臻熙
編輯/長歌
《科學生活》:俗話說“學海無涯苦作舟”,毋庸置疑,學習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讀書給你帶來了哪些好處?讀書的魅力何在?是什么讓您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呢?請您和讀者朋友們分享一下您學習中的一些精彩細節(jié)。
朱老師:要說明的是,學習不全是好處,不全是收獲。它是要付出代價的:有時間的代價,有精力的代價,有心理的代價(考試前,也會有緊張,考不好會焦慮),還有金錢的代價。一般而言,我讀四個自考本科,代價最小,最省錢,但比較難。而通過成人教育的途徑讀本科,考進去要花點精力,但是,讀書相對輕松。但真要學到知識,也要費精力。當然,收獲也頗豐,讓我一一道來。
第一,我獲得了學習的快樂
求知是快樂的,學習的過程是快樂的,考試通過后的心情是快樂的,與老師同學一起的學習生活也是快樂的。
在華東政法大學讀書的時候,我與同學們一起辦了個班報,交流信息,增強了解。大家喜歡看,我從中獲得了快樂。
在上海師大讀書畫專業(yè)時,學習對對子,我又重新體驗到了青少年時代的求學情景,得到了許多快樂。對聯(lián)的基本要求,一是講平仄,二是詞性要相同,三要對得工整,四是要對得有深意。老師在黑板上寫出上聯(lián),我們到黑板寫出下聯(lián)。一聯(lián)可以多對。
老師出了一聯(lián):花飛三月雨。
我對:果落五更天。
老師認為不太貼切。問,為什么果落五更天。三更、四更也落果。我回答說,五更的時候,主人翁已經(jīng)醒了。半夜里落果,他在睡眠,未聽見。五更時,主人醒了,在床上靜靜地聽外面的聲音,不時有果子落下,發(fā)出卟卟落地的聲音。老師認為這也說得通,認可了。
接下來又出一聯(lián):和風拂大地。
有同學對:春雨綠江南。
“和風”對“春雨”,都是名詞,而且是偏正結構的名詞,但是,“和”對“春”,不夠貼切?!敖稀睂Α按蟮亍保膊粔蚣?。
我對上一聯(lián):垂柳吻小池。
垂柳被和風一吹,擺弄起來,拂過水面,就如與池水接吻一樣。老師說,可以,不錯。這算是表揚了。
我又對一聯(lián):飛鳥過長空。
老師說可以。但我感到,“過”對“拂”,不夠生動,拂是主動態(tài),過是存在態(tài),主動意義不夠。動詞性不足,靈動性不夠。
老師又出一聯(lián):酒飲五糧液
我上去到黑板上寫了:詩吟三更天。
我認為文人喝了酒,就做詩,因此,飲酒與做詩可相關。酒興足了,三更未息,也說得通。
但老師認為不行。五糧液是專用語,三更天不是專用語,對得不切。我再對:峰登三清山。三清山是專用的,對五糧液。
但是,對是對上了,詞句也合格。但意義不到位。飲酒與登山,關聯(lián)不夠。又對:名震十里鋪。十里鋪是梁山上的一個地名。梁山英雄喝了酒,在十里鋪除暴安良,名聲大震。說是說得通,但是,味道不足。這樣上課,重溫了少年生涯,心中很快樂。
學了漢語文學,學了中國書畫,有了點審美的感覺。今年,我寫了本小書,交了書稿,獲得了一種輕松的感覺。在回家的路上,信手在手機上寫了一首小詩:
流水匆匆步不停,杜鵑聲聲苦留春。
孤燈照壁三更月,一卷編成慰我情。
寫出化學方程式、計算出反應物的重量,是一種快樂;能在生活中感受到一種美感,一種詩意,這是另一種快樂。這種快樂是學習的成果。
第二,開闊了視野,促進了文理的結合。
學科之間,只是為了研究的需要而分門別類。各門學科之間,本來是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的。但是,分科漸漸束縛了人們的視野,分科成了分界。許多人終其一身,只在自己狹窄的專業(yè)領域里耕耘,對于相鄰學科的成就視而不見。我的學習使我大大開拓了視野,法學的學習,使我懂得了許多法律的知識,中藥學的學習使我了解了許多醫(yī)學和中藥的知識,心理學幫我更好地認識自我,營養(yǎng)學促進我的健康。
多學科知識的學習,促進了我對文理知識的溝通和理解,使我在文科學習中深化了自然科學的認識,也在理科學習中深化了對人文的認識。例如,中國古代有許多物候的詩,需要科學地解讀。如白居易的花徑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常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币郧叭藗冎徽f詩的美,我卻能分析這首詩中的科學原理。山上的遲花現(xiàn)象,是因為隨著山坡的升高,氣溫逐漸下降,物候也發(fā)生著一定的變化。由于高度增高,氣候變冷,同樣的桃花,花期也就推遲。中國古代有許多悲秋詩,如杜甫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為什么說到了秋天會產(chǎn)生悲秋之感。我從腦科學的學習中認識到,松果體分泌的腦生化物質5-羥色胺與情緒有關,而松果體的工作與陽光有關,秋天日照變短,影響了松果體腺體的分泌,從而影響了情緒。憂郁癥病人,隨著緯度的增高而增加,北方多于南方。秋冬季節(jié)的發(fā)病也多于其他季節(jié),其原因是因為光照的減少影響了大腦生化物質的分泌,從而影響了情緒。中國古代詩人的悲秋是有腦科學的原因的。沒有一部文學史分析過這個原因。我解釋了悲秋的科學道理,我為此而高興。
