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占軍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提出“兩個務必”、“四風”問題等重要論述,對弘揚“趕考”精神也提出了明確要求。提到要大力懲治“四風”問題,就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廣大領導干部要繼續(xù)在“趕考”的路上狠剎“四風”,緊緊圍繞“為民務實清廉”的主題和“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總要求,以貫徹落實八項規(guī)定為切入點,切實轉變黨員干部作風問題。
[關鍵詞]趕考;干部作風;群眾路線
“趕考”精神,是我們黨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偉大實踐中形成的偉大精神。實現(xiàn)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進一步弘揚“趕考”精神。在這個征程中,有一條貫穿始終決定黨生死存亡的生命線,即群眾路線。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省正定縣、平山縣西柏坡、石家莊市區(qū)實地調研指導河北省第一批教育實踐活動中作出了重大部署,再次提出“趕考”問題,提醒全黨要時刻保持“趕考”的心態(tài)。提出了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要求鞏固黨的執(zhí)政基礎,擁護黨的執(zhí)政地位,保持黨的純潔性,發(fā)展黨的先進性,以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始終,并使群眾反映強烈的“四風”問題得到切實解決。所謂“四風”眾所周知即指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八娘L”已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是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也是群眾最深惡痛絕的現(xiàn)象,“四風”問題是違背黨的性質、宗旨的,損害了黨群干群關系,影響了社會的風氣,更影響了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良好形象,拖滯了中華民族偉大中國夢的復興進程,因此在廣泛而深入地開展教育實踐活動的同時,一定要找準切點、抓住要點,下大力氣解決“四風”問題。 黨員干部要深刻認識“四風”的危害,通過教育實踐活動,堅定思想基礎,以身作則認真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反對形式主義,著重解決工作中的只作表面文章,弄虛作假,報喜藏憂,重形式輕實效等問題;反對官僚主義,著重解決獨斷專行衙門作風,命令主義、主觀主義,不實際了解情況,不關心群眾疾苦,不作為等問題;反對享樂主義,著重解決個人利益高于一切,貪圖享樂,不思進取,怕苦怕累得過且過等問題,努力克服及時行樂的思想;反對奢靡之風,嚴管揮霍享樂之風、狠剎驕奢淫逸之氣,監(jiān)管所謂“官場標準”,謹防上行下效。重實際抓準點,解難題,取信于民,團結群眾,維護黨群關系,扶正祛邪傳播正能量。自覺抵制“四風”,弘揚西柏坡精神,教育引導黨員干部保持清醒頭腦經住各式考驗,無私奉獻為民族偉大復興之夢奮斗不懈。
一、 堅持群眾路線是黨在“趕考”路上的生命線
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擬定建設新中國的考題,當年,毛澤東同志帶領全黨進京“趕考”提出“兩個務必”的趕考要求,成為執(zhí)政“趕考”的起點。黨的發(fā)展歷程,就是一部踐行群眾路線的生動歷史。自1929年群眾路線首次提出以來,我們黨就一直把群眾路線貫穿于各項事業(yè)和活動中。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我們發(fā)動群眾、依靠群眾,贏得了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新中國成立初期,黨根據(jù)新的形勢和任務,對群眾路線做了更加豐富的補充和發(fā)展決策,但大躍進及隨后的文革十年動亂期間,受“左”的錯誤思想影響,群眾路線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遭到嚴重歪曲和破壞。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趕考”沒有間斷,依然繼續(xù)著, “趕考”精神更加豐富,內容包含了勵精圖治、居安思危、心系群眾、實干興邦等等,警示我們黨員干部時刻保持冷靜清晰的頭腦,“趕考”精神是我們黨員干部奮發(fā)進取不斷發(fā)展的精神動力源泉。既然是去趕考、去考試,答案應該是“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評分人員”應該是全國人民。