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小濤(中共貴州省委黨校社會學教研部 貴州貴陽550028)
嬗變與遞進:中國百年政治文化的歷史考察
伍小濤
(中共貴州省委黨校社會學教研部 貴州貴陽550028)
政治文化是一國居民在特定時期所盛行的一套政治態(tài)度、信仰、感情、價值觀和技能,中國的政治文化從臣屬型的傳統(tǒng)文化向地域型、參與型的政治文化轉變,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歷史變遷。在這一百多年的社會變遷中,社會結構的巨變起著根本性的作用。當前,面臨政治文化的多元,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指導地位,二是大力培育公民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 變遷
政治文化,按照美國學者阿爾蒙德的定義,指的是一國居民在特定時期所盛行的一套政治態(tài)度、信仰、感情、價值觀和技能。它分為“地域型”“臣屬型”和“參與型”三種類型。[1](P5)19世紀中葉起,由于西方列強的入侵,社會結構逐漸發(fā)生異質性的變化。建構其上的政治文化也隨即迅速嬗變。具體考察一百多年政治文化的變遷歷程,可對當今的政治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設提供一定的借鑒。
中國傳統(tǒng)的社會是一個倫理本位、職業(yè)分途的四民社會。梁漱溟在《中國文化要義》對這一社會作了詳細的論述。他指出:“人一生下來,便有與他相關系之人(父母、兄弟等),人生且將始終在與人相關系中而生活(不能離社會),如此則知,人生實存于各種關系之上。此種種關系,即是種種倫理?!瓊惱黻P系,即是情誼關系,亦即是其相互間的一種義務關系?!保?](PP72~73)因此,建構其上的政治文化則是以儒家文化為中心,兼顧其他政治文化,如法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等的多元一體的政治文化。這種文化表征在士身上則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用孟子的話講就是“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胖耍弥?,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倍憩F(xiàn)在民身上則是常說的“三綱五常”,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19世紀中葉,由于西方列強的入侵和民族危機的加深,這種政治文化開始結構性的變遷,到19世紀末,逐漸形成了以民族主義、向西方學習和變革維新為中心的政治文化。
具體說來,由于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國的戰(zhàn)敗,“鼾睡之聲,乃漸驚起”,[3](P133)近代民族主義因此發(fā)軔。正如有人所說:“互十九世紀二十世紀之交,有大怪物焉?!袢照撸褡逯髁x發(fā)達之時代也。而中國當其沖,故今日而再不以民族主義提倡于吾中國,則吾中國乃真亡矣?!保?]由于民族主義運動勃興,建構其上的變革維新文化也得到了迅速發(fā)展:“上自朝廷,下至人士,紛紛言變法?!保?](P19)據(jù)一資料記載:“至戊戌春康君入都變法之事,遂如春雷之啟蟄,海上志士,歡聲雷動,雖謹厚者亦如飲狂藥?!保?](P249)與此同時,從19世紀中葉開始的向西方學習的浪潮,此刻也狂飆突進。有專家考證,戊戌變法時,宣講西方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報紙有《萬國公報》《時務報》《知新報》等四十多種。[7](P592)以致有人說道:“歐風吹汝屋,美雨襲汝房,汝家族其安在哉?”[8](P52)因此,民族主義、變革維新和向西方學習成為當時主要政治符號??涤袨?、梁啟超、譚嗣同和嚴復諸人就是這種政治符號的主要發(fā)起者。可以說,這是中國政治文化第一次大的轉變。而這次轉變的直接結果就是辛亥革命的爆發(fā)。
第二次大的轉變就是新文化運動。按照陳獨秀的說法則是:“要擁護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潔、舊倫理、舊政治;要擁護那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國粹和舊文學?!保?]即“科學”和“民主”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這一運動因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人不滿復古和“無量頭顱無量血,可憐贏得假共和”而發(fā)起,因“五四”學生愛國運動而強化。這一運動,正如1920 年6月鄭振鐸所說:“中國的新文化運動自發(fā)端以至于今,不過一年多,而其潮流已普遍于全國。自北京到廣州,自漳州到成都,都差不多沒有一個大都市沒有新的出版物出現(xiàn),沒有一個地方沒有新文化運動者的存在。這個現(xiàn)象真是極可觀的。”[10](P34)因此,許多青年都深受這種政治文化的影響,王凡西的回憶充分說明了這一點?!霸谖唇佑|到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之前,我們這些孩子簡直沒有精神生活的,渾渾噩噩的。拿我個人來說吧,除了演義小說里的人物引起我一些奇異的空想之外,更不會想到比飲食游玩更多的事。而新影響卻在孩子們的心靈里打開許多窗,讓我們由那里看見許多未曾前見的境界,嘗到了許多前所未知的樂趣,以致引發(fā)了對遠大事物的憧憬和向往?!傊?,五四精神使我們變成了染上時代狂疾的小志士,變成了好高騖遠的理想家。”[11](P4)
