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羨芳
(福建師范大學,福建福州,350007)
隨著學術期刊的發(fā)展,投稿數(shù)量的增多,編輯處理稿件的工作量較大,作者對審稿意見的異議也日漸增多。優(yōu)秀的編輯學家趙大良先生也曾于2015年1月博客發(fā)文,題為《讓作者鬧心的問題:一催就退》,[1]反映了當前的編輯活動還是以編輯為主,作者處于被動地位,編輯與作者之間缺乏足夠的了解。而編輯與作者的關系,本應同志般地合作,朋友般地了解,沒有主從、高低、貴賤之分,[1]二者優(yōu)勢互補,才能保證出版物的質量。但目前編輯流程對此欠缺處理機制,學術界亦尚未有文章對此專門進行理論分析。本文擬就該問題,從作者是否可以對作品的審稿意見提出異議、作者異議行為產(chǎn)生的根源、如何建立作者異議制度等方面進行探討,以期拋磚引玉。
目前,國內大多數(shù)學術期刊的作者異議制度尚未健全,作者向學術期刊投稿后,通常只能等待結果,而編輯大都只告之錄用與否,對具體原因未加解釋。若作者對審核結果提出異議,則通常如石沉大海,很難得到回復,甚至有可能被視為無禮之舉,列為異類。事實上,作者有權對作者的審稿意見提出異議,這不僅是其應具有的權力,而且更符合學術期刊的辦刊宗旨。
編輯——它是對人類的社會精神產(chǎn)品的原稿進行選擇加工,使之廣為傳播的工作。[2]編輯的意義在于中介,“中介于作者與讀者之間,中介于選題與社會意識之間,中介于創(chuàng)作與閱讀之間?!盵3]因此編輯的職責是如何促使作者與讀者更好地進行溝通,使其作品符合出版規(guī)范,使科研成果轉化為大眾知識。作者所提出異議,是對其作品的解釋和說明,編輯部應予以充分重視,展開良性互動,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內涵,從而凸顯中介性質,強化服務職能,避免行政化傾向。
學術期刊編輯與作者群體建立良好的關系,獲得廣大研究者的信任,是獲得優(yōu)質稿件、形成品牌的關鍵之一,而建立作者異議制度,是實現(xiàn)該目標的重要途徑。因為作者在投稿之后,“所獲得的評價信息能幫助作者對自己能力進行合理的推測與判斷,促進其內在積極主動性動機的發(fā)展”。[4]但其稿件遭到審稿人否定后,作者如果對評價信息不接受,必然會心生疑惑,從而有異議行為。如果編輯對作者反饋的信息給予充分重視,合理解釋,則能在相當程度上保護作者的科研熱情和興趣。若對作者異議置之不理,不僅會打擊其投稿的積極性,甚至會影響刊物的聲譽,給人以霸道、暗箱操作的不良印象,從而不利于學術期刊的長遠發(fā)展。
學術期刊是研究者交流的平臺,是學科發(fā)展的指向標,承擔傳播最新研究成果、培養(yǎng)學術新人、促進學科發(fā)展等重任。創(chuàng)新性是論文能否刊登的重要標準。尤其針對年青學者,創(chuàng)新能力更是其科研潛力的重要體現(xiàn)。因此,編輯在審稿過程中,應清楚每篇文章的創(chuàng)新之處及其學術價值,對不同流派的學術觀點應兼容并蓄,才能充分發(fā)揮學術期刊的功能。若僅僅審核作者的論文文本,編輯及專家在較短時間內,就有可能遺漏論文的創(chuàng)新點,導致誤判。而允許作者異議,則使審核者對其寫作意圖有更為深刻的了解,從而能做出更為準確的判讀,體現(xiàn)學術交流的原則,符合學術期刊的辦刊宗旨。
總之,作者對審稿意見提出異議,是其應具有的權力,是重要的交流方式,編輯應予以高度重視,保護作者創(chuàng)作的積極性,使期刊真正成為學術交流的平臺。
作者之所以提出異議,其根源在于審稿制度存在不足,以致審核意見與作者預期有所偏離。目前的學術期刊對稿件編輯基本是三審制,即編輯初審、專家會審、主編專審,任何環(huán)節(jié)只要不通過,文章即有可能被拒絕。由于制度設計存在不足,優(yōu)秀的文章有被埋沒的可能,這體現(xiàn)如下方面:
學術期刊的編輯負責稿件的初審,對其錄用與否起到關鍵作用,這種特殊的地位,決定編輯必須及時把握學科領域的前沿信息,具有深厚的學術功底及扎實嚴謹?shù)墓ぷ鲬B(tài)度,以便能迅速、準備判定稿件的優(yōu)劣。然而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我國許多學術期刊的編輯在科研體系中處于附屬地位,難以獲得與科研人員同等的發(fā)展機會,在職稱晉升、進修深造等諸多方面受到限制,不利于提升科研能力,拓展學術視野,從而影響其對稿件的判斷能力,甚至有的編輯只能依據(jù)稿件文字是否流暢、作者名氣大小、署名單位層次等因素做出簡單的判斷,有時不免錯失優(yōu)秀稿件。
