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新
今天看來,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jié),是兩千多年前西漢皇帝們的一個貢獻。正是這個節(jié)日,讓辛苦了一年的黎民百姓,在經(jīng)過了親友團聚的春節(jié)后,又有了個狂歡的機會,好把積蓄了一個冬天的精力都發(fā)泄出來。
在中原民間,元宵節(jié)是一個近似于西方狂歡節(jié)的節(jié)日。
回首走過的歲月,我度過的元宵節(jié)已有幾十個了。
童年記憶中的元宵節(jié),是鎮(zhèn)街上擁擠的人群、晃動的人頭和不絕的人流,是坐在大人肩膀上,看在鼓樂聲中走過來的踩高蹺、游旱船的隊伍,是人們不絕的歡呼和放肆的高叫。在鎮(zhèn)街的十字路口,踩高蹺、游旱船的隊伍停下來表演時,人們的歡樂會達到巔峰,踩高蹺的高手會在這兒翻跟頭,幾家吹嗩吶的班子會在這兒比著吹“百鳥朝鳳”,最重要的是游旱船的男扮女裝的演員們,要在這兒把旱船撐得滴溜溜轉,“她們”一個個涂脂抹粉穿紅著綠,要故意在這兒借撐船的機會顯示出自己“美妙的女兒身段”,逗人們笑得前仰后合。更有趣的是,有膽大的看客趁男扮女裝的演員們不注意,猛伸手掏出他們裝在胸前當乳房的大紅薯,使得他們高隆的胸部塌了一半,那演員卻假裝害羞捂住了臉,那場景能把人們笑得流出眼淚,成群的笑聲糾結成團,會順著街筒滾出幾里地遠。
少年記憶中的元宵節(jié),是在村頭歡快地掄著自制的火把。離著元宵節(jié)還有幾天,我們這些孩子就開始在家里和村里四處尋找用到一半的笤帚,實在找不到,就悄悄把娘新扎的笤帚藏起來,不管娘如何著急尋找也不拿出來。到了元宵節(jié)的夜里,大家一齊拿著笤帚、火柴和細繩子來到村頭的田野里,把細繩子綁在笤帚的把上,然后用火柴點燃笤帚,一只手拎著繩子就掄起來,著了火的笤帚變成了一個火球,被我們掄成一個火的圓圈,幾十個孩子一齊掄著幾十個火球,邊掄邊快活地喊叫著,那場面極為壯觀。更有意思的是,一個村子的孩子們一旦開始掄火把了,其他村子的孩子們看見后也就開始掄,這樣,幾個村子的許多孩子同時掄出無數(shù)個火的圓圈,伴著笑聲和吶喊,還有大人們的鼓勵和贊嘆,天上皓月一輪,地上火光點點,天地呼應,那情景確實讓人從心底里感到無比的暢快。
青年時代記憶中的元宵節(jié),是無數(shù)的燈謎貼在紅燈籠上,看誰最先猜出來。我們這些青年男女在燈謎中穿行,一個個抓耳撓腮苦思冥想,都想把謎底先猜出來。誰猜得多猜得準,誰就可能得到異性的青睞。眼見得一對一對的男女因猜準燈謎心生好感而走在一起,甚至隱身到遠處的暗影里,能把人急得和嫉妒得渾身冒汗??晌夷X子轉彎慢,猜燈謎的本領最差,干著急卻沒有辦法。有時可把一條燈謎的謎底猜到了,還沒開口,已被機靈的同學先報了謎底把獎品領走了。我記得我有一個元宵節(jié)只猜對了一條三等難度的燈謎,那燈謎的謎面是:開封城。要求是:答一個作家的名字。我給的答案是:茅盾。老師說:對了,請領走兩顆水果糖。盡管沒有一個女同學走過來向我表示祝賀,我還是眉開眼笑地樂了一個晚上……
從軍后記憶中的元宵節(jié),是看遙遠夜空中的煙花。我記得有一年拉練進到沂蒙山里,到了元宵節(jié)晚上,恰逢我站九點熄燈后的第一班崗。我持槍站在哨位上時,遠處縣城的夜空中升起了絢爛的煙花,我高興地叫了一聲:嗷,看——帶班的班長聞聲走過來訓了我一句:喊什么?怕敵人不知你站在啥地方?!我驚得急忙伸了伸了舌頭,乖乖,我竟忘了自己在站崗!班長大概看出了我眼中的落寞,不忍心地又輕聲叮囑:你看煙花吧,我替你觀察著四周,但不許喊。我急忙點頭,急忙又把目光放在遙遠夜空中的煙花上,照樣看得興高采烈,只是不敢樂出聲來……
元宵節(jié)給了我太多的快樂,每一想起就對它心生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