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惠萍
(蘇州市中醫(yī)醫(yī)院,江蘇蘇州215000)指導:何煥榮
幽門螺桿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90%以上的慢性胃炎有Hp感染[1],稱之為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根除Hp治療,能使大部分患者的內(nèi)鏡下炎癥情況得到改善,并且能讓部分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長期緩解。但是,隨著Hp耐藥率的提高以及其本身的球變異等原因,Hp的根除率越來越低。已有資料表明,許多中藥、中成藥有抗Hp的作用,因此中藥參與治療Hp相關性胃炎已越來越得到臨床醫(yī)生的重視。蘇州市中醫(yī)醫(yī)院何煥榮主任中醫(yī)師系南京中醫(y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jīng)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江蘇省名中醫(yī),他從事內(nèi)科工作60年,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療效顯著。筆者有幸?guī)煆暮卫蠈W習,受益匪淺,現(xiàn)將何老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的經(jīng)驗總結如下:
Hp為一特殊類型的病原微生物,耐酸,可經(jīng)口傳染,其有別于病因學中的內(nèi)因及外因,何老將其歸類于不內(nèi)外因。Hp的毒力雖不強,但易感性強,且根除后仍有再次感染以及再發(fā)病的可能?;诖耍S多患者會因為反復感染Hp而就診。但接觸Hp的人群并非都會被感染,而且即使感染了Hp,也并非所有人都有臨床癥狀,因此,何老認為,Hp相關性胃炎發(fā)病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虛。正所謂“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所以,脾虛是Hp感染和慢性胃炎發(fā)病的關鍵所在。脾胃為倉廩之官,主受納腐熟水谷。若饑飽失常,或勞倦過度,或久病傷及脾胃,均能引起脾陽不足,中焦虛寒[2]。脾虛不運,胃失和降,則水谷精微難以輸布,以致濕濁留滯,腑氣不通。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云:“清氣在下,則生飧瀉;濁氣在上,則生 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何老認為在本病治療中,一定要標本兼顧,方能收到良好效果。
2.1 初病在經(jīng),氣病為主 Hp相關性胃炎隸屬于中醫(yī)學“胃脘痛”、“痞滿”、“嘔吐”等范疇,其病位在胃,與肝、脾密切相關。胃與脾同屬土,共居中焦,但胃屬陽土,脾屬陰土,兩者以膜相連,互為表里。脾主運化,體陰用陽,喜燥惡濕,其氣主升;胃主受納,體陽用陰,喜濕惡燥,其氣主降,兩者升降相應,上合肺之宗氣,下合腎之元氣,通調上下,貫通內(nèi)外,可化生水谷精微,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氣機升降之樞紐。因此,一旦脾胃升降功能受阻,勢必會阻礙上、下二焦的氣機運行。再者,肝主疏泄,土得木則疏,若憂思惱怒,肝氣郁結,勢必克脾犯胃,致使中焦氣滯,升降失司,不通則痛。正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云:“木郁之發(fā)……民病胃脘當心而痛。”總之,何老認為,本病初病在經(jīng),經(jīng)主氣,氣結不順,則胃脘不舒。
2.2 久病入絡,氣病及血 何老認為,新病在經(jīng),而隨著病情遷延和不斷發(fā)展,病邪逐步深入,日久必入絡犯血。且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中焦氣滯、肝氣郁結,日久必致胃絡瘀阻,不榮則痛。正如葉天士《臨證指南醫(yī)案·胃脘痛》所言“凡氣既久阻,血亦應病,循行之脈絡自痹……”在臨床上,本病均呈慢性經(jīng)過,病情由輕到重,病位由淺入深,由經(jīng)至絡,由氣及血。臨床診治必須把握住這個病機特點與發(fā)展軌跡,方能把握治則,據(jù)病時宜而施以治氣治血之法。
