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紀東 王艷茹 編譯
(中國科學院蘭州文獻情報中心,蘭州 730000)
SRL:山谷地形使尼泊爾地震危害小于預期*
趙紀東 王艷茹 編譯
(中國科學院蘭州文獻情報中心,蘭州 730000)
2015年10月28日,Seismological Research Letters最新發(fā)表的10篇專題文章指出,從歷史情況來看,2015年4月發(fā)生在尼泊爾廓爾喀(Gorkha)的8.1級地震的實際損害威力或不及該區(qū)7.8級大地震的真正影響,可能并非是本區(qū)危害最大的地震。
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位于主斷裂和板塊碰撞區(qū),人口特別密集,2015年4月的地震及其余震共造成8 000多人死亡,22 000多人受傷,以及成千上萬的建筑物倒塌或損壞。但此次地震的破壞程度遠遠小于預期,研究人員認為,可能與加德滿都山谷的 “碗形”古湖床沉積物對地震的響應有關。碗形山谷對小型和中等地震的晃動具有放大作用,但對于大地震,卻能產(chǎn)生非線性效應,即當晃動強烈時,沉積物傳遞能量的方式不同于固體巖石。
科學家繪制的喜馬拉雅地區(qū)的復雜斷層系統(tǒng)中的主震斷裂分布圖顯示,此次地震斷裂毗鄰1934年8.0~8.4級地震的地震破裂。歷史和地質(zhì)記錄表明,斷裂東部和西部都曾發(fā)生過更大規(guī)模的地震。地震研究主要依據(jù)尼泊爾稀疏的地震站數(shù)據(jù),以及全球觀測和實地調(diào)查。有時還會采用最前沿的 “空間地震科學”收集的數(shù)據(jù),如該區(qū)的震前和震后衛(wèi)星圖像。報紙和其他來源提供的信息可用于詳細地描繪整個尼泊爾及其鄰國晃動的嚴重程度。此外,研究人員還快速勘測出尼泊爾的危險道路,調(diào)查了地震對加德滿都及農(nóng)村的影響。通過檢驗加德滿都山谷的土壤液化和幾個關鍵滑坡點,研究人員認為,這些初步跡象表明,斷層破裂并未到達地表。研究人員通過查閱衛(wèi)星圖像和新聞報道,進行大量的直升機監(jiān)測,來評估滑坡的嚴重程度和位置,大量數(shù)據(jù)表明,滑坡是基礎設施毀壞的原因之一。
此外,歐洲地中海地震中心的研究表明,智能手機應用程序及Twitter對于地震信息收集,特別是余震信息發(fā)揮著獨特的作用。研究人員分析了智能手機應用程序LastQuake收集的地震實錄,提供災害更新,使用縮略圖代替較為復雜的文字調(diào)查來收集用戶信息的情況。根據(jù)應用程序用戶的輸入,LastQuake能夠在主震后幾分鐘內(nèi)生成震中地圖。LastQuake等應用程序提供了雙向、實時的通信通道,有助于了解地震的破壞程度,可以為人們快速地提供建議以規(guī)避晃動的直接風險。
文獻來源:Seismological Research Letters:Nepal earthquake was less intense than feared.(2015-10-28)[2015-11-15].http:∥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5-10/ssoa-srl102015.php
(編譯者電子信箱:趙紀東:zhaojd@llas.ac.cn)
P315;
D;
10.3969/j.issn.0235-4975.2015.11.003
2015-11-18;采用日期:2015-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