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說事:清代有位書法家給慈禧太后題扇,寫的是唐人王之渙的《涼州詞》,可由于心情緊張,竟漏寫了一個“間”字。慈禧太后看了大怒,說該書法家欺她沒學問,定要將其斬首。書法家急中生智,急忙解釋道:“此處并非遺漏,而是填寫的一闕小曲?!辈敿凑b道:“黃河遠上,白云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慈禧太后聽了以后,無言以對,只好賜酒壓驚。
夫子嘆:多虧這書法家急中生智呀,不然一條小命就要終結了?!稕鲋菰~》里漏掉一字,竟也能成一闋小曲,這書法家的才華,可嘆,可嘆也!
夫子說事:有一天,明朝文人沈石田收到了朋友送來的一盒禮物和一封信。信中說:“送此琵琶,請笑納。”
沈石田打開禮盒一看,見朋友送的是水果枇杷而并非樂器,就善意地回信批評朋友的粗心:“承惠琵琶,開奩(lián)視之,聽之無聲,食之無味?!迸笥咽盏交匦?,十分慚愧,于是就作詩自責:“枇杷不是彼琵琶,只恨當年識字差。若是琵琶能結果,滿城簫管盡開花。”
夫子嘆:嘖嘖嘖,原來此枇杷非彼琵琶也!一個是水果,一個是樂器,居然混淆了,還真是粗心惹的禍呀!
夫子說事:民國初期,有個名畫家叫郭禎,擅長畫花鳥。有一次,他繪桃花和黃鶴圖各一幅贈給友人,請書法家趙平題詩配畫。在桃花畫幅上,趙平誤將“人面桃花相映紅”中的“桃”字寫為“梅”字;在黃鶴畫幅上,又誤將“黃鶴樓中吹玉笛”中的“黃”字寫為“白”字。詩題好后,難再改,于是趙平靈機一動,在“人面梅花相映紅”前面補上一句“桃花流水杳然去”;在“白鶴樓中吹玉笛”前面補上一句“黃鶴一去不復返”。
夫子嘆:哇,瞧這一改,這詩與畫的意境就更深遠了,呵呵,趙老這錦上添花的本領真是爐火純青了呀!
夫子說事:有個叫李平仁的畫家,畫桃花和飛燕圖各一幅,桃花畫幅卻把“桃花依舊笑春風”的詩句寫為“菜花依舊笑春風”,然后在旁邊補字“只因桃花凈盡菜花開”。在飛燕畫幅上把“舊時王榭堂前燕”詩句寫為“舊時王榭堂前花”,然后在旁邊補字“只因飛燕自歸花自開”。
夫子嘆:這一“果”補上一“因”,說事更形象了。妙趣橫生,有沒有?
夫子說事:著名書法家費新我當眾書寫孟浩然的《過故人莊》這首詩。當寫到“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時漏掉了一個“話”字。旁觀者正在為他惋惜,費新我卻不慌不忙地在落款處補了“酒后失話”四字。旁觀者無不撫掌稱妙。因為這一語雙關,實在高明,既說明詩中“酒”字后面少了一個“話”字,又表明歉意,酒后失誤。
夫子嘆:呵呵,“酒后失話”一補上去,真是妙筆生輝?。?/p>
夫子論道:錯漏之字,書法家們用妙筆補之,反而比原詩更勝一籌,更增添了無窮韻味,給鑒賞之人帶來了無限樂趣和遐想空間,真值得推崇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