同時,新文化運動,為馬克思主義政治文化的開展與三民主義政治文化的深入創(chuàng)造了條件。一些處于斷裂社會邊緣的草根知識分子,見“國家的情況一天一天壞”,“環(huán)境迫使人們活不下去。懷疑產生了,增長了,發(fā)展了?!保?2](P1470)建立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和階級斗爭理論,深入工人、農民和學生等中間,走上一條反叛舊體制的道路。而以孫中山為首的國民黨此時也把“對內謀各民族的平等,對外謀民族的獨立”,“為國民者不但有選舉權,且兼有創(chuàng)制、復決、罷官諸權”和平均地權節(jié)制資本“新三民主義”奉為圭皋。因此,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中期,有兩種政治文化并存著,這就是中共的馬克思主義政治意識形態(tài)和“三民主義”政治意識形態(tài)。這兩種政治文化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通約的。其表征就是“革命”政治符號的普遍運用。據(jù)專家研究,“后五四”時期(1923~1926年),“革命”一詞出現(xiàn)的頻度急劇串升,成為壓倒一切的中心詞。“科學”“民主”“自由”“平等”等相對淪為邊緣,為“革命”讓路。1923~1926年間,《新青年》雜志共發(fā)表各類文章128篇,平均每篇出現(xiàn)“革命”一詞多達25次以上。[13]但由于兩者的政治利益和政治訴求不同,爭奪的雙方從1927年后,兵戎相見,互為仇敵。
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在此語境下,中共于1937年7月15日正式宣布:“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為中國今日之必需,本黨愿為其徹底的實現(xiàn)而奮斗?!保?4](P77)這就是說,中共在信仰馬克思主義之外,還信奉“三民主義”政治文化。而蔣介石國民黨雖然也高舉“三民主義”的旗幟,他說“現(xiàn)在這時代,是一個黨的時代,是一個‘三民主義’的時代,如果我們在這個時代,離開了黨和‘三民主義’,再講團體派別,那就是自取滅亡。”[15](P562)但是這”三民主義“帶有很強的蔣系政權的色彩。蔣介石認為,“三民主義”的根本精神就是孫中山提出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德,就是對國家盡其忠,就是每個國民黨員要對“領袖絕對信仰”和“將自己的一切統(tǒng)統(tǒng)交給領袖”。[16](P566)汪偽政權同樣如此,汪精衛(wèi)一方面對日宣稱“必需三民主義、國民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及國民政府四條件”來談判,另一方面,要與日本共同建設東亞新秩序。他說:“日本在東亞為先進國,改造東亞,日本有領導權利及義務,此中國人所能知者。中國在東亞,為地大人眾歷史悠久之國,改造東亞,中國有分擔責任之義務,此亦中國人所能知者?!保?7](P198)也就是說汪偽為了漂白自身的奸偽身份,也強調“三民主義”政治文化。整個8年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三民主義”成為主要政治符號。
但是,也須看到,在具體的革命實踐中,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領導人在“三民主義”基礎上推陳出新,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政治文化,這就是新民主主義政治文化。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對這種文化作了詳細的說明。首先指出這種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對帝國主義壓迫,主張中華民族的尊嚴和獨立的。”對于國外的東西,要汲其精華,去其糟粕,所謂“全盤西化”的主張,乃是一種錯誤的觀點。其次指出這種文化是科學的?!八欠磳σ磺蟹饨ㄋ枷牒兔孕潘枷耄鲝垖嵤虑笫?,主張客觀真理,主張理論和實踐一致的?!弊詈螅赋鲞@種文化是大眾的,“它應該為全民族中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農勞苦民眾服務,并逐漸成為他們的文化?!保?8](P662)新民主主義文化成為中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一種重要的政治符號。歷史學家李平心曾這樣說道:“我在上月間看到了一則印刷模糊的通訊,其中刊出了當代一位大政治家關于‘新民主主義的政治與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的演講提要,不禁喜狂,因為在簡短的提要中,已經閃耀了演講者天才的光輝,發(fā)掘了中國現(xiàn)代歷史的真理。”他還頗有見地地預言:“‘新民主主義’口號的提出,在今天顯然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19]
1952年社會主義改造開始后,由于社會結構發(fā)生了異質性的變化,社會從單個的個人逐漸向集體發(fā)展,因此,建構其上的政治文化也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由新民主主義政治文化開始向社會主義政治文化轉變。對于社會主義政治文化,有人認為主要表現(xiàn)為:集體主義、斗爭與積極主義、自力更生、平均主義和民眾主義。[20](PP33~135)這種總結盡管不太準確,但至少表證了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一個主要特征:集體主義。
