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高山
摘 要:以有關體育審美根源性問題為切入點,在當前我國進入休閑時代,審美方式發(fā)生重大變革背景下,探討體育審美與其他審美形式之異同,研究認為:1)以體驗運動美,獲得健康美為核心的身體審美是體育審美實踐的邏輯起點,而哲學思維則是體育美學理論研究不可或缺的支點;2)體育審美是一種有別于其他審美形式的動態(tài)審美,需要豐富的想象力。體育審美與其他審美形式不同之處有:一是體育審美是一種在短時間內(nèi),對一系列連續(xù)變化的身體運動進行審美判斷的動態(tài)審美,觀眾在欣賞中可以體驗到節(jié)奏、韻律等不同動感,最終匯聚成生機勃勃的運動美和生命美;二是體育審美是一種需要主體參與的動態(tài)審美體驗,運動者不僅可以真切體驗到體育之美,體育還可以給運動者帶來具有社會價值和審美價值的健康美和形體美。
關 鍵 詞:體育美學;哲學思維;動態(tài)審美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5)02-0023-05
體育美學是一門運用美學基本理論與方法,研究人在體育活動中的美、審美、美感和美的創(chuàng)造的科學[1]。20世紀50年代,世界各國學者相繼對體育中的美學現(xiàn)象產(chǎn)生濃厚興趣,并賦予體育美以更加豐富的社會價值與內(nèi)涵,體育美學也由此逐漸受到學界的推崇和關注,并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學科體系[2]。進入21世紀,憑借傳播媒介的力量,體育運動得以全新面貌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在極大促進體育運動發(fā)展,帶給體育審美方式發(fā)生巨大變化的同時,也存在一連串亟需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以妥善解決,就會影響體育美學研究的發(fā)展。體育美學作為探討人在體育領域內(nèi)如何進行審美活動的學科[3],強調(diào)體育審美實踐的人文科學,發(fā)現(xiàn)及體驗體育之美,系統(tǒng)科學地揭示體育美的本質(zhì)和根源是其孜孜以求的目的?;诖?,研究上述有關體育美學根源性問題,深入探討體育審美與其他審美形式之異同,揭示體育審美實踐所具有的深刻內(nèi)涵,在當前我國進入休閑時代,審美方式發(fā)生重大變化情況下,對積極引導人們由欣賞體育之美向鑒賞和體驗體育之美轉(zhuǎn)變,讓體育運動不僅成為人們健身美體的工具,也成為人們獲得幸福感的有效途徑,具有積極意義。
1 經(jīng)濟大潮下的身心愉悅
20世紀末,未來學家格雷厄姆·莫利托曾預言:到2015年,人類將走過信息時代的高峰,邁入休閑時代[4]。休閑作為一種在非勞動及非工作時間內(nèi)以各種“玩”的方式,求得身心的調(diào)節(jié)與放松,以達到生命保健、體能恢復、身心愉悅目的的業(yè)余生活,近年隨著我國經(jīng)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穩(wěn)步提升,正日益成為拉動我國經(jīng)濟的增長點,孕育出“休閑經(jīng)濟”新領域。
嚴格意義上講,以休閑文化、休閑產(chǎn)業(yè)為核心的休閑經(jīng)濟是近代西方后工業(yè)文明的產(chǎn)物[5],是與人的休閑生活、休閑行為、休閑需求密切相關的產(chǎn)業(yè)。西方傳統(tǒng)休閑觀認為“有錢”和“有閑”是休閑時代來臨的兩大前提,想要休閑,首先要有閑。美國經(jīng)濟學巨匠、制度經(jīng)濟學家凡勃倫(Thorstein B Veblen)將這一“有錢”、“有閑”的群體稱為“有閑階級”。并將之分為兩類:一類是用金錢量化了的傳統(tǒng)有閑階級,他們一方面擁有大量的金錢資本,可以隨時為休閑娛樂買單;但另一方面由于他們進入了“金錢的體系”而更加閑不下來,因為想要成為有閑階級的條件更加苛刻,臺階也更高,唯一方法就是——“更有錢”。