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茜(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北京 100083)
中國頁巖油勘探開發(fā)現狀、挑戰(zhàn)及前景
付茜
(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北京100083)
頁巖油是以頁巖為主的頁巖層系中所含的原地滯留油氣資源,圈閉界限不明顯,無法形成自然工業(yè)產能。隨著水平井和分段壓裂技術水平及開發(fā)能力的提高,頁巖油成為最有可能成為替代石油天然氣的能源已是各國的共識。中國陸相頁巖頁理發(fā)育,含有豐富的頁巖油資源,但對頁巖油研究起步晚。以頁巖油發(fā)展規(guī)劃為思路,介紹了中國頁巖油勘探開發(fā)、技術與裝備現狀,分析了發(fā)展頁巖油面臨的挑戰(zhàn)。
中國;頁巖油;勘探開發(fā);綜述;現狀;挑戰(zhàn);前景
頁巖油是以頁巖為主的頁巖層系中所含的原地滯留油氣資源,圈閉界限不明顯,無法形成自然工業(yè)產能。包括泥頁巖孔隙和裂縫中的石油,也包括泥頁巖層系中的致密碳酸巖或碎屑巖鄰層和夾層中的石油資源。直井縫網壓裂、水平井體積壓裂、二氧化碳驅、空氣驅、氮氣驅、納米二氧化鋅驅等形成“人造滲透率”是有效開發(fā)頁巖油方式[1]。
隨著技術水平及開發(fā)能力的提高,頁巖油成為最有可能替代石油天然氣的能源已是各國的共識。早在2011年4月中國工程院14名院士建議國家重視非常規(guī)油氣資源勘探開發(fā),增強國家能源保障能力[2];2012年1月3日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宣布以22億美元價格收購德文公司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奈厄布拉勒、密西西比、尤蒂卡俄亥俄、尤蒂卡密歇根和塔斯卡盧薩5個頁巖油氣資產權益的三分之一,呼喚廉價石油時代回歸[3];2013年10月30日,中國石油與殼牌頁巖油聯(lián)合開發(fā)中心在中國石油勘探開發(fā)研究院揭牌[4],聯(lián)合研發(fā)項目團隊將以“常規(guī)人,非常規(guī)思想”為指導,分別在中國和美國兩地開展“顛覆性創(chuàng)新”聯(lián)合研發(fā);2015年1月30日,作為國家能源局批復建設的重要創(chuàng)新平臺之一,由賈承造、朱日祥、馬永生等9位院士和14位油氣領域學者組成的國家能源頁巖油研發(fā)中心正式成立并落戶中國石化[5];2個關于頁巖油形成、富集機理與富集、分布規(guī)律的國家973計劃已獲國家科技部批準[6]。
頁巖油與頁巖氣一樣儲集頁巖中,但分布地區(qū)不同;雖然頁巖油的密度、黏度比頁巖氣高,但基本上可用相同技術開采。隨著技術不斷革新,頁巖油的探礦、開發(fā)成本很可能進一步降低。世界各國不約而同地加快了頁巖油氣開發(fā)的步伐,中國、美國、日本等國家均把頁巖油的開發(fā)作為國家重要的能源戰(zhàn)略,加大勘探開采力度,出臺最優(yōu)惠政策,世界頁巖油開始步入大開發(fā)時代。中國在“甜點”評價區(qū)的頁巖基質地層發(fā)現有石油滯留的納米級孔隙[7],表明了具有頁巖油的資源潛力,開發(fā)技術的突破將成為未來頁巖油發(fā)展的支撐。
海相、海陸交互相以及陸相頁巖和泥巖是含油氣盆地中的優(yōu)質泥質烴源巖,即中國3類富有機質頁巖[8]。其中,海相頁巖多為硅質頁巖、黑色頁巖、鈣質頁巖和砂質頁巖,風化后呈薄片狀,頁理發(fā)育,分布在揚子地區(qū)古生界、華北地區(qū)元古界—古生界、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奧陶系等;海陸交互相多為砂質頁巖和炭質頁巖,分布在鄂爾多斯盆地石炭系本溪組、下二疊統(tǒng)山西組—太原組、準噶爾盆地石炭—二疊系、塔里木盆地石炭—二疊系、華北地區(qū)石炭—二疊系、中國南方地區(qū)二疊系龍?zhí)督M等;陸相頁巖頁理發(fā)育,分布在松遼盆地白堊系、渤海灣盆地古近系、鄂爾多斯盆地三疊系、四川盆地三疊系-侏羅系、準噶爾盆地-吐哈盆地侏羅系、塔里木盆地三疊系-侏羅系、柴達木盆地第三系等。