第三,提升了科學研究的能力
我的導師馮契老師曾經(jīng)說過,化知識為方法,化理論為德性。就是說,你學到了某種新的知識,這些知識,就成了你的工具,你的武器,用它可以學習更多的知識,認識新的事物。開闊了知識面,新的知識與原有知識會建立新的知識結構,形成新的知識網(wǎng)絡,使你的科研能力得到提升。2010年,上海某學校接受一個國家課題:玩的教育。這個課題最后準備出一本書,書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需要論述玩的理論。因為玩的理論平時大家接觸較少,課題組的同志都覺得這方面比較陌生。最后,這個任務落實到我的身上。我因為學過華東師大的學前教育專業(yè),學過游戲論的課程,所以,較好地完成了任務。另有一次,我們接受了編寫婦女干部進修讀本的任務。由于我有心理學、教育學、家庭學等方面的知識儲備,也較好地論述了家庭教育的各種新的理論,較好地完成了任務。
第四,促進了大腦的健康和心態(tài)的年輕化
大腦是身體的智力中心、情感中心,它的健康與身體的健康關系極為密切,營養(yǎng)的、運動的、心理的因素與大腦健康關系密切。而適度地使用大腦,是促進大腦健康的重要途徑。大腦需要信息的刺激,需要不斷地運轉以保持活力。美國腦科學家研究表明,最容易得阿爾海默茨病的人群是缺乏信息刺激的修道院的修女。研究還表明,65歲以上的人群中,接受新知識、經(jīng)常使用大腦的人,大腦的退化速度較遲緩,大腦疾病的發(fā)生率較低。在經(jīng)常使用大腦、接受新知識和新信息的人群中,老年癡呆癥的發(fā)病率遠低于較少用腦、較少學習的人群。學一點新知識,可以看作是促進大腦健康的神經(jīng)體操。
學習是一種對大腦的良性刺激,它有利于促進大腦神經(jīng)元的工作,有利于促進大腦神經(jīng)元之間通過突觸建立廣泛的神經(jīng)回路,它對大腦的健康是有幫助的。而大腦不僅是生命的中樞,也是情感和智慧的中樞,大腦的健康有利于情緒的健康和智力的保持。特別是心理學的學習,使我更自覺地認識自我,更容易調節(jié)自我,促進了心理的健康。
《科學生活》:您讀了這么多專業(yè),還要做研究,又要出書、寫文章,您是如何利用時間的?現(xiàn)代人的學習和工作壓力都很大,請您給大家一些建議。
朱老師:下面說幾點。
第一,求知需要勤奮
我雖然退休了,但退而未休,在一個文化研究所從事業(yè)余研究,在世博志擔任一點工作,還從事思維科學研究和科普寫作的任務,因此,總覺得時間不夠用,很想讓地球轉得稍微慢一點。學習是要花時間的。有些朋友好心地對我說,是應該出成果的時候了,再分散精力學習不合算。這話有一定道理,如何處理好學習和工作的關系,確實是我要認真處理好的一個問題。不過,我覺得磨刀不誤砍柴工,勤奮一些,努力一下,可以使讀書和工作互相促進。就這幾年我的讀書生涯而言,我沒有為讀書而讀書,沒有因為讀書而影響工作。我一邊讀著一兩個大學,同時參加文化類雜志編輯工作,我也寫了很多,有科普、學術、政論方面的。同時,每年還出版一些著作,2013年出版了3本書,其中一本是思維史學的專著,2014年已經(jīng)出版了一本散文集《我的人生不是歌》,還能出版1到2本。我做到這一點,是因為我愿意笨鳥先飛,比較珍惜時間。
第二,讀書要有堅持精神和刻苦精神。
讀書是會有困難的。我讀漢語文學專業(yè)自考的時候,有一次患了肺炎,考試在即,考不考、能不能考好,這對我是個考驗。我在華山醫(yī)院吊著針,但還是認真復習著報考的四門功課。我的兩個孩子動員我這次不要考了,明年還可再考。至多浪費一點考務費。但是,我覺得,遇到困難的時候,正是磨礪自己意志的時候。堅持有可能成功,退縮則一定失敗。我覺得應該努力試一試,即使考試沒通過,帶病上考場,也是一種精神上的收獲。而且,從效率的角度講,到明年再考,一是浪費了時間,也浪費了寶貴的精力,到明年再拿起來的時候,肯定會遺忘很多,一鼓作氣是最經(jīng)濟的。我堅持復習迎考,堅持走進考場,結果都通過了。
第三,要努力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我覺得,方法可以借鑒,但是,好方法是很難復制的,作為老年學習者,更需要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腦科學的研究表明,青年人的大腦結構和功能與老年人不一樣。他們各有各的優(yōu)勢,各有各的弱點。老年人的優(yōu)勢是理解能力相對強些,記憶力相對弱些,因此,我不能像年輕人那樣學習和迎考。
