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的興廢與網(wǎng)絡言論治理

2015-04-09 04:39:45蔡金榮
四川警察學院學報 2015年5期
關鍵詞:制約言論憲法

蔡金榮

(華東政法大學 上海 200042)

一、引言:歷史事件與現(xiàn)實問題

作為“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社會主義革命的新形式”,“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以下簡稱“四大”)在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曾席卷整個中國社會數(shù)十年,甚至先后在1975年和1978年被兩度寫入憲法,給整個社會造成了難以抹平的創(chuàng)傷,給無數(shù)個人留下了極端苦澀的回憶。有鑒于此,我們后來通過修憲程序?qū)⑵鋸氐讖U除。然而,我們的反思不能止步于此,因為,總體而言,“四大”的廢除更主要地遵循了政治邏輯而非法律邏輯,否則在1978年憲法中就應當將其廢除。誠然,在廢除“四大”問題上,政治邏輯和法律邏輯的結果可能是一致的,但若不能充分挖掘淹沒其中的法律邏輯,那么廢除“四大”的歷史價值很可能要大打折扣甚至走向其反面。這絕非夸大其詞,雖說政治和法律之間的關系聚訟紛紜,但政治行為法治化卻是現(xiàn)代政治文明的總體走勢。換言之,法律是人類行為包括政治行為的基本準則,政治行為倘若離開法律勢必會造成行為失范、社會失序,這顯然與政治的初衷背道而馳。中國共產(chǎn)黨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依法執(zhí)政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執(zhí)政的一個基本方式”;而十八屆四中全會則再次重申,“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有鑒于此,探求諸如廢除“四大”等重大歷史事件背后的法律邏輯,而不是簡單地將其歸結為權力對比的政治邏輯,既有馴化政治權力的高遠意義,亦可為我們處理類似的現(xiàn)實問題提供經(jīng)驗和參考。前者自不待言,習近平同志提出的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即為此意;就后者而言,當前網(wǎng)絡言論自由權問題與“四大”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倘若簡單地套用處理“四大”過程中的政治邏輯,則諸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出臺專門的司法解釋打擊網(wǎng)絡謠言的做法當無可非議,但事實卻恰恰相反,此舉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爭議。這說明在我國闊步走向政治文明的進程中,以規(guī)范公共權力、保障公民權利為核心要義的法治思維,正日益成為治國理政過程中的基本思維方式。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被寫入黨章和憲法,推進“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已經(jīng)成為中國社會基本共識的當下,筆者擬通過揭示“四大”入憲及被廢除背后的基本法理,期冀能夠助益于我國網(wǎng)絡言論治理工作。

二、“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概念及法律定位

在新中國立憲史上,“四大”曾兩次被寫入憲法,最初是1975年《憲法》第13條規(guī)定:“大鳴、大放、在辯論、大字報,是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社會主義革命的新形式。國家保障人民群眾運用這種形式,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tǒng)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以利于鞏固中國共產(chǎn)黨對國家的領導,鞏固無產(chǎn)階級專政?!苯又?978年《憲法》第45條規(guī)定:“公民有言論、通信、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罷工的自由,有運用‘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的權利?!睆脑~源的角度考察,“大鳴、大放”中的“鳴放”取義于成語“百家爭鳴”和“百花齊放”。 中國共產(chǎn)黨在1956年將“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作為積極發(fā)展科學和文化事業(yè)的基本方針,簡稱“雙百”方針。1957年,中國共產(chǎn)黨為克服黨內(nèi)所滋長的脫離群眾和脫離實際的官僚主義、宗派主義和主觀主義作風,發(fā)揚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傳統(tǒng),開始整風運動。期間,知識分子作為整風運動的重要力量,創(chuàng)造性地“借用對于學術文化政策上的現(xiàn)成的術語,把各色各樣的批評的開展也叫做‘百家爭鳴,百花齊放’”[1]。這與當時中國共產(chǎn)黨主要領導人毛澤東同志關于“雙百”方針“也是我們進行一切工作的好方法”[2]的看法一致而獲得肯定。其中,“大鳴、大放”所言之“大”是就“鳴放”的范圍而言的,即主張“什么問題都要鳴放,叫作鳴放時期,而且要搞大鳴大放”[[[]毛澤東.堅定地相信群眾的大多數(shù).在最高國務會議第十三次會議上的講話[3]?!按筠q論”是指,在“大鳴、大放”過程中,就某個特定的問題,每個人都可以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并相互辯論,其目的在于通過全民參與,實現(xiàn)集思廣益?!按笞謭蟆笔侵?,在“大鳴、大放”過程中,把對黨、政府和工作單位存在的問題和所提的意見或建議用大字毛筆抄寫在大張紙上,并將其張貼于公共場所的墻壁上,便于群眾監(jiān)督以改進工作。

