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9月,在“陪都”重慶鬧市區(qū)的一家劇院門口,接連十天,人頭攢動,盛況不衰。這不是哪位戲劇名角在唱大戲,而是一位名叫黎東方的歷史學家在這兒開講“三國”,其語言通俗易懂,風趣幽默,常令聽者捧腹,轟動山城。那時沒有電視轉(zhuǎn)播,聽眾只有買票一場一場地去聽,盡管一張門票要法幣40元(相當于2美元),一直連講10天,但照樣場場爆滿,聽眾踴躍聽講,欲罷不能。門票收入相當于他做教授幾年的收入。
當時黎先生借用“說三分”的民間口頭文學形式講三國故事,但他說的是歷史,既不虛構(gòu)任何一個人物,也不虛構(gòu)任何一個故事,而是廣泛地從各種史書史料中搜集素材,按需而取,巧妙地貫穿起來,以生動活潑、引人入勝的語言鋪展開去,竟吸引了無數(shù)聽眾。黎先生的講史從重慶市中心擴展到近郊,其后又在瀘州、貴陽、昆明等地掀起高潮,講史的內(nèi)容,從三國到清朝,由清朝到唐朝,成了一時熱點。
黎東方的講史盛舉,使史學著作增添了一種新的體裁——黎東方講史,又稱細說體。在他寫出《細說清朝》以后,胡適鼓勵他把列朝列代都講一遍。20世紀60年代,黎氏講史體著作《細說三國》《細說元朝》《細說明朝》《細說清朝》和《細說民國》在中國臺灣出版,30年后,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備受好評。