學術期刊通常會邀請數(shù)位專家負責稿件的二審,其“審稿意見是編輯部決定稿件是否刊用的重要依據(jù),有時甚至是決定性依據(jù)”。[5]編輯部聘請的審稿專家多在專業(yè)領域內頗有建樹,熟悉其學科領域的最新研究動態(tài),能在相當程度上與期刊編輯相輔相成。但是,他們有時候也會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之處。
首先,專家為期刊審稿多基于道義,并非其工作職責,難以有較多時間和精力對稿件加以細致品讀,對文中的創(chuàng)新點有遺漏的可能。
其次,隨著學科不斷分級,研究方向不斷細化,長期從事某一領域常規(guī)科學研究的專家“容易對新興交叉學科的成果視而不見或者視為異端,這種狀況常常使新興交叉學科的稿件成為專家審稿的盲區(qū)”。[6]
再則,專家作為學科知名人物,有可能受到人際關系及個人偏好等因素的影響,以致審稿意見偏頗。概而言之,甄選優(yōu)秀稿件,不能簡單地完全依賴專家審稿。
學術期刊的總編,通常既具有豐富的編輯實踐經(jīng)驗,又有深厚的學術修養(yǎng)。一些權威學術期刊的主編被視為學界的領軍人物。作為期刊的最終把關者,他們能夠著眼全局,迅速判明稿件的質量,決定稿件的錄用與否。但面對數(shù)量眾多的投稿,總編難以全部過目,所審稿件通常已經(jīng)過前兩道程序篩選,某些優(yōu)秀稿件已有可能在該過程中遺失。而且,總編可能也面臨與審稿專家同樣的困境,即對學科內某具體研究方向不甚了解,以至誤判。
因此,現(xiàn)行的審稿程序,盡管層層把關、設計周密,但優(yōu)秀稿件仍可能有“遺珠”之憾。而且審稿程序基本是單向的,作者缺乏與把關者交流的機會,只能被動地接受審稿結果。如果評審意見難以令其信服,又缺乏申訴渠道,則必然會使投稿者的積極性受挫,有可能使優(yōu)秀的青年人才難以脫穎而出,從而不利于學術階梯隊伍的建設;同時,當越來越多的作者異議得不到表達的機會,則更會影響學術期刊的長久聲譽。因此,建立作者異議制度極為必要。
如上所述,建立作者異議制度是保障作者權益、推動學術期刊編輯透明化的重要途徑。筆者認為,應從以下方面著手,逐步建立作者異議制度。
在審稿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編輯應及時反饋相關信息。例如,在初審環(huán)節(jié),編輯應加強與作者溝通,熟悉其學術背景和科研實力,進而判斷文章的價值高低,盡量解答作者的疑惑。如覺得稿件與刊物風格不符,應明確告知文章與刊物風格之間的差異之處,以消除其疑慮。在同行評議環(huán)節(jié),盡量選擇小同行,且審稿較為認真的專家,盡可能地給出詳細評語,對文章所存在的疑點逐一列明,并及時通過編輯向作者反饋。在此基礎上,允許作者對審稿意見提出書面異議,進而建立審稿責任制度和審稿失范責任追究制度。[7]總編也可在期刊公布聯(lián)系方式,如電子郵箱、辦公室電話等等,以便于作者申訴。
建立作者異議制度,勢必會增加編輯工作量,使其壓力倍增。然而在信息化時代,網(wǎng)絡編輯系統(tǒng)的運用,不僅能有效減輕編輯壓力,而且更有助與作者的異議。如可通過發(fā)送EMAIL的方式,直接將審稿信息向作者反饋,使其及時了解稿件狀態(tài),縮短審稿周期,避免拖沓延遲。或在系統(tǒng)頁面設計上,可讓審稿專家與作者交流,針對具體問題互動,而編輯在其中扮演中介者角色,過濾討論內容中的身份信息,確保評審的保密、公正。
值得注意的是,信息化采編系統(tǒng)(如瑪格泰克稿件遠程處理系統(tǒng),勤云期刊采編系統(tǒng)、知網(wǎng)期刊采編系統(tǒng)等)的推出,已有一段時間(此類系統(tǒng)大都尚未建立作者、編輯、專家互動界面),理工類學術期刊使用較為廣泛,但仍有許多學術期刊,特別是文史類刊物仍未應用。有的編輯部甚至還主要通過平郵方式與作者、讀者聯(lián)系,不僅耗時耗財,甚至會因信件丟失而導致信息不暢,因此稿件編輯流程信息化是大勢所趨。
