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挺峰
無錫市濱湖中心小學是濱湖區(qū)辦學最早的一所學校,它的前身可追溯到創(chuàng)辦于1900年的“養(yǎng)正學堂”。據《無錫教育志》評曰:它是錫金鄉(xiāng)區(qū)辦學之始,是無錫近代鄉(xiāng)村教育的起步。能到這樣一所百年老校任職,倍感欣慰和自豪之余,心中不由得升騰起深深的責任和期待。筆者認為對于學校來說,“老”并不意味著陳舊,更不是落后,恰恰相反,越是老校,越有積淀、有精神、有品格,正所謂歷久彌香。
學校的歷史悠久固然值得自豪,但是辦出特色,辦出品牌更讓人稱道。于是,“破繭化蝶,努力實現老校向名校的華麗轉變”成了我最大的夢想和追求。幾年來,筆者帶領全體濱小人,從名校的發(fā)展需求審視這所百年老校存在的問題和發(fā)展方向,在思考中前行,在前行中攀登,在攀登中堅持……
一、學校的辦學之魂,既能成為“歷史的輝煌”,也能成為“前進的燈塔”
每一所名校都有自己獨特的辦學思想,這種辦學思想實際上是學校發(fā)展的文化命脈,它是學校發(fā)展中積淀下來的精神追求。百年辦學史絕不是平凡的歲月,一代代辦學者創(chuàng)造和積淀的學校精神是什么?凝固歷史的文化底蘊又是什么?
于是學校聘請了無錫市、濱湖區(qū)教育專家和學校的全體教師一起,走進百年歷史,并展望教育的發(fā)展需求,尋找歷史與現實的相融點。通過研究,發(fā)現濱湖中心小學前身“養(yǎng)正學堂”的創(chuàng)辦歷史,是一首鐵肩道義、勇于責任的正氣之歌。1900年,正值列強入侵,欺壓百姓,民不聊生,英商在大量收購錫南地區(qū)蠶繭時施展剝削伎倆,引起蠶農公憤。開化文社王星陛等7名秀才挺身而出,仗義執(zhí)言,奔走呼吁,逼使洋人屈服,取得了無錫最早抗敵列強斗爭的勝利。他們不畏強暴、正義凜然的愛國愛民情懷,深深感染了當地百姓,百姓紛紛將學生送往他們經辦的“養(yǎng)正學堂”。百年間,濱小用它的博大襟懷,包容和鍛造了萬千年輕而鮮活心靈,歷屆校友們秉承正義,負起責任,踏實工作,奉獻社會,進一步傳承和弘揚著這所百年老校的歷史和榮光。而未來的教育需要學生個體與自然、社會以及自我彼此水乳交融、整體和諧共處,智力和人格和諧發(fā)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我們站在歷史和未來的交匯處,確立了“養(yǎng)正”校訓,把“養(yǎng)浩然正氣,育完整人生”作為辦學理念。我們提出的“養(yǎng)”即涵養(yǎng),它是潛移默化、是氛圍熏陶、是實踐體驗。“正”包括品行、學識、個性、人格四個層面,具體指達到“四個有”,即有文化底蘊、有獨立思想、有鮮明個性,有責任擔當、具備良好的人格特征。
為了有效地落實“養(yǎng)正”教育的理念,我們提出了“以孝養(yǎng)正、以知養(yǎng)正、以行養(yǎng)正、以情養(yǎng)正、以規(guī)養(yǎng)正”的五大辦學策略,著力營造“養(yǎng)正”環(huán)境氛圍,設計了學校形象識標,提煉了新的三風,建設了“養(yǎng)正文化長廊”,建立了養(yǎng)正收藏制度,編印了《濱湖百年老校資料選輯》;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以批判性思維涵養(yǎng)學生獨立思想,鼓勵學生主動發(fā)現問題,師生展開對話性討論;切實開展“親近經典”校本課程建設,以經典詩文滋養(yǎng)學生的學識品行,豐富學生的學識修養(yǎng);創(chuàng)新開展“三心”德育實踐活動,讓學生在體驗、感悟、反省中升華孝心、愛心、責任心。
二、提升職業(yè)幸福感,讓每個教師成為更美好的自己
老校向名校蛻變,離不開一支奮發(fā)有為的團隊,離不開一批名師的支撐。發(fā)展學校,必須首先改變教師,讓教師有信仰更堅守教育,有智慧更提升專業(yè),有追求更具幸福感。