因此,凡勃倫[6]認為,有很多這種明顯有錢的人并不能稱為“有閑階級”,也構成不了休閑社會的主體。因為在物質(zhì)社會“克服欲望比滿足欲望還要艱難,有錢人克服欲望的方式就是盡量讓錢多起來,以至于錢不能成其為欲望”。另一類有閑階級是因減少欲望而產(chǎn)生的休閑方式,這種休閑并不需要“明顯的有錢,明顯的有閑,明顯的消費”,只要閑適,即可休閑,也正是這部分人構成了今天休閑時代的消費主體。事實上,休閑之事古已有之,古希臘亞里斯多德就把休閑譽為“一切事物環(huán)境的中心”,認為“它可以使我們獲得更多的幸福感,保持內(nèi)心的安寧”[4]。而中文“人倚木而休”的形象注解,則更是直白而鮮明地道出了中國古人的休閑觀。即休閑是一種“人與自然渾然一體”的生命狀態(tài),是精神的休整和身體的頤養(yǎng)。這種休閑觀不僅表達了人類生存過程中勞作與休憩的辯證關系,也賦予了休閑以真、善、美的人文價值。因此,從根本上講,休閑是一種從文化環(huán)境和物質(zhì)環(huán)境的外在壓力中解脫出來的相對自由的生活狀態(tài),是一種有益于個人健康發(fā)展的身心愉悅體驗,是一種將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外在顯現(xiàn)[5]。
“休閑”涉及多學科多領域,對于體育而言,體育實踐本身就是一種休閑。胡小明[7-8]曾著文指出,21世紀的中國在發(fā)達國家的引領下走向休閑時代,進入小康社會,原來的體育理論里面缺少了什么?玩!他更是進一步指出,在休閑時代,體育只有完成了從“工具”到“玩具”的轉(zhuǎn)變,才能在更高層次的社會發(fā)展中給自己爭得一席之地。事實證明,當今以休閑娛樂為核心的大眾健身、競技觀賞和民俗體育旅游等體驗式休閑項目的火爆,正日益突顯出體育運動強大的休閑功能和經(jīng)濟潛力。從體育美學角度審視休閑時代,休閑實質(zhì)就是讓體育真正回歸到促進人的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道路,讓更多的人參與到體育審美實踐之中,真實地感受體育所帶來的身心愉悅和幸福感。體育美學作為一門強調(diào)體育審美實踐的人文科學,要樹立以體驗運動美,獲得健康美,促進人們身心健康發(fā)展為核心的體育審美實踐理念。在休閑時代背景下,充分挖掘體育審美實踐所具有的深刻內(nèi)涵,深入解決體育審美本質(zhì)問題,成為當前體育美學研究亟需解決的主要問題。
2 體育審美的邏輯起點
休閑是一種從文化環(huán)境和物質(zhì)環(huán)境的外在壓力中解脫出來的相對自由的生活狀態(tài),這種生活狀態(tài)的目的,就是為了身心的調(diào)適與放松,進而獲得幸福感和愉悅體驗。但是,僅就近代哲學美學的“身體轉(zhuǎn)向”而言,就曾經(jīng)歷諸多困難,以至于人們一談起“身體”仍需種種解釋和限定。其實,我們的身體及其運動能力很早便被人們關注并加以訓練,但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圍繞身體的各種審美活動,卻一直飽受非議與詬病,甚至被冠以“靈魂的牢籠,精神的枷鎖”之名。當我們談論“身體”時,“身體”首先指向“人的身體”,即生理性、器質(zhì)性的具有血肉屬性的實體,同時又是欲望化的包含著快感和痛感的個體。作為血肉實體,身體是“物”、是“形”,與之相對應的則是更為靈動的“心”和“神”;作為欲望的個體,身體又是“感官化”的產(chǎn)物,是滯留于個體中的“快感”的載體,與之相對應的則是更為深邃的“理性”和“智性”。然而當身體同時作為血肉實體和欲望個體的時候,它甚至被置于比普通之“物”還要低的位置和層次[9],這也是為什么身體審美一直飽受非議與詬病的緣由。①因而英國學者特里·伊格爾頓[10]在其《審美意識形態(tài)》一書中,開篇便做出“(身體)審美本來就是作為有關肉體的話語而誕生”之論。
