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丹,趙海華,王 軍
(中國石化勝利油田分公司西部新區(qū)研究院,山東 東營257061)
六盤山盆地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南部,其面積約為9 000km2,其大地構(gòu)造位置處于河西走廊北西向構(gòu)造帶和鄂爾多斯盆地近南北向構(gòu)造帶的交接部位,北部與賀蘭坳拉槽相接,東面緊臨鄂爾多斯地塊,西南為北祁連造山帶,呈北北西向延伸(圖1)。盆地成盆動力學背景復雜,經(jīng)歷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喜馬拉雅期等多期構(gòu)造運動的疊加改造,為一個具有多旋回構(gòu)造特征的疊合盆地。盆地具有石炭系、侏羅系和白堊系等多套烴源巖和多套儲蓋組合,油氣生成和儲集條件較好。研究區(qū)位于盆地西南緣馬東山、寺口子等地區(qū),已發(fā)現(xiàn)有豐富的地表油氣苗和井下油氣顯示,勘探潛力較大。但由于盆地遭受多期構(gòu)造改造,油氣的運移的期次和強度等特征還不明確,而馬東山斷層作為一條控沉積斷層,在溝通烴源巖與儲集層之間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分析該斷層活動規(guī)律,明確油氣的運移聚集條件,為尋找有利勘探目標服務。
圖1 研究區(qū)構(gòu)造位置及馬東山斷層平面展布圖
馬東山斷層位于盆地南部固原凹陷中,是馬東山東緣的山前斷層。平面上,斷層南部為北北東走向,傾向南西西,北部轉(zhuǎn)變?yōu)楸蔽髯呦颍瑑A向南西,整體呈弧形的發(fā)育特征。斷層上盤伴生一系列北北東走向和北東走向的分支斷層,以逆斷層為主,規(guī)模相對較?。▓D1)。垂向上,馬東山斷層與伴生斷層呈“Y”字形,地表附近斷層傾角約60°~70°,深部近似直立,為一高陡斷層,具有正花狀構(gòu)造形態(tài)(圖2)。
圖2 六盤山盆地line 05線地質(zhì)剖面圖
早白堊世初期,祁連地區(qū)屬于伸展應力場背景,六盤山盆地由坳陷轉(zhuǎn)換成為斷陷盆地,馬東山斷層開始形成,并控制盆地南部地層的沉積;早白堊世末期盆地構(gòu)造應力發(fā)生轉(zhuǎn)換,由近 W-E向拉張轉(zhuǎn)變?yōu)镹W-SE向擠壓,盆地普遍隆升并遭受剝蝕,缺失上白堊統(tǒng)-古新統(tǒng)沉積,馬東山斷層期間發(fā)生反轉(zhuǎn),上下盤地層遭受差異性剝蝕;始新世開始馬東山斷層再次轉(zhuǎn)變?yōu)橥练e斷層,接受了始新統(tǒng)和漸新統(tǒng)地層的沉積;漸新世末期,由于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強烈碰撞,北祁連遭受強烈的逆沖擠壓,馬東山斷層發(fā)生反轉(zhuǎn),進而演變?yōu)楝F(xiàn)今的發(fā)育特征。
斷層活動速率法,即某一地層單元在一定地質(zhì)時期內(nèi),因斷裂活動形成的落差與相應地質(zhì)時間的比值,一般正斷層的活動速率值大于0,逆斷層的活動速率值小于0,但當斷層發(fā)生構(gòu)造反轉(zhuǎn),由逆斷層轉(zhuǎn)變?yōu)檎龜鄬踊蛴烧龜鄬愚D(zhuǎn)變?yōu)槟鏀鄬?,計算的活動速率則表現(xiàn)為由負到正或由正到負的轉(zhuǎn)變,斷層活動速率能夠準確判斷斷層的活動強度。
