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財政分權、轉移支付與地方政府環(huán)境治理

2015-04-26 05:31:46璐,胡
關鍵詞:分權環(huán)境治理財政

何 璐,胡 彬

(華僑大學 經濟與金融學院,福建 泉州 362000)

?

財政分權、轉移支付與地方政府環(huán)境治理

何 璐,胡 彬

(華僑大學 經濟與金融學院,福建 泉州 362000)

選取地區(qū)工業(yè)污染源治理強度作為政府環(huán)境治理的代理指標,利用2003—2012年的省級面板數據實證檢驗了垂直治理體制下財政分權、轉移支付與地方政府環(huán)境治理之間的關聯。研究發(fā)現,財政分權自身并不是導致中國環(huán)境治理投入不足的原因,適度的財政支出分權能夠有效地促進地方政府環(huán)境治理水平,財政收入分權和中央向下轉移支付的對環(huán)境治理影響并不顯著;在控制了財政分權和轉移支付變量間的交互效應后發(fā)現,轉移支付能在一定程度上強化地方政府環(huán)境治理,但過度分權降低了轉移支付效率,造成環(huán)境治理投入偏低。

財政分權;轉移支付;地方政府;環(huán)境治理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以資源過度消耗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急劇惡化為代價的經濟發(fā)展方式帶來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隨著我國工業(yè)化、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資源與環(huán)境對中國經濟發(fā)展的約束愈加強烈,環(huán)境治理已成為中國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難以回避的問題。面對日益嚴峻的環(huán)境形勢,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生態(tài)文明的概念;黨的十八大報告直接將其納入國家“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更是將“環(huán)境保護”正式納入政府職能,意在強化政府在環(huán)保方面的職責。在一系列國家宏觀政策的導向下,我國環(huán)保事業(yè)逐步開展并步入正軌,近年來環(huán)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量呈現穩(wěn)定上升的趨勢,占GDP的比重從2003年的1.2%上升至2012年的1.59%。總體而言,環(huán)境治理投資已基本達到污染控制的下限指標,但面臨人口和經濟增長的雙重壓力,加之污染治理難度的不斷加大,當前環(huán)境治理投資的實際增速仍然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環(huán)境治理投資需求,投資缺口呈現擴大的趨勢。那么,在日益強化的環(huán)境壓力下,究竟是何種原因導致了中國環(huán)境治理投入的不足?未來我們應該采取何種措施才能真正實現經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并舉?這是本文試圖回答的問題。

資源環(huán)境具有公共產品性質。在既定體制背景下,我國地區(qū)環(huán)境治理主要是受到地方工作狀況的影響[1]。因此,學者們傾向從政府治理與制度激勵方面尋找環(huán)境治理不足原因,研究視角不可避免地投向我國財政分權制度及其引致的政府激勵。在一種“實質上”的財政聯邦主義[2]下,中國的財政分權具有與傳統(tǒng)分權理論描述所不同的一些特征。傳統(tǒng)分權理論認為,相較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能夠更好地滿足轄區(qū)居民的異質性需求,在“用腳投票”機制的作用下,地方政府之間的相互競爭促使地方政府以更強的責任心代表居民履行職責,最終實現公共服務與居民偏好的匹配[3][4]。但在我國,長期的城鄉(xiāng)戶籍制度極大地限制了“用腳投票”機制的運行,政治高度集權下的經濟分權在賦予地方政府自主權的同時,造就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結構扭曲,并直接導致社會性的公共物品供給不足[5][6]。

具體到環(huán)境治理領域,目前學術界針對財政分權對環(huán)境治理的影響主要有兩種觀點,其中一種較為普遍的觀點是:財政分權改革降低了地方政府改善環(huán)境的意愿,造成了地區(qū)環(huán)境污染問題的加重[7]。在此基礎上,周業(yè)安(2004)[8]、閆文娟(2012)[9]、劉琦(2013)[10]等進一步強調財政分權所引致的政府間“互攀式”競爭才是造成區(qū)域環(huán)境治理投資偏低的關鍵所在。張克中(2011)[11]等將研究視角從工業(yè)“三廢”轉向了碳排放,實證結果間接驗證了分權可能會降低地方政府對污染排放管制的努力。但也有少數研究發(fā)現,財政分權不一定會造成地方污染治理水平的降低。薛剛和潘孝珍(2012)[12]通過檢驗支出和收入分權對工業(yè)“三廢”排放規(guī)模的影響后發(fā)現,支出分權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強化政府污染治理、提高環(huán)境規(guī)制效率,收入分權對污染排放的影響并不顯著。