體育審美中的身體并非僅僅指向物質(zhì)、原始的動物性的肉體,而是指向那些經(jīng)過文化陶冶的生理性、遺傳性的文化、社會的身體運動形式,它不僅包含著隨歷史的演進和時間推移,而鐫刻在身體上的體育文化和審美現(xiàn)象,也包含著隨體育審美實踐的推進而嵌入個體審美體驗中的幸福感和健康之美。與此同時,將身體審美作為體育審美的邏輯起點,也并非是因為身體居于體育運動的核心和主體地位,而是基于馬克思主義哲學觀的考量,因為身體審美作為體育審美的邏輯起點,就馬克思主義哲學邏輯觀看來,它滿足了作為體育美學理論體系邏輯起點的3個質(zhì)的規(guī)定性:(1)它是(體育美學)整個研究對象中最簡單、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見的東西,是“最簡單的抽象”;(2)它本身所包含的內(nèi)在矛盾是以后整個(體育美學)發(fā)展過程中一切矛盾的胚芽,在這個最抽象的概念中,潛在著尚未展開的全部豐富性;(3)它的邏輯起點也包含著(體育美學)歷史的起點[11]。顯然,身體審美具備構成體育美學學科體系邏輯起點的條件,且它本身所包含的內(nèi)在矛盾也成為了以后整個體育美學學科發(fā)展中一切矛盾的源頭。
這一切矛盾的源頭就在于身體作為連接客觀物質(zhì)世界與主觀精神世界的媒介,雖然其將自身消融于意識之中,但身體作為連接客觀物質(zhì)世界與主觀精神世界的目的性根源卻一直存在:其一,作為物質(zhì)根源,它追求于人的客觀實在目的,即物質(zhì)實在中,人對自身肉體有限性的無限功利欲求;其二,作為精神根源,它追求于人的主觀合目的性的目的,即精神存在下,人對自身認識有限性的無限審美欲求。而當代身體審美則多是在專注于身體的外在形象之美,即過度強調(diào)身體審美的物質(zhì)性根源,進而導致身體審美的工具化、肉體化,與此同時,在休閑經(jīng)濟鼓動下,身體消費成為某些人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表征,久而久之,人也就成為了被動的、異化了的消費對象。
3 體育審美的支點
在自身的對象化活動中,人類大抵形成了3種把握世界的理論思維方式:一是宗教思維、二是哲學思維、三是科學思維[12]。體育美學之于母學科——美學,屬于應用性學科,之于其他人文學科屬于理論形態(tài)學科[2]。因此,體育美學研究采用何種思維方式“探討體育領域內(nèi)的審美活動”對于其當前乃至今后的發(fā)展顯得尤為重要。研究認為,其無論選擇何種思維方式解決體育審美問題,哲學思維都應是體育美學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
首先,體育美學脫胎于美學,美學脫胎于哲學,這是不爭的事實。哲學作為一種基本的理論思維方式,其獨特價值在于,它是自覺反思的理論思維形態(tài)[13],因此,在宗教、哲學、科學3種思維中,哲學總是先把人的存在擺在世界的中心,然后把“思想作為無存在”作為反思前提,而審美活動的無目的,無功利、無概念亦正與“思想作為無存在”的哲學反思相吻合,故而哲學能孕育出美學。而美學對于哲學的脫離,或源自“思想作為無存在”在審美體驗中的明證。即審美體驗既是對作為“存在的思”的體驗,又是對作為“無的思的體驗”,即審美體驗是對思的有——無之境的體驗。因此,美學不僅將“思想作為無存在”反思的前提,還將“思想作為存在”的美的體驗。順延哲學反思路線,當前國內(nèi)外美學研究均根植于哲學中汲取營養(yǎng),枝葉伸向心理學獲取陽光,并兼顧科學實驗的定量分析,取百家之長為其所用。
