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坤
中圖分類號:G808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5)01-000-01
摘 要 本實驗研究目的就是為了找出低氧訓練對人體五種重要元素(鈣、鎂、鋅、鐵、銅5種)的影響,為一些即將進入高原活動或是進行低氧訓練的人群提供相關訓練依據和建議。
關鍵詞 低住高練訓練法(LoHi) 人體元素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北京體育大學普通男性大學生10名,身體健康,無家族遺傳病史,未經歷系統(tǒng)運動訓練,世居低海拔地域并且之前從未上過高原進行任何活動。
(二)研究方法
1.測試方法
(1)訓練開始前對10名大學生采集末梢指血,測其五種元素含量;(2)受試者在O2濃度15.2-15.4%相當于海拔2500m-2600m的低氧艙內每周蹬功率自行車訓練3次,每次運動負荷約80w,蹬車節(jié)律(60r/min),每次訓練時間60min。實驗為期4周,每周最后一次訓練結束后采集末梢指血檢測全血五種元素含量;(3)進行數據比較分析,得出每種元素的變化趨勢以及它們之間變化幅度的差異。最后得出樣本總體變化趨勢。
2.測試指標
受試者在訓練前和每周訓練后取手指末梢血測定其鈣、鎂、鋅、鐵、銅5種元素含量。訓練過程均在同一場地進行,溫度、濕度條件基本相同。每個測試項目都由固定人員負責,以減少測量的誤差。
3.數據統(tǒng)計
數據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由于是自身對照,所以處理方法是每周訓練后所測指標都與訓練前進行均值比較(配對樣本T檢驗),描述與結果統(tǒng)計以平均數±標準誤表示,顯著性差異水平P<0.05,非常顯著性差異水平P<0.01。
二、結果與討論
(一)實驗結果
表1 運動前后各檢測指標的變化
時間 檢測指標
Cu Zn Ca Mg Fe
訓練前 15.56±2.4 103.13±17.61 1.28±0.21 1.44±0.32 10.52±2.03
第1次訓練后 22.70±1.64** 142.5±12.32** 1.65±0.1** 1.69±0.23 11.84±1.32
第2次訓練后 17.42±3.39 96.25±35.48 1.34±0.34 1.32±0.45 7.57±2.35*
第3次訓練后 19.07±2.37* 100.38±17.8 1.1±0.2* 1.71±0.25 8.54±1.16*
第4次訓練后 18.75±1.69** 98.32±17.08 1.02±0.1* 2.0±0.18** 8.85±1.05*
注:①訓練后各點與訓練前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標于運動后各點,* 表示P<0.05,** 表示P<0.01。
②MB5血液多元素分析儀上附有各個元素標準值:Cu為11.8-33.3umol/L;Zn為76.5-175umol/L;Ca為1.15-2.7mmol/L;Mg為1.12-2.06mmol/L;Fe為7.52-11.82mmol/L。
③最后一周訓練結束后所測指標與訓練前進行配對T檢驗后各個元素p值如下:PCu=0.004 PZn=0.600 PCa=0.022 PMg=0.003 PFe=0.049。
(二)分析與討論
1.全血Cu含量變化
通過數據比較可以發(fā)現,除第一周訓練結束后Cu含量顯著突增以外,整個訓練周期中,Cu含量整體呈增長趨勢,且最后一周訓練結束后與訓練前相比有非常顯著差異,說明本次低氧訓練會使人體全血銅含量升高。
2.全血Zn含量變化
通過數據比較可以發(fā)現,除第一周訓練結束后Zn含量顯著突增以外,整個訓練周期中,p值都大于0.05,Zn含量整體變化趨勢不顯著,所以說明本次低氧訓練對人體全血Zn含量沒有明顯影響。
3.全血Ca含量變化
通過數據比較可以發(fā)現,對于全血Ca含量而言,除第一周訓練結束后Ca含量顯著突增以及第二周訓練后沒有顯著變化外,整個訓練周期中Ca含量有顯著降低的趨勢,說明本次低氧訓練會使人體全血Ca含量降低。
4.全血Mg含量變化
通過數據比較可以發(fā)現,除最后一周訓練結束后與訓練前相比有非常顯著性差異,其他幾周都沒有顯著性差異,所以不足以說明本次低氧訓練會使人體全血Mg含量上升。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對于人體內Mg元素而言,需要更長的訓練周期才能造成顯著的變化趨勢。
5.全血Fe含量變化
通過數據比較可以發(fā)現,除第一周訓練結束后Fe含量沒有顯著性變化,整個訓練周期中Fe含量呈顯著降低的變化趨勢,說明本次低氧訓練會使人體全血Fe含量降低。
三、小結
為期4周的低住高練訓練法(LoHi)會使人體全血Cu含量上升而Ca和Fe含量降低,且變化幅度由大到小依次為:Cu、Ca、Fe,而對于Zn和Mg含量影響不大。
對于進行低氧訓練或是進入高原環(huán)境從事活動的人群,尤其是女性,應注意適當補充Ca和Fe。
參考文獻:
[1] 高言誠,毛杉杉,王正珍等.營養(yǎng)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7:50-70.
[2] 葛可佑.中國營養(yǎng)科學全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276.
[3] 呂丹云.鈣攝入量與運動能力的實驗研究[J].體育科學.1999.19(3):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