由上觀之,“四大”實際上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其初衷是鼓勵社會成員積極對執(zhí)政黨提出批評和建議,其理論內(nèi)核是當時的“大民主”思想。中國社會自古就有“天下為公”、人人絕對平等的大同理想;加之對西方民主的錯誤解讀,“以為民主就是民眾的統(tǒng)治,就是民眾直接參與政治事務的管理,衡量民主程度的高低標準就是民眾直接參與人數(shù)的多寡”[4];以及對馬克思主義尤其是巴黎公社經(jīng)驗的教條化理解。所有這一切因素與毛澤東同志個人的革命浪漫主義、詩人情懷高度契合,全民參與式的“大民主”思想之形成幾乎水到渠成。毛澤東同志相較于整風、批評和自我批評等小民主提出大民主觀時指出,“所謂大民主就是群眾運動,這是我們過去所作的,包括肅反中間的有些做法……工商業(yè)改造也不是大民主,那是小民主?!盵5]“我們的民主傳統(tǒng)今年是一個很大的發(fā)展,以后要把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這種形式傳下去。這種形式充分發(fā)揮了社會主義民主?!盵6]縱然,毛澤東同志本人對大民主的概念、范圍、形式等語焉不詳,但大民主的實質(zhì)正如其所言就是“群眾運動”,而主要形式就是“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

上述表述雖非法學的權利話語模式,但顯而易見的是:“四大”中的“大鳴、大放”意即發(fā)表意見,“大辯論”即發(fā)表意見的方式,“大字報”即發(fā)表意見的媒介,而這和主流的言論自由權概念高度吻合,如《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9條第2款規(guī)定:“幾乎人人有自由發(fā)表意見的權利;此項權利包括尋求、接受和傳遞各種消息和思想的自由,而不論國界,也不論口頭的、書寫的、印刷的、采取藝術形式的、或通過他所選擇的任何其他媒介?!币虼?,從法學的角度看,“四大”本質(zhì)就是公民言論自由權的一種特殊形式。當然,考察當時的情形,“四大”似乎并沒有被定位為言論自由權,因為在1975年憲法文本中關于“四大”的條款位于第一章總綱之中,而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中又明確規(guī)定了言論自由權條款,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四大”在較長時間內(nèi)是區(qū)別于言論自由權而存在的。這種情況一直到1978年憲法文本中才有所改變,但仍然將其與言論自由權并列處之,一方面說明“四大”作為一個政治化的條款,其廢除的政治條件尚未成熟;一方面說明“四大”與言論自由權的內(nèi)在關聯(lián)已經(jīng)逐步被認識。一言以蔽之,“四大”具有言論自由權的屬性,但無論是在政治實踐中,還是在憲法文本中,該屬性是潛隱的、被遮蔽的。

三、廢除“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的基本法理

“四大”的興起及在1975年入憲主要得益于中共主要領導人毛澤東同志的積極倡導;其在1978年過渡性質(zhì)憲法中僅作了位置和表述的調(diào)整而未被廢除,則是毛澤東同志政治影響力在“兩個凡是”方針下得以延續(xù)的體現(xiàn);而其在1980年被專門啟動的修憲程序予以取消,直至在1982年憲法中被徹底廢除,則是我們沖破“兩個凡是”的樊籠,對毛澤東同志本人的錯誤和十年動亂進行全面檢討,進而認定“這個‘四大’的做法,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從來沒有產(chǎn)生積極的作用”[7]的結果。因此,可以說“四大”的入憲與廢除體現(xiàn)了政治權力興替的基本軌跡,甚至本身就是政治權力運作的結果。但是,如果我們的思考僅停留在這個層面,就難免會輕易得出結論——公民權利是受政治權力任意擺布的玩偶,這顯然與尊崇公民權利保障的世界潮流相左。因此,須將“四大”的入憲與廢除置于公共權力和公民權利這一憲政框架中探明其深層次的法律邏輯,方能充分展示其積極的歷史價值。

