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燁
三門峽市陜縣南溝村是著名的剪紙之村,其剪紙藝術起源很早,到目前為止已經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在剪紙作品中,南溝村的村民們將自己的情感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注入手指,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剪紙藝術。其剪紙獨到之處即在于黑色紙張的運用,據(jù)考證,這種黑色文化源于夏代。南溝村的剪紙藝術是當代的原生態(tài)藝術,其中蘊含著深刻的審美哲學。
一、黑色剪紙
利用黑色的紙張進行剪紙藝術表達是極少見的,一般都是選擇紅色,因為紅色是吉祥、幸福的象征,在中國大多數(shù)地方,都用紅色表達喜慶。而在南溝村不用紅色而選用了黑色,這在其他很多地方是相當忌諱的。這個原因形成,與民俗文化及地域特色是分不開的。首先,可能是一種實用化原則。黑色具有很高的利用價值,從科學的角度看,黑色是所有色彩中吸收熱量速度最快的顏色,經久耐曬,相對其他的顏色,具有一定穩(wěn)定性和持久性。黑色剪紙貼在外面,不僅起到美化作用,也可以使室內減少陽光直射,降低室內溫度。勞動人民的這種樸實化的實用原則,或許是黑色的剪紙廣泛使用的原因。此外,程式化的形式是另外一個原因。南溝村民間剪紙已經有千年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在這一過程中,黑色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可,形成了一種習慣性共識。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是通過記憶和循環(huán)的方式得以延續(xù)。在廣大的農村地區(qū),這種記憶與循環(huán)使古老的文化元素得以傳播到當下。這些第一手的“黑色”文化已成為南溝村人情感和精神的直接表現(xiàn)方式。
南溝村剪紙藝術的題材多為生活中喜聞樂見的事物,作品風貌或整潔優(yōu)雅或質樸粗放,是中國農業(yè)文化的一種形式化象征。不過,在此藝術不斷向前邁進的腳步中,南溝村剪紙也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表現(xiàn)形式和內容有一定的變化。目前的南溝村剪紙一改以前簡潔之小型、單一化的植物與花鳥圖式,轉而為大型的豐富型組合圖案,同時也夾雜著神仙人物、文武功臣、曲藝名角、十二生肖及名家書畫作品,等等。在大型圖案中,有時將整面墻壁劃分好區(qū)域,然后在相應的區(qū)域中,按剪紙不同的造型進行填充,實現(xiàn)題材多元化組合。人們還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想象,將不同時代的人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突出人物性格的相近性,人物造型千錘百煉、精益求精。這樣的圖案組成體現(xiàn)著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物質生活與精神向往的結合。這些剪紙作品或者祈求平安幸福,或者寓意婚姻愛情之美好??傊@種象征化的民間美術必定言之有物,突破形象的能指。
南溝村剪紙主要運用陰剪的手法。中國民間剪紙造型的方法可分為:陰剪和陽剪,以及陰陽結合法,而南溝村獨愛陰剪。陰剪的藝術特性是粗獷有力、明朗簡潔的,它已成為南溝剪紙最大的藝術特點。南溝剪紙畫面簡潔緊湊,質樸粗廣、干凈利落,很好地反映了中原文化的厚重與樸實!南溝村的剪紙用線對稱、光滑、優(yōu)美,剪紙工藝細致,能充分體現(xiàn)活潑的植物和動物形象。畫面中,美麗的鳥兒與人物,共同展現(xiàn)著生動的魅力。在考察了南溝村的剪紙藝術后,薄松年等專家共同認為:南溝村的剪紙藝術具有原發(fā)性、豐富性的特點,“豫西剪紙是與先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及思想觀念密切相關的,原汁原味的原生態(tài)藝術,確實是一個民間文化遺產的寶庫?!?/p>
二、夏文化的黑色淵源
