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鈿
長江發(fā)源于高山,流經中華大地,匯聚眾流,逐漸壯大,形成浩浩蕩蕩的巨流匯入大海。儒學就像長江水,也是從小到大,形成影響巨大的思想流派,匯入世界思潮,成為世界精神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大大豐富了世界精神文化寶庫。20世紀,世界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歐洲的科技發(fā)達、文明進步,向儒學提出嚴重的挑戰(zhàn)。儒學在各種潮流沖擊下也在不斷的發(fā)揮自己的特殊作用。儒學產生于兩千年前的中華大地,產生以后,便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不再局限于那塊大地、那個時代。
社會是連續(xù)的,思想也有連續(xù)性。過去有些人喜歡講思想的中斷。例如唐代韓愈說孟子以后,儒學道統(tǒng)中斷了,應該由近千年以后的他來繼承。朱熹也說孟子以后,儒學道統(tǒng)中斷了,應該由一千多年以后的他來繼承。實際上,儒學的傳統(tǒng)從來沒有中斷過。如果真的中斷了,后代的別人還怎么能繼承?孔子儒學許多思想還留在人民的心中。
比如,儒家講“三綱五?!?。“三綱”的內容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些內容隨著時代的變化已經不適應現(xiàn)代社會,逐漸失去存在的價值,需要淘汰了。
而“五常”的內容是仁、義、禮、智、信。仁者愛人,博愛之謂仁。仁,相當于西方的博愛。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愛心是一切倫理道德的基礎。仁愛是人類生存的保證,是永恒的主題,不會有過時的時候。只有在暴政下,仁愛會受到沖擊和破壞,但是,古今中外的任何暴君也無法取消人民心中的愛心。義者宜也。宜就是適宜的意思,就是合理的意思。這是動態(tài)的概念,是發(fā)展變化的。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地方、不同個體以及不同條件,都會有不同的義。從這種意義上說,義也是永恒的。禮,指禮儀、禮節(jié)、禮貌等。實際上,這是人際關系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人際交往的形式與規(guī)范,只要有人類的地方,都是需要的。這也是因時間、地點、民族而不同的。中國古代朋友見面用鞠躬來表示敬意,而西方以握手、擁抱來表示親切?,F(xiàn)代中國人也學習西方的形式—— 握手,同時保留本民族的禮儀——鞠躬。禮還是要繼續(xù)存在下去的。智,原來是指知道仁義禮,現(xiàn)在把它闡釋為智慧、智力。通俗說法,就是聰明。無論聰明,還是智慧,對于人類來說都是無價之寶。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特別是素質教育,智都是重要內容。社會的發(fā)展,從實質上說,就是人的智力的提高。信,就是講信用,也可以稱為誠信、信譽等。在任何社會、任何國家、任何民族,講信用都是起碼的道德。古代儒家所提倡的“五?!?,經過現(xiàn)代闡釋,都是可以繼承的,其基本精神都是可以用于現(xiàn)代社會的。牟鐘鑒教授講:“三綱一個也不能要,五常一個也不能丟。”我認為這是正確的。
按“抽象繼承法”,我們還可以繼承祖先的很多精神財富。例如《周易》上說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前者說對自己要高要求;后者說對別人要寬容,要諒解。這是處理自己與別人關系的非常重要的原則。又如,唐代儒家韓愈說:“業(yè)成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保ā哆M學解》)提倡勤奮和思考,反對將事業(yè)當作兒戲,也反對隨波逐流,無所作為。宋代王安石說:“夏之法至商而更之,商之法至周而更之,皆因世就民而為之節(jié)。”(《王文公文集·策問十道》)這是大改革家的改革理論。夏商周三代的法制都是不斷改革的,這是孔子講過的,沒有人敢反對。王安石以此說明改革的必然性與必要性。改革的原則是“因世就民”,“因世”就是順應社會的發(fā)展、時代的變化?!熬兔瘛本褪沁w就人民,按著人民的意愿,現(xiàn)在所謂方便群眾。王安石的改革理論可謂深刻。元代大儒吳澄說:“君子所重,惟言與動。言必可師,動必可式?!保ā秴俏恼ぞ詣芋稹罚┭哉摽梢怨﹦e人學習,行為可以作別人榜樣?,F(xiàn)在北京師范大學的校訓“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也是這個意思。明代大儒王陽明提出:“學貴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雖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雖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于孔子者乎!”(《傳習錄·答羅整庵少宰書》)是非要由自己審定,不應該只迷信權威。他又說:“言之而是,雖異于己,乃益于己也;言之而非,雖同于己,適損于己也?!保ㄍ希┳约翰幻孕艡嗤?,也不應該讓別人迷信自己。有的人反對別人的權威,卻要樹立自己的權威,并且強迫別人接受這種權威。這當然于理不通。西學東漸以后,人們的思路開闊了。清代學者就開始面向世界,如阮元就提出:“會通中西之長,不主一偏之見?!保ā堆薪浭胰だ锼闾脤W記序》)又說:“融合中西,歸于一是?!保ā懂犎藗鳌纷孕颍┧麄兌家允澜绲哪抗鈦韺徱暼f事萬物,認為東方與西方的思想文化都有自己的長處與短處,應該取長補短,加以融合,提高認識水平,不主張出于民族主義的狹隘性和局限性??梢哉f這是一種開放的心態(tài)。
總之,歷朝歷代都有很多儒家提出非常深刻的思想,只要我們能夠結合自己的經驗加以正確的理解和靈活的運用,一定會對我們的思維產生啟迪,給我們的實踐帶來非常好的效果。
(選自《中國儒學講稿》,中華書局。有刪節(jié)。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