總體來看,國內研究雖然在理論上傾向于支持財政分權對環(huán)境治理存在負向激勵,但在實證層面卻尚未得到一致結論,這可能是由研究者對政府行為動機的假設不同所導致。已有國內文獻大多選擇從激勵扭曲視角出發(fā)對二者關系進行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對公共環(huán)境治理的潛在作用。事實上,Kothenburger(2002)[13]發(fā)現在有轉移支付的地區(qū),地方政府實施高稅率帶來的稅收損失可以通過上級政府的轉移支付完全抵消。因此,科學合理的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制度能夠矯正地方政府的扭曲性競爭行為[14]。梁紅梅、楊莉(2008)[15]認為在財政分權體制下,政府間事權與財權的不對稱是地方政府參與稅收競爭的直接誘因,而轉移支付制度不完善才是助長稅收競爭愈演愈烈的關鍵所在。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賈俊雪(2010)[16]等開始將研究視角拓展到轉移支付對地方政府支出競爭的影響,通過運用空間計量模型實證檢驗發(fā)現,中央的各項轉移支付對省級政府公共服務支出行為的激勵效應雖存在明顯差異,但總體上仍保持了較好的一致性。汪沖(2011)[17]則進一步強調在政治集權背景下,轉移支付已經逐步從財政分權格局中相對于公共支出和稅收領域的次要內容發(fā)展成為影響財政分權增長績效的重要內生變量。從這個角度來看,既然政府間的稅收競爭是財政分權和要素流動的必然結果,而轉移支付制度作為財政分權體制下的制度安排在對地方政府競爭行為的激勵和約束方面發(fā)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那么從財政制度設計本身出發(fā)來考察財政分權對地方政府環(huán)境治理努力的問題似乎更具說服力。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以地方政府環(huán)境治理為切入點,利用2003—2012年的省級面板數據,考察垂直政治管理體制下財政分權如何影響地方政府環(huán)境治理,力圖從財政制度設計層面找到環(huán)境治理投入不足原因。

二、理論分析框架

要考察財政分權會對地方政府的環(huán)境治理的影響,需要對地方政府行為動機的原始假設進行重新審視。從理論上看,以Tiebout(1956)、Oates(1972)為代表的第一代分權理論將政府視為社會福利最大化的決策者,政府間的“標尺競爭”能夠促使政府制定出符合轄區(qū)選民偏好的最優(yōu)政策;以錢穎一(1997)為代表第二代財政分權理論則認為傳統(tǒng)分權理論對于政府官員行為動機的假設是存在問題的,因此它假定政府是自利的,地方官員有為了尋求自身的利益而作出與轄區(qū)居民的愿望相違背的決策的內在動力,只有當政府間存在激勵相容的制度安排時,地方政府才可能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務??傮w來看,已有關于中國環(huán)境治理投入的解釋主要是圍繞第二代財政分權理論展開。

在現實情況中,第二代財政分權理論的政府自利性假設并不能全面地刻畫政府行為,政府既不是完全的利他主義者,也不是完全自利的經濟人,而是代表以公共利益為主導的雙重利益的行為主體。薛鋼(2012)[12]、李鼎(2013)[18]認為根據政府間的財政支出關系計算的財政支出分權度,體現了地方政府財政支出的主觀努力,反映了地方政府的利他性;而根據政府間的財政收入關系計算的財政收入分權度,反映了地方政府在財政支出自主方面的客觀能力,而財政自主度越高,地方政府的自利性越強。由于支出分權與收入分權可以刻畫地方政府在不同行為動機下的行為差異,因此,本文以地方政府的行為動機作為分析重點,以此為基礎闡釋財政分權與地方政府治理努力的關聯機制。

