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青等
摘要:目的 觀察恩度聯(lián)合TACE序貫微波消融治療原發(fā)性肝癌的臨床療效。方法 2011年10月~2014年2月總共40例原發(fā)性肝癌患者入組,隨機分為恩度聯(lián)合TACE序貫微波消融治療組及TACE序貫微波消融對照組。比較兩組患者腫瘤治療至進展時間(TTP)、臨床獲益率、生活質量(QOL)、治療前后外周血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水平變化。結果 治療組患者TTP延長、14d后治療組外周血VEGF水平與對照組比較下降明顯,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組臨床獲益率83.33%,對照組為77.27%,治療組臨床獲益率稍優(yōu)于對照組,但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QOL兩組患者均有改善,無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恩度聯(lián)合TACE序貫微波消融治療原發(fā)性肝癌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療效。
關鍵詞:恩度TACE微波消融;原發(fā)性肝癌;TTP臨床獲益率;QOLVEGF
肝癌因其惡性程度致病情進展快,治療難度大,療效差。目前的傳統(tǒng)手術治療,放化療,以及介入治療已經到了一個瓶頸的時期,如何尋找新的突破點是目前的一個研究熱點。其中,腫瘤新生血管因素已經被日益重視起來。在TACE及微波消融治療過程中及治療后加入抗血管生成治療藥物--恩度(重組人血管內皮抑素),有可能使得治療更為有效。我們從2011年10月以來,采用恩度聯(lián)合TACE序貫微波消融治療原發(fā)性肝癌,取得一定的臨床療效,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于2011年10月~2014年2月我科住院治療的總共40例臨床或病理確診原發(fā)性肝癌患者。男28例,女12例;年齡31~75歲。肝功能Child分級:A級22例,B級18例;隨機將40例患者分為治療組(18例)和對照組(22例),兩組病例資料的分期、性別、年齡、身體狀況評分、肝功Child分級等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均進行2個周期以上介入治療。
1.2納入標準 ①臨床或病理確診的原發(fā)性肝癌(HCC)的患者;②經CT或MRI檢查,HCC為結節(jié)型或巨塊型,病灶的雙徑可測量;③年齡18~75歲,身體狀況評分ECOG 0~2,預計生存期≥3個月;④受試者無主要器官的功能障礙,血常規(guī)、腎功能及心臟功能基本正常者。
1.3方法
1.3.1對照組(TACE序貫微波消融) 將導管超選至腫瘤的供血動脈,給予超液態(tài)碘化油(用量ml:腫瘤橫徑cm×1.5)+中藥鴉膽子油乳30ml。進行TACE治療,每28d為1個周期。
1.3.2治療組(恩度聯(lián)合TACE序貫微波消融) 將導管超選至腫瘤的供血動脈,給予超液態(tài)碘化油(用量ml:腫瘤橫徑cm×1.5)+中藥鴉膽子油乳30ml+恩度注射液15mg(煙臺麥得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進行TACE治療,在TACE治療后第2~14d靜滴恩度注射液15mg/次,1次/d,每28d為1個周期。
1.3.3微波消融治療 兩組均予TACE后7d肝功能好轉后序貫予以肝癌微波消融。輻射功率50~60W,時間300~800s。對于直徑≤2.0cm的結節(jié),采用單針一次原位滅活;直徑2.0~4.0cm的結節(jié),采用雙針一次原位滅活;大于4.0cm的結節(jié)多針多次滅活[1]。
1.4隨訪與觀察 ①生活質量評分(QOL);②肝臟增強CT檢查:多層螺旋CT掃描評價病灶大小,臨床獲益率:CR+PR+SD/總例數×100%;③檢測外周血VEGF水平;④腫瘤治療至進展時間(TTP):自判定臨床獲益之日開始,每1個月定期隨訪1次,每2個月復診1次,以觀察有效或穩(wěn)定患者的TTP。
1.5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包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2 結果
2.1生活質量評分(QOL) 根據萬崇華[2]等制訂的肝癌患者生活質量測定量表,2個周期治療前后評價,該量表包括4個領域共22個條目,即軀體功能和心理功能各6個條目,癥狀/副作用和社會功能各5個條目。分值越高說明患者的功能狀態(tài)越好,生活質量越高。兩組患者經治療后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0.001),而兩組間治療后QOL均有改善,但兩組間差別無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臨床獲益率 近期客觀療效判斷依據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RECIST),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穩(wěn)定(SD)和進展(PD)。于介入前及2個周期介入治療后多層螺旋CT掃描評價病灶大小,按臨床獲益率計算:CR+PR+SD/總例數×100%。治療組臨床獲益率稍優(yōu)于對照組,但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06,P=0.937),見表2。
2.3外周血VEGF水平 外周血VEGF濃度的檢測采用雙抗夾心ELISA法,每個周期治療前和恩度開始治療后7d、14d檢測。兩組患者術前VEGF濃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928,P=0.359),術后7d均有明顯升高,兩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459,P=0.649),術后14d檢測,兩組濃度均明顯下降(P<0.001),治療組14d后外周血VEGF水平與對照組比較下降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096,P=0.043),見表3。
