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日本、德國、加拿大特約記者 文玉 青木 陶短房●本報記者 楊沙沙●候濤
這個周末,原本休市的中國股市卻讓不少中國股民及遠在歐美的投資者心跳不已。中國證監(jiān)會17日晚宣布的“放寬做空限制”等政策,被市場解讀為政府有意給近幾個月來瘋漲的中國股市“降溫”。當天滬深股市已經收盤,讓人始料未及的是,這竟成為17日歐美股市大跌的原因之一?!皼]有人能想到中國股市會影響美歐股市到如此地步”,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財經頻道(CN?BC)感嘆稱,“但這就是生活……盡管尚無法確切描繪中美股市間互動的公式,但近期中國股市的風吹草動一定會對美國造成連帶影響”。隨著中國在全球經濟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曾經“熊”霸全球的A股終于也找到了舉足輕重的感覺。關于“A股是否泡沫化”的質疑仍在持續(xù),但據(jù)英媒報道,越來越多外國投資者已如“飛蛾撲火般地”擁抱A股。繼證監(jiān)會18日澄清17日有關政策并非“打壓股市”后,19日晚央行又推出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的重磅利好。本周滬深股市是否將延續(xù)狂歡的節(jié)奏?全世界投資者拭目以待。
歐美市場嗅到A股風向
17日,中國證監(jiān)會再對融資融券業(yè)務提出七項要求,其中“放寬做空限制”等信息令夜盤香港恒生指數(shù)期貨大幅下跌2.6%,在新加坡上市的新華富時A50指數(shù)也暴跌近6%。新華富時A50指數(shù)是國際投資機構唯一可以在海外直接投資的以中國股票為標的的指數(shù),包含A股市場市值最大的50家公司,被看作衡量中國市場的精確指標。
歐美股市也受到拖累。據(jù)路透社報道,美國股市17日下跌,標普500指數(shù)創(chuàng)3月25日來最大單日百分比跌幅,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中國加強股市監(jiān)管”,二是擔憂希臘將很快耗盡現(xiàn)金。歐洲股市當天也大跌1.8%,其中德國DAX指數(shù)下跌2.6%,交易商將其原因歸結為“中國交易規(guī)則的改變”。歐洲成分股中原材料板塊下跌近2%,原因是礦業(yè)股對中國方面的舉動十分敏感。
CNBC稱,中國股市近日扮演著“全球股票市場力量來源”的角色,《華爾街日報》18日將證監(jiān)會主席肖鋼16日的講話稱為“中國監(jiān)管機構針對股市發(fā)出迄今最強烈警告”,“同時中國兩大交易所表示支持融券做空交易,這引發(fā)了外界對中國股市高位回落的擔憂”。報道引述瑞東股權分配負責人維爾什的話稱,中國股指如果下跌5%,“全球股市人氣都會受到打壓”。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19日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說,歐美股市近期跟A股的聯(lián)動性確實在加大,這說明滬港通等的開通,使得A股的國際化程度有所增加。17日的市場表現(xiàn)顯示,歐美市場嗅到了A股風向,對于中國政策迅速做出反應,這在以前是很少見的。
正當全球準備迎接A股下跌時,18日證監(jiān)會新聞發(fā)言人澄清說,有關兩融業(yè)務新政“不是所謂的鼓勵賣空,更非打壓股市”。19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自4月20日起全面降低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加大對小微企業(yè)、“三農”以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等的支持力度。
“中國轉向刺激模式”,彭博社以此為題迅速報道央行的新舉措?!按伺e是積極的”,香港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qū)首席經濟學家喬虹對彭博社說,這表明中國決策者正在營造適度寬松的穩(wěn)定宏觀環(huán)境。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19日告訴《環(huán)球時報》記者,此次降準并不是直接針對股市,不過降準對整個宏觀經濟增長有利,銀行少交存款準備金意味著市場將增加流動性,推動社會融資成本進一步下降,對于目前兩個重要市場——股市、房地產市場來說,都是利好消息。
外資“飛蛾撲火般地涌入”
正如《海灣時報》網18日所說,中國的A股過去一周的表現(xiàn)像“火箭發(fā)射”。“誘人的中國股市正吸引外國投資者飛蛾撲火般地涌入”,英國《金融時報》17日報道稱,根據(jù)來自澳新銀行的數(shù)據(jù),外國買家搶購中國股票的熱潮已經出現(xiàn)。4月9日至4月15日這一周時間內,外國投資者買入的跟蹤中國股市的基金達到2.25億美元,而在此前一周,從中國股市撤出的資金還高達20億美元。報道稱,今年迄今上證綜指漲幅已超過32%,外國投資者也試圖搭上這輪反彈的順風車。