胡文瑞院士指出[9],中國的頁巖油資源潛力巨大;2013年EIA預測中國有320億桶(1桶=0.14 t)的頁巖油資源[10]。
中國石油頁巖油資源主要集中在吉林、大慶和西北3個地區(qū)。中國石化頁巖油資源[11]主要分布于東部斷陷盆地古近系、東北地區(qū)白堊系和鄂爾多斯盆地三疊系等陸相層系,可供勘探的礦權區(qū)塊有41個,面積為11.76×104km2。
陸相含油氣湖相頁巖廣泛發(fā)育頁巖油、致密砂巖油與致密頁巖油。松遼、鄂爾多斯、四川等中新代坳陷盆地[12]及渤海灣新代斷陷沉積了厚層湖相富有機質頁巖、砂巖與泥巖[13]。例如:松遼盆地嫩江組和青山組2套頁巖十分發(fā)育,嫩江組穩(wěn)定分布,中央坳陷區(qū)厚度超過250 m;青山組一段在中央坳陷區(qū)幾乎全部為黑色頁巖,厚度為60~80 m,Ⅰ-Ⅱ型干酪根,鏡質體反射率R0= 0.9% ~1.8%;再如鄂爾多斯盆地主要為深湖相沉積的延長組7段,分布著平均厚度20~40 m、面積超過4×104km2的富有機質頁巖,有機碳含量平均高達14%,Ⅰ-Ⅱ型干酪根,R0= 0.6% ~ 1.2%。
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在重視國內油氣勘探開發(fā),力保國內油氣產量穩(wěn)定并盡可能爭取突破的同時,以頁巖油氣為突破口,向非常規(guī)油氣資源進軍,踐行差異化發(fā)展戰(zhàn)略,構成了油氣勘探在新的歷史時期的資源路線圖。2011年以來,針對陸相頁巖油勘探開發(fā)面臨的科學問題與技術難點,相繼開展了23項科技攻關研究,已在頁巖油賦存機理與選區(qū)評價、地質地球物理與目標預測、優(yōu)快鉆井、儲層改造工藝、開發(fā)設計優(yōu)化等5個方面取得階段性成果,為進一步深入開展頁巖油勘探開發(fā)奠定了良好基礎。
2.1 中國石油頁巖油開發(fā)現狀
遼河油田的曙古165井在古近系泥頁巖段獲得了日產24 m3的工業(yè)油流[10,14]。在隨后的研究中發(fā)現,遼河西部凹陷砂三中亞段泥頁巖中含油率0.44% ~ 0.88%,遠大于含油率為0.18%頁巖油產油下限[15]。在松遼盆地K2qn1鉆探的哈14井、古平1井、英12井、哈18井等[16],泥頁巖連續(xù)厚度6~30 m,有機質豐度>2%,0.5%<R0<1.2%,可采資源量為10.56×108t。
2012年4月中國石油集團與美國赫世公司(Hess)簽署新疆三塘湖盆地馬朗區(qū)塊合作協(xié)議,包括如何劃分勘探工作、勘探的時間和目標等;在三塘湖盆地已鉆探35口井,其中一半探井發(fā)現有石油;加速我國頁巖油勘探開發(fā)工作;研究發(fā)現[17],馬朗地區(qū)頁巖油富集的基本條件:R0為0.5% ~ 0.9%,源巖有機質豐度以Ⅰ型和Ⅱ型為主;三塘湖項目合作的主要目的是引進國外在非常規(guī)油氣勘探開發(fā)方面的先進技術、生產方式和管理模式,快速高效開發(fā)三塘湖盆地頁巖油,并積累技術和經驗。
2.2中國石化頁巖油開發(fā)現狀
傅成玉在談及頁巖油氣發(fā)展路線圖時指出[17],頁巖油氣有可能成為中國石化非常規(guī)油氣勘探開發(fā)的橋頭堡。2015年在國家能源頁巖油研發(fā)中心啟動會上,傅成玉表示,加快頁巖油研發(fā)工作,是國家在能源領域所做的重大部署。實現發(fā)展方式的轉變,核心是靠技術創(chuàng)新和驅動。在頁巖油研發(fā)領域圍繞降低成本和提高采收率加強技術攻關,實現有效益的技術突破。
自2010年開始,中國石化開展了東部斷陷盆地頁巖油氣老井復查復試和評價工作,并在多個凹陷古近系泥頁巖段發(fā)現了豐富的油氣顯示,結合不同地區(qū)泥頁巖基礎地質條件和工程的可實施性,將東部陸相盆地泥頁巖勘探集中在河南泌陽凹陷和山東濟陽坳陷[11]。