財政支出分權體現了地方政府在事實上的自主性,因此,支出分權度越高,地方政府的利他動機可能越強。分稅制改革以來,中央政府在牢牢地掌握稅收立法權的同時,將支出責任層層下放給地方政府,造成地方政府平衡財政收支的難度不斷加大。當地方政府在利他動機驅使下按照中央目標和居民意愿增加公共支出而出現財政入不敷出時,往往需要中央通過轉移支付來緩解地方財政壓力。從現有的轉移支付制度來看,地方政府獲得中央向下的轉移支付越多,受到中央的關注與重視越多,中央政府通過轉移支付對地方政府財政經濟決策影響的能力越強[19],從客觀上促使地方政府官員追隨中央政府的導向。同時,地方政府的利他性越強,其目標函數與本轄區(qū)居民的實際需求越契合,在主觀上促使其將所獲得的轉移支付優(yōu)先配置到公共服務,而非直接用于經濟建設。因此,財政支出分權度越高,具有利他行為動機的地方政府為了彌補收支缺口對自身行為進行約束的外在壓力和內在動力越大,促使其在財政支出方向同與中央目標趨于一致,從而提高環(huán)境治理的努力?;谏鲜龇治?,本文提出研究假說1。

假說1:財政支出分權從事實角度反映了地方政府財政支出的自主性。因此,財政支出分權與地方政府的環(huán)境治理可能存在正相關。

財政收入分權體現了財政收入在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的分配關系[12],收入分權越高意味著地方政府在對既定總量財政收入的進行分配時所獲的比例越大,做大財政蛋糕的內在動機越強,地方政府的自利程度越高。一般而言,地方政府為了獲得更多的財政收入,會通過提供稅收減免的優(yōu)惠措施吸引高能耗高污染但高增長的投資或者直接給予本轄區(qū)內已有企業(yè)(包括污染企業(yè))軟預算約束性質的地方保護,由此產生的財力損失往往需要通過減少公共服務的供給予以彌補。另一方面,相較于地方政府官員的短視行為,企業(yè)家往往更加注重企業(yè)的長期發(fā)展,稅收優(yōu)惠的政策可能不再是企業(yè)進行區(qū)位選擇的唯一決定因素,當地良好的環(huán)境也是企業(yè)投資的重要參考,在此情況下,地方政府將有動力通過環(huán)境治理來改善轄區(qū)整體環(huán)境吸引外資。綜合上述兩方面,本文提出研究假說2。

假說2:在自利性動機的驅動下,地方政府行為受到參與稅收競爭的負向激勵和改善投資環(huán)境的正向激勵的綜合影響。因此,財政收入分權度與地方政府環(huán)境治理的關系不確定,取決于上述正負向效應的權衡。

政府治理的多重目標任務模式決定了中央政府可以通過利用轉移支付來控制和引導地方政府公共支出行為,并對地方政府財政經濟決策的執(zhí)行情況進行監(jiān)督,同時“蠅拍效應”(0ates,1999)的存在能夠通過增加了地方政府財力,促使其更有效地解決外溢性較大的公共服務的供給不足問題。事實上,在中國式財政分權體制下,地方財政收支缺口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不完善的轉移支付制度容易引致地方政府的預算軟約束,從而降低地方政府惡性競爭的機會成本,促使政府間的惡性競爭陷入“循環(huán)累積”的陷阱,[20]直接造成公共服務供給效率的損失。另一方面,中央政府的職能決定了其對正外部性大的公共服務傾向給予更大的支持力度,當中央財政的支持力度足夠大到失去居民的支持顯得不那么重要的時候,將會激勵地方政府在與中央政府共同承擔的公共事務的供給方面減少自有資金支出,或直接將轉移支付資金挪為他用,從而對公共服務產生擠出效應,導致像環(huán)境治理這樣具有較強正外部性的公共服務的投資缺口不斷擴大。因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說3。