1.創(chuàng)新退休話別活動,讓教師更有境界
由于地域關系,濱小的教師都是典型的鄉(xiāng)村型教師,淳樸、率真、踏實、肯干,但總覺得他們對工作缺少一種激情、一份追求。校長有責任去提升教師的精神境界和追求,讓教師感受職業(yè)生命的幸福和自豪,做一個更加美好的自己。
適逢學校德高望重的丁優(yōu)鈺老師退休。丁老師在32年的從教生涯中,憑著自己的聰明和勤奮,在語文教學方面獨樹一幟,充滿個性風采。在班主任工作方面,她也有出色的表現,獲得了許多榮譽。丁老師用自己的行動鑄就了輝煌的職業(yè)生涯。于是,筆者抓住這個契機,創(chuàng)新話別形式,以“讓每一位教師成為更加美好的自己”為主題,隆重舉行了“樹陽光心態(tài),做品質教師”養(yǎng)正教師發(fā)展論壇暨丁優(yōu)鈺老師退休話別會。
活動從觀看丁優(yōu)鈺老師教師職業(yè)生涯的專題片開始,通過專題片,現場所有來賓、教師、家屬代表再次走近丁優(yōu)鈺老師,了解了她的教書生涯。隨后,即將退休的丁優(yōu)鈺老師聲情并茂地講述了自己從教生涯中,與學生間的“濃情蜜意”、與新教師的互幫互助、與同事們的互激互勵,幸福的感覺在她低吟淺唱的委婉敘說中升騰。隨后,丁老師的學生、同事以及手把手指導過的骨干教師深情回顧了和她共同走過的一幕幕感人情景。整個活動,充滿了離別的依戀和濃濃的感動—回憶、感恩、囑咐、祝愿、勉勵……這個別開生面的話別會,給老師們很大的觸動,在互動環(huán)節(jié)中,各個年齡層次的教師爭相“表白”?!斑@樣震撼人心、值得回味的退休話別會我們還是第一次參加,它不但是對老教師幾十年默默付出的充分肯定,更是對一名教師職業(yè)生命質量的最高尊重。這樣的師德典型和師德教育觸動人心,引領人心?!币晃唤處熑缡钦f。一次話別,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精神的引領,在這樣的洗禮和引領下,學校教師的精神面貌發(fā)生了改變,尤其是青年教師的追求也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
2.打造學習共同體,讓教師更有智慧
在最近幾年的畢業(yè)考試、調研抽測中,學校均取得可喜的成績??墒菂^(qū)教研中心沈主任在一次調研中評價我校:教學質量在穩(wěn)步上升,但是調研的好課率不高。言外之意,學??喔尚偷慕處熅佣啵腔坌偷慕處熅由?。沈主任的這句話深深地震動了我,這所老校要向名校轉變,必須有更多的智慧型教師作為支撐,這樣才能使學科教學有更強的生命力。
怎么讓教師更有智慧,提高課堂的效率?筆者從著力改進備課組,打造學習共同體做起,讓每個備課組成為教師成長的共同體,增強“團隊意識”,促進“同伴互助”。學校骨干教師蹲點組內,指導備課、出卷,組織聽課、評課,發(fā)揮引領作用。通過學習共同體建設,一支篤學善思、充滿智慧的教師團隊正在形成。其中六年級語文備課組的幾位教師進步尤其顯著。陸老師雖然身在三湖分校,但成長迅速,在濱湖區(qū)青年教師賽課活動中獲得了一等獎;何老師被評為區(qū)第二屆“最受學生喜愛的教師”和全國級的“2011年度推動誦讀百佳人物”。
三、親近經典,培養(yǎng)三心,讓學生智育和德育和諧發(fā)展
培養(yǎng)怎樣的孩子?如何培養(yǎng)孩子?每一所名校都有自己獨特的思考。在“養(yǎng)浩然正氣,育完整人生”的辦學理念引領下,我們提出了培養(yǎng)“四有”學生,即有文化底蘊、有獨立思想、有鮮明個性、有責任擔當,具備良好的人格特征,促進學生智力和人格的和諧發(fā)展。
1.讓經典詩文涵養(yǎng)學生的學識,滋潤學生的心靈
“心性要靠學識的滋養(yǎng)才能明澈?!蔽矣X得經典詩文是世界上最美麗、最優(yōu)雅的語言,是真、善、美的藝術結晶,是有力量的知識。讓兒童在心靈最純凈、記憶力最好的小學階段來誦讀、吟唱、創(chuàng)作經典詩文,能滋養(yǎng)與厚實他們的學識素養(yǎng),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情操,讓他們的人生棲居在詩意之中。為此,我們提出了“親近經典”的校本特色課程建設,自編教材,進行經典誦讀的活動。
