旨在探討中央社在戰(zhàn)時的業(yè)務推展,并對其報道方針和傳播功效加以評析。

一、中央社的改組

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遭受列強侵凌,不但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在不平等條約束縛下淪為半殖民地,新聞事業(yè)亦長期處于半殖民地的地位。自從英國路透社于1871年在上海設立分社開其端,法國的哈瓦斯社、美國的合眾社及日本的東方社、日聯社等繼其緒,紛紛在華設立分社。這些外國通訊社最初僅限于采訪中國新聞發(fā)往世界各地,后來則在我國重要城市徑行發(fā)稿,將國際新聞和它們在我國采訪到的新聞供給我國報紙采用。由于報業(yè)經濟落后,我國報紙采訪與搜集新聞的條件并不充分具備,除少數幾家大報外,一般報館的采訪力量是很有限的,不但國際新聞幾乎完全依賴外國通訊社發(fā)稿,甚至相當數量的國內新聞也由外國通訊社供應。

新聞媒體仰賴外人供稿,輿論被外人操縱,是新聞自主權喪失的表現。這種情形早為我國報界所不滿。1920年,“全國報界聯合會”第二屆年會發(fā)出決議稱:“吾國報紙,歐美情勢及外交消息,類皆取材外電。彼多以己國之利害計,含有宣傳煽惑作用,故常有顛倒是非、變亂真?zhèn)沃e。抄載稍一不慎,鮮不墮其術中。”*轉引自戈公振《中國報學史》,三聯書店,1955年,第266頁。因此決議各報聯合創(chuàng)立大型通訊社,以抵御列強的新聞侵略。但這個報界聯合會第二年即宣告解散,決議案亦付諸流水。雖然自民國成立后,國人自辦的通訊社的數量不少,但這些通訊社大多設備簡陋,職員與組織都不健全,采集新聞的范圍有限,即使是規(guī)模較大的國聞通訊社和申時電訊社,業(yè)務范圍也僅限于幾個都市,還不足以與實力雄厚的外國通訊社抗衡。而隨著中國民眾反帝愛國運動的日益高漲,外國通訊社也不斷強化在華宣傳活動,尤其是日本通訊社,更是極力造謠惑眾,淆亂聽聞。“五卅的濺血,偏指為鎮(zhèn)壓暴動的奇勛;五三的炮聲,偏認做保僑自衛(wèi)的政策;乃至東北事變、淞滬戰(zhàn)爭,亦無不具有其‘正當’的理由,措其振振之詞,掩蔽其殘暴的野心和行為,想以一手遮盡天下人耳目。平時復以種種挑撥的手法,造成我國國內的分崩與離析,減少我國國民的自信心,乃至驚惶駭怪,不投入其機巧的陷阱不止?!盵2]在國際輿論界,因為中國自己沒有向國外發(fā)稿的通訊社,各國媒體對中國事務的報道,也主要依賴在華的外國通訊社。中國外交屢屢失敗,在國際上沒有自己的話語權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九·一八”事變之后,東北淪陷,國難當頭。國民黨政府基于輿論管控和對外宣傳的需要,決定對中央通訊社進行改組,使其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國家通訊社。中央社原是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的一個下屬部門,全稱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宣傳部中央通訊社”,附設在黨部里面,等于宣傳部的一科。其主事者不稱“社長”,先是稱作“主筆”,后又改稱“主任”,體現著僅為一附屬部門之特色。在改組之前,中央社只有二十來個工作人員,以發(fā)布國民黨黨務消息為主,且多為公報性質。因業(yè)務規(guī)模有限,功能不夠完備,中央社在新聞界的影響力不大,還不如國聞社等民營通訊社受人重視。

1932年4月,國民黨中常會決定將中央社改為社長制,由蕭同茲出任社長。蕭同茲提出了三個要求:第一,要使中央社成為一個社會事業(yè),必須機構獨立,對外不用“中國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宣傳部”的帽子,直接使用“中央通訊社”這個名稱,并且搬出黨部辦公,以便發(fā)展業(yè)務。第二,準許中央社自備電訊工具,先在全國幾個重要的政治經濟中心設立無線電臺,以后再進一步把電訊網擴張到全國各地。第三,賦予中央社以自行審酌發(fā)布新聞之權。蕭同茲認為,中央社的新聞之所以在社會上不能發(fā)生影響,一是由于報道遲緩,新聞變成了舊聞;二是內容貧乏,讀者的要求不能滿足;三是宣傳過甚,新聞的意味減弱。因此,他主張中央社要“工作專門化,業(yè)務社會化,經營商業(yè)化”。[3]