十八大以來,各項事業(yè)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習近平在中共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我們要適應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新特點、新要求,深入做好組織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工作,虛心向群眾學習,誠心接受群眾監(jiān)督,始終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茖W合理的方式和方法是做好群眾工作的重要保障,要把握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新特點和新情況,千方百計把群眾工作做深做細做實,提高群眾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不斷創(chuàng)新群眾工作的方式方法。堅持由灌輸型方法向交流型方法轉變,運用情感的力量和說理的方法與群眾平等交流,解疑釋惑,消除隔閡,達成共識;堅持由封閉型思維向開放型思維轉變,以開放的思維研究群眾思想狀況及其變化趨勢,以正確的態(tài)度處理群眾的思想和實際問題,用創(chuàng)新的方式方法與群眾打成一片;堅持由單一型方法向綜合型方法轉變,綜合運用教育、經濟、法律、行政等手段,進行耐心細致的群眾工作,以情動人,以理服人,以利惠人,依法行政,有效化解黨群干群矛盾;堅持由經驗型方法向科學型方法轉變,將科學的理論與方法引入群眾工作領域,尤其運用網(wǎng)絡等新興媒體了解群眾的所思所盼,幫助群眾解疑釋惑,引導群眾堅定理想信念,始終保持群眾工作旺盛的生命力、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共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二、反對“四風”是密切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lián)系的必然要求
堅決反對“四風”是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必然要求,是進一步密切黨同廣大群眾血肉聯(lián)系的必然要求。黨的作風與國家命運、前途息息相關,與黨的長治久安、生死存亡密切相關,我們要理論聯(lián)系實際 ,講團結,密切聯(lián)系群眾 ,居安思危,把反對“四風”放在作風建設突出位置,增強憂患意識,加強整頓力度,下大力氣抓,使“四風”問題及時有效解決,確保根本性轉變。黨的歷史是一部轟轟烈烈的革命史、斗志激昂的建設史、振奮人心的改革史,也是一部持久、深入的黨的干部作風建設史,我們黨一直都高度重視作風建設,把作風建設始終作為黨的生命線。在90多年的奮斗過程里,針對不同歷史時期中存在的突出重點問題,曾先后開展了延安整風、先進性教育、學習實踐科學發(fā)展觀、創(chuàng)先爭優(yōu)等一系列活動,要從活動實踐中總結經驗,充分運用這些經驗緊扭反對“四風”,改進作風,解決群眾最迫切的問題、最關心的問題。糾正不正之風,著力于群眾切身利益相關問題的解決,讓群眾真正受益,把實效落實到基層,讓群眾這個主考官滿意,才能給出更好的評分,密切干群關系。隨著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我們面臨著“四大考驗”和“四種危險”,“四風”不同程度的存在,這個問題不解決,不扭住,不狠剎,黨員干部與群眾的感情就會疏遠,工作能力就會下降。面對這一問題,我們必須把學習弘揚焦裕祿的公仆情懷、求實作風、奮斗精神和道德情操貫穿到工作的全過程,對照“四風”問題,來一次徹底的大排查,掃除作風之弊,才能更好地站穩(wěn)群眾立場、增進群眾感情、贏得群眾支持。堅持求真務實,把反對“四風”放在作風建設突出位置,下大力緊扭狠剎,確保“四風”問題真正從根上解決。進一步提高黨員干部思想,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lián)系黨群干群關系,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
三、 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是踐行群眾路線的保障
毛澤東同志曾經提出,應該深刻地注意群眾身邊的問題,從土地、勞動問題,到柴米油鹽問題。事關國家民生問題,都是與廣大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都應該提到議事日程上討論研究并與于解決。黨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民務實清廉是主要內容,黨員干部時刻都要緊緊圍繞群眾路線,為人民服務,務實清廉,真正滿足群眾需求解決群眾實際困難去開展工作,堅決反對“四風”清除“四風”,踐行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不斷汲取前進的動力,清除隔在黨同人民群眾間的不良隔離因素,拉近黨群、干群、群眾間的關系。我們要把和群眾息息相關的生活問題解決好,當前和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到底是什么呢?張家有張家的苦,李家有李家的難,但歸納起來,當前和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不外以下幾種:住房問題、上學問題、看病問題、土地拆遷問題、農村基本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生活配套設施建設等等。老百姓其實很樸實,他們只是想日子能過得好一點,社會能公平一點。我們要時刻想著群眾生活冷暖,把群眾冷暖當做第一牽掛、把群眾呼聲當作第一信號、把群眾利益需要當作第一選擇。