2.2.1泌陽凹陷安深1井在泌陽凹陷深凹區(qū)多口老井復查發(fā)現頁巖均見連續(xù)氣測顯示。2010年部署了安深1井。該井既是一口風險探井,又是一口兼探頁巖油氣的預探井,2010年8月28日完鉆,完鉆井深3 510 m,9月18日完井,在古近系核桃園組二段—核三上段共發(fā)現頁巖89層670 m,巖性主要為灰色、深灰色頁巖,多套泥頁巖見明顯氣測異常[18]。2011年1月23日對安深1井頁巖井段進行大型壓裂施工,設計總液量為1 400.8 m3,其中滑溜水450 m3,交聯(lián)液950.8 m3,總砂量195.2 t,100目粉陶15.8 t,30/50目陶粒179.4 t。施工歷時171 min,施工排量達10 m3/min,實際入井液量為1 361.9 m3,加砂總量為200.74 t,3月7日獲得最高日產油4.68 m3。為建立中石化陸相頁巖油氣勘探開發(fā)先導試驗區(qū)及會戰(zhàn)區(qū)奠定了基礎。
2.2.2泌陽凹陷泌頁HF1井該井于2011年4月23日開鉆,2011年11月16日完鉆,完鉆井深3 722 m,側鉆點1 903 m,水平段長1 044 m。平均井徑擴大率3%,儲層鉆遇率100 %,井眼軌跡光滑,達到了工程設計要求[19]。12月8日完井,完井井深3 722 m;采用鉆橋塞完井方案(包括:鉆塞施工泵壓的確定、鉆塞施工鉆壓的確定、鉆塞施工時液體的選擇、鉆橋塞工具組合)及鉆塞施工的詳細步驟[11]。通過選擇帶壓施工裝置,配套鉆橋塞工具,設定施工參數,歷時4 d,僅用1只鉆頭就完成了在1 042 m水平段鉆橋塞14個,沖砂鉆進達170.93 m,開創(chuàng)了非常規(guī)鉆橋塞的新記錄。
2011年12月27日—2012年1月8日,歷時13 d完成了15級壓裂,施工壓力46.5 ~ 65.7 MPa。2012年1月9日開始放噴排液, 1月19日—22日用?8 mm油嘴放噴,日產油23.6 m3、天然氣900 m3。頁巖油密度0.863 9 g/cm3,黏度13.6 mPa·s(70 ℃)。至2012年6月5日累計排出壓裂液8 596 m3,返排率38.8%,累計產油589 m3,天然氣12 963 m3。試采近2個月,泌頁HF1井頁巖油日產量穩(wěn)定在10 ~ 15 m3,進一步證實泌陽凹陷陸相頁巖油具有良好的勘探開發(fā)前景。由于地質條件復雜、工藝要求高、施工難度大,壓裂施工多項參數創(chuàng)中國石化集團乃至全國紀錄,壓裂段位在國內陸相頁巖油水平井同類壓裂施工中為最高,為油田非常規(guī)勘探開發(fā)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20]。此次大型分段壓裂喜獲工業(yè)油流,是河南油田非常規(guī)勘探領域取得的又一新突破。
2.2.3濟陽坳陷濟陽坳陷320余口探井在泥頁巖中見油氣顯示,其中30余口井獲工業(yè)油氣流,表明具備頁巖油氣勘探能力。1973年在東營中央隆起帶鉆探河54井,沙三下亞三段2 928~2 964.4 m泥頁巖段中途測試,?5 mm油嘴放噴,日產油91.4 t。
2011年對羅69井進行了221 m泥頁巖系統(tǒng)密閉取心,12 000余次的化驗分析,開展了烴源巖和儲集性能評價以及地球物理預測方面頁巖油氣的基礎地質研究工作。在引進國外頁巖氣研究理論、技術方法的同時,結合陸相頁巖的實際,提出了有利目標區(qū)。在此研究基礎上部署了渤頁平1井。
渤頁平1井是勝利油田首口頁巖油探井,于2011年12月12日順利完鉆,完鉆層位沙三下,完鉆井深4 335 m,水平井段559 m。技術人員分析該井第1段壓后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從地質、鉆井、工藝等方面進行了論證,最終決定采用光套管、大排量、高砂比實施縫網壓裂的新方法進行渤頁平1井第2段大型壓裂施工。累計加入液量1 218 m3,累計加砂量100 t,最高砂比50%,平均砂比20.6%。,累計放噴出液76 m3,渤頁平1井壓裂的成功,創(chuàng)造了勝利油田壓裂施工排量最大、水平井單級加砂規(guī)模最大2個新記錄。
2.3中國開發(fā)頁巖油技術與裝備現狀