其次,哲學思維兼有科學思維和宗教思維的內(nèi)涵。宗教孕育了哲學,哲學孕育了科學,需要強調(diào)的是這3種思維的方法論問題,科學思維要求對象客觀實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以尋求事物的客觀合規(guī)律性;宗教思維則要求對象的思想逃逸于存在,尋求事物的主觀合目的性,而哲學思維則是要求把握對象思維與存在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在反思或思辨中尋求事物主觀與客觀的合目的與合規(guī)律。因此,基于哲學反思或思辨的邏輯演繹與歸納推理,成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必備的基本能力,而基于哲學反思或思辨的邏輯演繹與歸納推理能力,亦是體育美學研究必不可少的,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將哲學思維作為體育審美支點的關鍵所在。
在人類進入休閑時代,競技走向職業(yè)化、精英化的時代,體育運動在強調(diào)身體運動物質(zhì)性的同時,作為精神性的體育審美活動更應為人們所關注。在我國對體育審美活動進行觀照的學科,只有體育美學,但國內(nèi)體育美學研究對美學原理、審美理論講得不多,對體育美、運動美的口號喊得不少,以至于體育美學研究至今仍有囿于“體育這也美那也美,但不知美在哪里”的藩籬內(nèi)無法掙脫的尷尬。而本研究將哲學思維作為休閑時代下體育審美的理論支點,是出于對當前我國體育美學研究的現(xiàn)實考慮。中國體育美學研究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初的美學熱,30年來我國學者主要對其研究對象和范疇、自身特征、體育美及運動項目的分類等進行探索,但一直存在忽視美學原理,不注重體育審美實踐的問題,研究者一談到美學原理,就把美學與生活中的疑似美感劃上等號,給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硬貼上“美”的標簽,憑空談論這美那美,不講美學原理和審美實踐,導致體育美學研究逐漸淪為泛化的偽美學[14-15],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就在于缺乏思維訓練和方法論指導。而哲學思維所具有的3大特征:辯證性(反思性)、批判性和實踐性,無疑為解決上述體育美學研究難題提供了重要方法論指導。放眼世界,當前與體育美學訴求不謀而合的,應當非分析美學及實用主義美學之集大成者——理查德·舒斯特曼莫屬,其身體美學(Somaesthetics)旗幟鮮明地提出了身體要進行積極的審美實踐命題,成為國內(nèi)外炙手可熱的話題,其“從理論到實踐,從實踐到理論”的哲學思維路徑,為體育美學提供了極佳的范例。其身體意識及身體美學研究,也正是建立在通過哲學思維對前人身體理論和思想的批判與反思之上,即通過對前人身體哲學、身體美學問題的批判性繼承和反思,在實踐層面又不斷探索,逐漸形成自己獨樹一幟的身體美學(Somaesthetics)學科體系:分析的身體美學,實用的身體美學和實踐的身體美學。因此,哲學思維作為體育美學研究的支點,向上,可以借用科學研究方法(如審美心理學、認知科學、腦科學等領域)進行體育審美科學探索;向下,可以進行體育審美理論、審美現(xiàn)象分析,這是其他訓練方式和實踐探索所無法比擬的。
4 以想象力為中心的體育審美實踐
體育審美是一種有別于其他審美形式的動態(tài)審美。因為體育審美與其他審美形式有不同之處:第一,就體育觀眾而言,體育運動由一系列連續(xù)的身體動作組成,是在短時間內(nèi)完成的動態(tài)過程,時間上,稍縱即逝,空間上,不斷變化發(fā)展。因此,體育審美是一種在短時間內(nèi)對一系列連續(xù)變化的身體運動進行審美欣賞的動態(tài)審美,在此過程中,主體通過視覺中心體驗到了運動者節(jié)奏、韻律等不同動感,感受到了生機勃勃的運動美和生命美。因此,體育審美是一種動態(tài)審美,體育審美對象——運動員或運動者,是作為運動著的動態(tài)的審美客體存在的,它不像一幅畫、一件工藝品,可以留給觀眾較多的時間去體驗美、品味美,而是呈現(xiàn)出稍縱即逝的、不斷變化的、生機勃勃的運動之美。就此而言,我們給出體育審美是一種有別于其他審美形式的動態(tài)審美。第二,對于參與體育運動的運動者而言,體育審美是一種主體可以參與實踐或體驗的動態(tài)審美,它以身體運動這種切實可行的審美實踐途徑,使運動者不僅可以真切地體驗到生機勃勃的運動美和生命美,也使得運動者真正地獲得具有社會價值和審美價值的健康美和形體美。這是其他審美形式無法比擬,也是體育審美實踐與其他審美形式最大的不同之處。即體育審美不僅關注審美如何發(fā)生,還關注審美如何實踐,及實踐效果如何。