假說3:中央向下的轉移支付能夠提高地方政府的環(huán)境治理水平,但隨著分權程度的增加,這種促進作用會逐步降低。

三、模型設定、變量說明與數據來源

(一)模型設定

基于本文的研究思路,建立如下面板數據模型1:

模型1:invit=α+βfdit+γzyzfit+δXit+μi+εit

其中,inv為各省政府環(huán)境治理努力的代理變量,fd和zyzf分別表示各省財政分權度和中央的轉移支付,X為其他相關控制變量,μi為不隨時間變化的個體效應,εit為隨機擾動項,i代表地區(qū),t代表時間。

考慮到地方政府財政分權對環(huán)境治理投入努力的影響可能會受到其與中央財政依存度的相互制約的影響,忽視交叉項可能會對系數的估計結果產生很大影響。因此,在模型1的基礎上,我們加入財政分權與轉移支付的交互項fdzf,得到模型2:

模型2:invit=α+βfdit+γzyzfit+λfdzfit+δXit+μi+εit

(二)變量與數據

本文使用2003—2012年除西藏之外中國30個省、市、自治區(qū)的面板數據。如無特別說明,所有的原始數據均來自于《中國環(huán)境年鑒》、《中國財政年鑒》、中經網數據庫和歷年各省統(tǒng)計年鑒。為剔除樣本期內價格變動對觀測值的影響,相關變量均按照相應地價格指數平減為2003年的不變價。

對于被解釋變量的選取,以工業(yè)污染源治理投資強度(inv)作為政府環(huán)境治理努力的代理指標。一般而言,工業(yè)發(fā)展水平越高地區(qū)環(huán)境污染越嚴重,對環(huán)境治理投資的需求相應地也越大??紤]到各省工業(yè)污染源治理投資會受到地區(qū)實際工業(yè)規(guī)模和產業(yè)結構的影響,本文借鑒沈能(2012)[21]等的做法,即通過利用各省份歷年工業(yè)產值占GDP的比重對測算出的各省單位工業(yè)產值污染源治理投資進行修正。

財政分權和轉移支付是本文的核心解釋變量?;诒疚牡难芯克悸?,借鑒陳碩(2010)[22]等做法,使用支出分權(fd_e)和收入分權(fd_i)來分別刻畫地方政府行為的利他性和自利性。同時,為反映地方政府支出對中央轉移支付金的依存度,本文使用各省中央轉移支付資金占各省財政支出的比重衡量轉移支付(zyzf)。

此外,本文在借鑒已有文獻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在回歸方程中控制了政府規(guī)模(scale)、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水平(gdp)、人口密度(density)以及城鎮(zhèn)失業(yè)率(unemp)變量。上述各變量的詳細定義及描述性統(tǒng)計如表1所示。

表1 主要變量的定義與統(tǒng)計性質

四、模型的估計和實證結果分析

(一)模型的估計

在數據的處理中,為克服可能存在的異方差問題、增進數據的平穩(wěn)性,我們對變量density取對數。考慮到本文樣本數據屬于典型的“大N小T”的短面板,無需進行面板單位根和協(xié)整檢驗。在模型的選擇方面,本文采用F檢驗后選擇了固定效應,Hausman檢驗強烈地拒絕隨機效應,表明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所有模型均應采用固定效應。在個體固定效應模型的框架下,本文通過運用Modified Wald統(tǒng)計量和Pesaran統(tǒng)計量進行檢驗后發(fā)現,擾動項存在截面異方差和截面相關。因此,本文采用了Driscoll-Kraay標準差進行穩(wěn)健性估計。表2所示為穩(wěn)健估計的結果(不含截距項)。