(1)優(yōu)快鉆井技術系列。形成了三開完井的設計模式,以及空氣鉆、泡沫鉆、清水鉆、PDC螺桿復合鉆、國產油基鉆井液+PDC水平段一趟鉆的鉆井技術系列,滿足頁巖油開發(fā)的要求。2013年平均鉆完井工期95 d,最短73 d。
(2)水平井分段壓裂工藝配套技術。采用大液量、高排量、低砂比,組合加砂、混合壓裂模式,實現長水平段可鉆式橋塞多級體積壓裂。
(3)探索實施了井工廠化作業(yè)模式。按照井工廠化作業(yè)模式,形成1個平臺3~4口井的鉆前、鉆井、完井、壓裂等標準化設計,試驗了鉆井、壓裂、生產的交叉化作業(yè)模式。
(4)實現頁巖油勘探開發(fā)大型壓裂成套裝備的關鍵技術突破。經過5年艱苦攻關,2013年3月,中國石化研制成功首臺3000型壓裂車,突破了大型壓裂成套裝備的壓裂泵車、混砂車、壓裂管匯車研發(fā)技術及壓裂儀器車數字化控制技術,構建了壓裂作業(yè)現場數據分析平臺,實現了網絡自動控制,能適應中國特殊道路狀況,滿足油氣井的高壓、大功率施工作業(yè)要求,有效代替了性價比不高、配件受制約的進口產品,為油氣田穩(wěn)產增產以及非常規(guī)油氣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提供了有力武器[21]。研發(fā)的裸眼封隔器、橋塞等井下壓裂工具實現工業(yè)化批量生產。
“原位滯留聚集或原位成藏”的頁巖油儲層具有微-納米級孔喉、粒度小、非均質性強的特點?,F有的理論與技術已無法有效支撐頁巖油進一步擴大勘探成果。制約中國頁巖油工業(yè)化發(fā)展的技術瓶頸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3.1沉積環(huán)境與分布模式
國內外的學者普遍認為[7,22-23],頁巖是指巖石粒級小于62.5 μm的顆粒含量大于50%的“細粒沉積巖”,并初步建立了水體分層、海侵、門檻、洋流上涌等沉積模式[24-25],但國內的學者側重于巖石礦物學的研究上。因此,建立“細粒沉積學”研究細粒沉積物的物化性質、沉積作用、沉積過程,為明確細粒致密儲集層、富有機質頁巖分布預測、有利沉積相帶和富集區(qū)優(yōu)選提供基礎依據,已成為必然趨勢。
3.2頁巖油儲層微觀成分和結構的評價與表征
如何評價細粒頁巖儲集層基本特征、儲集層的性能?如何精細表征微-納米級孔喉?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國內地質學家要將以實驗觀察描述為主的研究思路,轉變到開展儲集層建模方法、參數分布特征等研究上來,才能為準確評價頁巖油儲集層提供重要的理論論據。
3.3頁巖油層地球物理測井遇到挑戰(zhàn)
趙政璋等[26]提出的“七性關系”頁巖油測井評價方法,使頁巖油測井評價進入定性到半定量階段,但因頁巖油層地球物理響應差異小,造成油層識別、有效儲集層的劃分、參數的識別、展布預測等遇到了測井評價的挑戰(zhàn)。
3.4頁巖油富集規(guī)律和資源潛力
常規(guī)油氣的成藏理論與評價方法,面對頁巖油藏已無能為力,致使頁巖油的滯留聚集量及賦存狀態(tài)不清。需要建立不同類型的頁巖油藏地質預測評價方法,開展大尺度頁巖油分布物理與數值模擬,揭示地層條件下頁巖油的分布與富集規(guī)律等;評價優(yōu)選頁巖油富集區(qū)與重點勘探區(qū);同時,重視技術可采資源量與儲量的計算[27]。
3.5頁巖油的可流動性
具有致密、低孔、低滲特征的頁巖油,常用的熱解參數、氯仿瀝青“A”不能獨立作為評價頁巖油含油率的參數[10]。開發(fā)過程中不僅要評價層系中殘余油的含量,而且更要評價多少具有可流動性,但國內外學者的相關研究仍處于探索階段。
3.6頁巖油工業(yè)化開采的技術瓶頸
中國頁巖油氣開發(fā)的關鍵技術如水平井分段壓裂主要引進國外的技術、工具、材料及配套設備。雖然近年來在某些方面已取得突破,但還處于現場試驗階段,尚未形成有效、成熟的關鍵技術,制約了頁巖油氣的快速發(fā)展。例如:最優(yōu)的壓裂程序是什么?最優(yōu)的井筒結構是什么?最優(yōu)的完井級數是什么?一級完井最佳長度是多少?每級應有幾簇射孔炮眼?相鄰兩簇射孔段之間間距多少最佳?最佳的壓裂液是什么?每級注入多少支撐劑最佳?每級注入多少液量最佳?
