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路透社4月17日報道,原題:正在不可思議萎縮的中國工廠 8年前,帕斯卡照明公司在廣東有2000名工人。如今,這家制造商已將工人數(shù)量縮減至僅200人,并將大部分廠房出租給其他企業(yè)。該公司負責人說:“過去只要有更多訂單,就能獲得擴大工廠所需的一切。”如今好時光一去不返。
與日俱增的勞動力成本、更高的房地產價格、不再優(yōu)惠的政府政策,以及更少的訂單,在迫使中國的眾多工廠縮小規(guī)模以求生存。它們的萎縮暗示,該國經濟放緩催生出一種新的生產模式:更小的工廠正取代本世紀初定義中國制造業(yè)的垂直一體化巨擘。
位于華南的電器制造商燦坤年報顯示,該公司2005年有2.2萬工人。一名高管透露,如今該數(shù)字已萎縮至3000。香港工業(yè)總會主席劉展灝說,一些在華南的港資工廠已裁員50%至60%。中國工廠萎縮凸顯它們曾享有的諸多優(yōu)勢一去不返。上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初,中國沿海城市競相為投資者提供低價土地。如今同樣的土地不僅稀缺,且價格極其高昂。新的勞動法和環(huán)保法也令雇主們日子更加難過。此外,中國的勞動力已發(fā)生變化,勞動適齡人口從2012年就開始減少。去年罷工次數(shù)與2013年相比翻番。按美元計算,中國的勞動力成本是2005年的4倍之多。
工廠萎縮可能是走向關門的最后一站。長期從中國工廠采購的美國商人本·什沃說:“當工廠較小時,它們容易破產。”業(yè)內人士表示,除了單純裁員,中國工廠應另辟蹊徑以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中國的工廠從未非常重視管理,必須創(chuàng)新或改善管理方式,否則將無法生存?!薄?/p>
(作者亞歷山德拉·哈尼,丁雨晴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