體育審美是一種有別于其他審美形式的動態(tài)審美。但這里存在一個體育審美的根源性問題,即我們看到或體驗到的動態(tài)運動是憑什么得以鑒賞或?qū)徝赖??其體育可以作為審美對象的根源在哪里?有一個提示:即僅從審美對象中尋找關于體育鑒賞可能的依據(jù)是不甚妥當?shù)?,因為美感畢竟來自于主體。美可以是純?nèi)豢陀^的,但美感的產(chǎn)生卻必然是主觀或主觀對象化的。因為體育動態(tài)審美過程,實質(zhì)上是想象力與實在對象的表象矛盾運動的產(chǎn)物。而這一產(chǎn)物即為想象力表象——審美意象,審美意象是思維在腦海留下的物理記憶痕跡和整體結(jié)構關系,而思維如何能在腦海留下物理痕跡,想象力與實在對象表象的矛盾運動又如何使得實在之物顯現(xiàn)呢,體育審美認識要想對之加以妥善處理,就需接受一個名詞——意識流。
意識流或思想之流是19世紀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創(chuàng)始人、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16]提出,指人的意識活動持續(xù)流動的性質(zhì)。其在1884年發(fā)表的《論內(nèi)省意識流心理學所忽略的幾個問題》中指出,意識不是片斷的連接,而是不斷流動的,用一條“河”或一股“流水”的比喻來表達它最為自然。此后,就把它叫做意識流、思想之流或主觀生活之流。詹姆斯提出“意識流”概念,強調(diào)思維的連續(xù)性及關系性,即思維不存有空白,始終流動,并且其總是與對象的表象或?qū)ο蟊硐笤谝庾R的殘存發(fā)生關系,詹姆斯稱其為關系感覺;同時其也強調(diào)意識流之超時間性與超空間性,即不受時間和空間的束縛,因為意識使感覺中的過去、現(xiàn)在不可分割,使我們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從前發(fā)生的一切都將隨意識之流流向個體潛意識的深淵,同時其又總是對即將出現(xiàn)的對象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前面我們所講的在面對不斷變化的運動動作時,想象力與實在對象的表象存在矛盾運動關系,即詹姆斯之關系感覺。我們觀看頂級足球比賽(或奧運開幕式表演)時,主體的這一關系感覺便會隨意識不斷流動,并促使主體對不斷發(fā)生變化的場景抱以極大興趣。在此需要特別強調(diào)的是,想象力是夾裹在意識流之中,但想象力卻存有意識最為重要的能力——創(chuàng)造性。想象力具有創(chuàng)造性,這一點無可非議,但不能將其和純?nèi)槐粍拥幕孟牖鞛橐徽?,首先,想象力通過視聽覺和記憶力掌握現(xiàn)實及其形象的特征,并將現(xiàn)實世界印入心靈;其次,其不僅要求內(nèi)在心靈顯現(xiàn)于外在形象的現(xiàn)實世界,還要求外在顯現(xiàn)的是現(xiàn)實事物的自在自為的真實性和理性,即以哲學的方式去思考,將內(nèi)在理性化為具體形象和個別現(xiàn)實事物。而幻想則純?nèi)槐粍訋谉o可循的方法論,因而其最終只能將審美推向未知的虛無與怪誕。這里論及幻想與想象力之不同,不是去否定幻想的存在意義,而是為了凸顯想象力與其不同的思維根基。黑格爾[17]認為才華或天才等都是通過想象力的創(chuàng)造,將內(nèi)在絕對真理轉(zhuǎn)化為現(xiàn)實形象的活動。其有關想象力的討論,雖是在論及想象力對藝術創(chuàng)作的作用時進行的,但黑格爾對想象力的解釋說明,卻為解決體育審美問題提供莫大的幫助。