從法學視角觀之,“四大”興起以及入憲的法理可以概括為依靠權利制約權力,屬于一種民主性質(zhì)的制約。而考察權力制約理論,有研究者將權力制約歸納為三種模式:“權力制約權力”、“道德制約權力”、“權利制約權力”。[8]其中,“權利制約權力”模式,以“人民主權”為理論依據(jù),以其他兩種模式制約效果的有限性為實踐依據(jù),而日益得到廣泛的認可和重視。但是,拋開“權利制約權力”命題的真?zhèn)尾徽?,“依靠人民是對政府的主要控制:但是?jīng)驗教導人們,必須有輔助性的預防措施”[9]。換言之,“權利制約權力”的命題即使成立,也需要具備一定的前提條件。相較而言,權利更多具有請求性,權力更多具有支配性,故權力的強度遠甚于權利。即使按照“人民主權”理念,人民可以其保留的權利對授出的權力進行抵制乃至反抗,但這屬于一種終極制約權,具有革命意義而非嚴格的法律權利。因此,權利欲制約權力,必須有所依憑,否則注定要落空。那么,這種依憑是什么呢?答案是權力。因為,只有另一項獨立的權力才能在“實力”上與被制約的權力相匹敵,進而完成制約的任務。申言之,“權利制約權力”模式倘若要發(fā)生預想的效果,必須存在權力的分工和制約,亦即以存在有效的“權力制約權力”模式為前提。實質(zhì)上,“權利制約權力”的邏輯是以權利啟動“權力制約權力”模式,故“權利僅為權力制約的誘因而非權力制約的本體”[10]。

反觀“四大”存在的二十多年時間里,我國實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強調(diào)黨的一元化領導,憲法被束之高閣,黨政尚且不分,遑論權力的分工與制約,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甚至一度取消了法院、檢察院即為明證。因此,在“權力制約權力”付諸闕如的情況下,權利無以依憑,最終導致以權力制約為志業(yè)的“四大”非但未能有效制約權力,反而被權力所掌控,根本無法“獨善其身”,甚至走向其價值的反面,變成為權力所用的工具。因為,根據(jù)一般共識,言論自由權包括三個方面的要求:(一)尋求、接受信息的自由;(二)思想和持有主張的自由;(三)以各種方式傳遞各種信息、思想和主張的自由[11]。上述三個方面的要求實質(zhì)上就是強調(diào)言論的自主性和多元化。然而,在權力的高壓下,“四大”的自主性和多元化已喪失殆盡。就言論的自主性而言,彼時權力主體以意識形態(tài)掛帥、以階級斗爭為綱,人為地將社會成員劃分為敵我陣營,造成法律人格的不平等,一方面,剝奪了那些已被劃出人民隊伍之外的所謂“牛鬼蛇神”的言論自由權;一方面,那些尚處在人民隊伍之中的社會成員深知禍從口出,“很多人噤若寒蟬,不敢講真話、實話”[12],這與倡導者“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的理想相去甚遠。就言論的多元化而言,言論自由權的真諦在于“人人有自由發(fā)表意見的權利”,且不要求言論的一致性,甚至強調(diào)“更應該保護少數(shù)的、邊緣的和非正統(tǒng)的意見”[13]。凡此種種旨在以言論內(nèi)容的多元化實現(xiàn)思想的自由交流,通過美國大法官霍姆斯口中的“思想市場”競爭的方式發(fā)現(xiàn)真理。然而,“四大”實踐過程中卻嚴重背離了這一點,集中表現(xiàn)在所有言論都事先定調(diào)和對持異議者的嚴厲打擊。前者如1957年中共八屆三中全會對“反冒進”進行批判,并決定在農(nóng)村開展關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建設的大辯論。結果這場預先定好方向的大辯論非但沒有讓人們認清農(nóng)業(yè)的現(xiàn)實,反而成為后來生產(chǎn)高指標和“浮夸風”的前奏[14]。后者如1967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頒布《關于在無產(chǎn)階級文化大革命中加強公安工作的若干規(guī)定》規(guī)定:“凡是投寄反革命匿名信,秘密或公開張貼、散發(fā)反革命傳單、寫反動標語,喊反動口號,以攻擊污蔑偉大領袖毛主席和他的親密戰(zhàn)友林彪同志的,都是現(xiàn)行反革命行為,應當依法懲辦?!焙髞碓撘?guī)定在執(zhí)行中被擴大化,“凡對江青、康生、陳伯達一伙稍有不滿的也被以現(xiàn)行反革命治罪”[15]。綜上,“四大”所體現(xiàn)的言論自由權被權力所裹挾,造成言論內(nèi)容表現(xiàn)出高度的同質(zhì)化,無限放大了言論自由權的負面功能,以致最終在1982年憲法中被徹底廢除。