黑色剪紙在南溝村很受大家喜愛,原因是夏代有崇尚黑色習俗。今天的三門峽市是夏王朝的衍生地,崇尚黑色習俗從古延續(xù)到今天?!跋摹弊衷诩坠俏氖恰啊?,是“蟬”的形象,夏字用夏蟲“蟬”來代表,而蟬是通體黝黑發(fā)亮的,這即是夏代尚黑的一個例證。《史記·夏本紀>:“帝錫禹玄圭,以告功于天下之。”玄圭,也就黑色的玉圭。舜帝賞賜禹以黑色的玉圭和黑色的族旗飄帶,顯示對其治理水土的功績的表彰。至此,中國人將黑色與水之玄色聯(lián)系在一起。夏朝在宗教祭祀中,也主要運用黑色,“在中國傳統(tǒng)宗教祭祀活動中,人們對祭牲所呈現(xiàn)的毛色尤為重視,牲畜毛色的統(tǒng)一與混雜既是人們衡量祭牲好壞的價值尺度,同時也是意指神靈角色的一種符號形態(tài)。……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如夏朝崇尚黑色,祭祀用黑色的祭牲;商代崇尚白色,祭祀用白色的祭牲;周代崇尚赤色,祭祀用赤色的祭牲。黑、白、赤三色成了夏、商、周三代選擇純毛色祭牲最顯著的符號形態(tài)”(1)。
從自然現(xiàn)象中,中國古代圣賢發(fā)現(xiàn)了五種基本顏色,即:綠色,紅色,黃色,白色,黑色,并感受這五種顏色與人們的生活實踐與生產有著千絲萬縷的利害關系。《周禮·考工記》日:“畫績之事:雜五色。東方謂之青,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青與白相次也,赤與黑相次也,玄與黃相次也。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黼,黑與青謂之黻,五采備謂之繡。土以黃,其象方,天時變,火以圜,山以章,水以龍,鳥,獸,蛇。雜四時五色之位以章之,謂之巧。凡畫績之事后素功”。從此可以看出,從“五行衍生出“五色”的概念。《尚書一洪范>通常被認為是原始五行說的“正式”文本:“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日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成,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孔穎達疏“洪范”日:“洪,大。范,法也。言天地之大法?!保?)因此,五色乃天地之大法,而黑色又是夏王朝法中之法。黑色作為五正色之一,不僅在夏代,而且在其他朝代同樣受到了追捧,擁有著經久不衰地延綿性。商代人多用白色,但其部落的圖騰仍為黑鳥,其圖騰鳥為燕子,燕子的羽毛是黑色的,所以也稱為“玄鳥”?!对娊洝ど添灐ばB>“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奔凑f明了黑色是其圖騰圣物之顏色。周代雖然崇尚紅色,可周代天子即要在冬季“居玄堂”“乘玄路,駕鐵驪載玄旗,衣黑衣,服玄玉”,好象根本喜歡的不是紅色而是黑色,營造了一個黑色化的起居空間。到了秦漢時期,鄒衍說施用于服飾、器物等的顏色應該黑色,于是,“秦得水德而尚黑”;漢朝初年追隨秦代制度,“尚黑”之風仍然大行其道,漢朝還詳細規(guī)定了特定時期的朝服色彩,“至朝皆著皂衣”成為宮廷官員著裝基本禮儀要求。
因此,在崇尚黑色的情懷下,商周秦漢時期也同樣顯示了強烈的“黑”色風格,這種審美精神即使到了隋唐時期同樣仍有保留。到了封建王朝末期的清代,更是以黑色為主色,各級官員官服都為黑色?!吧泻凇敝L的文化積淀,反映了中國色彩審美的持久性和穩(wěn)定性?,F(xiàn)在的南溝村在春節(jié)貼窗花中,或婚禮中使用的“囍”花中,仍然保留著黑色,如圖2所示,作品呈圓形,取婚姻圓滿之意,正中間是造型主體“囍”字,字的周圍是一個黑色的圓環(huán),環(huán)中有類似于三代青銅器的雷紋,最外圍是粗細相間的黑線,形成黑白相間的云紋。整幅作品造型如同東漢時期的“宜子孫”玉環(huán),旨在取吉祥幸福之意。黑色出現(xiàn)在剪紙在婚禮中,這是一種嚴肅和正式體現(xiàn)。endprint
總之,尚黑是夏文化的遺跡,它仍在南溝村民間剪紙的傳承,再現(xiàn)著河南西部地區(qū)獨特的夏文化特征。南溝村剪紙質樸大方,造型獨特,“喜事布黑花,源于夏文化”,被譽為中原農耕時期文化的典型代表,現(xiàn)列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保護名錄。
三、黑色剪紙的審美釋義