3.1 脾胃同治,以平為期 胃屬腑,以通為用,以降為順。但因其與脾互為表里,同處中焦,為后天之本,故治療Hp相關性胃炎時,何老提倡脾胃同治。但苦寒敗胃,滋膩傷脾,故何老治療Hp相關性胃炎時,遵循葉天士“治中焦如衡,非平不舉”的治療原則。其“衡”與“平”的治療大法,何老在臨床遣方用藥時主要體現(xiàn)在注重藥物的升降相應、寒熱并用,以達到恢復中焦脾升胃降的生理功能。因此,臨床上何老善用旋覆花合代赭石,黃連合吳茱萸等藥對。旋覆花以宣為主,滌痰開胸,下氣消痞,代赭石以降為主,平肝泄熱,二者相伍,升降相應,既能調理氣機,開胸散結,又能下氣止嘔[2];吳茱萸配黃連,此出自《丹溪心法》左金丸,黃連苦寒,善清肝胃之熱,吳茱萸辛熱,能溫中散寒,下氣止痛,二者一寒一熱,相伍使用,即可疏肝解郁、理氣止痛,又能降逆止嘔。
3.2 木土同調,病久治瘀 土得木則疏,木得土則旺。臨床上,無論是土虛或木旺,均可導致肝氣橫逆犯胃,故何老在治療Hp相關性胃炎時常提醒筆者治土不忘達木,木土應當同治,正所謂:“健脾不忘疏肝,調肝不忘實脾”。臨床何老常用蘇梗、香附、柴胡等疏肝理氣藥,以期肝氣調達,中焦得暢。同時根據(jù)上述“初病在經(jīng),氣病為主”、“久病入絡,氣病及血”的病機特點,何老認為,本病或者就診時往往以久病居多,所謂“胃病久發(fā),必有聚瘀”,因此對于慢性胃病患者,何老經(jīng)常使用活血化瘀之法,臨床常用丹參飲、川芎等以“辛柔和血”,每獲良效。
3.3 中西結合,取長補短 在臨床上,何老注重發(fā)揮中西醫(yī)各自優(yōu)勢,采取中西醫(yī)結合療法治療本病。如何老根據(jù)Hp的理化性質以及中藥體外抗Hp的臨床試驗結果表明煅瓦楞可以提高胃內(nèi)Ph值,黃連、吳茱萸、蒲公英等有較強的抗Hp的作用,因此,何老在治療Hp相關性胃炎時,結合辨病治療的原則,常加入煅瓦楞、黃連、吳茱萸、蒲公英等藥物,以提高該病的治愈率。此外,西醫(yī)三聯(lián)及四聯(lián)療法有較高的根除Hp根除率,在臨床診治中何老亦采用西醫(yī)的三聯(lián)或四聯(lián)療法。但是抗生素苦寒,患者服藥后一般都會有惡心、納呆等癥狀,因此,何老在臨床辨證用藥的基礎上,常加用生姜以散寒止嘔,從而能取長補短,統(tǒng)籌兼顧,取得滿意效果。
吳某,女,40歲。2014年8月15日初診。
患者因上腹部隱痛不適1年余就診。癥見:上腹部脹痛,伴有噯氣反酸,納差,大便溏薄,已在外院接受抗Hp治療,但癥狀緩解不明顯。查體:神志清,心肺正常,腹軟,劍突下輕壓痛,無反跳痛及肌衛(wèi),舌淡紅、苔薄黃,脈細弦。輔助檢查:2013年9月21日查胃鏡示:淺表性胃炎,Hp(+),2014年4月20日查B超示:肝膽胰脾未見異常。西醫(yī)診斷:Hp相關性慢性胃炎;中醫(yī)診斷:胃脘痛;治擬疏肝理氣和胃。處方:
黃連 3g,吳茱萸 3g,蘇梗 10g,香附 10g,陳皮6g,沉香曲 15g,枳殼 10g,烏藥 10g,干姜 3g,旋覆花10g,代赭石 15g,煅瓦楞 30g,川芎 10g。7 劑。水煎分2次服。
2014年8月22日復診:患者訴腹痛緩解,稍有腹脹,大便溏,加用煨木香6g,繼服14劑。
藥后,患者痊愈,予以停藥。2014年11月28日隨訪,患者訴上腹痛未再發(fā)作。
按:脾、胃屬中焦,胃以降為和,脾以升為健,該患者胃氣不降反升,故出現(xiàn)上腹脹痛,噯氣反酸之證;脾氣不升,則出現(xiàn)大便溏?。煌撂撃境?,橫逆犯胃,故見腹脹,反酸;因此何老運用疏肝理氣、和胃降逆之法治之。方中吳茱萸與黃連相伍,以疏肝理氣,降逆止嘔;旋覆花、代赭石開胸散結,下氣止嘔,調暢氣機;蘇梗、香附、陳皮、烏藥、沉香曲、枳殼、干姜降逆止嘔,理氣寬中止痛;煅瓦楞和胃抑酸;川芎入絡,除久病之瘀。首診后,患者脾胃升降有序,以達“平衡”,故諸癥好轉,但有大便溏薄,此乃胃強脾弱,故加用煨木香健脾理氣和胃。
[1] 陳灝珠,林果為.實用內(nèi)科學.1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1973
[2] 張伯臾.中醫(yī)內(nèi)科學.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9:133
[3] 鄭淑泳,李靜,羅來成.中藥藥對的現(xiàn)代研究進展.時珍國醫(yī)國藥,2012,23(4):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