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崔仁哲
決定食物攝取量的因素很簡單也很重要,即包裝的容量。也就是說,飯碗的大小決定人的食物攝取量。
事實上,人使用大碗吃飯時,飯量會較使用小碗時有所增加。對此,有人提出疑問:“自己有多餓,難道心里沒數(shù)嗎?即使碗再大,只要知道自己的饑餓程度,吃不了,就留下一部分,最終吃下的不就一樣嗎?”
但是,答案并非如此。
美國心理學家保羅·羅津教授帶領研究團隊在一家公司進行實驗。在大廳中,他們準備了一些糖果,告知公司員工可以隨意享用。第一天,研究人員準備80粒小糖果,每粒重三克。翌日,他們將擺放的糖果數(shù)量減少到20粒,但是,重量增加到12克。然后,在每日下午,前來查詢所吃糖果數(shù)量。實驗結果顯示,研究人員將12克糖果擺入大廳時,職員們攝入的糖果量相對更多。
也許有人會質(zhì)疑:“或許是一種巧合。”研究人員在美國一所高級公寓中,以相同的方式進行了一次實驗。他們在公寓大廳放置裝滿巧克力的容器及勺子,過往居民隨時可以取用。
第一天,研究人員在容器中擺放的是小勺,次日換成放大四倍的大勺,每天下午,他們都會檢查巧克力的剩余量。
結果不出研究人員所料,改換大勺以后,過往居民吃下了更多的巧克力。
可以斷定,人類的飲食量并不是完全由食欲決定的,還取決于容器的大小,因為“碗”的大小刺激了人的心態(tài)。當碗較大時,人們會產(chǎn)生一種內(nèi)疚心理,認為吃不完是浪費,在內(nèi)疚心理的驅(qū)使下,他們盡量擴充自己的食量;當碗較小時,人們雖然想吃,卻會擔心“我是不是吃得太多了”“會不會有人笑話我”,在不安的作用下,他們的攝入量相對少很多。
事實上,并沒有人強迫他們產(chǎn)生這種想法,只是擺放在眼前的碗的大小刺激了他們,使他們不得不認定“這個量就是標準”。
韓國有一本暢銷書:《誰都能減下10公斤》。書名中的“誰都能”與“10公斤”無疑為胖子們送去了極大的鼓舞與希望。此書的作者、漢城醫(yī)科大學劉太宇教授建議讀者不要區(qū)分食物種類,一定只吃一半的量。
劉教授的減肥法與按食物種類劃分的選擇性減肥有所不同,它將食物種類的概念完全拋除,著重強調(diào)“只吃一半的量”。他認為:“除了水,任何食物的量都要減掉一半。經(jīng)常在廚房的人,無意中就會吃些東西,就是這樣也要減半;外出吃飯,一定要剩下一半以上的食物;會餐時,干脆不要點餐,從同事那里蹭一兩口,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p>
劉教授的忠告得到很多人的認同。但人們產(chǎn)生出這樣的疑問:“我認為這樣也好,可怎樣才能控制自己只吃一半呢?”
答案非常簡單:所有的碗一律換成容量減半的小碗。
(生如夏花 摘自《可以改變自我的心理學智慧》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 圖/劉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