在開發(fā)模式上借鑒國外成熟的技術,如頁巖原位加熱改質技術、納米二氧化鋅驅油技術、氮氣驅油技術等。頁巖油的低成本工業(yè)化開采,對石油工業(yè)將產生里程碑式的影響。
近幾年中國學者創(chuàng)新發(fā)展了連續(xù)油氣聚集的概念,明晰了連續(xù)油氣聚集(頁巖油氣)在儲集層特征、源儲配置、聚集特征、滲流機理、分布特征等與傳統(tǒng)意義常規(guī)圈閉存在明顯的差別[28-32]。連續(xù)油氣聚集主要是滯留在烴源巖內,或經一次運移或近源短距離二次運移,在盆地中心、斜坡等大面積非常規(guī)儲集層中準連續(xù)或連續(xù)分布的油氣聚集,無明顯圈閉與蓋層界限,流體分異差,無統(tǒng)一油氣水界面和壓力系統(tǒng),含油氣飽和度差異大,單井無自然工業(yè)產能。
中國石化在頁巖油方面,近期將重點開展沾化、東營、泌陽等凹陷的勘探評價和開發(fā)試驗。到2015年力爭實現頁巖油勘探及開發(fā)試驗的突破,形成2~3個規(guī)模建產陣地,有望形成40×104t頁巖油產能陣地。到2020年在濟陽坳陷、南襄盆地等地區(qū)實現整體規(guī)模。
中國石油學會經濟委員會委員、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理事施國泉認為,“后石油時代,頁巖油是很現實的替代能源”。并建議中國重視頁巖油開發(fā),加大扶持力度。 “過去由于技術不行,生產過程污染環(huán)境,這一行業(yè)發(fā)展受到限制,但現在技術上已經有了很大的改進,特別是國外有的技術已經非常先進,基本不存在污染,這為頁巖油的大規(guī)模生產提供了必要的技術保障。
[1]鄒才能,陶士振,侯連華,等.非常規(guī)油氣地質學[M].北京:地質出版社,2014:245-252.
[2]羅承先. 頁巖油開發(fā)可能改變世界石油形勢[J] .中外能源,2011,16(12):22-26.
[3]張紹波. “頁巖油革命”呼喚廉價石油時代回歸[J] .中國石油企業(yè),2012(8):55.
[4]以景 . 中國石油殼牌頁巖油聯(lián)研中心揭牌[J] .國外測井技術,2013(12):56.
[5]寧彬,張海霞. 國家能源頁巖油研發(fā)中心落戶中石化[N].中國能源報,2015-02-09(14).
[6]薄云山. 17項地學項目獲“973”計劃立項[J] . 華北國土資源,2014,59(2):5.
[7]鄒才能,朱如凱,白斌,等. 致密油與頁巖油內涵、特征、潛力及挑戰(zhàn)[J]. 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2015,34(1):3-17.
[8]鄒才能,董大忠,王社教,等. 中國頁巖氣形成機理、地質特征及資源潛力[J]. 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10,37(6):641-653.
[9]胡文瑞.中石油新能源版圖[J]. 中國石油石化,2008(20):36.
[10]薛海濤,田善思,盧雙舫,等. 頁巖油資源定量評價中關鍵參數的選取與校正——以松遼盆地北部青山口組為例[J]. 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2015,34(1):70-78.
[11]馬永生,馮建輝,牟澤輝,等.中國石化非常規(guī)油氣資源潛力及勘探進展[J].中國工程科學,2012,14(6):22-29.