毛澤東曾指出:無產階級必須堅持集體主義原則,對于共產黨人來說,無論何時何地,都必須以集體主義為出發(fā)點,以個人利益服從于民族的和人民群眾的利益,而不應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21](P997]1959年毛澤東又指出“我們要教育人民,不是為了個人,而是為了集體,為了后代,為了社會前途而努力奮斗。”[22](P134)在這里,集體主義有兩個維度,一是針對共產黨人,二是針對廣大人民群眾。這樣從特殊到一般,集體主義作為政治文化建構起來了。
除了集體主義,愛國主義也是社會主義一種主要政治文化。毛澤東強調:“在資本家中要宣傳把個人的事情和國家的事情聯(lián)系起來,提倡愛國主義,總要想到國家的事情?!覀円岢珢蹏髁x?!保?3](P177)中共也是這樣做的。中國通過電影、刊物等媒體,大力宣傳愛國主義。1953年7月4日《人民日報》報道:廣西省人民政府電影工作隊從1952年8月到1953年5月,共派出5個分隊,先后攜帶《中國民族大團結》《中國人民的勝利》《內蒙人民的勝利》和《蘇聯(lián)農業(yè)》等23部影片,分赴桂西壯族自治區(qū)、大瑤山瑤族自治區(qū)等偏僻山區(qū)放映,共放映335場,各少數(shù)民族的觀眾達167萬多人。[24](P461)這樣,中共就把愛國主義這種政治文化植入到廣大人民群眾當中。
但是,也要看到,階級斗爭也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一種主要文化。1962年在八屆十一中全會上,毛澤東根據(jù)國內國際的形勢,錯誤地提出了“階級斗爭要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從此,文學作品、電影、展覽,甚至交談無不是階級斗爭的話語。清華大學附屬中學一張大字報這樣寫道:我們目前同清華附中黨支部的斗爭,就是社會主義文化大革命深入發(fā)展的結果,這是一場尖銳的階級斗爭……我們下定決心,一屆屆、一代代和清華附中黨支部的錯誤方向斗下去……直到偉大的毛澤東思想紅旗在清華附中真正地、驕傲地飄揚為止?!保?5]階級斗爭成為當時日常生活中一項重要的政治符號。
改革開放后,對錯誤思想進行了正本清源。中共的政治文化也逐漸走上一條正常的軌道。1982 年7月,鄧小平明確提出:“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們的各族人民都成為有理想、講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人民”[26](P408)也就是說,培育“四有”新人是改革初期政治文化的主要目標。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就指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是適應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和科學文化素質?!保?7](P1176)以此為契機,社會上廣泛開展了“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即:講文明、講禮貌、講衛(wèi)生、講秩序、講道德;語言美、心靈美、行為美、環(huán)境美;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政治文化贏來了迅速普及時期。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社會結構發(fā)生了進一步的變化,政治文化也隨即發(fā)生相當大的變化。有學者認為,當前政治文化出現(xiàn)了重大分化:一是政治信仰政治理想出現(xiàn)危機;二是政治生活中依然存在大量等級特權現(xiàn)象和“官本位思想”;三是政治價值取向多元化;四是中國社會出現(xiàn)政治冷漠現(xiàn)象。[28]在這一情況下,有些人主張用儒家文化來拯救政治文化的危機,也有人想用西方的憲政來解決當前政治文化的困境。中國共產黨2006年第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其主要內容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币源艘I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這樣,在政治文化中,主流政治文化始終占主要地位。
中國政治文化從臣屬型的傳統(tǒng)文化向地域型、參與型的政治文化轉變,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歷史變遷。在這風云激蕩的一百年里,中國發(fā)生了三次歷史性的巨變。江澤民在十五大政治報告指出:“一個世紀以來,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經歷了三次歷史性的巨大變化,產生了三個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29](P2)這就表明,辛亥革命、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改革開放引起了社會結構的巨大變化,從而引起了政治文化上的變遷。
辛亥革命推翻了幾千年的封建帝制。社會結構也發(fā)生了某些變化,即從封閉僵化的社會向開放的社會轉型,從同質的單一性社會向異質的多樣性社會轉型,從倫理社會逐漸走向法理社會。以此為基礎,各種西方思潮泛濫,民族主義意識張揚和科學民主觀念提倡。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無論從深度還是廣度,社會結構的變遷是巨大的?,F(xiàn)代化專家羅茲曼對此作了詳細的論述。他說:“共產黨在社會整合的領域里,建立了一支龐大而忠心耿耿的積極分子隊伍,能深入到差不多所有社區(qū)當中去,這同樣應該被視為使進一步的發(fā)展成為可能的一個重要里程碑?!?0年代和60年代,共產黨控制了社會杠桿,即掌握了諸如土地、勞動力、收入和教育等項的分配權。每一次大的運動都加強了領導對社會資源的控制?!保?0](P318)建立在此之上的政治文化的變遷也是巨大的。首先,中國共產黨一直致力于對革命政治文化的塑造和宣傳。董存瑞、黃繼光、雷鋒、焦裕祿等先進人物成為時代的政治標桿。其次,中國政治社會化的程度非常高。通過教育、電影、作品等媒體把中共的意識形態(tài)深入到社會各個角落和各個階層。最后,中共的政治文化逐漸激進化。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把傳統(tǒng)文化徹底打翻,割裂了政治文化的歷史連續(xù)性。