我們要投入更多的時間、更多的精力到基層調查研究,與群眾溝通交流,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信得過的典型、貼得近的方法,與老百姓拉家常,同人民群眾交朋友,拉近與群眾的感情距離,傾聽群眾的聲音,了解群眾意愿。只有把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解決好了,群眾才會擁護我們。這是我們共產黨的執(zhí)政基礎,力量之源。也是我們黨革命和建設取得勝利的制勝法寶。今天,我們站在關鍵的歷史節(jié)點、全新的發(fā)展起點,總書記提出“兩個100年”的奮斗目標,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為實現(xiàn)偉大的中國夢而共同奮斗,抓住黨和人民群眾關系這個根本問題,把“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總要求貫穿始終,把反對“四風”貫穿始終,把整風精神貫穿始終,把領導帶頭貫穿始終,把制度建設貫穿始終,更好地保持血肉聯(lián)系、密切魚水關系。解決“四風”問題歸根到底是要密切黨群干群關系,讓群眾得到實惠。 “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全面小康必將成功在望,中國夢想定然前景可期。
四、保持“趕考”心態(tài)是做好新時期各項工作的精神動力
保持“趕考”心態(tài),提高思想認識。只有認識到位,才能行動到位?;鶎庸ぷ髁看竺鎻V、千頭萬緒,干群矛盾紛繁復雜,對基層黨員干部來講面臨更大的壓力和挑戰(zhàn),尤須克服畏難、闖關、應付等消極思想,自覺加強學習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水平。要以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抱著“趕考”之心,增強“角色”意識,把解決好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每個問題當作一場考試,認真對待,全力以赴,把考出好成績作為自己的工作要求,以“一竿子插到底”的決心,把根扎到群眾中,聽取群眾意見,汲取群眾智慧,解決群眾難題。
保持“趕考”心態(tài),練就扎實“基本功”?!摆s考”需要提前做好準備,就是做到謀事在前,不能因為做群眾工作的“基本功”不扎實,而達不到理想的效果,辜負了群眾的期望。要把解決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當作對自己工作實績和德行的一次檢驗,提前做好功課,了解群眾最關心什么、最需要什么,認真思考、反復斟酌、打好腹稿,用群眾愿意聽、聽得懂的家常話跟他們交流,切不可用即興發(fā)揮的空頭承諾來糊弄群眾。要運用好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領導方法,解決好怎么作為、怎么依靠的問題。要虛心傾聽各方面群眾的意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形成符合實際的工作舉措、工作計劃和推進辦法等。要把汲取群眾智慧而成的政策制度、推進措施等,通過深入細致的宣傳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使之深入群眾之心,付諸群眾行動,并在群眾的實踐中加以檢驗、豐富和發(fā)展。
保持“趕考”心態(tài),讓群眾做“考官”。所謂“趕考”,就是把自己當學生、當考生,把人民群眾當“考官”,圍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個考試主題,把群眾最盼望的事及時辦好,讓群眾來檢驗干部作風、檢驗工作得失??嫉煤貌缓?、及格不及格,全由群眾打分說了算,讓每名黨員干部都敬畏群眾,敦促他們在解決處理問題時,帶著對群眾的深厚感情,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撲下身子,扎下根來,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真正在心里裝著群眾、凡事想著群眾、工作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時刻保持“趕考”心態(tài),是一種精神,也是一種動力。在實現(xiàn)偉大中國夢的征途上,廣大黨員、干部當視自己為“考生”,把崗位當“考場”,以人民為“考官”,常懷憂患之心、常修為官之德、常思懈怠之害,用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tài)從容應考,交出讓黨和人民滿意的答卷。今天,我們各項工作都取得了豐碩成果,站在新的起點上,但面臨的形勢和任務更加復雜嚴峻。我們必須保持“趕考”心態(tài),增強自我警示意識、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從群眾中汲取無窮智慧、廣泛凝聚力量,才能經受住各方面考驗,打贏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戰(zhàn),鞏固黨的執(zhí)政基礎和執(zhí)政地位。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在西柏坡[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
[3]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