(二)實證結果分析

首先,表2的第(1)列和第(3)列給出的是在不考慮交互項的影響情形下的支出分權和收入分權對政府環(huán)境治理努力影響的回歸結果。從列(1)可以看出,變量fd_e估計系數為正,并且在1%水平上統(tǒng)計顯著,表明財政支出分權對地方政府的環(huán)境治理投資有正面影響。從列(3)可以看出,fd_i的系數雖是正的但都未能通過顯著性檢驗,以收入分權度衡量的財政分權指標對于地方政府環(huán)境治理的影響不具有穩(wěn)健性。以上結果表明,財政支出和收入分權在促進地方政府的環(huán)境治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根據本文的理論分析,這是由于財政支出分權度越高,地方政府在利他動機的驅動下按照居民偏好進行資源配置的意愿越強,從而能夠更好地實現地區(qū)環(huán)境治理;財政收入分權度越高,地方政府自利性越強,參與政府間稅收競爭的動力更強,進而削弱了政府的環(huán)境治理投入力度,造成模型估計的不顯著。由此,模型實證結果很好地支持了本文假說1和假說2。

表2 財政分權、轉移支付與政府環(huán)境治理估計結果

注:(1)括號里為t統(tǒng)計量,(2)*、**、***分別表示在10%、5%和1%統(tǒng)計水平下顯著。

其次,我們關注中央政府向下的轉移支付對地方政府環(huán)境治理的影響。zyzf反映的是地方政府財政支出對中央政府的財政依存度,zyzf數值越高,地方政府財政的自主性越低。zyzf的估計系數為正,但并不顯著,說明轉移支付的“蠅拍效應”雖然存在,但在促進政府環(huán)境治理投資的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這一點與賈俊雪(2010)的研究具有一致性。從這個角度看,本應在公共服務領域起積極引導作用的轉移支付制度在刺激地方政府環(huán)境治理方面的效果難以令人滿意,原因可能來自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當前環(huán)境保護配套轉移支付設施的缺乏,導致地方政府想要通過降低公共服務供給的相對價格方式來影響環(huán)境治理投入水平的機制運行不暢;第二,中央向下的轉移支付降低了地方政府對于資金的監(jiān)管力度,監(jiān)管機制的缺位使得未明確規(guī)定使用用途的部分轉移支付金被挪做他用;第三,由于地方政府可以無償獲得中央的轉移支付金,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地方政府通過其他渠道爭取環(huán)境治理投資的努力甚至產生諸如腐敗的尋租行為。不難看出,上訴實證結果僅反映了轉移支付在環(huán)境治理方面的低效,并未對其影響機制給出合理解釋,因此,假說3還有待進一步檢驗。

在控制變量方面,反映政府規(guī)模和人口密度的變量scale和density顯著為負,即政府規(guī)模過大的確對環(huán)境治理投資產生擠出效應,造成資源配置低效率;而隨著地區(qū)人口的增多,環(huán)境對人口的承載能力和自我修復能力變得脆弱,各類自然資源甚至公共服務的供給趨于緊縮,由此帶來的其他諸如就業(yè)、教育方面的民生問題顯著降低了政府環(huán)境治理意愿。代表經濟發(fā)展水平的變量gdp對環(huán)境治理呈現顯著的負向影響,這可能說明當前經濟增長的外在壓力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地方政府環(huán)境治理的投入。代表其他政策變量的城鎮(zhèn)失業(yè)率雖然為正,但并不顯著,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在財政支出給定的情況下,有限的公共資源造成具有多層目標的地方政府進行轄區(qū)治理時,陷入了環(huán)境治理和就業(yè)促進的兩難境地。

為了進一步驗證假說3,本文對模型2進行回歸,并將含有交互項fdezy和fdizy結果分別列于表2的(2)和(4)中。從方程(2)和(4)的結果來看:第一,變量fdezy和fdizy的回歸系數為正且顯著,而交互項的回歸系數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為負,說明地方政府的環(huán)境治理確實受到了中央向下的轉移支付影響,即地方政府的財政依存度越高,財政分權對地方政府環(huán)境治理的促進作用越小,這在很大程度說明當前不完善的轉移制度弱化了分權對政府環(huán)境治理的正向影響。第二,轉移支付項的系數有由方程(1)和(3)的不顯著變?yōu)樵?%的水平下顯著為正,交互項系數在1%的水平下顯著為負,這表明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轉移支付越大,越能夠促進地方政府的環(huán)境治理,但這種促進作用會隨著財政分權程度的提高而降低。本文認為收入分權的提高促使地方政府在自利動機的驅動下更為廣泛地參與稅收競爭,直接擠占了用于環(huán)境治理的轉移支付金,說明財政分權程度的提升可能是造成轉移支付效力降低的重要原因;而支出分權的提高反映了地方政府財權與事權缺口擴大的客觀現實,這從另一個側面說明轉移支付在地方政府財權與事權對稱或者缺口不大時才能夠充分發(fā)揮積極作用。上述實證結果與假說3關于轉移支付與地方政府環(huán)境治理努力的判斷具有一致性,因而,假說3得到支持。