面對即將開啟的以“分享運動”、“體驗快樂”為主要特征的體育休閑時代,面對以競技體育走向職業(yè)化、精英化,群眾體育走向娛樂化、大眾化的體育審美時代,作為擁有億萬審美主體與客體的體育美學研究任重而道遠。通過對體育美學中某些審美問題進行探析,通過邏輯歸納與演繹,在3大思維(科學思維,宗教思維,哲學思維)中,確定哲學思維在體育美學研究中的不可或缺之地位;在動態(tài)與靜態(tài)審美的思辨中,管窺體育之美存在的基石,探訪埋藏于意識流之中的想象力,這些問題的提出與解決,希望能起到深化對體育美學及體育審美特征認識的作用。
注釋:
① 所談論的身體,無論是客觀,還是主觀;文化、還是社會的,都頑固地帶有欲望化的象征,總是摻雜和隱喻著身體的生理學或醫(yī)學屬性,即身體與性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以至于體育審美,雖然涉及的是身體運動,但仍然逃脫不了身體感官和欲望化的束縛。這也是哲學及神學家將身體視為“靈魂的牢籠,精神的枷鎖”,并將身體存在定義為“影響人類進步”的罪魁禍首的因由。
參考文獻:
[1] 朱立元. 美學大辭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2] 胡小明. 體育美學研究述評[J]. 體育學刊,2008,15(10):1-8.
[3] 胡小明. 體育美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馬惠娣,劉耳. 西方休閑學研究述評[J]. 新華文摘,2001(8):170-173.
[5] 于云. 休閑時代的審美契機: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啟示與未來[J]. 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0(3):122-130.
[6] 凡勃倫. 有閑階級論[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7] 胡小明. 小康社會體育休閑娛樂理論的研究[J]. 體育科學,2004,24(10):8-16.
[8] 胡小明,張軍獻,夏蘭. 休閑娛樂理論與體育俱樂部的發(fā)展[J]. 體育學刊,2005,12(2):1-5.
[9] 陳望衡,吳志翔. 審美歷史演化中的身體境遇——試論身體美學何以成立[J].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4(2):1-10.
[10] 特里·伊格爾頓. 審美意識形態(tài)[M]. 王杰,譯.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11] 景天魁. 社會發(fā)展的時空結(jié)構[M].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12] 王國有. 哲學反思的審美維度[M].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13] 白晉湘,鐘海平,劉少英,等. 論體育美學研究中的自然科學方法論[J]. 體育學刊,1996,3(1):47-48.
[14] 胡小明,王廣進. 面臨休閑時代的奧林匹克主義與中國體育改革[J]. 體育文化導刊,2006(1):36-38.
[15] 胡小明. 體育發(fā)展新理念——“分享運動”的人文價值觀與青少兒體育發(fā)展路徑[J]. 體育學刊,2011,18(1):5-9.
[16] 威廉·詹姆斯. 心理學原理(第1卷)[M]. 田平,譯. 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2.
[17] 黑格爾. 美學(第1卷)[M]. 朱光潛,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