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璞
(山西大學商務學院 文化傳播系,山西 太原 030031)
從史詩《伊利亞特》到電影《特洛伊》
朱 璞
(山西大學商務學院 文化傳播系,山西 太原 030031)
由沃爾夫岡·彼得森執(zhí)導的電影《特洛伊》取材于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它以直觀的音像形式重現(xiàn)了古希臘的一場戰(zhàn)爭,同時也融入了現(xiàn)代的商業(yè)因素。影片在故事的基本情節(jié)、人物的塑造及文化的內(nèi)涵上,對原作既遵從、又疏離,使得作品從一部反映部落英雄戰(zhàn)爭的史詩,轉向更為深邃的人性拷問,更契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趨向;但如果僅憑影片去理解史詩,則會有失偏頗。
《伊利亞特》;《特洛伊》;改編
在古希臘,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被看做智慧的寶庫、學校教育的基礎,并對后世文學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荷馬史詩之《伊利亞特》是以主將阿基琉斯的兩次憤怒為主線,講述了一場長達十年的戰(zhàn)爭在最后幾十天所發(fā)生的故事。
2004年上映的好萊塢大片《特洛伊》(Troy)演繹的是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做客斯巴達時,陷入對斯巴達王后海倫不可自拔的愛慕中,最終攜海倫回國,引發(fā)了希臘聯(lián)軍和特洛伊之間的戰(zhàn)爭。對于這部影片,人們談論最多的是劇中逼真、血腥的戰(zhàn)爭場面,忽視了其深邃的文化內(nèi)涵。本文從故事情節(jié)、人物塑造、文化內(nèi)涵等方面,進行文學原著與改編電影之間的對讀,讓人們重新認識經(jīng)典文學作品,同時,從“觀看”電影上升到“解讀”電影。
史詩可以用大量篇幅表現(xiàn)眾多人物和復雜的情節(jié)線索,而要將史詩改編成電影,就必須要考慮時長的限制,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講清楚、講完整、講好故事,這就要求導演必須對原著進行提煉和精簡。《特洛伊》雖然也是以阿基琉斯的兩次憤怒為主線,但導演并未原原本本地遵照史詩的故事情節(jié),而是做了相應的修改。
第一,史詩的開端并沒有交代戰(zhàn)爭的起因,而是以阿基琉斯的第一次憤怒開始;結尾部分是赫克托爾的葬禮,這場戰(zhàn)爭誰贏誰輸,在史詩中并沒有交代。電影考慮到情節(jié)的完整性,為了讓觀眾對戰(zhàn)爭的起因、過程及結局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便在影片開始增加了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達王后海倫這一情節(jié);中間部分以《伊利亞特》為藍本,充分展現(xiàn)了阿基琉斯的兩次憤怒;結尾部分吸取了希臘神話的內(nèi)容,增加了木馬計和特洛伊的毀滅。
第二,史詩中描寫的這場戰(zhàn)爭分為兩個戰(zhàn)場:一是人間戰(zhàn)場,希臘人對抗特洛伊人;二是天上戰(zhàn)場,奧林波斯山的眾神各助一方,即以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為代表的神支持希臘聯(lián)軍,以太陽神阿波羅、愛與美之神阿佛洛狄特為代表的神支持特洛伊人。原著中神體現(xiàn)的是古希臘的命運觀,而影片略去了天神間的斗爭及神與人的沖突,只剩下人與人的斗爭。
