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麗娟
花了幾節(jié)課做的“小洋車”鐘表,是自己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作品,在上交作品的那一瞬間,之前所有的不耐煩和厭惡,所有想放棄的念頭都煙消云散,唯一剩下的就是不舍。
這段時間以來,周二下午的通用技術課是我最期待又最害怕的一節(jié)課。老師要求我們制作一個兼顧美觀、實用、創(chuàng)新的鐘表,這正是發(fā)揮自己創(chuàng)新思維的好時機,但由于自己的進度太慢,就像動力不足的小火車,怎么也追趕不上其他有經驗的同學,我又非常擔心。
我們小組制作的“小洋車”是用鐵絲彎成的。記得剛買制作材料時,我還抱怨其他組員不會選材料,這么軟的鐵絲怎么立得住?當我動手用鐵絲制作一個個螺旋時,才知道自己錯了,看上去的軟弱并非真的軟弱,它的剛強可能是你無法駕馭的。
擰螺旋的情景仍歷歷在目:用手緊緊抓住鐵絲的兩端,盡量用相同的力度讓它們交叉纏繞。這個過程一點兒也不能松懈,只要稍不用心,鐵絲就會向相反的方向扭去。一次次的失敗讓我心煩意亂,恨不得扔掉鐵絲再踩上幾腳。
在和鐵絲的你拉我扯中,我被它身上“軟卻不弱”的品質深深折服——在保持一顆柔軟的心的同時,也應具有強大的力量來面對紛擾的世界。
最困難的情形還在后面。為了趕進度,我們沒有提前繪制草圖就直接制作,想著邊做邊摸索吧!沒想到這樣不但沒有節(jié)省時間,反而減緩了進度。
開始制作零部件時并沒有什么感覺,拼裝零件時才發(fā)現好多地方尺寸不合適:自行車斜梁尺寸偏長、做好的腳踏板太大,無處安放。如果當初聽老師的話,認真畫好草圖,計算好尺寸,也不至于落得如此狼狽。
經歷了這么多的“艱難險阻”后,在組員的齊心協(xié)力下,“小洋車”總算成型。
回想起做“小洋車”的時光,一個個瞬間重疊在腦海。當手一次次被勒紅時,我學會了堅持;當一遍遍重復相同的錯誤時,我開始變得細心;當用鉗子修正鐵絲時,我學會了心平氣和、不驕不躁;當和組員產生摩擦時,我學會了自省、寬容……
“小洋車”放上講臺的那一刻終于讓我明白,青春的成長或許就是一場不舍,努力過,付出過,它便熔鑄進你的生命里,變成回憶,變成一粒打開過去的種子。(指導老師:王 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