當然,廢除“四大”除了上述原因外,也有立憲技術上的考慮。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一般對國家的社會制度和國家制度的基本原則、國家機關的組織和活動的基本原則,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等重要內(nèi)容作出規(guī)定,不必規(guī)定得過于細致。而“四大”本質(zhì)上屬于實現(xiàn)言論自由權的具體做法,這些“具體做法是多種多樣的,并且應當是因時間、地點、條件的不同而不同的。如果把實行‘言論自由’的各種做法載入憲法,甚至把行使民主權利的各種具體做法都列舉出來,會把一部憲法變成大雜燴”[16],故而不宜在憲法中予以規(guī)定。

四、當前網(wǎng)絡言論治理應當注意的幾個基本點

近年來,隨著科技水平的進步,特別是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網(wǎng)絡言論自由權成為言論自由權保障的新內(nèi)容,其治理問題亦引起了廣泛地關注。由于網(wǎng)絡言論和“四大”都屬于實現(xiàn)言論自由權的具體做法,且兩者的參與主體都具有廣泛性和匿名性特征,進而都表現(xiàn)出較強的非理性。因此,“四大”的興起、入憲以及廢除背后的法理對完善當前網(wǎng)絡言論的治理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首先,作為言論自由權形式之一的網(wǎng)絡言論自由權應當受到保障是不言而喻的??疾煳覈F(xiàn)行法制,網(wǎng)絡言論自由權尚未被明確視作言論自由權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而納入言論自由權的保護范圍。那么,網(wǎng)絡言論自由權是否應受到憲法和法律保障呢?面對憲法及法律上的空白,或許有人運用歷史解釋方法,從立憲史上曾經(jīng)將“四大”刪除的做法,以及網(wǎng)絡較之于“四大”更高的負面風險,按照“舉輕以明重”的原則,從而認為網(wǎng)絡言論自由權不受保護。但是,這樣的解釋是站不住腳的。其一,由于人類經(jīng)驗和理性的有限性以及基本權利體系的發(fā)展性,憲法文本無法盡數(shù)列舉基本權利實屬必然,這是成文憲法國家的共同境遇。但是,某一權利不能因為未在憲法文本中予以列舉就斷然拒絕給予保護,這也是成文憲法國家的基本共識。通行的做法是通過諸如美國憲法第九修正案中“憲法未列舉權利”條款或者借助憲法解釋技術論證該權利屬于“憲法文本中規(guī)定的權利所能涵蓋與包容的權利”來給予保障[17]。網(wǎng)絡言論自由權當屬后一種情形,即作為言論自由權所涵蓋和包容的一種衍生性權利予以保障。其二,如前文所述,“四大”之所以“從來沒有產(chǎn)生積極的作用”而被否定,是因為在彼時“無法無天”的集權體制下,被錯誤地運用了,其作為實現(xiàn)民主的方式和手段并無不當,甚至“本身的理念和它倡導的方向是值得肯定的”[18]。同樣道理,網(wǎng)絡本身也是價值中立的,并且我們現(xiàn)在正逐步走上憲政的軌道,公權力的分工和制約已初步形成,加之網(wǎng)絡特定的分散結構,網(wǎng)絡言論自由權像“四大”那般被權力錯誤運用的現(xiàn)實可能性已經(jīng)大大降低了。不寧唯是,網(wǎng)絡言論自由權在我們這個時代還表現(xiàn)出更多的民主價值,“人類在因特網(wǎng)時代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地表現(xiàn)思想與意志的多樣化的手段,通過各種形式推動憲政體制的民主化進程。”[19]因此,不應以“四大”所表現(xiàn)出的消極影響而草木皆兵一并將網(wǎng)絡及網(wǎng)絡言論自由權視作洪水猛獸。其三,現(xiàn)行中憲法和法律中缺省保護網(wǎng)絡言論自由權的規(guī)定,亦并非就意味著完全禁止。部分權利未被寫入憲法,只表示由于各種原因,國家不對其給予重點保障。以“四大”為例,“憲法上取消運用作為一個整體的所謂‘四大’的權利并不等于在實際上完全禁止使用‘四大’中的某一個方法。”[20]綜上,通過分析1982年《憲法》廢除“四大”背后的法律邏輯,可見“四大”的廢除非但不能作為否定網(wǎng)絡言論自由權保障的理由,反而可成為應當將網(wǎng)絡言論自由權納入言論自由權保護體系的重要論據(jù)之一。

