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鋼
近來熱播的電視劇《北平無戰(zhàn)事》中,沒有出鏡的“建豐同志”,總是在電話里用寧波口音的語調(diào)和部下交流做指示,部下也都稱其為“建豐同志”。
大家都知道蔣經(jīng)國字建豐,問題是誰可以稱呼其“建豐”?民國以前,講究人都有姓、名、字、號,這些是供不同的人稱呼自己使用的,有各自的用處。
名一般用于自稱或署名,不能他稱。我們在戲劇舞臺或者是評書里經(jīng)常見到“報名而入”的說法,這里的報名就是自己告訴別人我姓什么叫什么。但是別人知道你姓什么叫什么,也不能直呼其名,一般來說直呼其名是非常不客氣的。即便粗俗無文化且社會地位不高的西門慶,在和讀書人交往時,對那些狀元進士也打聽他的字、號,而不能直呼其名。西門慶因為自己家的園子里有四眼井,因此自號四泉,何其雅哉。
皇帝可以對臣下直呼其名。由于皇權(quán)至高無上,皇帝無需對任何人客氣,因此對臣下永遠(yuǎn)連名帶姓一起稱呼。但只有皇帝有此特權(quán),即便太監(jiān)代表皇帝傳旨,儀式上稱大臣姓名,傳召完畢也不直接稱名,平時該怎么稱呼大臣還要怎么稱呼。
普通人之間如果連名帶姓一起稱呼,基本可以認(rèn)為是有不共戴天之仇了。受此影響,即便我們都認(rèn)為蔣介石是土匪一樣的壞蛋了,也只是說“蔣介石匪幫”,而不說“蔣中正匪幫”。直系近親長輩對晚輩,也可以直呼其名,但是一般不帶姓。蔣介石的家書里就稱蔣經(jīng)國為“經(jīng)國吾兒”。但蔣介石對部下永遠(yuǎn)稱字,生氣了也只是連姓帶字一起叫,比如李德鄰(宗仁)。
字多是長輩稱晚輩,上級稱下級,以及平輩之間互稱時所用。前文所述,直系近親長輩是可以直呼晚輩名字的,但是其他長輩一般為了表示對晚輩的尊重是要稱字的。尤其是師生之間上下級之間,老師上級一定要稱學(xué)生下級的字,而不能稱名,否則被認(rèn)為失儀。
字絕對不能用于自稱。自稱即托大,極不禮貌。評書中有時說劉備自稱玄德,諸葛亮自稱孔明,這是不可能的。
古人的字,一般是對名字的引申、解釋、說明或者強調(diào)。張衡字平子,衡就是平,這是解釋;關(guān)羽字云長,張飛字翼德,這是引申;李白字太白,杜甫字子美,這是強調(diào)。
姓,是祖宗給的,名一般是父母做主,字一般是老師給起的,號一般是朋友贈送的,也有自號的。因此號朋友之間往來時用得多。以地名指代人,往往是對第三者,是對不在場人的尊稱。比如以南海指代康有為,以項城指代袁世凱。這被稱作是“地看”,也叫“郡望”。古人對人尊稱還有稱排行,一般以同祖父的堂兄弟論,所以數(shù)字有時很大,如李白在家里大排行十二,有人稱其李十二,或十二兄。最麻煩的是卑對尊,既不能稱名,也不能稱字,還不可稱號。古人解決的方式是,先論行輩。古代社會是宗法社會,重視血緣關(guān)系。因此如有親屬關(guān)系,一定要按行輩關(guān)系稱呼。即便今天,很多人也是哥、姐的不離口。
血緣關(guān)系后論尊卑,官階學(xué)銜都是稱呼的關(guān)鍵?,F(xiàn)在人們都把官階往大了說,過去也一樣。明清無宰丞,但對大學(xué)士稱相爺、閣老。也有取字中一字再加官稱,如張之洞字香濤,平輩或者晚輩、下級尊稱其為香帥,但是晚輩或者下級是絕對不能直接稱其香濤的。這種風(fēng)氣到民國后也流行,取字中的一字再加尊稱,如介公(蔣中正)、德公(李宗仁)、健公(白崇禧)。
革命事起,無論國共,都流行稱呼同志,以示平等。但是無論如何,下級稱呼蔣經(jīng)國為“建豐同志”,都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