2.4腫瘤治療至進展時間(TTP) 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對照組TTP約為28w,治療組約為34w,兩組TTP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我們既往采用中藥鴉膽子油肝動脈灌注+超液化碘油栓塞治療(中藥TACE治療)療效與化療藥物灌注+栓塞治療療效相當,但肝功能損害明顯減輕,患者生存質量得到有效改善[3]。微波消融(PMCT)治療腫瘤成熟于20世紀90年代初,日本學者Seki等開創(chuàng)了超聲引導下微波消融治療肝癌的臨床應用[4]。我們采取TACE序貫微波消融(PMCT)聯(lián)合治療,充分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點,最大程度增加治療效果。本課題兩組患者生存質量較治療前均有改善,但組間比較無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可能與兩組均采取中藥灌注+栓塞治療,微波消融相對局限,正常肝臟得到有效保護,肝功能損傷相對恢復較快有關。
TACE序貫微波消融治療療效確切,但治療過程中及治療后復發(fā)、轉移影響其療效的進一步提高。新生血管的形成及VEGF的表達對栓塞后側支循環(huán)的建立、殘癌組織血供重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5]。TACE及PMCT在破壞腫瘤血管的同時也可能上調VEGF,從而促進新生腫瘤血管形成,進而引起殘存腫瘤進展、轉移、甚至新瘤灶的生成。阻斷VEGF介導的術后血管新生,很可能是優(yōu)化療效的有效手段。Folkman博士1971年在新英格蘭醫(yī)學雜志上首先提出了腫瘤生長依賴血管形成的概念[6]。血管內皮抑素通過調節(jié)腫瘤細胞表面VEGF的表達發(fā)揮抗血管生成作用[7]。杜國芳[8]等證實:接種腫瘤當日開始給藥能體現恩度抗腫瘤作用;而接種腫瘤前和腫瘤開始生長后給藥不能體現恩度抗腫瘤效果。據此我們選擇TACE當日即使用恩度注射液15mg動脈灌注,TACE治療后第2~14d靜滴恩度注射液15mg Qd,每個周期治療前和介入開始治療后(即恩度治療后)7d、14d檢測外周血VEGF的表達,兩組患者治療后7d左右VEGF表達水平最高,在14d后明顯下降,隨著恩度治療時間延長,恩度治療組在治療后14d外周血VEGF水平與對照組比較下降尤其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目前,國外有原發(fā)性肝癌化療聯(lián)合抗血管生成治療藥物取得公認進展的相關報道。國內也有應用恩度肝動脈灌注聯(lián)合介入化療栓塞治療中晚期肝癌近期療效提升[9],但單次動脈灌注劑量有限,療效相應有限。我們在TACE序貫微波消融治療過程中及治療后加入抗血管生成治療藥物--恩度并足量靜脈輸注,通過本研究我們觀察到治療組臨床獲益率為83.33%,而對照組為77.27%,治療組較對照組臨床獲益率有提高,但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考慮樣本量少有關,仍需增加樣本量進一步驗證結果。對照組腫瘤治療至進展時間約為28w,治療組約為34w,兩組TTP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恩度聯(lián)合TACE序貫微波消融治療原發(fā)性肝癌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療效,值得我們在臨床中進一步推廣使用,并通過觀察樣本量的增加,更加客觀準確的評估其遠期療效。
參考文獻:
[1]梁萍,董寶瑋.肝癌微波消融治療合理選擇與評價[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8,28(8):615-617.
[2]萬崇華,方積乾,張燦珍,等.肝癌患者生存質量測定量表的制定與考評[J].中國行為醫(yī)學雜志,1998,(7)3:170-173.
[3]黃小青,田華琴,梁貴文,等.原發(fā)性中晚期肝癌中醫(yī)綜合治療療效觀察[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09,16(1):57-60.
[4]Sekit, Wakabayashim, Nakagawat,et al.Ultrasomically guided percutaneous microwave coagulation theraphy for small hepatocelluar carcimoma[J].Cancer,1994,74(3):817.
[5]李欣,馮敢生,鄭傳勝,等.肝動脈化療栓塞對腫瘤血管生成影響的實驗研究[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2,36(8):689-693.
[6]Folkman J.What is the evidence that tumors are angiogenesis dependent[J].Natl Cancer Inst,1990,82(4):4-6.
[7]Folkman J.Role of angiogenesis in tumor growth and metastasis[J].Semin Oncol,2002,29(6 suppl 16):15-18.
[8]杜國芳,王麗紅,裴毅.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抗小鼠肝癌H22作用機制探討[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3,10(2):14-15.
[9]齊秀恒,武振明,劉琪,等.恩度肝動脈灌注聯(lián)合介入化療栓塞治療中晚期肝癌的臨床觀察[J].中國腫瘤臨床,2008,35(1):5-7.編輯/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