其次,網(wǎng)絡言論自由權固然應當給予充分地保障,但這種保障是一種相對的而非絕對的保障。任何權利都必須受到其自身的內(nèi)在限制,而“如果一個公民能夠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為其他人也同樣有這個權利”[21]。換言之,權利的保障范圍并非漫無邊際的,言論自由權亦莫能外,“一切意見是應當允許其自由發(fā)表的,但條件是方式上須有節(jié)制,不要超出公平討論的界限”[22。此乃世界各國之通識,各國在保障言論自由權的同時,不約而同都對特定的不當言論予以限制、禁止,甚至課予刑事責任。如《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9條第3款規(guī)定:“本條第二款所規(guī)定的權利的行使帶有特殊的義務和責任,因此得受某些限制,但這些限制只應由法律規(guī)定并為下列條件所必需:(甲)尊重他人的權利或名譽;(乙)保障國家安全或公共秩序,或公共衛(wèi)生或道德?!痹偃?,有著悠久集體主義傳統(tǒng)的德國,對言論自由權的保護作出了明確限制,其《基本法》第5條第2款規(guī)定:“此等權利,得依一般法律之規(guī)定、保護少年之法規(guī)及因個人名譽之權利,加以限制?!蓖瑫r,對言論自由權的保護當然地要受到《基本法》第1條規(guī)定的“人性尊嚴”保障條款的限制。此外,即使在被公認為言論自由權保障最嚴格、最周全的美國,對其憲法第一修正案中剝奪言論自由權的“不得立法”條款,更多的聯(lián)邦最高法院法官傾向于作相對性理解[23]。就我國而言,“四大”與權力聯(lián)姻之后所形成的絕對自由給社會造成了巨大的混亂和破壞,可謂殷鑒不遠。因此,雖然我國憲法文本中沒有明確規(guī)定對言論自由權的限制,但運用體系解釋的方法,我們?nèi)匀豢梢哉业窖哉撟杂蓹鄳斢枰员匾拗频膽椃ㄖС?,如我國《憲法》?1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本C上,言論自由權不是絕對的,作為言論自由權新形式的網(wǎng)絡言論自由權亦然,必須接受法律的適當規(guī)制。