第三,為了符合影片的主題,突出人物的英雄氣概,影片在具體情節(jié)上也有改編,最明顯的是阿基琉斯和赫克托爾的雙雄決斗,史詩中赫克托爾一見阿基琉斯便“心中發(fā)顫,倉皇逃跑,一個逃竄一個追,繞著特洛伊城跑了三圈”,[1]最后,赫克托爾受雅典娜蠱惑,繼而跟阿基琉斯正面打斗,雙方先投擲槍,后揮長劍,一招之內(nèi)阿基琉斯便用槍戳中赫克托爾的喉部。電影為了凸顯赫克托爾的英勇,去掉了他逃竄的場面,決斗時,雙方你來我往,騰挪、跳躍、槍刺、劍砍,配上節(jié)奏感強的背景音樂,打斗場面激烈異常,成為影片的精彩之處。
命運觀被忽略是電影的缺失,但影片在對原著情節(jié)做了有的放矢的增減后,不僅能把握住整部電影的節(jié)奏,也能讓電影里的故事更加緊湊、更加完整和吸引人。
電影和史詩都以刻畫英雄為主,但史詩中英雄人物眾多,考慮到時間有限,也為了凸顯主要人物,電影在人物上也做了適當?shù)淖儎印?/p>
第一,電影刪去了天神。由于荷馬描寫的是人類遠古的社會生活,因此,神話構成了史詩的重要內(nèi)容,天神也就成了史詩人物的一部分。天父宙斯、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愛神阿佛洛狄忒、太陽神阿波羅、戰(zhàn)神阿瑞斯等都是《伊利亞特》中描寫最多的天神形象。在史詩中,由于帕里斯把金蘋果判給了阿佛洛狄忒,因此,雅典娜對特洛伊人心懷嫉恨,戰(zhàn)爭中偏袒和幫助希臘人,她特別寵愛阿基琉斯、奧德修斯等希臘英雄,也曾暗中操縱希臘卓越的戰(zhàn)士狄俄墨得斯的手作戰(zhàn),以致戰(zhàn)神阿瑞斯被狄俄墨得斯的槍擊中腹部。在史詩中還描寫了神的家庭生活場面,如第二十卷中,赫拉扯下了女射神阿爾特彌斯的弓箭,并用弓箭打她的面頰,而阿爾特彌斯回到奧林波斯宮殿后,坐在父親膝上痛哭流涕,宙斯則把女兒摟進懷里,問她發(fā)生了什么事,這樣的場景就像是人間家庭生活的一幕??傊?,與人同形同性的神的出現(xiàn)為史詩增加了一種世俗氣息,其營造的活潑、幽默的氣氛也緩解了緊張的戰(zhàn)爭。而天神這類形象在影片中卻沒有出現(xiàn),或者說只在英雄的口中提到,影片中阿喀琉斯斬落阿波羅神像之首的鏡頭,更是將原作“神明至上”的色彩一掃殆盡,完全變成了人(英雄)的故事。
第二,影片略去了一些次要英雄。史詩中塑造的是叱咤風云、英勇善戰(zhàn)的英雄群像;影片中重點刻畫的英雄只有三位:希臘聯(lián)軍中的阿基琉斯和奧德修斯、特洛伊王子赫克托爾。電影里略去了史詩中多次登場的埃阿斯、狄奧墨得斯以及同赫克托耳并肩作戰(zhàn)的特洛伊另一支柱埃涅阿斯(愛神的兒子、羅馬人的始祖)。
第三,影片在濃墨重彩展現(xiàn)主要英雄時,在細節(jié)的處理及人物的結局上對原著進行了改編。電影中奧德修斯、赫克托爾與史詩沒有太大出入。改編較大的是希臘聯(lián)軍中的戰(zhàn)將阿基琉斯,史詩中他既重視個人榮譽、英勇善戰(zhàn)、暴躁易怒、單純執(zhí)拗,又不畏權勢、珍視友誼、寬厚仁慈,這種多重性格在電影中得到了完美的再現(xiàn)。不同的是,首先,電影給他增加了一段與特洛伊阿波羅神廟的女祭司布里塞伊斯的生死愛情,這一設置實現(xiàn)了殘酷戰(zhàn)爭與愛情的融合,更能吸引觀眾;其次,史詩中的他只是一架戰(zhàn)斗機器,而電影中的他在戀人的啟發(fā)下,戰(zhàn)爭之余開始思考與反省,影片賦予了他現(xiàn)代人的思想,完善了這一人物;再次,史詩中并沒有提及阿基琉斯的死亡,希臘神話中說他是在特洛伊城下被太陽神射中腳踵而死,電影則虛構了他沖進特洛伊城營救戀人,被帕里斯射中腳踵,胸部又連中數(shù)箭,倒地而死。至于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在史詩中沒有戰(zhàn)死,但在希臘神話中,他是在特洛伊城下中了善射的希臘英雄菲羅克忒忒斯的毒箭而身亡。