斷層生長指數(shù)法,即某一地層單元被斷層所切,其上盤厚度與下盤厚度的比值。當生長指數(shù)大于1時為正斷層,生長指數(shù)小于1時為逆斷層,生長指數(shù)等于1表示斷層不活動。斷層生長指數(shù)法相對斷層活動速率法較為簡便,但其應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受沉積速率影響無法準確反應斷層的活動強度、對邊界斷層活動性的強弱無法有效表示等。
斷層古落差法,即垂直于斷層走向的剖面上,斷層兩盤同一層之間的鉛直距離。對于生長斷層而言,由于斷層活動時期地層存在沉積補償?shù)那闆r,斷層附近沉積表面不存在明顯高度差,地層沉降幅度與沉積物厚度相同,因此生長斷層的在某時期的古落差即為該時期地層厚度差。相對于其他兩種方法,斷層古落差法計算相對較為簡單,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計算斷層古落差時,由于沒有考慮斷層活動時間,往往活動速率小、活動時間長的斷層的古落差要大于活動速率大、活動時間短的斷層,因此不能單純利用古落差來對斷層的活動強度進行評價。
本文選取了9條垂直或者近似垂直馬東山斷層走向的地震測線,對其進行了時深轉(zhuǎn)換,并對地層進行了壓實校正,對白堊系頂?shù)牟徽厦孢M行了剝蝕量恢復,進而計算出斷層兩盤各組地層的厚度(晚白堊世-古新世由于發(fā)生地層抬升剝蝕,期間馬東山斷層兩盤地層的相對位移為兩盤地層剝蝕厚度的差值)。在上述工作的基礎(chǔ)上,本文主要利用斷層活動速率法,并結(jié)合斷層生長指數(shù)和古落差兩種方法,對馬東山斷層的活動性進行了分析。
從馬東山斷層活動速率圖上可以看出(圖3),馬東山斷層在早白堊世K1l和K1n沉積期活動速率較大,平均分別為125m/Ma和110m/Ma,而K1m沉積時期活動速率相對較小,平均只有20m/Ma;晚白堊世以來,馬東山斷層性質(zhì)多變,其活動速率呈先弱后強的特征,晚白堊世到漸新世活動速率只有17m/Ma,而漸新世末期至今斷層發(fā)生反轉(zhuǎn),其活動速率劇烈增大,均值達到-114 m/Ma。因此,馬東山斷層自早白堊世以來,其活動速率呈強-弱-強-弱-強的變化特征??臻g上,馬東山斷層自早白堊世以來的各個時期當中,其活動速率都具有由南向北逐漸減弱的趨勢,尤其在K1l-E1和N-Q沉積期間,斷層南北活動速率的差異性最為明顯,反映其南強北弱的活動特征。
圖3 馬東山斷層活動速率圖
從馬東山斷層生長指數(shù)圖上可以看出(圖4),自早白堊世以來,斷層的生長性總體呈強-弱-強-弱-強的變化趨勢,其中在K1l、K1n-E2s和N-Q沉積期生長性最強,而在K1m和E3q沉積期生長性較弱??臻g上,斷層在漸新世之前的活動性呈南強北弱的特征,而漸新世以來其南北活動強度相差不大。
圖4 馬東山斷層生長指數(shù)圖
另外,利用斷層古落差法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圖5),馬東山斷層在K1l、K1n-E1和N-Q沉積期斷層上下盤相對落差較大,尤其是在新近系和第四系期間,由于斷層反轉(zhuǎn),沉積中心由斷層上盤轉(zhuǎn)移至下盤,導致兩盤地層厚度差異巨大,平均落差約-2 650m,而在K1m和E2s-E3q沉積期由于基本不受構(gòu)造活動影響,斷層兩盤地層沉降受重力作用控制,其相對落差較小,平均落差約230m??臻g上,研究區(qū)南部斷層的活動性相對較強,而向北呈逐漸減弱的趨勢,同樣反映出其具有南強北弱的活動特征。
圖5 馬東山斷層古落差圖