蕭同茲上任后,便著手布置全國通訊網的建立。這種布置,與蔣介石強化對各地的控制和為對日抗戰(zhàn)而作的戰(zhàn)略準備相適應,因而得到了南京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央社與交通部簽訂專用新聞電臺的合約,取得了自設無線電臺的特權。從1933年到抗戰(zhàn)爆發(fā)的1937年,中央社在原有的北平、武漢兩個分社的基礎上,先后設立了上海、天津、西安、南昌、重慶、成都、貴陽、廣州八個分社;在原有的杭州、徐州、濟南、開封、鎮(zhèn)江、牯嶺等通訊員辦事處的基礎上,又新設立了福州、昆明、張家口、西寧、安慶、蘭州、歸綏、洛陽、榆林、廈門、長沙、清江浦、保定、鄭州、太原、蚌埠、康定、綏德、青島等地的通訊員辦事處。這樣,中央社的國內分支機構已有35處,除拉薩外,已遍及各個省區(qū)。從1932年6月起,中央社開通了“甲種廣播”(CAP),每天播發(fā)1萬多字的新聞稿,供各地分社和全國大報社抄收。不久,中央社又先后開播了專供小型報紙使用的“乙種廣播”(CBP),專供國內英文報紙的“英文廣播”(CSP),以及專供上海、北平、天津、武漢四個分社接收的“專電廣播”(CNG)。建立起全國性的電訊網,中央社能夠迅速收集各地的新聞,并通過無線電臺立即傳遍全國,只要設置了一臺收報機,按照規(guī)定的時間、波長、呼號,就可以接收中央社播發(fā)的新聞。

完成了國內電訊網的設置,中央社一面向全國報紙普遍發(fā)稿,一面與外國通訊社交換新聞。自1933年起,中央社先后與路透社、哈瓦斯社、合眾社訂立合約,以中國新聞交換國際新聞。合約規(guī)定,這些外國通訊社不再向中國報紙直接發(fā)稿,其國際電訊由中央社代發(fā);中央社提供的中國新聞,則由這些通訊社發(fā)往國外。通過交換新聞的方式,中央社收回了這些外國通訊社的在華發(fā)稿權,并借助外國通訊社對外發(fā)布中國新聞,擴展了國際宣傳的通道。

二、戰(zhàn)時業(yè)務的推展

雖然中央社在抗戰(zhàn)前已經建立起全國性的通訊網,在新聞資訊的收集與傳遞上形成了自己的優(yōu)勢,但抗日戰(zhàn)爭的爆發(fā),對中央社仍是一個嚴峻的考驗。主要的考驗是,中央社能否承擔起國家所賦予的兩大任務:第一是隨著戰(zhàn)爭范圍的不斷擴大,能克盡普遍與深入地采訪、報道戰(zhàn)事演變的職責;第二是在總社一再播遷,與敵機濫施轟炸的情況下,使中央社最重要的業(yè)務——各種新聞廣播,仍能維持每日播發(fā),不稍間斷。

抗戰(zhàn)爆發(fā)后,中央社一面將較大電力的發(fā)報機及重要器材疏散到安全地區(qū),一面加強上海、長沙、重慶、貴陽等地的電臺設備,隨時作接替總社播發(fā)“甲播”的準備。1937年9月25日,南京總社被日軍炸毀數小時,“甲播”即移至上海分社電臺播發(fā)。嗣后總社由南京遷漢口,再由漢口遷重慶,“甲播”播發(fā)的地點,都是隨著當時的情況,機動調度,先后由長沙、重慶、貴陽等臺播發(fā),不受總社遷移與敵機轟炸的影響。在八年抗戰(zhàn)期間,中央社始終維持每天的新聞廣播按時播發(fā),未曾一日中斷。當戰(zhàn)爭打了半年之后,淪陷區(qū)擴大,戰(zhàn)線綿長,淪陷區(qū)同胞不相信日方的宣傳,又得不到政府的消息;與敵軍搏斗的前方將士,也因無報可看,無法獲知后方與其他戰(zhàn)區(qū)的情形。為適應淪陷區(qū)與前線戰(zhàn)地軍民的需求,中央社于1938年1月增加提供簡明新聞廣播(COP),每天把國內外新聞?chuàng)褚膶懗梢磺ё肿笥?,用明碼播發(fā),可免費抄收。有了COP后,前方可由軍中政工人員抄錄下來,編為油印簡報,分發(fā)各部隊;淪陷區(qū)游擊部隊、地下工作者和地下報紙則可利用這個消息來源,用各種方法予以傳播。