電影中則安排他率眾逃出了特洛伊城,給觀眾留下了希望。希臘神話中海倫的丈夫墨涅拉俄斯在戰(zhàn)爭結束后,領著海倫返回了故鄉(xiāng),而電影中,他與帕里斯決斗,最后被赫克托爾殺死,這樣改編是為了凸顯作為哥哥的赫克托爾對弟弟的保護,以及赫克托爾的英勇。再如,史詩中并沒有提到希臘聯(lián)軍的首領阿伽門農(nóng)的結局,但在希臘神話里,戰(zhàn)爭結束后,他順利回到家中,被妻子克呂泰涅斯特拉和她的情夫合謀殺死在澡盆里,電影中的阿伽門農(nóng)虛偽、貪婪、野心勃勃,最后被布里塞伊斯用匕首殺死,這樣安排大快人心,也能展現(xiàn)布里塞伊斯堅強、反抗的性格。
電影也是文化的一種載體,《特洛伊》中人物的服裝、槍械道具以及建筑等都滲透著歷史的痕跡,展現(xiàn)了特定的文化內(nèi)涵。
第一,《特洛伊》多次再現(xiàn)了血腥的戰(zhàn)爭場面,給觀眾奉上了一場英雄廝殺的視覺盛宴,在刀光劍影中彰顯了電影歌頌英雄主義的主題。阿基琉斯參戰(zhàn)的抉擇顯示了希臘文化的重要特征:尚武精神、重視個人的榮譽。
第二,古希臘對喪葬禮儀的重視在電影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荷馬時代有一條明確的規(guī)定:對于戰(zhàn)爭中死亡的將士,在戰(zhàn)役結束時,必須埋葬他們的尸首,讓死者的靈魂得到安息,同時讓死者親屬盡義務,以表示對神靈的敬畏。希臘葬禮一般要持續(xù)十天,葬禮期間,兩軍不會開戰(zhàn)。電影中每逢大戰(zhàn)結束時,雙方都會拉回各自戰(zhàn)士的尸體,并舉行葬禮。此外,電影用較長的時間再現(xiàn)了帕特洛克羅斯和赫克托爾的個人葬禮:高高壘起的火葬堆、在死人眼睛上放金幣,熊熊燃燒的火焰,婦女的哀號,這些細節(jié)會讓觀眾對這一習俗有清楚地了解。
第三,希臘的演說詞久負盛名,在史詩與電影中都有展現(xiàn),主要表現(xiàn)在大戰(zhàn)之前,赫克托爾和阿基琉斯鼓舞士氣時。史詩第八卷中,赫克托爾:“朋友們,要做男子漢,想想你們的勇氣,……我們的馬會輕易跳過深挖的壕溝?!盵1]電影中,特洛伊備戰(zhàn)時,赫克托爾對將士們的鼓舞:“特洛伊的勇士們,我這一生都遵循一個原則,……敬奉神明,愛護妻小,捍衛(wèi)祖國,特洛伊是我們的母親,為她誓死奮戰(zhàn)。”緊接著,阿基琉斯在率領他的部下登陸之時說道:“勇士們,……我愿意與你們同生共死,……我們是無敵雄獅,你們知道沙灘的彼岸,有什么在等待我們嗎?永垂不朽的傳奇,攻下它,我們將留名千古?!边@些精彩的演說詞,一方面能鼓舞士氣,另一方面也能彰顯主人公的性格。
電影文本在力圖重現(xiàn)希臘文化的同時,也忽視了一些東西。
第一,史詩中展現(xiàn)的這場戰(zhàn)爭只是處于文明門檻的希臘人和特洛伊人相互掠奪財富的一場大規(guī)模的搶劫,沒有正義與不正義之分。如詩人對雙方將領都是稱贊的,雙方都對自己的敵人竭盡贊頌之詞。交戰(zhàn)雙方在戰(zhàn)場上握手言歡,互贈禮物??傊?,沒有人懷疑掠奪的正當性,否定戰(zhàn)爭本身。而現(xiàn)代人如果是只看電影的話,大部分觀眾會以今人的是非觀念來衡量這場戰(zhàn)爭,認為這是一場希臘聯(lián)軍侵略特洛伊的戰(zhàn)爭,站在同情特洛伊的一邊,也會因阿伽門農(nóng)的狂妄、自私憎恨希臘聯(lián)軍。
第二,史詩中提到古希臘人在葬禮之后都會進行體育競技活動,如史詩第二十三卷,帕特洛克羅斯的葬禮之后,阿基琉斯搬來大鍋、三角鼎、馬匹、肥牛、婦女和灰鐵等豐富的獎品,開始了競技活動,競技項目有戰(zhàn)車競賽、拳擊、摔跤、賽跑、武藝、擲鐵餅、射箭、擲標槍。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眾多項目在古希臘史詩中就有詳細的記載,而這一作為古希臘文化代表的體育競技活動卻被電影砍掉了。