通過以上3種方法的分析可以看出,斷層活動速率法和斷層古落差兩種方法的分析結(jié)果較為一致,能夠有效反應馬東山斷層的活動規(guī)律,而斷層生長指數(shù)法由于受地層沉積速率的影響,分析結(jié)果有所偏差。據(jù)此,馬東山斷層的活動性可以概括為:自早白堊世以來,其活動強度呈強-弱-強-弱-強的變化規(guī)律,其中在K1l、K1n-E1和N-Q沉積期的活動強度較大,而在K1m和E2s-E3q沉積期的活動強度則相對較弱;空間上,斷層在自早白堊世以來的各個時期當中都具有南強北弱的活動特征。
六盤山盆地南部白堊系存在李洼峽中段和乃家河組-馬東山組兩套烴源巖,主要沿馬東山斷層上盤呈近南北向展布。通過埋藏史及烴源巖熱演化史模擬發(fā)現(xiàn),兩套烴源巖在早白堊世末期達到最大熱演化程度并開始大量生烴。晚白堊世-古新世構(gòu)造活動使馬東山斷層活動強度增大,同時在盆地局部形成一些構(gòu)造圈閉,能夠與生烴時間良好匹配,有利于油氣的運移和聚集,因此晚白堊世-古新世為盆地油氣運移聚集的高峰期。漸新世末期劇烈的構(gòu)造運動使馬東山斷層活動強度再次增大,同時很可能導致早期形成的油氣藏遭受改造和破壞,其中的油氣會沿馬東山斷層再次發(fā)生運移并在新形成的圈閉中重新聚集成藏。
1)馬東山斷層自早白堊世至今,活動性呈強-弱-強-弱-強的變化規(guī)律,其中 K1l、K1n、K2-E1和 NQ沉積時期的活動強度較大,而在K1m和E2s-E3q沉積時期的活動強度則相對較?。豢臻g上馬東山斷層在形成演化過程中具有南強北弱的活動特征。
2)馬東山斷層在K2-E1和N-Q時期對油氣藏形成的影響較大,K2-E1時期較強的活動性有利于油氣的運移和聚集成藏,而N-Q時期較強的活動性可能導致已有油氣藏遭受改造破壞,但同時也有利于新油氣藏的形成。
[1]宗立一,李隴堂,溫萬成,等.寧夏六盤山盆地中新生代地質(zhì)演化研究[J].寧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3(2):214-219.
[2]楊福忠,胡社榮.六盤山盆地中、新生代構(gòu)造演化和油氣勘探[J].新疆石油地質(zhì),2001,22(3):192-195.
[3]湯濟廣,梅廉夫,李祺,等.六盤山盆地構(gòu)造演化及對成藏的控制[J].石油天然氣學報,2009,31(5):1-6.
[4]屈紅軍,李文厚,何希鵬,等.六盤山盆地下白堊統(tǒng)沉積層序與含油氣系統(tǒng)[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33(1):70-74.
[5]李定方.六盤山盆地石油地質(zhì)特征與勘探方向[J].新疆石油地質(zhì),2001,22(1):27-31.
[6]巴秀娥,許葉妹,何希鵬.六盤山盆地中生界油氣勘探潛力與勘探方向[J].新疆石油天然氣,2006,2(4):12-16.
[7]趙海華,崔紅莊,王軍,等.六盤山盆地西南緣構(gòu)造樣式及勘探意義[J].東北石油大學學報,2013,37(4):9-17.
[8]楊東,方小敏,宋友桂,等.六盤山西側(cè)山麓剝蝕面的發(fā)育與新構(gòu)造隆升[J].沉積學報,2002,20(2):282-287.
[9]崔紅莊,王金鐸,尹克敏,等.六盤山盆地早白堊世沉積演化特征分析[J].西安科技大學學報,2013,33(4):411-416.
[10]趙勇,戴俊生.應用落差分析研究生長斷層[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03,30(3):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