最后,在恰當?shù)乇U暇W(wǎng)絡言論自由權以興利除弊的討論中,如何合理規(guī)制則成為核心問題。我們認為從網(wǎng)絡言論負效應產(chǎn)生的原因來看,其治理應當從兩個不同的向度展開:一是正向促進,二是負向限制。所謂正向促進,即進一步保障網(wǎng)絡言論自由權,這比較辯證,故易被忽視。在許多情況下,網(wǎng)絡言論的負效應往往根源于言論自由權保障的不充分:或者是堵塞言路,無法形成有效競爭的“思想市場”來去偽存真;或者是權威信息缺位,“知”為“言”之源泉,之所以網(wǎng)絡謠言滿天飛,部分是因為權威信息的“缺席”。因此,我們需要轉(zhuǎn)換思維,在認清促進和限制的辯證關系的基礎上,突破將言論自由權定位為消極權利的思維窠臼,將其視作積極權利,從而不僅僅要求政府予以尊重,更要采取積極措施予以保護和促進:一方面,保證廣開言路,實現(xiàn)言論的多元化以形成言論的“自由競爭”,即用言論自由權自身去消除言論失真、失范;另一方面,積極推進政府信息公開,以達到正本清源的效果,對網(wǎng)絡言論予以有效引導。所謂負向約束,即對網(wǎng)絡言論自由權進行一定限制、禁止乃至懲治,這相對直觀,但不易把握。其一,從約束的目的看,對網(wǎng)絡言論自由權的限制只能出于《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9條第3款所保障的合法權益,即“(甲)尊重他人的權利或名譽;(乙)保障國家安全或公共秩序,或公共衛(wèi)生或道德?!背酥?,“出于其他利益的刺激而對言論自由進行限制的措施都是非法的,即使這些措施是由法律明確規(guī)定的?!盵24]國際新聞界,2005,(4):10.]]其二,從約束的形式看,網(wǎng)絡言論自由權屬于言論自由權的一種形式,而言論自由權屬于公民的基本權利,對基本權利的限制應當以法律的形式來完成,此為世界各國憲政理論和實踐的基本共識。我國《立法法》第8條亦將“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規(guī)定為法律保留事項,從加強基本權利保障的角度出發(fā),這里的“剝奪”應當做擴大解釋,其當然包括“部分剝奪”即“限制”。但我國法治實踐中,這方面做得尚顯不足,規(guī)制言論自由權的既有立法主要形式是法規(guī)而非法律,特別是最近兩高出臺司法解釋打擊網(wǎng)絡謠言的做法就明顯違反了法律保留原則。其三,從約束的方式看,網(wǎng)絡言論自由權的限制不宜采用事前審查的方式。以與我國同樣注重公共利益保障的德國為例,其《基本法》第5條即明確規(guī)定對言論自由權“不進行事前審查”。其實,就在“四大”未被憲法廢除的情況下,我國在“西單墻”事件的處理上,也給了我們類似的啟示。北京市革命委員會于1979年12月6日發(fā)布通告,對張貼大字報做出規(guī)定,要求除在自己所在單位張貼大字報外,所有大字報一律集中到月壇公園內(nèi)的指定地點張貼,并且要登記個人姓名、住所、單位和職務,對大字報的內(nèi)容不進行事前審查,但是張貼者要負政治和法律責任[25]。其四,從約束的程度看,對網(wǎng)絡言論自由權的限制應當符合比例原則。作為公法領域的“帝王法則”,比例原則要求對網(wǎng)絡言論進行的限制必須是妥當?shù)?、必要的、均衡的,而不能在事實上阻止公民行使這項基本權利。這方面典型的案例就是,韓國憲法裁判所的八名法官根據(jù)比例原則一致裁定該國網(wǎng)絡實名制違憲。其具體理由如下:(一)不滿足妥當性要求。事實表明,實行實名制并未明顯減少網(wǎng)絡上的惡性言論與非法信息,即實名制并非實現(xiàn)其意欲保障的公共利益的適當手段。(二)不滿足均衡性要求。因?qū)嵭袑嵜贫斐蓚€人言論自由權受到限制、外國人因無韓國身份證而無法注冊登錄韓國網(wǎng)站、網(wǎng)民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增加等諸多不利影響與其預期保障但并未實現(xiàn)的公共利益不相稱。簡而言之,韓國網(wǎng)絡實名制非但沒有實現(xiàn)其預期的公共利益,而且在事實上限制了網(wǎng)絡言論自由,不符合對基本權利限制的比例原則。