第三,史詩中有很多祭祀神的活動以及神秘性的一些東西,比如,在當時盛行的鳥占和預言術。如在史詩第一卷就描述了祭祀太陽神的場面:“把祭品圍繞祭壇擺成一圈,舉行凈手禮,抓一把粗磨的大麥粉,大聲祈禱,祈禱完畢后,撒上了大麥粉,先把犧牲的頭往后扳,割斷喉嚨,剝?nèi)奚钠?,把大腿砍下來,用雙層網(wǎng)油覆蓋,在上面放上生肉。盛滿酒,舉行奠酒禮,贊美遠射神?!盵1]第二卷中有一位預言家卡爾卡斯從蛇吞吃九只鳥預言,這場戰(zhàn)爭將會打九年,而在第十年希臘將攻下特洛伊。這些古老的神秘的東西也都被電影去掉了。
毋庸置疑,電影版的《特洛伊》有自己的獨特性。豐富立體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對原著闡釋的角度恰如其分,但電影也遺失了原著的很多內(nèi)容,所以僅僅依托電影來理解古老的荷馬史詩《伊利亞特》是有局限性的。近年來,國內(nèi)外掀起了一股改編文學名著的熱潮,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觀眾在短時間內(nèi)了解名著的需要,可以讓人們重新認識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從而使文學更為廣闊地融入社會;但我們只有充分認識到文學與電影各自特殊的表現(xiàn)形式和獨特的藝術規(guī)律,促使這兩種藝術手段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才能推動文學與影視的良性發(fā)展。
[1]荷馬.羅念生,王煥生.荷馬史詩·伊利亞特[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
責任編輯:張新潮
Research on the Adaptation of the “Troy” From “Iliad”
ZHU Pu
(Shanxi University,Shanxi 030031,China)
The movie “Troy”,directed by Wolfgang Peterson,is originated from Homer's “Iliad”. An ancient Greek war is shown with motion pictures which integrates modern commercial elements. There ar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basic plots,characterization,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in the film. This makes the epic,a story of tribe heroes,become a more profound human nature exploration. However,if we take the film as epic we may make wrong impressions.
“Iliad”;“Troy”;adaptation
2014-07-08
朱 璞(1983-),女,山西運城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比較文學研究。
1004—5856(2015)06—0061—03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5.06.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