(三)穩(wěn)健性檢驗

本文通過以下兩種方法對實證結果進行穩(wěn)健性檢驗。其一,由于工業(yè)污染源治理投資和“三同時”項目投資分別可以刻畫我國工業(yè)污染事前治理和事后治理的兩種模式。因此,本文也利用“三同時”項目投資強度來衡量政府環(huán)境治理努力,進行穩(wěn)健性檢驗,核心解釋變量的實證結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本文的核心解釋變量財政分權、轉移支付以及二者的交互項的回歸系數同表2的回歸系數相比沒有發(fā)生本質變化,實證結果具有穩(wěn)健性。

其二,考慮到不同區(qū)域分權程度以及中央對其轉移支付力度存在較大差異,本文將樣本所包含的30個省、市、自治區(qū)按照地理位置劃分為東部和中西部,進行分樣本的穩(wěn)健性檢驗。由于篇幅所限,表3僅報告按照模型2回歸的實證結果。

表4中(9)、(11)分別表示東部、中西部在考慮交互項的影響后支出分權對環(huán)境治理的影響,(10)、(12)分別表示東部、中西部在考慮交互項的影響后收入分權對環(huán)境治理的影響。由表3可知,無論東部還是中西部地區(qū),主要解釋變量的系數正負和顯著性并未發(fā)生根本改變,說明上述實證結果具有穩(wěn)健性。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由于模型中不僅有財政分權項和轉移支付項,還包含了兩個變量的交互項,直接從各變量回歸系數的大小以及符號來判斷其對政府環(huán)境治理的影響是有偏誤的。但根據本文對核心解釋變量的構造,各省分權度和轉移支付均是介于0-1的變量,通過進一步比較分權項與交互項系數的絕對值發(fā)現,只有東部地區(qū)以支出分權作為解釋變量的系數大于交互項,表明東部13個地區(qū)財政支出分權對政府環(huán)境治理綜合影響為正,在一定程度說明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的地方政府的行為受到環(huán)境制約以及地區(qū)居民偏好的影響更大,促使其在利他動機下改善民生的愿望也更為強烈。

表3 財政分權、轉移支付與政府環(huán)境治理努力穩(wěn)健性檢驗

注:(1)括號里為t統(tǒng)計量,(2)*、**、***分別表示在10%、5%和1%統(tǒng)計水平下顯著。

表4 分樣本財政分權、轉移支付與政府環(huán)境治理努力穩(wěn)健性檢驗

注:(1)括號里為t統(tǒng)計量,(2)*、**、***分別表示在10%、5%和1%統(tǒng)計水平下顯著。

五、結論與建議

本文以2003—2012年我國30個省份的面板數據為樣本,從支出分權度和收入分權度兩個方面考察了垂直政治管理體制下財政分權對政府環(huán)境治理的內在作用機制。研究發(fā)現,財政分權尤其是財政支出分權本身并不是導致中國環(huán)境治理投入不足的原因;適度的分權能夠賦予地方政府更強的自主性,促使地方政府在利他和自利動機下提高自身的環(huán)境治理努力,但這種促進作用會因當前不完善的轉移支付制度而被弱化;過度分權所引致的地方政府財權事權的不對稱,降低了轉移支付效率,是造成環(huán)境治理投入偏低的一個重要原因。