改革開放后,中國的經濟有了迅速巨大的發(fā)展,社會結構出現(xiàn)了重大轉型,即從計劃經濟社會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轉變,從農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變遷,從鄉(xiāng)村社會向城鎮(zhèn)社會轉型。社會階層構成也發(fā)生了新的變化,出現(xiàn)了民營科技企業(yè)的創(chuàng)業(yè)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yè)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yè)主、中介組織的從業(yè)人員、自由職業(yè)人員等,社會流動加劇。加上西方思潮的滲入,中國的政治文化也日益多元化。據(jù)專家考察,當前中國的社會思潮主要有: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新左派、折衷馬克思主義、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復古主義和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31]這些思潮實際上是七種政治文化。這些政治文化反映不同階層不同的政治利益訴求。如新自由主義代表的是中層階級的利益?!盁o論是打著改良自由主義,還是現(xiàn)代自由主義的名義,新自由主義都避免不了其理論所固有的原始的、簡單化特征。其背后的真實目的,則是希望壟斷組織的作用大?!保?1]當前我國階層的多元化,出現(xiàn)政治文化的多元,是社會和歷史的必然。
但是,還應看到政治文化是一把雙刃劍。由于政治文化具有規(guī)定政治生活的基本指向和內容,指導和規(guī)范各種政治行為,影響政治過程,維持或變革政治制度等功能,政治文化的類型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樣的。剝削階級社會的政治文化是維護該社會的私有制生產方式,維護該社會一定階級的政治統(tǒng)治,壓制和麻痹被剝削、被壓迫階級的反抗。社會主義社會的政治文化是使人民樹立起主人翁精神?!叭嗣袢罕娬鎸嵉叵碛泻托惺姑裰鳈嗬?,自覺地關注國家政治生活和國家前途,積極地參與國家管理,隨著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公民參政的廣度和深度將不斷發(fā)展。同民主意識和參政意識相聯(lián)系,人民群眾對自己國家的政治制度、政治決策、政治過程和政治領袖也形成了高度的信任感、認同感和支持感?!保?2](P238)當前這七種政治文化,盡管在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總體轄域下,但或多或少地影響了人們的政治思想、政治生活和政治行為,從而影響政治穩(wěn)定和政治發(fā)展。如官本位意識的長期存在,就會造成公民主體意識的缺失,從而使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缺乏應有的文化支撐。因此,中國作為一個地廣人多的大國,有一個統(tǒng)一的政治文化指導是非常重要的。正如十八大政治報告指出:“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廣大人民團結凝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之下。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深入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富強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牢牢掌握意識形態(tài)工作領導權和主導權,堅持正確導向,提高引導能力,壯大主流思想輿論?!保?3](P31)具體說來,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指導地位,二是大力培育公民政治文化。
西方著名政治學家伊斯頓指出:“任何系統(tǒng)都具有一定的主導政治價值,它們會給政治行為規(guī)范和結構排列確定基調和方向。”[34](P232)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既能從思想上為解決這些沖突(社會沖突)提供客觀的科學基礎,又能從思想上為自在的人類轉變?yōu)樽詾榈娜祟愔该骱虾跞诵缘?、合乎人類的發(fā)展前景。”[35](P613)因此,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指導地位,可以維護中國的政治穩(wěn)定和發(fā)展,可以促進人民生活的富裕和文化的繁榮。為此,要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階級基礎,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實踐性和創(chuàng)新性。
而公民政治文化是一國公民對政治系統(tǒng)和自身的態(tài)度,它不僅是個人自由和權利的表達,也是維持社會穩(wěn)定的“穩(wěn)壓器”。因此,許多國家都強調公民政治文化的培育。十八大報告指出:“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引導群眾在文化建設中自我表現(xiàn)、自我教育、自我服務?!保?3][P32]培育公民政治文化,一是大力提高公民素質,二是擴展公民政治社會化渠道。