[12]王廣源,張金川,李曉光,等.遼河東部凹陷古近系頁巖氣聚集條件分析[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2010,25(2):1-5.
[13]張林曄,李政,朱日房,等.濟陽坳陷古近系存在頁巖氣資源的可能性[J].天然氣工業(yè),2008,28(12):26-29.
[14]張抗,林臘梅,李玉喜,等. 頁巖油分類與評價[J].地學前緣,2012,19(5):322-331.
[15]李婉君,張金川,荊鐵亞,等. 遼河西部凹陷頁巖油聚集條件及有利區(qū)優(yōu)選[J]. 特種油氣藏,2014,21(2):59-63.
[16]柳波,呂延防,冉清昌,等. 松遼盆地北部青山口組頁巖油形成地質條件及勘探潛力[J].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14,35(2):280-284.
[17]吳紅燭,黃志龍,楊柏松,等. 馬朗凹陷低熟頁巖油地球化學特征及成烴機理[J]. 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14,40(1):56-66.
[18]方錫賢,王光鵬,梁華偉,等.氣測錄井資料在安深1井頁巖油氣評價中的應用[J].石油地質與工程,2011,25(5):34-37.
[19]田平, 薛建國,蔣建寧,等.河南油田泌頁HF1水平井鉆井技術[J].石油地質與工程,2012,26(3):88-91.
[20]郭耘,潘朝軍.非常規(guī)水平井多段鉆塞完井工藝在河南油田泌頁HF1井的應用[J].石油天然氣學報,2012,34(7):103-105.
[21]付亞榮. 我國頁巖氣發(fā)展現狀及前景展望[J].石油地質與工程,2013,27(6):78-81.
[22]方鄴森,任磊夫. 沉積巖石學教程[M]. 北京:地質出版社,1987:139-140.
[23]馮增昭. 沉積巖石學(上冊)[M]. 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1994:297-307.
[24]JOE H S, QUAKER M, ADAMS A E. Maximizing information from fine-grained sedimentary rocks: An inclusive nomenclature for mudstones [J]. Journal of Sedimentary Research, 2003, 73( 5) : 735-744.
[25]TYSON R V. Sedimentation rate,dilution,preservation and total organic carbon: Some results of a modeling study[J]. Organic Geochemistry, 2001, 32(2) : 333-339.
[26]趙政璋,杜金虎. 致密油氣[M]. 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2012:197-209.
[27]鄒才能,楊智,崔景偉,等. 頁巖油形成機制、地質特征及發(fā)展對策[J]. 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13,40(1):16-26.
[28]鄒才能,陶士振,朱如凱,等.“連續(xù)型”氣藏及大氣區(qū)形成機制與分布——以四川盆地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煤系大氣區(qū)為例[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09,36(3):307-319.
[29]鄒才能,陶士振,袁選俊,等.“連續(xù)型”油氣藏及其在全球的重要性:成藏、分布與評價[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09,36(6):669-682.
[30]鄒才能,陶士振,袁選俊,等.連續(xù)型油氣藏形成條件與分布特征[J].石油學報,2009,30(3):324-331.
[31]鄒才能,董大忠,王社教,等.中國頁巖氣形成機理、地質特征及資源潛力[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10,37(6):641-653.
[32]鄒才能,張光亞,陶士振,等.全球油氣勘探領域地質特征、重大發(fā)現及非常規(guī)石油地質[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10,37(2):129-145.
〔編輯付麗霞〕
The status, challenge and prospect of shale oi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FU Qian
(College of Geosciences and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Shale oil is in situ trapped oil/gas resource in shale series which mainly composed of shale, but its trap boundary is not distinct and cannot form its own natural industrial productivity. With the improvement in horizontal well and staged fracturing technologies and development capabilities, it has become the consensus among the counties in the world that shale oil will most likely be the energy source, which will replace oil and natural gas. The continental shale in China has developed lamellation, containing rich shale oil resource, but China’s research on shale oil started late. In line with the concept of shale oil development planning, presents the status of China’s shale oi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echnologies and equipment and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in shale oil development.
China; shale oi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status; challenge; prospect
TE32
A
1000 – 7393( 2015 ) 04 – 0058 – 05
10.13639/j.odpt.2015.04.016
付茜,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質工程專業(yè)在讀碩士研究生。電話:13126725980。E-mail:1084202520@qq.com。
2015-03-10)
引用格式:付茜. 中國頁巖油勘探開發(fā)現狀、挑戰(zhàn)及前景[J].石油鉆采工藝,2015,37(3):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