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進
摘 要 水稻栽培技術的改良對提高水稻產量和質量都有積極意義,國內水稻產區(qū)應當強化農業(yè)科技研究,尤其是針對當前水稻種植面積難以在短期內擴大的情況,要想提高單位產量,就必須致力于種植技術的改良,實現水稻種植增產保質的目標。
關鍵詞 水稻;栽培技術;增產保質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03-0-02
1 國內水稻栽培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農業(yè)發(fā)展轉型期,水稻栽培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水稻品質參差不齊
短時期內部分地區(qū)在水稻種植中片面追求產量,忽略了水稻品質,導致產品質量停滯不前,直接影響市場競爭力。這一現狀還與水稻種植技術落后有關,栽培技術制約了水稻生產向高質的邁進。
1.2 綜合管理滯后影響效益
一些地區(qū)在水稻栽培中沒有能夠將生產的各個流程工作銜接起來,存在著顧此失彼的現象,只重視部分環(huán)節(jié)管理,沒有從整體上科學有效實施管護,導致種植效益低下[1]。
1.3 品種單一難以滿足需求
水稻種植品種的單一化難以滿足社會對水稻產品的多樣化需求,部分地區(qū)對水稻種植研究局限于單一品種,人力物力投入較少,對農業(yè)科技重視程度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水稻種植效益的提升。
2 水稻栽培技術改良應當遵循的原則
改良水稻優(yōu)質高產栽培技術勢在必行,是提高水稻種植產出效益的必由之路。這項工作應當遵循三項基本原則。一是要追求高產與優(yōu)質并重。栽培技術改良中,不能僅僅局限于追求種植產量的提升,還要注重質量的提高,實現高產且優(yōu)質。二是要堅持綜合改良。水稻栽培技術改良應當滲透于水稻種植全過程,僅僅局限于某一環(huán)節(jié)或方面的改良,容易顧此失彼或者出現不匹配現象,要從種植之前的準備、栽培過程及其田間管理等方面進行全面改良,確保水稻種植優(yōu)質高效。三是要發(fā)揮先進機械設備作用,水稻栽培技術改良的過程應當與農業(yè)現代化進程有機融合起來,提高成套機械運用比例,將改良后的技術運用到種植活動之中,提高勞動生產力。
3 水稻栽培技術改良要點分析
水稻栽培技術改良應當是一個立體化的過程,應當涵蓋水稻品種選擇、播前準備、插秧與管理等各個方面。
3.1 科學選擇確定品種
主要結合本地地質條件以及氣候環(huán)境,綜合考慮確定豐產、米質好、抗性高的優(yōu)質品種,原則上品種的選擇要有儲備量,以保證好中選優(yōu)。
3.2 做好播前各項準備工作
播前準備工作主要包括發(fā)芽試驗、曬種浸種以及催芽等環(huán)節(jié),在發(fā)芽試驗環(huán)節(jié)確定2種以上品種,取百為單位的種子粒數,以30 ℃溫水浸泡4 h,以紗布袋保存,放置專門容器中并保持30 ℃恒溫,及時對種子進行水分補充,3 d后開始統(tǒng)計發(fā)芽勢,以5 d為節(jié)點計算發(fā)芽率,以發(fā)芽率不低于80%為標準門檻,確定發(fā)芽率高的品種[2]。在曬中浸種環(huán)節(jié),曬中要選擇晴好天氣并不少于3 d,保持品種的純度。浸種時控制好時間與溫度,原則上以30 ℃為宜,時間在3 d以內,如果水溫降低還要適當延長浸種時間,水溫降到20 ℃時,浸種時間增加1 d。為了提高稻種抗病害能力,還要在浸種時添加藥劑,如4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浸種3 d預防稻瘟病,1%生石灰水浸種3 h預防白葉枯病等,從源頭提高稻種自身質量。催芽環(huán)節(jié)堅持高溫(30 ℃)破胸、適溫(25 ℃)催芽、常溫曬芽。
3.3 選準時機插秧
要在秧苗達到插秧要求后進行,要抓緊時間趕進度,秧苗要保持“帶土、帶藥、帶粟”,積極鼓勵開展機插秧。
3.4 強化田間管理
3.4.1 做好秧期田間管理工作
首先要科學進行施肥,在插秧前5 d就要對苗床進行嫁肥,可選一次性水稻專用復合肥,秧苗生根期要追施返青肥,劑量為硫銨和鉀肥100~150 kg/hm2,其中加入除草劑勻灑,實施稻田活棵及除草[3]。15 d后予以尿素150 kg/hm2、鉀肥225 kg/hm2追施,促進秧苗發(fā)棵分蘗。這一期間要科學灌水,秧田水深保持在秧苗高度2/3左右較為適宜,避免深水泡秧。另外,還要噴施送嫁藥控制病蟲害,如插秧前2 d以吡蟲啉0.4 kg/hm2噴霧防治稻飛虱等。
3.4.2 做好生育后期田間管理工作
在秧苗進入孕穗期后要進行間歇灌溉,保持3 cm 淺水層并到落干后晾曬2 d,繼續(xù)進行3 cm 淺水層,如此反復。水稻進入結實期要保證水層在5 cm左右,齊穗后到灌漿期則灌跑馬水提高土層通氣性能,提升地溫,增強根系活力,對水稻成熟具有積極幫助[4]。灌溉直至黃熟末期停止,等待收割。水稻生長期要至少進行3次曬田,分別在水稻七葉期、始穗前和齊穗后。生育后期管理中,要重視科學施肥,重點要科學追施穗肥、增施磷鉀肥,要注意天氣因素以及秧苗生長實際狀況,做到施肥時機恰當、肥量恰當,改善秧苗營養(yǎng)狀況,促進生長和促進成熟。另外還要注重防治病蟲害和滅草工作,病蟲害防治優(yōu)先倡導藥劑的交替噴施以減輕抗性,防治的主要時間節(jié)點是倒2.5 葉、孕穗末期以及齊穗期,達到防治指標時按劑量噴施。滅草要在前期封閉滅草的基礎上進行后續(xù)清理,可用48%苯達松1 500 mL/hm2混 50% 二氯喹啉酸750 g/hm2,對水450 L/hm2實施莖葉噴施,要注意噴施藥劑前1 d秧田排水,噴藥后2 d重新灌水,田間零星雜草予以人工清理。
綜上所述,強化改良栽培技術對水稻優(yōu)質高產具有重要的支撐功能,各級農業(yè)技術部門都應當強化這一方面的研究,促進水稻優(yōu)質高產。
參考文獻
[1]劉名貴.水稻栽培技術改良研究[J].現代農業(yè)裝備,2012(5).
[2]陳君臨.優(yōu)質高產水稻栽培技術研究[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3(12).
[3]王億豪.無公害水稻栽培技術運用簡述[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3(15).
[4]劉宏明.水稻高產栽培技術要點[J].吉林農業(yè),2012(4).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