作者提出異議后,仍有可能與審稿專家意見相左,但又確有其合理性。針對這種情況,有的期刊采取由作者推薦專家的方式進行審稿。不過這種方式也存在問題,如所推薦專家與作者是師生關系,可能會影響其審稿意見的公正性,其審稿意見也不一定比原先專家的意見更具權威性。因此,處理此類爭議稿件的妥善方式是交由編輯委員會進行裁決。編委會“主要職責是把握期刊的學術質量和學術導向”,[8]其成員通常由多位學界有影響的專家組成。由編委會集體做出的決定,能在相當程度代表學界對文章的認可與否。遺憾的是,盡管我國絕大多數(shù)學術期刊都設有編委會,但能夠真正發(fā)揮效力只有少數(shù)。
建立作者申訴制度,必然對編輯提出更高的素質要求。他們不僅要熟悉編輯技巧,熟知學術研究動態(tài),而且要有出色的協(xié)調與溝通能力,為各方所信任。許多國外權威學術期刊編輯多為某一研究領域的專家,他們對自己的角色有清晰定位,在初審環(huán)節(jié)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據(jù)相關研究統(tǒng)計,有的刊物40%左右、[9]有的刊物高達70%以上稿件在該環(huán)節(jié)已被拒,[10]審稿專家和總編得以集中精力甄別剩余的稿件。因此,編輯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作者申訴制度能否建立,決定刊物質量的好壞。
為吸引更多優(yōu)秀人才加入編輯隊伍,編輯在科研體系中的地位應得到提升,其地位應不低于教研專業(yè)人員,并賦予編輯更多的進修、深造機會,使他們得以了解最近學術動態(tài),迅速準確判定稿件優(yōu)劣,恰當處理作者申訴。與此同時,編輯部還應積極推廣信息投稿系統(tǒng),使作者能夠與編輯部、審稿專家進行有效互動,同時充分發(fā)揮編委會功能,真正實現(xiàn)集思廣益。
總之,作者對稿件審查意見提出異議,既是編輯的工作范疇,也有利于培育學術人才、推動期刊的長遠發(fā)展,應予以高度重視。作者之所以異議,與現(xiàn)在編輯制度存在不足有關。一方面,編輯群體地位偏低,未能享受應有的待遇,發(fā)展機遇有限,對學術前沿信息了解有限,以致對稿件誤判;另一方面,受學科發(fā)展細化及其他因素影響,審稿專家亦不能確保審稿的完全正確,以致與作者期待有所偏差,而編輯部與作者溝通不足,亦是異議產(chǎn)生的重要根源。因此,借助信息化技術,促進作者、編輯、審稿者的深度交流,充分發(fā)揮編委會的功能,是構建作者異議制度的關鍵所在。
[1]常廷文,韓云濤.作者的編輯意識與編輯的作者意識[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3,(3):313-315.
[2]北京高教學會社會科學學報研究會.學報編輯學引論[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8:59.
[3]揚帆.編輯中介論[J].編輯之友,1994,(2):31.
[4]夏登武.影響作者投稿動機的因素分析[J].編輯學報,2002,(2):6.
[5]龍愛良.審稿人選擇方法新探[J].編輯學報,2001,(6):328.
[6]楊波,趙麗瑩,張榮麗.審稿專家的搭配法[J].編輯學報,2009,(2):51.
[7]朱美香.審稿質量評價的指標體系[J].編輯學報,2005,(2):100.
[8]游蘇寧.打造精品醫(yī)學期刊推進學會期刊全面發(fā)展[C]//中華醫(yī)學會第5次雜志工作會議資料匯編.北京:中華醫(yī)學會雜志社,2009:9.
[9]林松清,佘詩剛,劉小然.試論退稿率與期刊學術質量控制:以《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2,23(2):282-286.
[10]張林東,尹廉,趙劍云,等.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4—2005年度退稿統(tǒng)計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6,(5):456-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