每一門科目的考試有許多知識點,有許多論述題。我的學習方法是學習陶淵明的“不求甚解”,學習諸葛亮的“獨觀大略”。這種學習方法是把握重點,重視宏觀的知識結構。我努力將知識體系邏輯化,記住知識要點,記住說明論點的例子,而不去機械地記憶細節(jié)。考試的時候,我盡量回答得條理分明,論據(jù)充足,并舉例說明。
我盡量運用腦科學的知識應付考試。我在考試那天,一般不拿課本,也不再復習。我覺得臨時的突擊記憶,它會在大腦中建立一個特別的興奮點,會抑制其他知識的記憶。中國古代說,“靜則生慧”,大腦在相對平靜的心態(tài)下,可能具有更良好的功能,這就如收音機的調諧。保持比較恬淡的心態(tài),使大腦處于良好的有序狀態(tài)。此時的腦電波,阿爾法波比較多。另外,在走進考場前,適當?shù)厣⒉健⒒顒?,既能緩解緊張心理,又能增加血液循環(huán),為大腦提供充足的能量,這是有利于大腦功能的發(fā)揮的。
第四,不為讀書而讀書,把學習和實踐結合起來。
知識要用于實踐,用于改造客觀世界,提升主觀認識。我將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工作,也用于提升自己,豐富自己的生活。我將學到的知識用于科普寫作,將學到的知識用于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我學了心理學后,曾到殯儀館這個人生后花園里做過義工,也曾為有心理障礙的孩子進行義務的疏導。我覺得知識用之于社會,是對社會的一種報答,也是自身的一種心理收獲和境界提升。
《科學生活》:如今的世界日新月異,誘惑也越來越多,人們不再有時間能靜下心來讀書、學習。但是,“磨刀不誤砍柴工”,只有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習才能趕上時代的變化,您對年輕人有什么期望?
朱老師:常常有人問,你這樣讀書有什么用?我認為,讀書是有用的,這個用是廣義之用。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對于升官、掙錢而言,讀書的用處并不大。對有些人來說,可能對于找工作是有用的。對于我來說,主要是提升自我,這就如登山,山上并沒有黃金,但是,仍然有人前赴后繼地登山。讀書真正的價值,主要是擴展認知,完善自我,它是生活方式或者思想方式的一部分。攀登高山的人,是為了鍛煉自我,考驗自我,認識自我,超越自我。讀書也如登山,也是為了鍛煉自我,考驗自我,認識自我。
當然,讀書對我的成長間接地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它給了我新知識,增加了思維的聯(lián)想能力,給了我寫作的源源活水。我近幾年,年年有二三本新著出版,與學習是分不開的。我有三篇文章被收入全國中小學的語文課本,我認為也與堅持學習有一定關系。2007年,我獲得了大眾科學獎,我想這也是艱苦學習之后的一點報償。
學習,也增添了家庭的一點書卷氣息。2014年初,我的最小的孩子結婚。我送了他三件禮物。一件是家鄉(xiāng)的一杯泥土,這種泥土可能源于巴顏喀拉山,它是祖祖輩輩耕耘過的泥土。我認為只有愛家鄉(xiāng)的泥土的人才能愛家鄉(xiāng)、愛祖國、愛人民。另一件是我母親織的一匹老布。我認為只要有一寸寸紡紗、一梭梭織布的精神,就能克服生活和工作中的種種困難,就能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第三件是一本辭海,幾冊圖書。我認為知識是最好的精神營養(yǎng)品。我覺得我送的禮物很寶貴,孩子們也很珍惜。2014年秋天的自學考試中,我的女兒一下考了6門,6門也都通過了。她有了孩子,但是,下班后堅持在附近的教室里讀書。我認為家庭有融融的讀書的氣氛,是一種非常美好的氣氛。
屈指數(shù)來,我前后讀了近十個專業(yè)。這好像蠻多了,其實,與人類的知識相比,還只是知道了知識海洋的極少部分。牛頓說過,他還只是個在知識海洋邊上拾到一兩個漂亮的貝殼和鵝卵石的孩子。面對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知識的海洋,還是那么的可憐,那么的無知。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我想小結一下讀書的經(jīng)歷,寫一本小書。書名就叫《我的十個大學》。然后,擦一擦額角的汗水,看看山下的風光,再在知識的森林里巡游一下,再考慮學點新的知識。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美國天文學家薩根說過,知識就是人類的命運。知識使人精神強健,知識使人富于創(chuàng)造。對個人來說,知識可能改變人生;對國家來說,知識也是推動國家進步的強大力量。衷心地希望我們的城市成為一個學習型的城市,衷心地希望我們的國家成為一個學習型的國家,從而推動社會健康地、大踏步地進步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