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曉陽
讀者如同饑渴難耐的行旅者,將書籍作為手中的面包牛奶,本能地陶醉著——啃食、吮吸,不浪費,不虛擲。對這種熱切的求知受益狀態(tài),法國古典主義批評家波瓦洛更極盡能事地說:“一個賢明的讀者,不愿把光陰虛擲。他還要在欣賞里獲得妙諦真知?!笨梢哉f,讀者秉持著求知受益心理,使閱讀成為直指內心的活動,一方面,讀者在閱讀欣賞中獲得愉快的心理體驗及審美體驗;一方面讀者在閱讀欣賞中又獲得所需和接受啟發(fā)。語文課堂,閱讀占很大的比重。因而教師不僅僅是把學生看作語文基礎知識的吸納者,還要將其視為懷有求知受益心理的學習者,引導他們在文字的盛宴中獲得妙諦真知。對于初中語文教師來說,挖掘展現(xiàn)閱讀篇章的實用價值、審美價值、社會價值,遵從并滿足學生這種求知受益心理就顯得更加重要。
一、 追尋隱含在事件敘說中的實用價值
萬千文章皆出于作者對本心及眼中宇宙的述寫,這種自我的述寫有意無意地對讀者產(chǎn)生了作用。讀者會于作者事件敘說中找到可以應用于自己的實用價值,文章得以經(jīng)久傳世,是因為讀者這種求知受益心理驅使下的傳承。當然,初中學生也是傳承者的一個群體,但他們閱讀能力有限,有時很難領悟文章所述事件中的實用價值、審美價值。在閱讀活動中,他們總會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去看待文章中的事件,認為那是發(fā)生在作者人生某一階段的事情,與自己毫無干系。這樣一來,事件敘說中的諸多價值無法凸顯,學生無法獲得心理及審美體驗,也無法從文章中提取所需和啟發(fā)性的東西。所以,作為教師要引導學生追尋隱含在事件中的實用價值,讓學生看到作品背后的生命狀態(tài)。
以朱自清的《背影》為例。恰恰是因為作者真摯平實的敘事,所以將最容易被人忽視的背影作為領悟父愛的切入點。送別中,買橘過程的蹣跚、慢慢探身、慢慢爬上、攀著、向上縮、向左微傾、散放在地上、慢慢爬下等一系列的動作來呈現(xiàn)父愛的深沉。平常中卻透著不平凡,細微中卻見出父愛之海的涌動。無不令人贊嘆。初中學生讀這篇文章的時候,只會依稀感覺時間相隔的距離感,覺得那是作者所經(jīng)歷的事情,與自己無關。其實,作者是想借自己的領悟來告誡人們父愛的無處不在,即使山水相隔,那份思念還是讓父愛來到眼前。在這里,教師要引導學生探尋文章的價值。讓學生說說發(fā)生在自己與父親之間的事情,并能從事情的細微處領略到父親深沉的、不顯山露水的愛。學生將自己所擁有的父愛敘說出來的時候,會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
二、闡述深鐫在字句中的審美價值
字句如同雨滴,積少成多,它會匯聚成江河,形成江河的澎湃。字句所展現(xiàn)的美營造了美的段落和篇章美的意象,美的意境。學生讀這美的字句也會獲得美的心理體驗。而這些深鐫在字句中的審美價值都需學生以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的積累去感知挖掘,而不是人云亦云??梢哉f,運用自己的眼光挖掘的美才是真正能召喚內心審美的情感體驗,而拿別人咀嚼后所獲得的美學領悟是沒有味道的。當下,學生比較注重文章字句的知識性,而忽略了文章字句的審美意蘊。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視角加以矯正,讓其將字句的知識性與審美性結合,真正對文本進行整體的深度的解讀。
以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為例。詞人心思細膩,將明月與或想象中、或事實中的事物聯(lián)系起來:青天、宮闕、瓊樓玉宇、清影、朱閣、綺戶。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上片起句奇異,“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作者在這里似乎是向青天發(fā)問,追溯明月和宇宙的源起。又似在驚嘆造化的神妙,透出詞人對明月的贊美與向往。而“我欲乘風歸去……何似在人間”情緒急轉而下,這一轉折又寫出詞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里。短短幾句,起伏轉折。教師要在此相機引導鉆進字句當中,感受蘇軾妙筆處流溢出來的“明月境,人間情”。教師可以發(fā)問:“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這幾句包含作者對月境的贊嘆和向往。但作者又接下來急轉:“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逼渲小坝挚帧笔鞘裁淳壒剩岛姆N情思?用你自己的視角闡述作者跌宕起伏的奇思妙想。探究出轉折開闔間的情感起伏、幻想上天又回到人間的出世入世的哲理意味。長此以往,也必定會養(yǎng)成審美意識。
三、挖掘附麗在主題中的社會價值
主題呈現(xiàn)是文章的終極目的,即使字詞句已經(jīng)堆砌很多,但如果主題沒有凸顯,文章還是不成整體。主題象征文章的格調,它或許是個人內心情感思想的比照,但在這同時,它又兼具社會價值,指向人以及世間大小事。讀者在閱讀的時候也本能地進行聯(lián)想,挖掘附形在主題中的社會價值。但是,初中生由于閱讀能力有限,在閱讀中,他們的思維常常是封閉式的,不能獨自完成主題社會價值的挖掘。所以,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尋求主題所比照的社會問題、社會哲學。
以劉敘杰的《巍巍中山陵》為例,這是一篇有關建筑藝術的文章,作者對中山陵的方位、設計特色、修建過程等等都做了有條不紊的介紹,展現(xiàn)了中山陵巍巍的建筑氣勢,以及該建筑的象征意義——孫中山先生在人民心中的巋然形象和崇高地位??梢哉f,文中所說明的建筑有其社會價值。教師可以讓學生說說:“當你立于宏偉的建筑物處,你心里會滋生怎樣的思想情感?”這時學生就會說出孫中山的偉業(yè),以及人們對他的景仰,以及該建筑與其崇高人格的匹配。當然,對此,教師應該繼續(xù)提問:“那你認為這些陵墓、紀念碑等建筑物具有什么樣的社會價值?”學生深思,并聯(lián)系前一個問題,說出:“緬懷先人、偉人”等等。這時,教師可讓學生進行適當?shù)匮a充。
面對文本,學生自然會產(chǎn)生求知心理,而求知方法的正確與否又決定學生從文本處受益的程度。初中生對文本閱讀的能力還有限,挖掘不出文本潛在的使之受益的東西,所以,作為教師要對其加以引導,使其真正求知受益。
[作者通聯(lián):江蘇南通市通州區(qū)育才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