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揚
在梨園界,他旦角表演藝術(shù)至為出色,創(chuàng)造了獨具特色的“王派”;他青衣、花旦、刀馬旦無一不能,人稱花衫一行;清末民初,他在京劇界的聲望與“伶界大王”譚鑫培共孚絕響,瑜亮互映并論,時人謂之“老生青衣皆京中第一角色”,他就是“通天教主”王瑤卿。
王瑤卿
(1881-1954),原名瑞臻,字雅庭,別號菊癡,藝名瑤卿,晚號瑤青。祖籍江蘇清江(現(xiàn)在淮安)。著名京劇表演藝人家、教育家。他將青衣、花旦、武旦融合一體,創(chuàng)造了“花衫”行當,在唱腔、表演、服裝、化妝等方面,都作了大膽的改革?!八拇竺钡闷涫诮潭纱蠹?,曾任中國戲曲學(xué)校校長。
沿著煤市街由北往南走,快到珠市口大街,路西有一條極不起眼的胡同,這里便是培英胡同。培英胡同很窄,窄的只有自行車和行人可以通行。沿著胡同東口往里走,快到胡同中部,南面有一條大約十來米長但不通行的巷子。巷口墻上釘著一塊漢白玉的銘牌,標示著這里曾住過京劇名家王瑤卿。
走到巷子的盡頭,有一處普通的大雜院,門牌上寫著“培英胡同20號”。培英胡同在明代刊印的《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中記為“馬神廟街”,因胡同中有座馬神廟,以此得名。清乾隆時,為區(qū)別于相鄰的小馬神廟胡同,而稱此胡同為大馬神廟胡同。昔日,大馬神廟胡同雖然普通,卻很出名,特別在戲曲界人人皆知,因為王瑤卿就住在這里?,F(xiàn)在的培英胡同20號便是曾經(jīng)的大馬神廟28號。
故居里如今被搭建了很多房子,住了不少戶人家。院子里自行車、洗衣機、椅子、垃圾桶甚至還有床板,被胡亂地放置在院子的各處。住在這里的人一定想不到,昔日每當日影西斜、華燈初上之時,人們從京城四面八方而來,近處徒步而來,遠道乘車而至,相繼云集于此,將這里擠得水泄不通。
如果時光可以倒退,這座四合院里有高大的五間北房,中間為堂屋,條案上供有佛龕。堂屋東側(cè)門的橫眉上橫置清末書法家魏鐵珊所書的齋名“古瑁軒”,顧名思義,即珍藏古玩之屋。云集于此的來者中除問藝的演員外,還有文學(xué)界的陳墨香、羅癭公等;國畫家齊白石、陳半丁等;名醫(yī)汪逢春、孔伯華、蕭龍友、楊仲武;金石家孫冠宇、孫潤宇等;還有京城有名的“八大少”乃至宛平縣縣長、北平市長、中央廣播電臺臺長等政界官員。但凡來“古瑁軒”者,不分職業(yè)、不論長幼,均一視同仁、暢所欲言。大馬神廟的“古瑁軒”,歷史上曾是一座藝術(shù)殿堂,而“古瑁軒”的主人正是有著“通天教主”之稱的王瑤卿。
梨園世家 革新先驅(qū)
王瑤卿出生在梨園世家,父親是著名昆曲演員王絢云,清咸豐年間進京,搭“四喜班”,并自立“絢云堂”(后改“怡云堂”),是清咸豐、同治年間的名伶。母親是“同光十三絕”老旦郝蘭田之女。據(jù)說,父母來京城之時,王瑤卿尚懷在母腹中,所以王瑤卿出生在北京。
王瑤卿自幼受藝術(shù)熏陶,9歲時從師田寶琳開蒙學(xué)青衣,后入四大徽班之一的“三慶班”向崇富貴學(xué)武功。但不久,父親去世,家道中落。王瑤卿乃入程長庚所辦“四箴堂”科班,從謝雙壽等學(xué)皮黃青衣,同時又分別向張正荃、杜蝶云學(xué)青衣和刀馬旦,并得錢金福教把子功,從此有了文武兼?zhèn)涞幕A(chǔ)功底及眾多劇目熏陶,大體囊括了京劇旦角表演程式各種基本技藝。
1894年,13歲的王瑤卿借三慶班之臺,演出了《祭塔》,因此嶄露頭角。后與裘桂仙、鮑吉祥、時慧寶等共搭陳丹桂的“小鴻奎”班,“萬盞燈”李紫珊傳授其《虹霓關(guān)》,李紫珊演此戲時,王瑤卿飾丫環(huán)。王瑤卿因此戲而走紅,小有名氣。
16歲時,王瑤卿即進入名角如林的“福壽班”。次年因“倒倉”(戲曲演員在青春期發(fā)育時嗓音變低或變?。┫⒀?。同年與楊朵仙之女成婚。19歲嗓音復(fù)原,二進福壽班,得陳得霖提攜,讓其演主角,并陪其演配角。自此王瑤卿進入了名演員的行列。
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入北京,戲班停演,王瑤卿只得在東城家中用功,有時到票房練戲。21歲三進福壽班,兼演青衣、刀馬旦之戲,并對《兒女英雄傳》、《雁門關(guān)》等戲,大膽地進行了革新嘗試。