彭博社18日稱個人投資者不是唯一把現(xiàn)金投入A股的一方。對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1名專業(yè)基金經理的調查顯示,他們中有5人表示計劃本季度增加人民幣計價的A股持有量,另有4人稱將保持原有數(shù)量,只有2人說要減少他們的份額。
日本“zuuonline”網站19日刊登介紹中國股市魅力、購買及交易方法的長篇文章。文章稱,中國從上世紀90年代至現(xiàn)在國內生產總值增長20倍,今后還將持續(xù)發(fā)展的中國,股市當然熱門。中國有很多正在迅速成長的企業(yè),回報率是日本企業(yè)的2倍。中國股市將成為與紐約股市并列左右世界經濟的市場。
滬港通的成功也刺激著海外市場與中國股市“連通”的愿望。新加坡《海峽時報》18日稱,滬港通低調推出只有5個月,內地投資者購買興趣的激增推動港股交易額達到創(chuàng)紀錄的高水平,推動恒指走高近10%。香港交易所成為內地牛市運轉的最大受益者,過去兩周來它的市場價值大幅上漲51%,是新加坡交易所市場價值的6.4倍。新加坡期待能成為中國伸向全球股票市場的下一站。澳大利亞證券分析人士斯坦納表示,新加坡與中國股市連通在未來12個月—18個月內實現(xiàn)將是可能的。
李大霄對《環(huán)球時報》說,外國投資者大舉進入中國股市,是看到A股發(fā)展的潛力和苗頭,看到A股在和國際接軌過程中產生的機會。他說,這一輪外國資本能在中國股市待多長時間還不好說,但相對而言投資期限應比國內散戶時間會稍長一點。
中國股市引發(fā)全球爭議
處于超強牛市中的中國股市引起外媒的高度關注。警告泡沫的聲音不絕于耳,但樂觀的看法也不少。
“中國股市蘊含泡沫”,德國《經理人雜志》19日表示,誰要是質疑德國股市的直線上升,就應該去中國,上證綜合指數(shù)本月漲幅高達30%,而德國達克斯指數(shù)同一時間只有3%的升幅。
“股市高燒席卷中國”,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稱,中國股市“太熱了”。美國投資經理帕特爾建議,謹慎的做法是“遠離”中國市場。但文章同時引用高盛高級研究員慕天輝的話稱,即使中國A股有一些泡沫,也不至于崩塌,因為有充足的現(xiàn)金在駕馭泡沫。
各方對A股的后市預期也不同。路透社認為,這已是連續(xù)第六周周線以陽線告終,“市場有可能進入調整期”。報道稱,上周中國股指連續(xù)創(chuàng)出7年新高和歷史天量,股指運行完全擺脫基本面及技術面束縛,而由資金面和市場情緒所主導,讓人擔心市場風險的快速凝聚。
《金融時報》認為,本輪滬深股市的上行更多由成長類股票所帶動,泡沫風險不可輕視,但過去幾年內股指匆匆上攻后長期走低的歷史未必會簡單重演。而該報另一篇文章援引巴黎銀行分析師的話稱,“現(xiàn)在的指數(shù)沒什么好擔心的”,不要對中國政府調控股市過度擔心,他們充其量只是擔心A股漲得太快。
德國《經濟新聞報》19日稱中國概念股的陡峭上升,“似乎是全球金融和經濟危機的前兆”,“要知道,中國經濟的數(shù)據(jù)并不好”。并稱大幅上漲的中國科技股將大幅下跌。但“德國之聲”專欄作家澤林同天撰文稱,西方分析家們對中國經濟出現(xiàn)泡沫的警告沒完沒了:最早是債務泡沫,然后是房市泡沫,現(xiàn)在他們又說中國股市面臨類似西方2000年左右遭遇的互聯(lián)網泡沫。但在當年的美國,發(fā)生崩盤前夕,信息企業(yè)在全部市場資本化的比重達1/3,融資程度也高得多。而在中國,技術股比重目前也才不過11%。更何況中國政府已計劃投入巨資扶植中國的信息產業(yè)。
“瘋牛失去控制”,瑞士《新蘇黎世報》稱,中國股市與西方有很大不同,經濟疲軟反而股市高漲,盲目的漲勢意味著股市的風險。路透社說,目前,中國的散戶投資者們忙著開設股票賬戶、借了創(chuàng)紀錄的錢買股票,而他們中很多人缺乏經驗,這可能導致局面失控。
彭博社日文網刊文稱,中國第一季度增速放緩,滬港股市卻大幅上揚,這并不是簡單的數(shù)字背離,而是反映了不同的經濟狀況。中國現(xiàn)在正試圖從舊的發(fā)展模式中脫離出來,達到更宏偉的新的經濟平衡目標。文章稱15日中國公布的工業(yè)生產數(shù)據(jù)中有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數(shù)據(jù),即1-3月消費占GDP首超50%,證明內需增長堅挺。
“中國股市長遠看形勢良好。”德國新聞電視臺19日認為,中國股市上漲,是市場對中國金融風險可控的認同,是對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結構調整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反映。即使未來有所下跌,但長期仍與中國經濟發(fā)展相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