五、結束語

2014年4月17日,首個因網(wǎng)絡言論而被追究刑事責任的“秦火火”一案業(yè)已落錘宣判,但這并非意味著網(wǎng)絡言論治理相關討論的終結,相反這應當是新一輪討論的開始。因為中國共產(chǎn)黨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要求,“依法保障公民權利,加快完善體現(xiàn)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guī)則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權、財產(chǎn)權、基本政治權利等各項權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經(jīng)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權利得到落實,實現(xiàn)公民權利保障法治化”,而網(wǎng)絡言論自由權作為言論自由的一項衍生性權利,應當如何予以法治化保障當屬題中之義。與此同時,在法學上對包括網(wǎng)絡言論治理在內(nèi)的一切問題的討論,必須立足于這樣一個基本點:我國的法治建設破土于數(shù)千年的人治土壤,自身的法治傳統(tǒng)和法治經(jīng)驗殊為稀缺,故要全面實現(xiàn)我黨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一總目標,當然需要我們俯下身姿努力向域外法治先發(fā)國家學習;但同樣重要而往往容易被忽視的是,我們也應當及時反思我國法治建設進程中所出現(xiàn)的諸如“四大”等一系列本土案例,積極縷析其背后的基本法理,及時澄清理論上的認識誤區(qū),防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避免機械類推而造成不必要的消極后果。

[1]要有積極的批評,也要有正確的反批評[N].人民日報,1957-06-09(1).

[2]楊勝群,田松年.共和國重大決策的來龍去脈(1949-1965)[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208.

[3]毛澤東.堅定地相信群眾的大多數(shù).在最高國務會議第十三次會議上的講話[Z].1957-10-13.

[4]曾 峻.“大民主”心態(tài)下的民主實踐:過去的教訓與未來的選擇[J].浙江學刊,2003,(4):21-24.

[5]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第十一次擴大會議上的結束語[Z].1957-03-02.

[6]毛澤東.做革命的促進派.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擴大的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Z].1957-10-9.

[7]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7.

[8]候健.三種權力制約機制及其比較[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3):100-106.

[9][美]漢密爾頓等.聯(lián)邦黨人文集[M].程逢如,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264.

[10]胡玉鴻.“以權利制約權力”辨[J].法學,2000,(9):13.

[11]劉海年.言論自由與社會發(fā)展[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與社會科學版),1999,(5):5.

[12]劉國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長編(第3卷)[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4:23.

[13]候 健.言論自由及其限度[A].北大法律評論(第3輯第2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81.

[14]烸 鉑.大辯論[J].檔案天地,2011,(12):16.

[15]本書編寫組.中共黨史事件人物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435.

[16]張友漁.張友漁文選(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64.

[17]王廣輝.論憲法未列舉權利[J].法商研究,2007,(5):60-61.

[18]李 欣.“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及其興起[J].傳承,2013,(2):19.

[19]韓大元.因特網(wǎng)時代的憲法學研究新課題[J].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01,(1):55.

[20]張友漁.張友漁文選(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43.

[21][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M].張雁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154.

[22][英]約翰·密爾.論自由[M].程崇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53.

[23]林世宗.美國憲法言論自由之理論與闡釋[M].臺灣:師大出版社,1996:13.

[24]丹尼爾·西蒙斯.對言論自由的可允許限制[J].國際新聞界,2005,(4):10.

[25]劉國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長編(第4卷)[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4:603.

猜你喜歡
制約言論憲法
重要言論
重要言論
憲法伴我們成長
《憲法伴我們成長》
他們的言論
智族GQ(2019年12期)2019-01-07 09:08:57
尊崇憲法 維護憲法 恪守憲法
人大建設(2018年4期)2018-06-26 08:38:16
臨安市五措并舉破解土地要素制約
我國會計電算化實施的制約因素分析
村民自治的制約因素分析
人間(2015年21期)2015-03-11 15:24:02
健康卡推進受多方制約
梨树县| 延安市| 惠安县| 乐清市| 禄劝| 灌阳县| 沁水县| 巴塘县| 庆安县| 吴忠市| 南雄市| 左云县| 利津县| 德令哈市| 商河县| 龙陵县| 崇文区| 乌拉特前旗| 曲水县| 都江堰市| 瑞丽市| 南木林县| 延长县| 宣汉县| 定日县| 绥德县| 新丰县| 杭锦旗| 龙胜| 清流县| 乐东| 尉氏县| 黄龙县| 虎林市| 嘉禾县| 灵山县| 万荣县| 泸溪县| 玉山县| 田林县| 长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