每個周五的早晨,校園就沉浸在瑯瑯的詩文誦讀聲中,這是學校規(guī)定的經典誦讀的時間,孩子們或齊誦,或獨誦,或興致盎然地表演誦,陶醉在經典詩文的音韻美、節(jié)奏美、情趣美中。每周一節(jié)的閱讀課,更是孩子們經典誦讀的黃金時間,在老師的引領下,孩子們或賞析,或誦讀,或仿寫,盡情地汲取中華詩文的精髓。為了更好地提高誦讀實效,學校定期開展閱讀研討課,每學期每個年級上一堂師生共讀書閱讀展示課,引導孩子們賞析人物特點,品讀精彩片段,暢談閱讀收獲,點撥讀書方法。
同時進行拓展,把經典與吟唱、經典與作畫結合起來。音樂課上,老師充分挖掘經典的古詩、童謠、民歌等,帶著孩子輕吟淺唱。經典的音樂流淌著真,傾訴著善,抒寫著美,創(chuàng)造出輕盈靈動的意境,表現出呼之欲出的童心,放飛出深厚雋永的睿思。美術課上,老師將經典古詩的意引入到水墨畫的境中,營造出輕靈優(yōu)雅的意境畫面,讓學生體驗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過“親近經典”的活動,孩子的學識修養(yǎng)提高了,思維變得靈動了,更重要的是他們都有一顆詩意的童心,對生活有無限的遐想和憧憬。
2.孝心、愛心、責任心,支撐起學生品行、個性及人格的和諧發(fā)展
孝心教育已經成為學校的一大特色,形成了一個文化場,通過場的引力凝聚學生的孝心思想,通過場的影響形成學生的孝心品質。學生在這種孝心文化場中受到心靈的陶冶、認同、內化,從而得到深刻的啟發(fā)和積極的影響。
但是,我覺得學生光有“親情之孝”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友情之愛”、“報國之忠”,所以,有必要拓展孝心教育的外延,豐富孝心教育的內涵,讓學生由愛親人升華到愛他人、愛集體、愛祖國,并培養(yǎng)學生對家庭和朋友的責任,對學習和生活的責任,對所屬組織的責任,乃至對社會、對世界的責任。于是,我提出了“三心”培養(yǎng),即孝心、愛心、責任心的培養(yǎng)。
怎么來培養(yǎng)孩子的孝心、愛心、責任心?我們倡導實踐體驗,即讓學生參與到活動中,去體驗、去感悟、去反思,觸動心靈,產生震撼。于是,我們開發(fā)了以培養(yǎng)“三心”為目的的德育校本課程,每個年級確立一個主題,師生共同開發(fā)研討實踐活動的內容、方式,學生在活動體驗中升華情感,內化道德,形成品質。六年級的學生感覺生活中到處有恩,父母之恩、師長之恩、同學之恩、學校之恩、黨之恩、國之恩、社會之恩……于是,大家以“感恩的心”為主題,設計了一系列的感恩活動:以感恩父母為主題的“菜籃子的愛”、以感恩伙伴為主題的“親親我的伙伴”、以感恩學校為主題的“畢業(yè)贈書”、以感恩社會為主題的“關愛空巢老人”……通過活動,學生的心靈中播下了一顆感恩的種子,他們覺得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很多人的關心和幫助,成長的路上應該時時刻刻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不忘撫養(yǎng)之恩、關愛之恩、知遇之恩、提攜之恩、幫扶之恩。
一所名校的特色優(yōu)勢還存在于很多方面,例如學校管理、學校文化,所以濱小這所百年老校要破繭化蝶,實現老校向名校的華麗轉身,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很多。有夢想就有希望,只要認準了目標一路走下去,五年,十年,十五年……我相信總有一天,我們一定會實現老校向名校的華麗蛻變和轉身,躋身于名校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