為了適應戰(zhàn)時工作的需要,中央社的組織機構也進行了調整與擴充。戰(zhàn)前的總社組織,在社長之下設編輯、采訪、英文編輯、征集、電務、事務等六部??箲?zhàn)爆發(fā)后,征集部編制改為征集室,增設了攝影部、總編輯室、人事室、會計室、編譯部,總社組織由五部一室擴充到七部四室??箲?zhàn)期間陸續(xù)增設的國內分支機構有:長沙分社、蘭州分杜、桂林分社、昆明分社、洛陽分社、福州分社、迪化分社、寧夏分社等八個單位。原有分社如漢口分社則遷至恩施,廣州分社先后遷至連縣、龍川,上海分社遷屯溪,南昌分社先后遷贛州、寧都。

戰(zhàn)地隨軍組是抗戰(zhàn)期間中央社采訪工作的一支有生力量。隨著戰(zhàn)爭的擴大,新聞采訪的地點常隨戰(zhàn)事的發(fā)展而變動不居,除各分社所及之范圍外,中央社又另行設置隨軍記者組,分赴各戰(zhàn)區(qū)采訪和報道戰(zhàn)訊。每個隨軍組由戰(zhàn)地特派員一人率領一至三位電務人員,攜帶小型無線電收發(fā)報機,到各戰(zhàn)區(qū)國軍重要的指揮中心采訪戰(zhàn)訊,每天按時發(fā)電向總社報道。分社所派的隨軍組,則與分社聯系。綜計抗戰(zhàn)期間中央社陸續(xù)派遣的隨軍組,總數在30個以上。

我國新聞媒體派遣隨軍記者,并非由中央社開始,但攜帶收發(fā)報電臺隨軍采訪,則是中央社的創(chuàng)舉。這種采訪報道方式,能將最新戰(zhàn)況迅速報告中央社總社或分社,以便在第一時間發(fā)出報道。如臺兒莊戰(zhàn)役時,中央社有五個隨軍組分布于徐州和皖、豫邊環(huán)繞徐州相近的各據點,逐日報道戰(zhàn)事消息。這樣的采訪陣容,是一般的新聞機構所沒有的?!洞蠊珗蟆吩跐h口出版時,總編輯張季鸞曾對中央社戰(zhàn)地記者大加贊佩:“我首先要感謝中央通訊社的同人。以武漢為中心的報界,規(guī)模都不夠,戰(zhàn)地特派記者,一般不多,而且是間斷的。所以戰(zhàn)訊的供給,主要靠中央社,其他各地更不待論。”[4]

在前線采訪的戰(zhàn)地記者應予贊揚,那些潛伏在敵后繼續(xù)報道敵偽消息的記者更是值得敬佩。當日軍侵陷我國的城市時,中央社記者都堅持到最后一分鐘才撤離。而北平、天津、上海三個分社,即使在分社停閉以后,編、采與電務人員仍然潛伏敵后,秘密采訪報道,通過地下電臺和總社聯絡,不斷播發(fā)淪陷區(qū)消息。雖然屢被日軍發(fā)覺搜捕,工作人員且有瘐死獄中者,但他們前仆后繼,不屈不撓,通訊工作仍繼續(xù)進行。如天津分社,此項秘密工作持續(xù)達五年之久,直至1942年8月,秘密電臺被日方查抄沒收才告停止。上海分社的秘密通訊則一直維持到抗戰(zhàn)勝利,始終未斷。