[1][美]阿爾蒙德等.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M].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2]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梁啟超.戊戌政變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4.
[4]余一.民族主義論[J].浙江潮,1903(02).
[5]戊戌變法(二)[A].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C].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6]戊戌變法(四)[A].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C].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7]葉再生.中國近代現(xiàn)代出版通史[M].北京:華文出版社,1999.
[8]許守微.論國粹無阻于歐化[A].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第2卷(上冊)[C].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63.
[9]陳獨秀.本志罪案答辯書[J].新青年,第6卷第1號,1919 (01).
[10]鄭振鐸.新文化運動者的精神與態(tài)度[A].鄭振鐸文集第4卷[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
[11]王凡西.雙山回憶錄[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
[12]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王奇生.“革命”與“反革命”:一九二○年代中國三大政黨的黨際互動[J].歷史研究,2004(05).
[14]周恩來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5]高軍.中國現(xiàn)代政治思想史資料[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16]秦孝儀.先總統(tǒng)蔣公思想言論總集[M].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出版,1984.
[17]黃美真.汪偽政權資料選編[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18]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9]李曉宇.民國知識階層視野中的《新民主主義論》[J].毛澤東思想研究,2007(07).
[20]詹姆斯·湯森.中國政治[M].顧速,董方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21]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2]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3]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4]張敏孝.新中國初期民族工作(1949~1957年要事錄)[Z].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98.
[25]蕭象.文革是怎樣發(fā)動起來的[J].領導者,2014(12).
[26]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7]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28]唐云.當前中國政治文化的分化與整合[J].文史博覽,2007 (10).
[29]江澤民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0][美]吉爾伯特·羅茲曼.中國的現(xiàn)代化[M].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比較現(xiàn)代化”課題組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31]程恩富.當前中國七大社會思潮評析[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14(03).
[32]王惠巖.政治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3]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4]戴維·伊斯頓.政治生活的系統(tǒng)分析[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35][匈]盧卡奇.關于社會存在的本體論[M].白錫坤等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
責任編輯:哈麗云
G02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5.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