光緒三十年(1904年),王瑤卿經(jīng)陳德霖、余玉琴介紹,進宮補去世的時小福之差,為皇室演出。他與已在宮中的譚鑫培經(jīng)常合演《南天門》、《牧羊圈》等戲,尤其是《汾河灣》頗受慈禧賞識。一次為慈禧改的已無法演唱的昆曲《鏟道除邪》譜成京劇,得到了慈禧的特殊獎賞。
譚鑫培對王瑤卿十分器重,經(jīng)常以王瑤卿主演的《玉堂春》壓大軸,并甘心為他配演藍袍(劉秉義)。譚鑫培、王瑤卿密切合作長達五年之久,被譽為“京劇二妙”。1909年,王瑤卿自己挑班,在東安市場的“丹桂園”演出,改變了以往生行領(lǐng)銜的局面。在京劇史上,生、旦并駕齊驅(qū),即從王瑤卿開始;旦行獨立門戶,自成一派他是首創(chuàng)。他與譚鑫培勢均力敵,時人把此兩位譽為“梨園湯武”。
王瑤卿的鼎盛時期,正值光緒年間。當時旦角各行界限劃分極嚴,老一輩演員都恪守舊規(guī),無人膽敢逾越這條鴻溝。雖然王瑤卿青衣、花旦、刀馬旦無一不精,但只能演青衣,深感不能兼演的苦衷。在譚鑫培革新精神鼓舞下,王瑤卿在他30歲的時候,首創(chuàng)了融青衣、花旦、刀馬旦于一體的“花衫”行當,極大地豐富了旦行的藝術(shù)表演。
王瑤卿對唱、念、做、打都進行了一系列的創(chuàng)新。他極重“以形傳神”,故對化妝、服飾、鞋履、扮相、砌末、把子等諸多方面,都精心改進。此類的革新,舉不勝舉。
桃李滿門 授業(yè)有道
1926年以后,王瑤卿因“塌中”失聲而離開舞臺,轉(zhuǎn)而專事課徒授藝。他教出了一大批頂級的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四大名旦”均請益王門,出入“大馬神廟”的門生弟子四百余位,堪稱托起民國京劇發(fā)展的半壁江山。因而,王瑤卿和他的“大馬神廟”是中國京劇史上一個無法繞過的人和存在。
由于王瑤卿精通京劇藝術(shù)的博大精深,因而其教學(xué)方法十分得當。他要求學(xué)生循序漸進,由簡而繁;在排練過程中,要求學(xué)生熟知全劇,通曉各行;在塑造人物形象時,要求學(xué)生自然逼真,以神奪形。
他教過著名的“四大名旦”、“四小名旦”,晚些的杜近芳、劉秀榮等眾多京劇名家也都受過他的指導(dǎo)。對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四人,他根據(jù)四人特長分別培養(yǎng),并成為各自的流派創(chuàng)始人,于是就有了梅蘭芳的“雍容華貴”、程硯秋的“深沉悲壯”、尚小云的“剛勁秀麗”、荀慧生的“嫵媚灑脫”。
梅蘭芳一次觀看了王瑤卿在《虹霓關(guān)》中“花衫”表演之后,忽有一種豁然開朗之感,便欲拜王瑤卿為師。王瑤卿因與梅蘭芳同輩,雖說收梅蘭芳為徒,但仍以兄弟相稱。王瑤卿對梅蘭芳亦師亦友,他把自己的一些拿手好戲與重要心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梅蘭芳。有人說“花衫”的首創(chuàng)是王瑤卿,而將“花衫”發(fā)揚光大的則是梅蘭芳。
程硯秋拜在王瑤卿名下的時候,已經(jīng)快二十歲了,也過了倉期。王瑤卿一看,憑他的嗓子,如果還按老腔唱下去,長成大人以后,觀眾便不會原諒他的童子音。于是他自出機杼,湊合程硯秋的嗓子,編了些若斷若續(xù)、走偏鋒的險腔,以纖巧、宛轉(zhuǎn)取勝。沒想到臺底下對這種新穎的腔調(diào),好奇、欣賞而喜愛,于是一炮而紅。之后王瑤卿繼續(xù)為程硯秋編譜新腔,而且對程硯秋的嗓子創(chuàng)了個新名詞,稱為“剛半音”。程腔從此奠定基礎(chǔ),以后竟風(fēng)行南北,連嗓音原來很好的演員,都憋著嗓子唱程腔了。待到王瑤卿的藝術(shù)流行后,為梨園界所公認,方為其正名,譽“通天教主”為“一代宗師”之謂也。
新中國成立后,王瑤卿接任了中國戲曲學(xué)校校長職務(wù)。為造就京劇藝術(shù)的新一代人才,貢獻出他晚年的全部精力,培養(yǎng)了成百上千的藝術(shù)之花,可謂桃李滿天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