抗戰(zhàn)前夕,中央社已在境外的香港、東京、日內瓦、新德里分別設立了分社或辦事處,開始將觸角伸向世界??箲?zhàn)期間,中央社大量擴充國外分支機構,先后增設新加坡分社、紐約分社、倫敦分社,并在緬甸仰光、葡萄牙里斯本、美京華盛頓、俄京莫斯科、法京巴黎、德京柏林等地設特派員或特約通訊員,國外單位從4個增加到12個。盟軍單位,如史迪威將軍總部、蒙巴頓將軍總部、麥克阿瑟元帥總部、美國第十四航空隊總部、意大利戰(zhàn)場、西南太平洋戰(zhàn)場、中太平洋戰(zhàn)場、西歐盟軍總部,也都有中央社記者活躍的蹤跡。

中央社在抗戰(zhàn)時期除繼續(xù)與外國通訊社交換新聞外,還開始了對國外的新聞廣播。中央社的對外廣播由英文部主辦,用兩種不同的周波,分向歐美播發(fā)。這項廣播,每日兩次,共約4000字,各國主要通訊社、報紙及政府情報機關,均可抄收。戰(zhàn)時外籍記者云集重慶,爭相報道中國抗戰(zhàn)的消息,中央社成了他們采集信息的重要來源之一。為了增加對外籍記者的資訊供應,從而提高宣傳成效,中央社從1939年1月起發(fā)行英文《中國半月刊》(China Fortnightly),銷行海內外,成為當時國際人士了解戰(zhàn)時中國各方面情況的主要讀物。

三、宣傳與統(tǒng)制

抗戰(zhàn)之初,沿海各省相繼淪陷,報館輾轉遷徙,難以部署采訪網。及至中期,大部分報紙退處后方或在鄉(xiāng)村出版,而戰(zhàn)區(qū)面積遼闊,交通至為艱難,一般報館自身的人力物力都不足以肆應,無法建立完備的通訊網。而中央社在戰(zhàn)火中發(fā)展壯大,成為全國最大的新聞采集機構和信息發(fā)布中心。中央社每日將各戰(zhàn)區(qū)實況傳遞到各報編輯部,等于為每一報紙擴大其采訪網以至全國,充分發(fā)揮了現代通訊社的傳播功能。燕京大學新聞系主任蔣蔭恩在1944年撰文說:“抗戰(zhàn)以來,中央社對于戰(zhàn)地新聞報道即盡最大的努力,不但在各戰(zhàn)場有隨軍記者組,隨時將前方情報報告后方,即在國外各主要戰(zhàn)場,中央社亦派有專員采訪消息,供給國內各報刊登。后方人民能明了前方情形,并且關切前方,使前后方打成一片,中央社在這方面的功績最大。”[5]至于那些在敵后出版的報紙,消息來源更是完全依賴中央社的新聞廣播?!缎陆K報》總編輯包明叔回憶說:“身處敵后,如果不能得到大后方的正確消息,以及各地戰(zhàn)場的動態(tài),真不知何以自處。所幸中央社有了COP簡明新聞廣播,使我們得到了想要知道的消息。編發(fā)之余,說不出對中央社有多么的感激?!盵6]

作為全國媒體最主要的消息來源,中央社在戰(zhàn)時新聞宣傳中起了特別重要的作用。從盧溝橋事變爆發(fā)到抗日戰(zhàn)爭取得最終勝利,中央社的戰(zhàn)訊報道從未間斷過,能夠迅速采訪到戰(zhàn)事的變化和發(fā)展趨勢,以最快的速度將報道播發(fā),滿足人們對于了解瞬息萬變局勢的需要。上文提到,臺兒莊戰(zhàn)役期間中央社派出五個隨軍組在徐州戰(zhàn)區(qū)采訪,逐日報道戰(zhàn)事消息。當我軍鎖定勝局時,中央社在第一時間發(fā)布臺兒莊大捷的電訊。捷報傳出后,舉國歡騰,人心大振,各地舉行聲勢浩大的祝捷大會和游行,京滬淪陷后籠罩全國的悲觀空氣,至此一掃而空。中央社大力宣傳我國軍民奮勇抗敵的戰(zhàn)績,鼓舞了前線將士的士氣,增強了全民族抗戰(zhàn)必勝的信念。