根據本文結論,可給出以下幾點建議。首先,應當更加注重財政分權對地方政府環(huán)境治理的正向作用,進一步增加財政分權的合意性,充分發(fā)揮地方政府在區(qū)域治理方面的內在優(yōu)勢。其次,完善轉移支付制度。盡快建立起配套的環(huán)境治理轉移支付設施,提高轉移支付金的使用效率;規(guī)范轉移支付制度的分配方式,在強化地方政府對中央轉移支付金監(jiān)管的同時,避免地方政府過度倚重轉移支付而產生的機會主義行為,高度重視轉移支付可能引致的政府間惡性競爭行為而產生的公共物品供給效率減少問題。再次,由于不同地區(qū)在經濟發(fā)展水平、人口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環(huán)境治理的相關機制設計必須考慮地區(qū)差異,尤其應當給以欠發(fā)達地區(qū)一定程度的政策傾斜,為其能夠實現經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并舉創(chuàng)造良好的制度環(huán)境。最后,建立起綠色GDP評價機制,將環(huán)境保護等涉及民生問題的指標同地方官員的績效考核直接掛鉤,徹底改革現行的唯經濟增長的干部考核機制,從根本上轉變地方政府短視行為。

[1]郭 平,楊夢潔.中國財政分權制度對地方政府污染治理的影響分析[J].城市發(fā)展研究,2014(7):84-90.

[2]Qian,Y.,Roland, G. Federalism and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8,(5): 265-284.

[3]Hayek, Friedrich A. 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45,(4): 519-530.

[4]Tiebout, C. 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56,(5): 416—424.

[5]傅 勇,張 晏.中國式分權與財政支出結構偏向:為增長而競爭的代價[J].管理世界, 2007,(3): 4-22.

[6]傅 勇.財政分權、政府治理與非經濟性公共物品供給[J].經濟研究,2010,(8):4-15.

[7]楊瑞龍,章 泉,周業(yè)安.財政分權、公眾偏好和環(huán)境污染——來自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證據 [R].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經濟所宏觀經濟報告, 2007.

[8]周業(yè)安,馮興元,趙堅毅.地方政府競爭與市場秩序的重構[J].中國社會科學, 2004,(1): 56-65.

[9]閆文娟.財政分權、政府競爭與環(huán)境治理投資 [J].財貿研究, 2012,(5): 91-97.

[10]劉 琦.財政分權、政府激勵與環(huán)境治理 [J].經濟經緯, 2013,(2): 127-132.

[11]張克中,王 娟,崔小勇.財政分權與環(huán)境污染:碳排放的視角[J].中國工業(yè)經濟,2011,(10): 65-75.

[12]薛 鋼,潘孝珍.財政分權對中國環(huán)境污染影響程度的實證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 2012,(1): 77-83.

[13]Kothenburger, M. Tax Competition and Fiscal Equalization [J]. International Tax and Public Finance, 2002,(9): 391-408.

[14] Buettner, T. The Incentive Effect of Fiscal Equalization Transfer on Tax Policy [R]. Working Paper, 2004.

[15]梁紅梅,楊 莉.我國政府間稅收競爭的消極影響及其對策[J].生產力研究, 2008,(9): 90-99.

[16]賈俊雪,郭慶旺,高 立.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激勵效應與地區(qū)間財政支出競爭[J].財貿經濟, 2010,(11): 52-57.

[17]汪 沖.轉移支付、財政分權與縣域經濟增長[J].山東經濟, 2011,(7): 86-93.

[18]李 鼎,趙文哲.財政分權與公共教育投入[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 2013,(4): 207-213.

[19]Ma, J., Norregaard, J. China’s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R], Working Paper, 1998.

[20]錢海剛.財政分權、預算軟約束與地方政府惡性競爭[J].財政研究, 2009,(3): 16-18.

[21]沈 能,劉鳳朝.高強度的環(huán)境規(guī)制真能促進技術創(chuàng)

新嗎?—基于“波特假說”的再檢驗[J].中國軟科學, 2012,(4): 49-59.

[22]陳 碩.分稅制改革、地方財政自主權與公共物品供給[J].經濟學(季刊), 2010,(4): 1427-1446.

