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業(yè)
(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設備維修分公司黑龍江齊齊哈爾)
基礎理論是維修人員的基本素養(yǎng)。作為主要從事冷加工設備維修工作的技術人員,知識范圍要寬泛,如繼電控制回路,PLC編程,數控技術,觸摸屏,直流調速,交流調速,起重機電機調速技術等,因為要針對上千臺冷加工設備進行技術支持,要對電鉗工進行維修指導,所以要求技術全面,技術掌握得要透徹。以上科目中,PLC編程就要熟悉西門子、三菱、歐姆龍、日立等種類,數控系統(tǒng)涉及西門子(包括8MC到840Dsl的基本全系列)、海德漢、發(fā)格(FAGOR)、納姆( NUM)、發(fā)那科(FANUC)等種類,直流調速系統(tǒng)涉及本地產KSA63、6RA27、西門子6RA70、歐陸590、愛默生等種類,至于觸摸屏和變頻器就更多了,無論是名牌還是小產品,都應有所涉及。人的精力有限,想完全精通是不可能的,掌握基本理論才是王道,才能舉一反三。例如,不管什么直流調速系統(tǒng)驅動的直流電機不轉,所需要檢查的地方無外乎是系統(tǒng)使能、給定、電機激磁、電樞等。所以,精通其中1~2種,剩下的就可以用時再查技術資料了。
技術資料是必不可少的條件。電氣控制最終目的是驅動電機、閥等動力元件,實現(xiàn)各種動作。電機的性能有很多說法:剛性、調速性能、啟動電流、持續(xù)電流、發(fā)熱情況等,一個好的驅動系統(tǒng),必然會有整套的電機優(yōu)化程序和大量的可調整參數,復雜的高精密數控系統(tǒng)就更不必提了,誰的腦子也不可能記得住如此巨量的參數,一些相對復雜的調試和優(yōu)化步驟也不是可以輕易記下來的,這就顯得技術資料尤為重要。沒有技術資料,有時候只能是做維持性的工作,比如記錄下所有參數、接線,測量送電、未送電工作等狀態(tài)下的各種電壓電流等,有時候還存在一些對數據解釋不了的情況,使維修陷入僵局。國企一般都會有完備的資料管理系統(tǒng),維修人員自己也要注意收集技術資料、工控軟件等。
先分析后動手、先電氣后機械、先小拆后大拆。
先分析后動手是維修人應該有的基本態(tài)度,但經驗是最大的障礙。任何一個技術員都在不停地積累自己的經驗,尤其是國企的某些技術員,可能經年累月的都在維護某一臺或某幾臺設備,經驗積累對象是這幾臺設備時,往往經驗主義的禍根就會體現(xiàn)出來。當出現(xiàn)一個問題時,有些技術員連現(xiàn)場都不去,基本的檢測都不做,就認為是老毛病又出現(xiàn)了,于是告訴電鉗工去處理以前那個地方,但往往解決不了問題,于是又趕到現(xiàn)場檢查,但時間已經耗費了許多。還有一種情況,某個故障現(xiàn)象牽扯很多方面,機械、電氣的都有可能,不經過分析就動手,往往會犯錯。
如某臺數控立車刀架垂直上下開不動,現(xiàn)象是突然發(fā)生的,電工做了些基本測量,電流大,數顯基本沒動,抱閘電源有了,于是認為是機械問題。經過分析認為,不應該是機械問題,因為故障突然發(fā)生且沒有征兆,抱閘的問題最值得懷疑。詢問電工,抱閘電源在哪量的,回答是在電柜里,于是讓他們改去電機插頭處測量,故障才找到了。可見,細致的分析和基礎測量必不可少。
先電氣后機械。作為電氣工程師,知道電氣控制系統(tǒng)回路的檢查手段很多,而且大多都省時省力。所以,對于某些有爭議的問題,一般是從電氣下手,把所有的可能性都排除完后再讓機械工程師上。事實上,當排除了電氣方面的問題后,很少面對交給了機械卻不是機械問題的尷尬。
一臺數控立車,刀架向下向右垂直走刀,加工一個圓臺上的斜面,發(fā)現(xiàn)每隔一段距離,就會在斜面上形成一道小溝,應該是瞬時X軸停止進給、Z軸正常進給所致。這種現(xiàn)象,機械方面的人員可能認為離合器打滑、機械有間隙等,但不能馬上排除故障,因為調整離合器、機械間隙都需要較長的時間而且效果還不明顯,除非更換離合器和絲杠螺母等部件。電氣方面的人員可能認為光柵尺故障、編碼器故障、電機連接問題等。檢查這些問題,也僅用一上午時間,所以,先從電氣方面排查問題,檢查完各部分電氣,機械再上。后來發(fā)現(xiàn)離合器打滑。但如果電氣不查,恰恰是電氣問題,那么,機械故障完全排除至少需要一天的時間。
電氣工程師要精通機械知識,而機械工程師同樣要懂得電氣知識。機械的運動要靠電氣來控制,必然能通過電氣方法來判斷出很多機械問題,所以,機械和電氣工程師要學會客觀分析問題,更要學會互相配合,懂得機電一體化的工程師,似乎更具有競爭力。
先小拆后大拆為了找到故障點。拆卸是不可避免的,拆端蓋、拆電機、拆傳動箱,都是必要的維修手段。不同的拆除部位伴隨不同的勞動強度,是不是一定要把所有懷疑到的地方不分先后地拆個遍呢?一個故障表現(xiàn),仍然可能是n個故障來源,都有可能的時候,當然還是先從容易拆的地方下手最為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