對于抗戰(zhàn)時期的國際宣傳,中央社也有重要貢獻。通過與外國通訊社交換新聞和開辦英文廣播,擴大了國際社會對中國抗戰(zhàn)的了解和認識,爭取到國際社會更多的同情與支持。1942年宋美齡訪問美國,走遍美國東西岸重要城市,發(fā)表多場演說,闡述中國抗戰(zhàn)的立場,贏得美國朝野推崇,對于提高我國國際地位,贏得諸多軍事援助,有豐碩的收獲。宋美齡訪美期間,中央社駐華盛頓的特派員隨行報道,使國人同步得悉宋美齡在美國的一切活動,同時通過中央社的對外英文新聞廣播,全世界重要報紙也爭相刊載。

中央社在戰(zhàn)時的宣傳報道也存在明顯的缺點,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報喜不報憂,甚至虛夸戰(zhàn)績,虛構戰(zhàn)情。對中國軍隊在戰(zhàn)場上的失利,中央社往往不予報道,獲勝則極盡夸張,即使一場小勝,在新聞中也是“擄獲武器無算”的壓倒性勝利。明明是一個地方不支失守,被敵軍占據,卻說“為戰(zhàn)略關系轉移陣地”;明明某地的淪陷由于某軍守土不力,稍抗即退,皆一律說“敵炮火過于猛烈,我工事全毀”或“已換得敵人相當代價”;明明各地傷亡平均是我重于敵,皆一律說“敵我傷亡均重”或竟說“敵之傷亡尤倍于我”。今天某地失守,中央社不發(fā)消息,但幾天后某地的克復,倒又見諸報載,使民眾茫然不知該地何時失守,更進而對該地的收復也不得不懷疑起來。類似這樣的報道,使民眾對于抗戰(zhàn)形勢難以獲得真切的認識。更為嚴重的后果是,由于報紙上滿篇都是勝利的新聞,人們看不到失敗的消息,則對于過去失敗的原因,大家就略而不究。在中央社發(fā)布的戰(zhàn)訊中,很少能看到某個城市、某個陣地、某個重要據點失守的詳細經過?!笆卦斍榧炔坏枚?,其失守原因自亦無從根究;失守原因無從根究,則對于過去已犯的錯誤自亦無從加以改正;對于過去已犯的錯誤既無從加以改正,則自很難于抗戰(zhàn)中獲得應獲的充分的進步?!盵7]

當然,如果把這些問題完全歸咎于中央社的報道方針,也是不公平的。因為中央社播發(fā)的許多消息,是由軍令部的戰(zhàn)訊發(fā)布組提供的,中央社只是奉命發(fā)稿。戰(zhàn)時實施新聞檢查,中央社也不例外。中央社記者采寫的稿件,也要送新聞檢查所審查,或扣或刪或改,有的不許播發(fā),有的則變得面目全非。在戰(zhàn)時體制下,中央社的自主空間實際上是很有限的。

對于國民黨政府來說,中央社既是官方的喉舌,也是統(tǒng)制新聞的利器。1942年1月,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秘書許孝炎到中央政治學校新聞系演講時,對中央社作了這樣一番介紹:“中央通訊社可以說是黨的宣傳事業(yè)相當成功的一種。它的成功處,就在能控制住所有新聞的出入。過去的時候,通訊社太多,新聞的來源非常雜亂,常常一件事有好幾種說法,現在中央社在國內已經取得了獨占新聞來源的地位。而對國外,各外國通訊社的發(fā)稿權,比如路透社、合眾社,也多半由它取得,各社如有消息,都交給中央社發(fā)表。中央社則在收稿之后,便加以選擇,如果不可以發(fā)表的便扣留住了,因此新聞的來源,可以控制在黨的手里。我們這種間接的統(tǒng)制新聞的手段,雖英美各國也是不及的?!盵8]因為控制了新聞的來源,就能夠有效地支配媒體,引導輿論的走向,國民黨對中央社大力扶持,使其具有民營通訊社無法抗衡的實力。國民黨還在新聞檢查法規(guī)中規(guī)定,新聞報道要以中央社的消息為標準,迫使各報不得不大量采用中央社的稿件。中央社在新聞流通中取得壟斷地位,也與這一時期國民黨強化新聞管制有直接關系。