南溝村的黑色剪紙具有原生態(tài)的抽象審美意味。民間美術的根本在于它的傳承性,阿諾德·豪澤爾在其《藝術社會學》中講到:“精英藝術與民間藝術的不同在于,前者無論在繼承傳統(tǒng)方面還是在創(chuàng)新方面總是保持著自己的質量,而后者一量拋棄傳統(tǒng),不僅不再是民間藝術,而且壓根兒不成其為藝術了?!保?)剪紙作為民間藝術的重要分枝,同樣必須堅守這份傳承。南溝村的黑色剪紙源于夏文化,體現(xiàn)出一種原生態(tài)的藝術韻味。比如,常見的剪紙作品黑色頂棚團花,其中石榴的造型巨大而又夸張,用粗網格狀的奇特手法表現(xiàn)石榴內部籽的形狀與結構。石榴蓮花的形象在似與不似之間,傾向于抽象的變形。在花與籽之間還運用一種原始藝術的線條進行連接,這種線條極似仰韶文化中彩陶圖案線條,因此使作品充滿了神秘的原始色彩,簡單大方,大拙大雅。抽象是原始藝術必備的條件,也是原始藝術的一個必備特征。沃林格著在《抽象與移情——對藝術風格的心理學研究》里認為:“而抽象沖動則是人由外在世界引起的巨大的內心不安的產物。……而在于將外在世界的單個事物從其變化無常的虛假約偶然性中抽取出來,并用近乎抽象的形式使之永恒,通過這種方式,他們便在現(xiàn)象的流逝中尋得了安息之所”。(4)南溝村黑色剪紙藝術的這種抽象性,恰恰是其原生態(tài)藝術意味的體現(xiàn)。
當問及黑色的寓意時,南溝村剪紙藝人任盂倉說:“白天就是從黑夜里來的啊,最后又要變回黑夜,黑比白或其它色彩更實在!”任孟倉老人的話樸實而又內含哲理,相對于白,黑更具生命的真實。這就如同《老子》所說:“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焙由瞎ⅲ骸鞍?,以喻昭昭;黑,以喻默默。人雖白知昭昭明白,當復守之以默默.如暗昧無所見,如是則可為天下法式?!边@其實就是普通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一種生存哲學,人雖對什么都清楚,但卻要做到守之默默,那么在剪紙藝術中,還有什么比這“守其黑”更契合的呢?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說:黑暗是光明的隱藏之處,它保存住了這光明。光明就屬于這黑暗。因此這黑暗有它本身的純潔和清澈。這也即是他對老子“知其白,守其黑”存在主義式的解讀:“那理解光明者將自己藏在他的黑暗之中。”(5)黑色的默默生存哲學,正是南溝村黑色剪紙流露出的審美深意。
黑色的剪紙窗花原生態(tài)地出現(xiàn)在現(xiàn)代生活中,像老藝術家行走于當下的時間中,古拙而富有活力,其生存的默默執(zhí)著讓人贊嘆。這種奇特的藝術魅力,在老藝人的血液里沉淀。在安靜地面對黑色剪紙時,我們需要用心靈去感受這有脈搏和呼吸的剪紙藝術,感受作品所具有的“知其白,守其黑”的生存美學。
結語
南溝村的黑色剪紙對于研究夏代尚黑文化在剪紙藝術中的應用與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及意義。南溝村的黑色剪紙是一種原生態(tài)的藝術形式,體現(xiàn)著一種原始的抽象原則沖動。藝人們用黑色的紙張不僅剪出了自己豐富多彩的所見所思,也剪出了自己樸實的生存美學。南溝村剪紙是中國剪紙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對傳承與發(fā)展中國剪紙藝術的造型與審美,都起到了極大的推進作用。
注釋:
(l)居閱時、崔明安:《中國象征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9頁
(2)《尚書正義》,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標點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97、501頁。
(3)[匈]阿諾德·豪澤爾:《藝術社會學》,居延安譯,學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235頁。
(4)[德]沃林格:《抽象與移情——對藝術風格的心理學研究》,王才勇譯,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頁。
(5)張祥龍:《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三聯(lián)書店,1996年版,第443-444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