[責任編輯:鄒學慧]

本 刊 稿 約

《哈爾濱商業(yè)大學學報》(社科版)是由我國第一所多科性商業(yè)大學——哈爾濱商業(yè)大學主辦的學術理論雙月刊。其宗旨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貫徹“雙百”方針,發(fā)揚理論聯系實際的文風,與時俱進,為培養(yǎng)經濟建設人才服務,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服務。

《哈爾濱商業(yè)大學學報》(社科版)立足本校,面向社會,歡迎校內外廣大專家、學者、教師、經濟工作者、科研人員(研究生)踴躍投稿。凡符合本刊辦刊宗旨的來稿,本刊兼收并蓄,按質取用,優(yōu)稿先用。特別歡迎知名專家學者在本刊發(fā)表真知灼見,對此,本刊將在時間上、編排上給予特殊優(yōu)惠待遇。本刊開設“區(qū)域經濟研究”“流通經濟”“市場經濟論壇”“財政與稅務”“金融理論與實務”“財務與會計”“管理天地”“綠色食品發(fā)展論壇”“旅游與酒店管理”“經濟法苑”“經濟學研究”“專家專稿”等主要欄目,刊載研究和反映經濟領域各種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的文章。本刊有對來稿適當修改的權利,如有不同意修改者,請在稿上注明。本刊反對一稿多投,來稿如三個月未被采用,作者可自行處理;因人力、財力原因,恕不退稿。來稿署名自便,但因權益、責任、通聯等原因,作者必須寫明真實姓名、工作單位、通訊地址(方式)、郵政編碼。

《哈爾濱商業(yè)大學學報》(社科版)編輯部

Fiscal Decentralization、Transfer Payment and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Efforts

HE Lu, HU Bin

(School of Economy and Finance, Huaqiao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00 China)

Using Industrial pollution intensity as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efforts indicator, this paper tests the link among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transfer payments and local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fforts drawing on China's provincial panel dataset from 2003 to 2012. The main findings include: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itself is not the cause of inadequate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On the contrary, proper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local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but the effect of fiscal revenue decentralization and transfer payment is not significant. After controlling interactive items,the transfer payments can strengthen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ffort, but excessive decentralization reduces the efficiency of transfer payment, causing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nvestment is low.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transfer payment; local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2014-10-04

何 璐(1992-),女,碩士研究生,從事財政理論與政策研究;胡 彬(1989-),男,碩士研究生,從事計量經濟模型及其應用研究。

F810.4;F064.1

A

1671-7112(2015)02-0104-10

猜你喜歡
分權環(huán)境治理財政
蒙住眼,因為剁手難——為什么清代不能建立合理化的央地財政分權
近代史學刊(2021年2期)2021-12-02 08:36:40
聯合國環(huán)境治理體制
綠色中國(2019年13期)2019-11-26 07:11:00
略論近代中國花捐的開征與演化及其財政-社會形態(tài)
近代史學刊(2018年2期)2018-11-16 09:19:42
數字傳聲:環(huán)境治理變中向好
地方政府科技支出與財政分權的促進行為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44期)2016-05-17 05:14:54
堅決打好環(huán)境治理攻堅戰(zhàn)持久戰(zhàn)
醫(yī)改需適應財政保障新常態(tài)
縣財政吃緊 很擔憂錢從哪里來
增強“五種”意識打造“五型”財政
人間(2015年21期)2015-03-11 15:24:01
分權化背景下的印尼海外移民治理研究
東南亞研究(2015年1期)2015-02-27 08:30:29
杨浦区| 微山县| 苍山县| 商南县| 新绛县| 甘洛县| 金川县| 容城县| 望谟县| 白城市| 嘉鱼县| 桃园市| 临邑县| 普兰县| 林甸县| 油尖旺区| 吴忠市| 辽宁省| 饶阳县| 阿拉善盟| 广德县| 铜陵市| 平定县| 安新县| 竹北市| 汉源县| 泗洪县| 阜康市| 海盐县| 水富县| 象山县| 英德市| 扶风县| 莎车县| 二连浩特市| 台南县| 杭锦后旗| 鲁山县| 蕲春县| 崇仁县| 从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