中央社對戰(zhàn)時報業(yè)的發(fā)展既有促進作用,也有負面的影響。如果沒有中央社的供稿,戰(zhàn)時許多報紙是根本無法出版的。正是憑借中央社的不間斷發(fā)稿,無論前方、后方,還是敵后游擊區(qū),都有大量報紙創(chuàng)設刊行。但由于中央社幾乎把所有新聞都包辦了,報館不愁沒有稿登,也不怕遺漏新聞,外勤采訪也就可有可無,編輯可以閉著眼睛把中央社稿向排字房一推,因為標題內容,一切都是現成的。各報之間缺少新聞競爭,版面內容大同小異。與抗戰(zhàn)之前相比,報紙的采訪和編輯業(yè)務發(fā)生了嚴重的衰退現象,這當然是中央社的新聞壟斷造成的結果。

[1]程其恒.戰(zhàn)時中國報業(yè)[M].桂林:桂林銘真出版社,1944.16.

[2]米星如.從世界通信事業(yè)說到中國通信事業(yè)[Z]//申時電訊社創(chuàng)立十周年特刊.上海:申時電訊社,1934.

[3]蕭同茲.我怎樣辦中央通訊社[J].新聞戰(zhàn)線,1941,(7).

[4]張季鸞.贈戰(zhàn)地記者[M]//季鸞文存.重慶:重慶大公報館,1944.附錄18.

[5]蔣蔭恩.對于中央社的希望[N].中央日報(成都),1944-04-03.

[6]“中央通訊社”.1924:中央社,一部中華民國新聞傳播史[M].臺北:“中央通訊社”,2011.37.

[7]范式之.我們要求新的宣傳方針[J].新聞記者,1938,(6、7).

[8]許孝炎.本黨的宣傳機構及其運用[J].新聞學季刊,1942,(2).

(責任編輯:沈松華)

On the News Communication of the Central News Agency

CHEN Yu-shen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The Central News Agency was the biggest news agency in China and the nerve of news communica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Due to the restriction of interview conditions and the information control of the government, the Central News Agency became the major source of news contributions to the other media owing to its favorable human resources and sufficient facilities. It widely set up news networks, dispatched military correspondents to conduct flexible interviews, report military affairs and anti-Japanese records, which was a great morale booster for both soldiers and civilians. In addition, the Central News Agency exchanged news with foreign news agencies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However, there were also some distinct disadvantages for the Central News Agency, serious ones as holding back unpleasant information, even fabricating war situation and military victory, which resulted in an untrue understanding of civilians towards the war. Besides, the news monopoly of the Central News Agency curbed the competition of the media and negatively influenced the newspaper development.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the Central News Agency; news communication; news monopoly

2015-08-15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一般項目“中國近現代新聞通訊社發(fā)展史”(10BXW001)的研究成果。

陳玉申(1961-),男,山東利津人,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新聞傳播史研究。

主題研討 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專輯

K265.2;G219.29

A

1674-2338(2015)05-0066-05

10.3969/j.issn.1674-2338.2015.05.008

猜你喜歡
分社通訊社中央社
中國船級社舉辦第五屆檢驗業(yè)務技能比武大賽
中國船檢(2020年11期)2020-11-27 03:21:20
速度不是一切:國外新聞通訊社如何使用用戶指標?
傳媒評論(2018年2期)2018-06-06 03:04:44
法新社進入朝鮮
偵探通訊社
交通運輸部副部長何建中到CCS雅典分社調研指導
中國船檢(2016年11期)2016-05-03 08:59:54
偵探通訊社
新華社青年團分社成立
中國青年(1949年24期)1949-08-17 03:19:32
阳西县| 隆子县| 昌宁县| 南漳县| 贡嘎县| 孟村| 乌海市| 拉萨市| 文昌市| 革吉县| 鱼台县| 大庆市| 镶黄旗| 拉萨市| 泰兴市| 德阳市| 武清区| 长泰县| 桂东县| 仁寿县| 克拉玛依市| 夏津县| 咸丰县| 衡阳市| 钟祥市| 顺昌县| 莆田市| 上杭县| 邮箱| 红安县| 政和县| 龙泉市| 宁强县| 都昌县| 兴仁县| 泗阳县| 阳春市| 抚顺县| 婺源县| 揭西县| 河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